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生活中,有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有人生怕别人舒服,尽量让别人不舒服,而只要自己舒服就行。 还有一类人生怕别人不舒服,尽量让别人舒服,哪怕委屈自己。 因为我做猎头职业的原因,我们猎聘的老总有几十万年薪的,也有几百万的,甚至有过千万级年薪的老总。 要问我对这些老总有什么本质感觉上的不同,我的回答是,越是高薪的老总在与其交往中他会越让你感觉到舒服。 跟千万年薪的老总谈,谈上两到三个小时,无论我说的话是酸甜苦辣等味道,他们都能把每一句话平缓接起来回答,而从不让一句话落地或磕碰,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就像打太极,无论什么招式,全部是以柔克刚。 这就是高手过招,化解问题于无形之处,于无声之中。 他们之所以挣千万年薪,自有千万年薪的价值,让人舒服程度也许就是一个衡量指标。 常常发现越是与年薪水平低的人交流越容易让人不舒服。 回想平时大家之间的沟通交流,磕磕绊绊,到处充满着不舒服的感觉。 你不让别人舒服,别人就会让你不舒服。 我曾与一位级别很高的70多岁的老人交谈,他的每一句话都不会伤及到任何一个人,不会让周围的任何一个人感觉不舒服。 在一起聚餐十多人,每一句话都能照顾到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感觉舒服,这是何等的修养。 战争年代就是千方百计把敌人消灭掉,想法让敌人不舒服。而在和平建设年代,你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成功的程度。 李嘉诚请马云吃饭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长江CEO班有30几个同学,包括马云、郭广昌、牛根生等国内大家认为很了不起的人。有一次,班上组织我们去香港见一次李嘉诚,他可谓华人世界的超级大哥了。没见面之前,心里有个情景假定,比如约会衣服要穿整齐等。 当时我就想:见老大哥相当于见领导,一般我们见这种人,可能第一见不到大哥先见到椅子、沙发;第二伟大的人来了,我们发名片人家不会发名片;第三人家跟你握手然后你站着听讲话,就像我们被接见,在人民大会堂听讲话我们鼓掌就完了;最后吃饭肯定有主桌,大哥在那坐一下,吃两筷子说忙先走了;然后我们很激动回来写感想…… 结果这次见面完全颠覆了之前的想法。 首先电梯一开,长江顶楼,70多岁的大哥站着跟我们握手,这样的开场很不一样,我有点愣。 其次,一见面大哥先发名片,这个也很诧异,而且发名片还给你递过来一个盘子,递盘子干吗?抓阄,盘子里有号,拿名片顺便抓个号,这个号决定你吃饭的时候坐哪桌,避免到时候我们这些同学为谁坐1号桌,谁坐2号桌心里有想法。后来才知道,照相也根据这个号,站哪就是哪。我觉得挺好,大家避免尴尬。 站好之后我们小人物的能力出现了,我们就鼓掌希望大哥讲话,大哥说没准备讲话,但这时候大哥不讲我们小人物角色演不下去,所以必须让他讲,这个经历经常有,最后大哥说,我没有准备,我只讲八个字叫做“创造自我,追求无我”。 这一听大哥读书很多,学历不高读书很多,讲的都是哲学,“创造自我,追求无我”,讲完了普通话又用广东话讲一遍,之后发现还有老外用英文再讲一遍,就讲这八个字讲完了我们体会这话里的深意。 什么叫追求自我?你在芸芸众生中,把自己越做越强大,自我膨胀,超越别人,这个过程就容易给别人以压力。 因为你强大了以后很强势,就像你老站着,别人蹲着,别人就不舒服。所以你要追求无我,让自己化解在芸芸众生中,不要让别人感觉到你的压力。

Read more

女人越理性,活得越高级

[01] 这两年,每当我情绪低落、挫败感丛生,对自己生活和心境感到沮丧的时候,我都会打开美剧《傲骨贤妻》随便播上几集。 看女主角Alicia如何从混乱不堪、茫然无措的家庭主妇,变成气场强大、运筹帷幄的顶级律师;从刚开始丈夫陷入性丑闻,她挣微博薪水遭别墅老邻居的嘲笑,到建立自己的事业和精神王国,笑着举杯和丈夫庆祝离婚。 我喜欢Alicia,因为她是那种真正能够掌控自己命运走向的人。 撒娇的女人最好命吗?不,真正活得高级的女人,最大的底牌就两个字:理性。 理性决定了一个女人,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被他人和情绪左右;擅于从纷繁杂乱的现实情境里,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和头绪,动用知识和策略,高效地达成目标;不管被命运推到怎样的深谷,依然有向上弹起的勇气和能力。 曾经有人问著名的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成功投资的秘诀是什么?他只说了两个字:理性。 成功的投资者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把握自己的命运。 把握自己命运的唯一方法,就是依靠理性。 [02] 毕达哥拉斯说,“动物也具有智力、热情,但理性只有人类才有。” 可是现实里很多女人的困境,在于她们更容易被情绪左右,不够理性,满脑子是“我想要怎样,你应该怎样”,如果世界没有按照她们的心理预期运行,就会情绪失控甚至崩溃,完全没有意识到其实所有事物和现象背后,都有其运行的规律。理性思维就是觉察情绪,找到背后深刻的心理程序,然后去化解问题。 不仅如此,《沟通的艺术》一书指出,不理性的思维包括以下7个大的方面: 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赞同; 认为我们可以完美地处理好任何事情; 夸大事情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 总认为什么什么就应该是什么样; 认为某件事一定会往糟糕的方向发展; 认为生活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 认为自己是引起他人感觉的唯一原因。 理性的女人,可以避开这些思维的陷阱,对这个世界有更加客观、精准和全面的认知,所以她们在事业上更容易成功;她们更明智、更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适合什么,所以她们的感情生活也更容易幸福。 著名才女林徽因当年被才子徐志摩热烈追求,他写给她炙热烫手的情书,她不是没有被他的浪漫和才华打动,而是深刻明白婚姻必须是理性的选择:她明白才子的浮夸和浪漫,抵不过婚姻琐碎现实的消耗。而一段高质量婚姻,更考验男人的责任感和承担,需要两个人有共同的志趣和契合的三观。 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成就了中国建筑史上浪漫佳话,也收获了圆满的婚姻和精彩的事业成就。 对比来看,张兆和一开始并不喜欢才子沈从文,却抵挡不了他一天一封滚烫的浪漫的情书,着了魔一样的热烈追求,甚至耍赖、下跪、寻死觅活。她跑到校长胡适那里会告状,胡适说,“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张兆和脱口而出,“我顽固地不爱他。” 可是,张兆和的清醒冷静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的后来,她还是像多数女人那样,被绵绵情话打动,被寻死觅活般的热烈求爱所说服,最终嫁给了沈从文。

Read more

错误的教育观念,毁了孩子的未来

每个家庭教育中,有一套简单粗暴的逻辑,就是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所谓穷养,很多人理解为就是少花钱,多吃苦,只有物质上给孩子多些苛求,他才能具备吃苦的品质,在未来走得更远。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在所谓的穷养过程中,因为自己错误的教育观念,孩子的未来正在被你悄悄抹去。 我朋友的孩子,去年研究生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结果半年的试用期还未过,便被单位辞掉了。我的朋友很气愤,自己的孩子学历那么好,谁见了都夸,凭什么会被单位辞掉,于是跑到他们单位,和别人理论。结果两边一见面,对方便给他的孩子贴了很多标签:能力不足、心态不好、不懂交际……简单到去物业交水电费的小事都办不了,领导一骂就抑郁好几天,唯一的优点就是学历不错。 后来我才了解到,他们夫妻俩三十多岁才有的孩子,全家人的希望,自然也落在这个孩子身上。为了给孩子好的教育,他们对孩子从小就实行穷养,每次孩子一说什么请求,他们二人就反驳道,家里没什么钱,别整天想着要东要西的,男孩子要能吃苦。 慢慢的,这孩子变得很自卑,觉得自己天生就低人一等。不愿意进行交际活动,常常一个人闷在屋里;缺乏自信,很少主动尝试一些事情;没有个人意志,爸妈买什么他穿什么,做什么他吃什么;从来不对任何人表达自己的态度,即便内心有很多惶恐,也从来不敢和父母交流,因为他知道父母肯定会说,有问题要自己解决。 父母的初衷本来是为了孩子,结果却因为穷养,让孩子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世界,孤零零一个人站在了世界的边缘。 我身边对孩子实行穷养教育的家庭并不少,我有一个亲戚在国企工作,他的太太是当地一所高中的老师,两人的家境很不错。只是因为他以前当过兵,所以在子女的教育上,一直坚持穷养,并且对孩子的要求很苛刻。一周零花钱不能超过十块,衣服穿到掉色才能换,吃饭不能挑三拣四。 其实,孩子很早就因为父亲的严苛,表现出了自卑倾向,但一直到后来他考上大学,逃离了父亲的管教,才真正表现出来。当时家里人给他的生活费不多,他又总感觉身边的人瞧不起他,于是四处向以前的朋友借钱,在大学同学面前装阔气,以此掩盖内心的不安。 每次都是拿着父母这个月打来的生活费,去还上个月的债务,后来因为自己的开销太大,借了同学的钱还不上,他便跑去找高利贷借了钱。等到他们夫妻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之后,他已经在外面欠下了三十多万的债务。我的亲戚在得知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的问题之后,懊悔不已。 穷养不单单是金钱上的约束,它是为了让孩子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知道苦是什么滋味后,能够思考如何摆脱苦,而不是在苦海沉沦,觉得自己没有一点价值。穷养中最可怕的是,你将孩子推入漩涡,却不教他逃离其中的办法,眼睁睁看着他越陷越深,还窃以为这样做会让他有一个好的未来。 事实上,孩子的教育,无关穷富,花钱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什么。穷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价低从优,社会也从来不会只靠人们吃糠咽菜而进步。 穷养更多的是要求父母,多减少对子女不必要的介入,用引导代替包办一切,用平常心代替过分溺爱,小事上别斤斤计较,大事上别轻易妥协,让孩子明白,即便环境再艰苦,人都有能力获得更好地生活方式;最终通过穷养来达到富养,富是富在孩子的精神上,富有学识,富有内涵。 如果单纯得以为把沉重的家庭负担,置于孩子身上,就可以激发出他向上的潜力,只会适得其反。 真正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独立、坚韧、丰盈、乐观的灵魂。 图 : pixabay.com

Read more

人生最深刻的领悟~生命列车

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 人生一世,就好比是一次搭车旅行,要经历无数次上车、下车;时常有事故发生;有时是意外惊喜,有时是刻骨铭心的悲伤…… 降生人世 我们就坐上了生命列车 我们以为 我们最先见到的那两个人— 我们的父母 会在人生旅途中 一直陪伴着我们 很遗憾,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会在某个车站下车,留下我们孤独无助。 他们的爱,他们的情,他们不可替代的陪伴,再也无从寻找…… 尽管如此,还会有其他人上车,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将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们之中,有我们的兄弟姐妹,有我们的亲朋好友。 我们还将会体验千古不朽的爱情故事。 坐同一班车的人当中,有的轻松旅行。 有的却带着深深的悲哀…… 还有的,在列车上四处奔忙,随时准备帮助有需要的人…… 很多人下车后,其他旅客对他们的回忆历久弥新…… 但是,也有一些人,当他们离开座位时,却没有人察觉…… 有时候,对你来说,情深义重的旅伴却坐到了另一节车厢。你只得远离他,继续你的旅程…… 当然,在旅途中,你也可以摇摇晃晃穿过自己的车厢,去别的车厢找他。 可惜,你再也无法坐在他身旁,因为这个位置已经让别人给占了。 没关系,旅途充满挑战、梦想、希望、离别……就是不能回头。 因此,尽量使旅途愉快吧!

Read more

为什么我的宝宝晚上只要妈妈哄才能睡觉?

曾听不少宝妈说过:宝宝白天和谁玩都行,但晚上只让宝妈哄睡,别人谁都不要。 有时候宝爸过来哄,宝宝反而闹的更厉害,有时候还哭的撕心裂肺的,直到妈妈接手,立马就停止哭泣。 其实更多的以下原因: 1、宝宝熟悉妈妈的心跳。 胎儿时期,宝宝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妈妈的心跳, 熟悉的心跳节奏能给予宝宝充足的安全感,能使他快速安静下来。 对小宝宝来讲,妈妈就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能信任的人。 2、宝宝更熟悉妈妈的体味。 宝宝缺乏安全感的时候,总喜欢把脸埋入妈妈怀中, 磨蹭着寻找她熟悉的味道,接着很快就能平静下来。 宝宝对妈妈的依恋,其实比你想像的还要深刻。 我们都说妈妈爱孩子,可孩子又何尝不是把所有的信任都给你了呢? 幼年时从妈妈那里获得的充足舒适感和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对环境良好适应能力的开端。 小时候获得妈妈足够陪伴和爱的宝宝, 长大后更易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容易接纳别人,处好人际关系; 反之,孩子在幼年时安全感缺失,成年后难以弥补,往往会形成封闭、焦躁的性格。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宝宝也会与爸爸亲密起来,父亲的角色也会越来越重要,可以有效的帮妈妈分担辛苦哦!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这6类妈妈累死也养不出好孩子!很多家长第一个就中了!

人人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可是不对的哦~ 看看下面列举的6类妈妈,你在其中吗? 过分愧疚型 我们都知道德国父母为教孩子严谨,让孩子去体验挫折的感觉,常常会说:“你得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中国的一些家长,在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时,则充满焦虑,容易愧疚自责。 还记得一些幼儿园妈妈群里分享的情景——明明是孩子忘带某样东西,却毫无担当地埋怨妈妈:“都怪你,忘了给我带上,害我被老师骂!”受到谴责时,你甚至连声道歉:“对不起,妈妈一着急就忘了,下不为例。”为的就是让孩子少点愧疚感,不哭闹,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抗。 分析:因为母乳不够,妈妈愧疚;因为忙于琐事陪孩子时间少,妈妈愧疚; 偶尔对孩子发脾气,妈妈愧疚。你是否对孩子疼爱到极端,你是否感到身心俱疲? 但这种付出,长此以往很难得到回报,当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只会养成怪别人、找客观理由的品性,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更没办法进步。 控制欲极强型 《虎妈猫爸》大家看过吧,这种类型的妈妈把“听话”当作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很多妈妈眼里,孩子没有按你规划的人生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决定,就是“叛逆”。 这种案例在我身边就有,现在孩子长大了甚至妈妈还会去管,成为了“妈宝”或者没有思想的人。 他们父母有一个很自私的行为,就是特别乐意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甚至一些事业工作不顺利的家长,把后半生的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望子成龙的拼搏中,为了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发展,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都置若罔闻,常言道,教育的核心是“疏则通,堵则盈”,孩子若很难活出自我, 会觉得很迷茫,只有更加去依赖父母,求助怎么做,长期以往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热衷攀比型 中国妈妈爱攀比在国际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到升学考分,小到鸡毛蒜皮的琐事,中国妈妈总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同事、左邻右舍攀比一番。买什么文具,上什么私家补习班,甚至家里有钱的还要晒晒车,房。当然除了物质,最重要就是成绩的攀比。 人家的孩子去英语补习班,不管自己孩子喜欢与否,都不甘落后;孩子考了班级前三名,就问第一、二名是谁,要求下次赶超他。不知不觉中孩子成为别人的参照物,成了你攀比的砝码! 渐渐的通过身教,孩子也把眼睛只盯着分,只懂得吹嘘,不知为何学,不懂学以致用。 “孩奴”型 孩奴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热词”,形容某些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试着问问自己 有了孩子后,是否还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很多妈妈经常感慨当妈前后的巨大差别:当妈后没了自我,变成了一颗只围绕孩子转的卫星。与丈夫相处的时间少了,与朋友的联系少了,与社会的接触少了,业余的兴趣少了。 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单位组织的大多数聚餐和旅游活动,甚至放弃原本辉煌的事业,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似乎只有这样“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称得上称职的好妈妈。 但真的是这样吗?也不尽然,首先,这样副作用很严重,因为会增加孩子的匮乏感和愧疚感,造成孩子同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可以负责任的说,孩奴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弊远大于利。

Read more

你知道什么叫“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吗?

老话说“七不出,八不归”,大家都以为说的是: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更有人连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算了进去。也有人批评说这是封建迷信,是老祖宗流下的害人的糟粕。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对。“七不出,八不归“,这确实是老祖宗传下的教育人的话,但是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 七不出:说的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 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平常我们说的开门七件事。 以前出门的人往往是当家人,是一家的主心骨,因此,必须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门。 八不归: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 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都无脸面对家人。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每一句流传下来的老话都有其深刻含义,切不可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而一棒打死。更不能妄自菲薄,忘了老祖宗的教训! 图 | wallcoo.net

Read more

你到底是不想,还是不敢?

有个女孩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咨询信。 她说自己去年考研,没有考上,报考的是某所大学的经济专业。考不上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过程中放弃了。虽然咬着牙去了考场,但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她的问题是,应不应该再考一次。父母很希望她能再考一年,但是她自己却有点犹豫。她说,我很害怕自己又一次坚持不下去,我想去考一个教师资格证,当老师。 这种心情大概是,很害怕自己在同一个地方跌到。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事情。 我想到性格古怪的表姐。小时候我和妹妹们在一起编花绳,不带她一起玩儿。她就站在旁边说风凉话:编花绳很幼稚,我一点也不想玩。 我想到自己曾经是一个差生的时候,跟一群学习比我更差的朋友在一起,嘲笑书呆子和第一名。说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说他们都是勤奋的笨学生。 而当我开始决定要努力学习的时候,迅速地被他们排斥在团体之外了。 那个时候,我们都把不敢和不能,当做了不想。好像只要表现出不想要,自己就没有那么糟糕。 “是我不想跟她做朋友的哦,所以不是她不跟我做朋友。”“是我不想学习的哦,所以不是我学不好。” 可这本来就是自欺欺人。不要去问别人,应不应该去做。而是要问自己,我是不想,还是不敢。 如果是不想,不要勉强,勉强的人很少能幸福,也没看见过谁勉勉强强地居然就成功了。但凡我们需要作出的重要决定,必须要全副身心对待,容不得疏忽和后退。 可如果发现自己是不敢,那么只要去寻找做事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了。 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只要愿意去找。 别把不想,和不敢混为一谈。 否则会稀里糊涂地放弃很多东西,还要骗自己,我根本不想要。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

女人一辈子才积累到的15条人生经验

人生的经验是需要逐渐积累的,只有不断遇到、不断解决、不断总结,才有可能不断积累,而女人只有到了资深的年纪,对人生的感悟才能深刻和细腻,才能总结出可以供年轻女人借鉴的经验。聪明的女人会总结出人生需要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必须要以身体健康为中心,以人活潇洒点,遇事糊涂点为两个基本点。 1、聪明女人不为利益出卖肉体,“年轻时不做花瓶,中年时不做醋瓶,老年时切忌药瓶”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让生命活得更有质量一点. 2、有事业心的女人决不做“三围女人”,整天围着锅台转,精力围着老公转,生命围着孩子转,以至于彻底地完全地失去了生命中独立的自我。 3、女人一成不变则男人肯定会变,因为男人挣钱喜欢看着女人花,太太不舍得花就一定会有其他女人替你花,因此,没有必要为男人过分省钱。 4、女人千万别做让男人省心的妻子,也别做男人不喜欢的“三心”女人,让他感到把你留在家里放心,平时想起你来伤心,回家看到你会恶心。 5、世界上没有丑女人而只有懒女人,如果女孩嫁进夫家以后让婆婆知道你不善于家务,而且还不愿意去尝试着学习,那么,这种懒女人到老也是得不到别人尊重的。 6、女人可以不养家,但绝对不可以没有工作,就算是赚钱不多也可以让自己不再有依赖的心理,甚至还可以得到婆婆的尊重,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7、女人知道自己喜欢被哄,那么男人喜欢的是被别人捧,因此聪明的女人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给足老公面子,如果你能装出对老公百依百顺的样子就更好了。 8、有女强人倾向的女人更应该学会做家务,绝大多数男人不喜欢职场上聪慧过人,事业蒸蒸日上,而回到家以后邓是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那种女人。 9、男人虽然喜欢摆出点大男子主义的姿态,但绝大多数男人更喜欢的是那种思想上独立、人格上独立、经济上独立的女人,毕竟妻子才是家里的核心。 10、女人可以长得不漂亮也可以是长相平平,但女人不可以让自己的人生也平淡没有惊喜,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活得丰富多彩,漂亮精彩。 11、女人在20岁之前长得不漂亮并不是自己的错,然而女人如果20岁以后仍然不漂亮那就是自己的错了,女人不懂得打扮自己是极其可悲的事情。 12、女人20岁时可以比脸蛋,30岁时可以比身段,40岁时可以比韵味,50岁时则比健康,到了60岁你以为是比财富的时候了? 到头来你会明白那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 要活在当下。 13、女人要想得到老公的爱,就必须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老公,毕竟漂亮的女人象宝石,光彩照人!而智慧的女人象宝藏,男人更愿意花一辈子的时间去挖掘收藏。 14、婚后的女人一定要学会做知性女人,要力争让自己可以变得更加有修养更加有涵养,要学会如何保养好自己的心态、自己的皮肤以及自己的健康。 15、有智慧的女人最美丽,聪明的女人有魅力,健康的女人有活力。在激烈竞争和生存环境中,智慧的女人会利用所有得到的机会加强学习,以免有朝一日被淘汰出局。女人的一辈子都围绕着家庭和孩子在运转,因此也要学会为自己而活,要懂得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渴了就喝,千万别总是忙忙碌碌一辈子都是为了他人,要想让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就必须懂得如何生活。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为什么对最亲的人反而没教养?

那些对外人还有所顾忌的话,会肆无忌惮的跟家人说,这不是坦诚,而是不管不顾的伤害;那些不敢在外面发的脾气,可以肆意撒在家人身上,这不是真性情,而是真自私;那些对别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到家人这都省了,这不是舍弃了繁文缛节,而是真的缺了爱。 包括教养,我们谈的也是在公众场合怎么有教养,对别人怎么有善意,出国怎么有礼貌,我们是不是应该花时间想想,我们对父母,对妻子,对孩子,对这辈子最牵挂我们的人,对这辈子我们最在意的人,如何表达出教养? 按说既然是最亲近的人,应该最有教养才对,可恰恰相反,很多人不会表达跟亲人的教养,或者不屑于表达,觉得这样就“生分了”,就有距离感了。所以,你看那些平时把“请”,“谢谢”,“麻烦你”挂嘴边的人,不见得跟亲人说这些。 这种客套没有倒也罢了,可很多时候,如果不注意教养问题,我们不经意间就会带给亲人伤害。一个女孩跟我抱怨过,说他的男朋友从来不重视她,一堆人在,他从来都是照顾别人。比如有一次约人谈事,对方也是个女孩,他男朋友就能想起来问问人家渴不渴,就想不起来问问她。 于是他们大吵了一架,女孩觉得自己被冷落,可能也有点吃醋的意思。男孩也很生气,觉得女孩不识大体。他男朋友的话堵得她特别生气,“既然是一家人,咱们要一起照顾别人才对,为什么我还要花时间照顾你呢?” 不管谁“有理”,这种看似理直气壮的辩解的确伤害了别人。人都是感情的动物,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男孩这样理性“识大体”。 我另外见过一对最后分手的情侣,两个人分手也是因为不小心的伤害。比如,女孩跟男孩讲今天遇到了一个多么差劲的人,男孩的反应永远都是,那你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在这件事里的责任,不应该一味的怪别人。男孩说的没错啊,从这些事里吸取教训,下次就可以避免同类事的发生,可对女孩来说,她本身受了委屈,根本不需要什么讲道理,最需要被安慰的时候又被劈头盖脸教育一番,感觉是很差的。 我问这个女孩,这个男孩平时对别人呢?她说他特别会安慰人,唯独不会安慰最亲的人。觉得跟别人讲的都是客套,跟最亲的人才是讲真话。 这些所谓的“善意”,“无隔阂”,“真话”原来是这么锋利的刀子,虽然有“不见外”,“自己人”护体,但杀伤力好像大了十倍。 我自己也不是一个善于处理跟亲人关系的人,尤其是对父母,好像总是缺乏耐心。每次跟父母打电话,当他们又重复那些“要注意身体”,“别心疼钱”之类的话时,我要么是应付答两句,要么是直接打断。也许这些话我真的耳朵听出来茧子了,可我也明白,敷衍或者打断他们会让他们很不好受。 老人越老越变得像个孩子,但他们又不是孩子,他们的行为定型了,他们的习惯也养成了。你很难像教孩子一样,教他们这样那样,所以当他们做的不合你意的时候,你难免没有那么多的耐心,而又因为你跟他们太熟悉了,任何的批评不满都可以随口而出。反思起来,这真的是很可怕的。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看到一个中年人带着年迈的父母,可能还有另外一些是邻居家老人。中年人对其他的老人都还挺客气的,有问必答,对自己家的父母,满是不耐烦,“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别再跟我提看孙子的事了。”我正好坐在旁边,看到老人像犯了错一样,转头看向车窗外,不敢再吭声。 我看到这一幕,心里都难受,可也许那个中年人每天这样教训习惯了,便不知了。可能他也没有想到,在这些老伙伴面前,这两个老人一定也觉得特别没面子。 我们打着“爱之深,恨之切”的幌子,其实变成了“爱之深,伤之切”。如果这样,真的这就大大偏离了教养的本意了。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