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世界: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好的,得到的往往就不会去珍惜了

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这样一种犯贱的心理: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好的,得到的往往就不会去珍惜了。钱钟书老先生在《围城》中有句名言: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 无论男人女人,对这种采摘不到的“葡萄”都会生出无限的想象力,因为得不到它,就会吧它美化了,甚至理想化了。女人天性被动,得不到想想也就罢了,男人可不,野生动物的本性时刻在提醒他们,要主动出击,要知难而上,要迎接挑战。过去有种观点深入人心,认为人对得不到的东西都有一种“酸葡萄”心理,其实,面对暂时得不到的女人,男人反倒有像钱钟书老先生所说的“甜葡萄”心理,要不然男人怎么爱说“老婆都是别人的好”呢? 恋爱阶段中,女人急着取悦男人,热情过度,一味容忍,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男人产生惰性,男人就会渐渐丧失责任感,甚至低估女人的价值。记住男人是野生动物,他永远不会停下追逐的步伐,只有在前进中,女人的吸引力才会与日俱增。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女人对男人的温度与热情远远超过男人追求女人的程度,那么他就不会再去追求她了。自然而然地,在两个人的感情天平上,男人就会变得更不上心,更加被动。这种角色倒置会让男人变得不负责任,女人也会身心疲惫,因为,它直接违反了男人主动女人被动的原则。 当然倒追男人的女人,一开始会让男人兴奋不已,很快,男人就会觉得她是个唾手可得的便宜货,就会迅速失去兴趣。当然,也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男人把女人的追求和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他会层层加码变本加厉,女人会不堪重负难以为继,最后这段感情也会无疾而终。 原因很简单,男人不怕翻山越岭,道路越艰险反倒越会激发起他无穷的征服欲:而女人过多的付出则会导致男人丧失责任感,他越来越不真心。这就是男人的“犯贱”心理:你对他好,他不以为然:你对他不太好,他反而时刻关注你。所以在婚姻中,男人倾向于找一个“他爱的”,女人倾向于找一个“爱她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木棉#男人往往能追到他喜欢的女人,女人却往往得不到她爱恋的男人,爱情世界就是这样…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好的,得到的往往就不会去珍惜了。 图/pixabay

Read more

心理学家:夫妻每天都有个黄金相处期 你好好利用了吗?

01 有位妻子抱怨,丈夫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然后躺在沙发上看,直到妻子怒气冲冲做完晚餐才恋恋不舍地从沙发上起身,吃饭。这样的行为让妻子愤愤不平:凭什么我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他却能悠闲地看电视? 为此他们吵过不少。为了取得一些心理平衡,每次丈夫回到家,妻子就会给他布置一些家务——比如洗菜、准备餐桌等等。 但是丈夫也不是每天都会乖乖地去做。有时工作不顺心,丈夫回到家就一言不发走到电视机前打开电视,对妻子的安排置若罔闻。 妻子指挥不了丈夫自然就更生气。于是两人就在对彼此愤怒、失望的情绪中度过一整晚。 久而久之,在每晚见面之前,两人就已经在心里对彼此做出了防御姿态。 丈夫可能会想,她今晚又要指挥我做什么?我在外面已经被人指挥得团团转了,回家还要被人指挥! 而妻子可能想,回家什么事也不做只会等着吃饭,根本就不关心我累不累! 两人还没见面,就已经剑拔弩张了。 02 他们这样的沟通模式能够改变吗? 当然可以。 一对夫妻每天都有一个增加亲密感的黄金时间,若能好好利用,他们之间的亲密感就会增强,感情也不容易而不是在油盐酱醋的生活中越来越淡漠。 通常一对夫妻每天早上会相互告别,各自去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这一整天的时间里,他们要面对很多事件,承受各种压力,其中有些解决了,有些没有。这些没有解决的压力会给他们造成很多负面情绪。当他们结束一天工作回到家的时候,心里仍然有着这些负面情绪,就像闷闷不乐回家看电视的丈夫。 此时,他们需要一个人来帮助自己理清这些情绪,将自己的压力讲出来。 当一对伴侣回家后单独相处的时候,就是增进亲密感的黄金时段,如果他们能够利用这个时段进行一场”减压对话”,他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牢固。 “减压对话”开始于询问,你可以随意的问问伴侣,”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或者”你今天工作怎么样?” 如果发现对方情绪有些沮丧,还可以说出你的感受,比如:我觉得你好像有点不高兴,发生什么事了吗? 即便这一天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伴侣也可以这样开始聊天,因为这种聊天是向对方传达一个信息——我关心你,你有什么事都可以和我说。 03 当伴侣愿意向彼此倾诉每天的压力时,就需要注意“减压谈话”谈话内容了。 无论伴侣表达什么情绪,不要试图纠正或者消除伴侣的情绪,任何情绪都没有对错,因为情绪只是一个人的感受。评论谁对谁错都是别人的事情,而你只需要让伴侣知道,你认可他的感受。 当妻子向丈夫抱怨:老板太偏心了,总是把难做的工作分给我,好做的就给别人。 一个不能与妻子共情的丈夫可能会说:你都没有亲自做,怎么知道别人的工作就比你难呢? 这样的回答给不到伴侣任何支持,反而还会让妻子更不舒服。

Read more

近视可以预防吗?

问题一:什么是近视?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几乎都知道。所谓近视就是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一种状态,需要戴凹透镜(近视镜片)来矫正。从眼科学的角度来讲,正视眼(屈光正常眼)是指眼球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恰好落在眼底(视网膜)上。而近视则是指眼球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只能落在眼底(视网膜)之前,因此在视网膜上成像模糊。假如近视眼想要看清楚物体,需要有两个条件:其一是将物体移近;其二是戴上度数合适的凹透镜。 问题二:为什么会发生近视?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病因众多有许多假说与推测。归纳起来,近视的发生原因主要有有二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高度特别是进行性近视有比较明确的遗传倾向,但大多数近视的发生,主要是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并非起决定性作用! 案例一:当年在美国人进驻阿拉斯加之前,在那里居住的爱斯基摩人没有近视眼患者。后来美国人将“文明”带入了阿拉斯加,开办各种各样的文化补习班,教当地人学英语。爱斯基摩人的文明程度与日俱进,但人群中出现了近视,而且发病率逐年递增。 案例二:鹰是世界上视力最好的动物,其视力可达到4.0(国际标准视力表,人的正常标准为1.0),是正常人眼的4倍,因此,即使鹰在万里长空翱翔,也能毫不费力地发现躲在草丛里的野兔。在古代,拥有像鹰一般的敏锐视力是非常重要的,视力弱者会被野兽吃掉或被敌人杀死,当时还没有配眼镜矫正视力这一方法,由此推想古代人眼的正常视力应该在2.0以上。 案例三: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学写毛笔字。古语“斗大的字识不得一箩筐”,是形容当时的文盲者。可见,当时的字体是比较大的。后来,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印在本本上的字体就小了许多,更有甚者,出现了“蝇头小字”。自此,中国人群中,近视眼的发病人数大大增加,以至于在明代出现了像祝枝山先生那样的近视文人。 可见,环境因素是多么的重要啊! 要想了解环境因素对近视形成的影响机制,还得从眼睛屈光的发育过程说起。 每一个先天发育正常的人,在呱呱坠地之时,因眼球短小(前后径约16mm)而普遍存在远视。以后随着身体发育,眼球也逐渐变大,3岁时眼球前后径可达23mm,至成年时平均为24mm。3岁时,眼球比正常成年眼睛短1mm,从光学计算的角度,意味着有300度的远视。在6岁以下年龄阶段,假如无视疲劳、远近视力接近正常(国际标准视力1.0;对数视力5.0),验光查出有轻度远视应当属生理性远视范畴。换言之,正常人眼在6岁之前,表现为远视眼症状,而在6岁前就提前形成正视眼者往往可能存在遗传性近视(屈光发育提前)。有资料显示,人眼在8岁左右视觉发育才日趋完善,达到正视眼状态。 对近视形成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视近负荷的增加,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长久紧张的视近作业与近视眼发生密切相关。当然,照明条件不足,营养成分失调,微量元素缺乏,有机磷农药污染等也均有影响学生近视发生的报道。总体而言,长时间紧张的视近作业,是近视形成的祸首。这是因为长时间视近造成人眼调节紧张严重加剧,打破人眼调节组织间力的平衡,眼球形状被强制改变,眼轴增长,也就是最常见的轴性近视。眼轴长每增加1mm,近视度数增加300度! 幼儿的眼睛处于远视状态,看近距离物体时需要使用更强的调节,更加容易产生眼球形状的改变。前面提到,6岁之前年龄越小远视程度越大,看近需要越强的调节。 因此,预防措施之一(此点最为重要):6岁之前,在眼球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尽量减少近距离作业,让孩子们多一些户外活动,这样既能增强体质又可减少近视的发生,何乐不为呢? 预防措施之二: 现在小孩子的学习压力特别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偷懒”不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既能够学到知识,又能够预防因眼睛过度疲劳而产生近视。 1。杜绝电脑游戏、少看电视(每天不超过一个小时)。 2。看书写作业的连续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就应该起来走动一下,望远处。 3。看书写字的时候,注意姿势及合理采光。特别注意不能躺着看书,或在运动的交通工具上看书。不驼背、不低头,还要注意握笔的姿势。在我看来,用毛笔写字是最为科学的:握笔高,眼睛距离纸张远,背直腰挺。可惜现在大家都在使用铅笔、圆珠笔、钢笔等写字,许多孩子握笔的姿势很不正确:握笔太低,而且大拇指还遮挡了部分视线,造成写字时侧身、弯头,有的甚至快将小脸埋到书桌上了。因此,一定要强调正确的握笔姿势! 从自然界各种动物来分析,食肉动物的视力普遍比食草动物敏锐,这也许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必然结果。但从中也可以看出,眼睛的外壁(巩膜),也与肌肉组织一样,需要有一定的强度与韧劲。如果强度不够,则容易被拉长而形成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看看我们的周围,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高度近视眼患者(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上)者,体质相对也比较弱,小时候可能还有挑食的坏毛病。 因此,预防近视措施之三:应该多吃新鲜的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的内脏、鱼虾、奶类、蛋类、豆类等,少吃一点甜食及淀粉类食物。此外,要多吃粗粮,少吃精细加工的食品。眼睛也需要补钙,钙具有消除眼睛紧张的作用,如虾皮含钙量都比较丰富,烧排骨汤、糖醋排骨等烹调方法可以增加钙的摄入。 总体而言,青少年近视的预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健康地成长,让眼睛尽量减少负担,是预防近视发生及发展的关键。 来源:陈跃国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眼科 审稿:健康科普分会专业专委会

Read more

人生不能期待的太完美,以上9件事你不能期待。

文章导读:人生不能期待的太完美 生活充满不期而遇的经历。有时现实跟我们的期待完全是两码事。期待很美好,给人以目标和快乐,使人有所憧憬,但你得明白:生活并不尽在你的掌控之中。 人生不能期待的太完美 生活充满不期而遇的经历。有时现实跟我们的期待完全是两码事。期待很美好,给人以目标和快乐,使人有所憧憬,但你得明白:生活并不尽在你的掌控之中。有些期待很美好,而有些则无益。下面列出应该改变的期待。调整对生活的某些期待,你会迎来新体验和新思维,甚至还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停止期待别人尽善尽美 如果你总要求别人做到完美,那你必然一直失望,因为人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你的期望。对人有很高的期望其实也无可厚非,但请记住:就算对方没能做到,他们也尽力了。所以请多加体谅,不要苛求完美。 #停止预料别人糟糕透顶 反之,如果你总觉得别人会栽跟头,那等于是在扼杀他们成功的机会。你应该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指导他们。这样他们才能成长并征服困难。 #停止期望别人为你买单 你应该为自己的经济状况负责,不要期望别人请你出去玩、给你买单或付菜钱。管好自己的钱袋,制定预算并坚持执行。朋友全都在外吃饭并不表示你必须跟着去。 “需要”和“渴望”是有区别的:如果你渴望什么,那就自己存钱,不要妄想亲友买了送给你。 #停止担忧万事不顺 不管你觉得自己现在有多倒霉,也不要因此意象出无数噩运。学会保持积极乐观。如果你心怀美好,就会发现美好;反之亦然。要是你一心以为一切都不会变成期望的那样,结果还真会事与愿违。 #停止期望一切公平 生活并非一直公平。有时你辛勤工作却得不到认可或奖励,事实就是如此。所以要放宽心胸:付出所有,但不要期待任何回报。 #停止期望凡事简单容易 如果总是挑简单的事做,那你永远成不了大器。生活会在始料不及时考验你,所以你必须挑战困难、保持坚强。世上任何值得拥有的东西都需要付诸努力、勤奋和自律。倘若自甘平庸,那你就会变得庸碌无为。 #停止期望不劳而获 若是渴望得到却又不付诸努力,那你绝不会取得期望的成就。想要减肥?那就开始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吧。若还是任着性子乱吃,你永远也不可能变得苗条美丽!若有所渴望,那就全力以赴去争取! #停止期望别人有所改变 人都依恋习惯,喜欢万事固定不变、舒服稳妥。虽然改变也行,但却耗费时间。要是你期望别人有所改变,那就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你的力量只在于改变自己,而非其他任何人;一旦意识到这点,生活会变得舒心很多。 #停止期望别人为你放弃一切 世上不幸的人何止你一个。遭遇坎坷时,固然可以向亲朋好友寻求抚慰,但请不要滥求无度。学会照顾好自己,能够独立才是健康。你当然可以自力更生,而且不要使你的亲友因为帮助你而错失他们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 有所期待是为了找到生活平衡。你必须清楚自己何时索求太多、何时又可再多点期盼。当然,这点做起来不容易,但我们总得抛开不切实际的期望,努力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吧? 人生不能期待的太完美,以上9件事你不能期待。

Read more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我是从哪来的啊?” “你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那我怎么到你肚子里的啊。” “那你先说你是怎么种花生的呢?” “我把花生米放在花盆土里,花生就长出来了” “是啊,当初爸爸也给了妈妈一颗种子,并种在妈妈肚子里,后来就长出了你。花生米就相当于爸爸给的种子,土壤相当于妈妈的肚子,长出的花生就相当于你。” 关于做人 “妈妈,为什么你总说要先学会做人?” “孩子,还记得你搭积木时,为什么越高越容易倒吗?” “不知道” “因为根基不牢固,搭的越高,压力就越大,倒的就越快。做人就相当于搭积木,人做不好,你走的再远,也会像积木一样最终倒下。而做人要善良、诚信、大气,懂得尊重、有担当等等,这些优秀品质就相当于一块块积木,优秀品质越多,你才能有机会搭的越高,否则你连积木都没有几块,怎么谈得上搭的高呢?” 关于交往 “妈妈,强强打我” “为什么啊?” “他说我这次没给他东西” “那你以前为什么给他东西” “我想有小朋友玩” “你看,孩子,当你总是给别人东西时,别人就习惯从你这里得到,并觉得这是你应该给的。而有一次你没东西可给时,别人就会不习惯,就觉得你很不好,所以就打你了。而你应该明白,交朋友是靠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别人成为你的朋友,比如你学下棋,就会交到棋友,你会讲故事,就会遇到爱听故事的小朋友,只有你的学的本领足够多,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交到一样爱好的朋友,而不是靠拿自己的东西换取朋友,靠用东西换的朋友也不是真正的朋友。” 关于主见 “孩子,老师说的话你都听吗?” “听啊” “那如果红灯时老师说,赶紧过马路,你过吗?” “我不过” “为什么啊” “因为红灯应该停啊”

Read more

如何毁掉你的孩子?

要想毁掉自己的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 01. 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 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02. 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03.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 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04. 和孩子说话一定要命令式的口吻。 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05. 切不可给孩子自由。 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06. 要学会迁怒的本事。 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07. 当众出孩子的丑。 前6条都是在家庭里的“单练”。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第7条才是杀手锏。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於社会的。 您掌握了以上7条,就基本上可以毁掉自己的孩子了。当然,还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将你的孩子彻底毁掉,使他终身一事无成。 文 | 郑渊洁

Read more

什么是倍增学原理和分享经济?(创业者必看)

一份工作,假如有两种薪资报酬: A:一个月给你30万元,每天给你1万元。 B:按天发放,第一天给你一分钱,然后,后一天是前一天的 2 倍。 (选择A? 还是选择B?你会选择哪种?) 选择B的朋友请看下面结果: 第1天:0.01元,第2天:0.02元,第3天:0.04元,第4天:0.08元,第5天:0.16元,第6天:0.32元,第7天:0.64元,第8天:1.28元,第9天:2.56元,第10天:5.12元、 第11天:10.24元,第12天:20.48元,第13天:40.96元,第14天:81.92元,第15天:163.84元,第16天:327.68元,第17天:655.36元,第18天:1,310.72元,第19天:2,621.44元,第20天:5,242.88元、 第21天:10,485.76元,第22天:20,971.52元,第23天:41,943.04元,第24天:83,886.08元,第25天:167,772.16元,第26天:335,544.32元,第27天:671,088.64元,第28天:1,342,177.28元,第29天:2,684,354.56元,第30天:5,368,709.12元30天合计:10,737,418.23元,明白了吗?这个就是倍增的力量! 还记得这个故事吧。从前,有一个国王,非常喜欢下棋。一天,他下完棋后突发奇想,要奖励棋的发明者。他把发明棋的人召到皇宫中说:你发明的棋让我天天开心快乐,我要对你进行奖励,你说吧,你都需要什么?当时,正直天旱闹灾荒,老百姓民不聊生。棋的发明者说: 我什么也不要,你只要把我的棋盘上的第一个格里放一粒米,第二个格里放两粒米,第三个格里放四粒米,每一格均是前一格的双倍,以此类推,直到把这个棋盘放满就行了。国王哈哈大笑说:就依你说的算数。 当第一排的八个格放满时只有128粒米, 皇宫的人都大笑起来。当排到第二格时,笑声止,而被惊叹所代替。 国王大为吃惊,通过计算, 要把这64格棋盘放满,需要1,800亿万粒 米,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米粒总数的10倍。国王认输了,并给予相当的奖励。棋的发明者用这些米粮,救济了无数灾民。 这就是被爱因斯坦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市场倍增学的来历。市场倍增学又叫网络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槐宝。世界上最聪明、最能赚钱的美国犹太人说过这样一句 话:“拥有了网络,就拥有了世界。”网络外行者,很难明白此话的真意。但作为深知市场倍增学原理的人士,100%的人都会认为这是 一句至理名言。在美国50万的百万富翁中,大约就有20%是市场倍增学缔造了他们巨大的财富。这就是市场倍增学的伟大!倍增学原理 1、市场的倍增市场倍增利用几何级数原理,其范围 大,涉及面之广,是其他任何营销方式所不能及的。假如一个公司有8 个直销商,每个直销商发展8位直销商,到底8代的时候这家公司就有 16777216名直销商。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是一个无穷倍增的,当然,在现实当中没有这么快,有些环节不可能像理论上说得那么快,但是这种方法的威力是别的营销方式所望尘莫及的。 2、时间的倍增在时间上,直销商的效率是别人所不能比 的。公司向4,000人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宣传,假如每个顾客需要20分钟。那么共需要1,333小时,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得166天时间才能完成。但是,假如通过直销商宣传,到第三代就已经超过4,000人。 用一天的时间完成166天的工作,是时间上倍增的魔力。 3、效益的倍增效益的倍增包括公司的效益倍增和知晓上的效益倍增。公司的效益倍增是通过直销商数量的倍增和市场的倍增来实现的;直销商的效益倍增是借助网络组织人数的倍增,间接下线的增加而奖金数目倍增的。

Read more

你工作的状态是“等死”“找死”还是“作死”?

对于人类而言,“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现象、一种状态,甚至是一种绝对的常态。但就是因为这种正常,有了很多的异常。所谓人生百态,工作亦是如此。 谈及不同工作状态,其背后的工作动机与之密不可分。不论你是出自什么样的动机选择工作,是薪资、兴趣、安全感、亦或挑战性,总之,这些动机大致都能归为“工作内容”、“驱动力”以及“生活方式”这几种类别,也正是这些差异化的工作动机造成了当前职场中常态的三种工作状态:“等死”、“找死”以及“作死”。 “等死”的悠闲 对于工作而言,“等死”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 一句话,即被动、不思进取、坐等老板安排工作的状态。 环视你的周围,是否有一些人经常闲着无事可干?问及原因,简单明了:“安排的工作已经做完,没事了”。这是每个企业都会存在的一种过于安于现状的员工。 他们的特征印记十分明显——执行、执行、再执行,就是一种绝对的“服从”与“听命”的状态。 这种状态在过去兴许是雇主比较欣赏与鼓励的做法,便于管理、便于平衡与区分。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老板的要求更为苛刻,企业欣赏的绝对不是纯粹的服从与被动,而更多地希望员工是那种不必老板交代,就自动自发去工作的人。 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一旦危机到来,他就会成为第一个被淘汰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科学技术及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作为一名员工,如果不能够根据时代以及企业的发展特征不断地提升自我能力的话,被企业甚至是市场所淘汰,这一定是情理之中。 “找死”的刺激 此处“找死”的状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寻死路,而是寻求涅槃重生。即在自己的岗位上主动、积极进取、勇于承担、敢于创新。 工作中处于“找死”状态的人,他们不会抱怨自己没有好的项目可做,更不会认为缺少发展机会,因为他们主动要求参与更多的工作,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机会的到来。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于1986年提出“彼得定律”: 在一个层级制度组织中,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而一旦晋升到不胜任的岗位,这个晋升过程就会终止,这样一个人在晋升的阶梯上最终停顿下来的地方,肯定是他不称职的地方。 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架构都属于层级制,因此,要想在职业发展方面有所突破与进展就需要员工不断地提升自己,而“找死”就是这一种节奏,处于这种工作状态的员工无论是薪资水平还是晋升情况都强其他工作状态的员工。 “作死”的无奈 工作状态属于“作死”的话,有两种情况,一种显性张扬,一种隐性低调。 第一种情况通常是三天两头抱怨的人,没事儿自命不凡认为怀才不遇却不能脚踏实地的人,还有就是动不动就选择跳槽的人。面对这种“作死”的节奏,很多人还不是很明白,其实他们是因为不自信而抱怨;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焦虑而自鸣怀才不遇;更分不清是因为逃避痛苦还是追求幸福而离开。 “作死”另一种情况的表现是,有一类人,整天抱着一些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的人生没有明确可行的目标和方向,工作没有热情,不讲方法,不讲效率和效益,上班等着下班,工作盼着假日,一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怨声载道,常常为自己完不成任务找借口、找理由,他们的工作状态一直处于“等”的时间里,等指令,等下班,等工资…… 眼睛一睁一闭一天确实过去了。可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每天忙忙碌碌的人,不一定是高绩效的人;每天都在加班的人,并不一定是尽职尽责的人;每天准时上下班、从不缺勤的人,不一定是按时交付、完成工作的人;每天都在埋头苦干的人,不一定是高敬业度的人。 工作的状态有很多种,例如,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等死”,不断挑战自我、主动积极的“找死”,还有碌碌无为的“作死”…… 扪心自问,对号入座——你属于哪一种呢? 来源/人力资本管理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输给情绪

曾经有个女孩问我:“学心理学的人,是不是能一眼看透别人在想什么?” 我回答她:“心理学不是读心术,学心理学的人,应该是比大家更能接纳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需求,和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她似乎不理解,又说:“我们单位有个神棍,自学了心理学后,天天见了人就进行心理分析,我们都觉得他很搞笑!“ 我告诉她,如果她同事的学习再深入一点,那他便会明白,自己见人就分析的行为,实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而这样的行为,不仅没能获得别人的认可,他人反到觉得很滑稽。 一个能逐渐走向优秀的人,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而是不断强化他们心中那种对生活强烈的渴望。他们的情绪会成为这份渴望的燃料,而不是让生活把一切都消磨殆尽。 无可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比前辈们更美好的时代,但物质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能量却跟不上了,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明明上班总是坐着,可为什么总觉得累? 已经孤独了很久,想找个人陪伴时,却发现自己“感觉不会再爱了”。 没完没了的应酬,走马观花似的串亲戚,当你置身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里,你唯一的感觉就是,这个世界上恐怕没人能理解你了。 大部分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不是我们的时间不够,或是体力不足,而是所谓的心累,拖垮了我们的人生。 那我们对内如何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对外怎样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呢? 01 首先你需要识别和承认自己的情绪,它能反映你很多内在行为的动机。 我们时常劝人“别想了”、“看淡点”,实际很多事我们自身也很难做到一笑了之。 不要强调一味压制情绪,有时你刻意想消除某种情绪,最终情绪的小炮仗会在某个时刻爆发出来。 也不要总说“忘掉悲伤”、“放下愤怒”、“抛弃恐惧”等,情绪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所有的情绪都对你是有保护意义的。 有破坏性的是我们拒绝情绪所传达的需求,或者对情绪错误的处理方式。 情绪是一种我们应对生活的天然算法,这个算法虽然不精确,比如它会过于悲伤、过于满足,但它能帮助你意识到一些理性思维所刻意忽略的东西。 你要解析这个算法,然后优化它,最终喜怒有常、喜怒有度,情绪会成为你人生奋斗的好帮手。用佛教的话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曾经我去偏远山区支教时,由于前日暴雨,公路遇到了塌方。当我们想倒回去时,才发现后面的路也堵了,于是我和开车的苏老师一起被困在了路上。 老苏表现的特别淡定,可能他经历了很多次吧。他点了一根烟,下车和其他被困的司机聊天去了。 我在车上就显得焦虑无比,我想了很多,甚至想到了死。我拿起手机,输入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号码,给抛弃我的前任发了条消息。 “我在去支教的路上遇到塌方,也许我再也回不去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消息发出后,自然是杳无音讯,我一度在内心里责怪她狠心,悄悄地在车上哭了起来。 当老苏看见我的糗样时,笑着递给了一袋面包。

Read more

所有感情,最后考验的都是人性中最忠厚善良的部分

那种书里曾写的互相扶持、彼此理解、灵魂相依、倾心一生一世的婚姻,在现实中我是从来不曾亲眼目睹、亲耳听过的。当然间接还是知道一两例,比如杨绛钱钟书算一对;赖声川和丁乃竺算另一对。现实中遭遇和听说的,大部分还是 “每对夫妻都有100次想要掐死对方” 的念头,此乃世俗婚姻的常态。 我们这一代人,一旦成年后,难免会回头品评上一代人的婚姻。 看过一份网络问卷调查,里面说参与了调查的大部分年轻人,在评价自己成长环境时,半数以上认为自己父母其实 “缺乏共同语言”、“价值观有差异”、“不会好好说话” 以及 “总在争吵”。 最后居然超过60%人的认为自己父母过的是 “将就的婚姻”。 既然看不到原始数据来源,也就无从探知这份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一方面,老一辈婚姻在贯穿几十年的家庭生活中,往往展露出琐碎、庸俗、争执不断、横眉立目的一面;而另一方面,这种受诟病的婚姻组合之下却往往有着不可思议的稳固根基。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这个稳固根基是所谓的 “约束”,比如道德的约束、社会环境的约束、人际关系的约束。但或许我们轻视了约束之外,人性中最纯良、柔软和忠厚的一面。 我有一个朋友,她父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父亲是大学本科出身的知识分子,搞设计的,母亲则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父亲知书达理,母亲则庸俗絮叨。母亲还有一个令人头疼的娘家,下面十个弟弟妹妹,成天闹幺蛾子——今天这个要闹离婚,明天那个要分房产,再后天最小的又中风住院了,求照顾。一年四季没有消停时候。 朋友母亲由于是大姐,一直是一家之主。嘴上对弟妹们杀伐决断,一旦家里有事,立马第一个到场,出钱出力,甚至拉上自己老公和女儿去帮忙。朋友不堪其扰,认为这种亲情已经明显超越了现代家庭的范畴、甚至触犯到了自己家庭的利益。 尽管她的父亲也认同她,可每当和母亲吵到不可开交时,父亲却又会替母亲讲话、打圆场,生怕母亲太生气。 朋友不止一次和爸爸抱怨:“您怎么反而向着我妈呀?” 结果她爸只是曲线救国地回答道:“以前没结婚时,你妈是本地人,出身好,心眼儿也好;我就一个穷人,身体还差。每天她干一整天活,分两个馒头,自己舍不得,只吃半个,剩下的揣出来给我吃,怕我饿肚子。现在她整这些,还是因为心眼儿好,别让她太生气。” 要说匮乏时期的馒头滋养了最初的感情,令人信服。 但要说仅仅靠这每天一个半馒头维系的几十年,外人眼里并不般配的婚姻,就略显牵强了。 翻译家傅雷曾说过的一段话或许可以为此做个注脚:“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因为凡事总有正反两面:追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于专制;幻想多了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 以前我们公司也有个女强人咨询顾问。她成为全公司升迁最快的经理之一时,男朋友博士还没毕业,一天工作经验都没有过。 女强人一天到晚谋划着和男友分手,可不知是太忙、还是不忍下手,整整预谋了两三年,全公司都知道了,她也没分成。 后来真有一天分手了,刚分手没多久,女强人父亲偏巧就心脏病突发。她得知消息的时候人在新疆出差,忧心如焚,边买机票边硬着头皮给前男友求助电话。本来已经做好准备被摔电话,结果对方只问了老头的情况后,就直奔医院。等她拖到第二天赶回北京的时候,一切都已料理停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