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过的幸不幸福,看房间就知道

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个现象: 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 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由小家及大家,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窗明几净; 反之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一定有肮脏的角落。 于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 同事小蕊新婚不久,最近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 房子不大,60平米的一室一厅,也是小两口攒了好久的钱按揭买下的。 可是一进门就被房间环境震撼了。整个房间被装饰成优雅的地中海风格,颜色让人心情愉悦,地板被擦拭的一尘不染,茶几永远摆放整洁,就连厨房里的调料盒都洁白无暇。 推门走进主卧,一个大的窗户光线很好,靠窗一张格子小地毯,上面一张小方桌,摆着一瓶粉色桔梗,看起来舒服雅致。处处可见女主人的用心。 我禁不住夸奖小蕊真是有心,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收拾的整洁而浪漫,真是贤惠。 小蕊莞尔一笑:这不全是我的功劳,你看到的地面啊、茶几啊,几乎都是我老公擦的。 我脑海里不禁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在每一个温馨的早晨,在那样洁净明亮的家里,相爱的人彼此凝视互相微笑,然后拥抱着浅吻分别,踏上各自上班的路途,下班后又各自回到这个温馨干净的小窝。 其实幸福,真的可以很简单,不是么? 小的时候老家有个玩伴秋秋,她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只剩下她妈妈带着她和一个年幼的弟弟生活。 在我的记忆里,她家的日子虽然过的很窘迫,但却一直很从容。秋秋在和我们玩的时候,从来没有抱怨过家里的穷苦,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 每次去她家玩,家里总是被打扫的一尘不染,她家的电视机、洗衣机虽然破旧,都用她母亲缝制的布罩罩着,秋秋的妈妈格外的心灵手巧,她会把毛线织成围巾、坐垫、地毯等,还会给秋秋和弟弟亲手缝制款式别致的新衣服。 我还记得偶尔在她家吃饭,秋秋妈妈蒸的一手好包子,水煎包,小笼包,鲜肉大包子,每次都是香气扑鼻,盛在洁白的餐具里端上来,每次都让人食指大动。 妈妈有一次对我说,秋秋他们家肯定不会穷太久的。 果不其然,没过多长时间,秋秋妈就开了一家早餐店,生意兴隆,慢慢地摆脱了当初的穷困,秋秋和弟弟也都依次考上了大学。 后来我才明白,他们家虽然穷,却依然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用心生活的人,注定会成功。 若你对生活充满热情,认真负责不将就,那么生活一定不会辜负你。 正是因为秋秋妈妈的良好心态,培养了他们一家人富裕的精神世界,物质生活也跟着变得越来越好。 一个人过得幸不幸福,房间会告诉你。 那些能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如诗如画的人,绝不是家里多么富足,他们只是对自己和生活负责,愿意发现生活中那些小确幸罢了。 当你的生活环境变得干净整洁时,你整个人自然也会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正能量。

Read more

教你做最成功的妈妈

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才,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命运!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特别是现在教育改革了,妈妈的职责更重要。 来自家庭的教育,是潜移默化、贯穿孩子一生的教育,每个家长都不要等闲视之。 无论何时何地,你一定要记住: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模仿,都会铭记,都会在将来的某一时刻,不折不扣地回报给你! 特别在小学,孩子一生的学习生活刚刚开始,这就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紧密配合,让孩子不仅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感恩和奉献! 在小学节段,家庭教育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你要坚信,你的孩子就是最好的!永远对他充满希望!并时时让孩子感觉到你在期待他成长!别人的孩子再好,不是自己的!你的孩子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好的孩子! 2. 看到孩子哪怕一点点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给孩子指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3. 教育孩子要崇拜和尊敬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往往是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哪一科就学得比较好。比如经常当孩子的面说他的老师很了不起,对他如何重视等等。 4. 刚刚上学的孩子,还没有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学习吃力一点,这时请告诉你的孩子:暂时的落后不代表永远,一切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改变! 5. 不要打击你的孩子!不要说让孩子失望的话!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你!切记唠叨起来没完没了!这样只能让孩子厌烦和逆反。 6. 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被动学习的孩子往往会丢三落四,对学习不感兴趣。这样的孩子往往觉得学习是给家长或老师学的。让他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让他明白学习是伴随一生必要能力,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7. 不要把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随随便便地给孩子!让他明白一针一线都来之不易!就是说,一定要少给孩子零花钱! 8. 和孩子一起读几本好书。耐心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孩子终究要自己生活,你可以代替他做很多事情,但你不能代替他走路和吃饭!你能给孩子很多东西,但你不能给孩子一生的经历和感受!让你的孩子尽早自立! 9. 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不说谎话,不说脏话。 10.

Read more

享受人生不一定要躺在海滩上

忙碌的时代,有人开始主张慢活。 有时候叮嘱自己“慢活”一点,生活中会多出不少情趣来。很多东西,确实是要慢慢品味的。 慢慢品一杯好茶,和将它在三秒钟内咕噜咕噜喝下去的感觉,滋味必然大不相同。 不过,所谓的慢活,也未必能适合所有人、所有状况。有些事不慢没意思,有些事不快没意思。比如,在如画的乡间小路上,你可以一边慢慢散步,一边欣赏风景;但若你开车在高速公路上,没有人希望自己会在那儿慢慢地塞车,到不了目的吧。 慢活不能活得没重点、没原则,像只冬眠的爬虫类。活成一潭死水,就是误解了慢活的意义。 有些人只有在快节奏中,才能够感觉到“生命在流动”的意义。虽然快,他们也活得很精细。快,不代表不细心。我所看到的成功人物,常是那些行动很有效率,但任何纤细的变化都逃不过他法眼的人。 这世界上有一种人,一定要用很快的步调生活,才会快活。 这种人应以国际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为代表。他常在演讲上勉励大家: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每个人都一样,成功的关键,就看你怎么运用这二十四个小时。 他在大陆时曾经接受记者专访,很精确地计算出,一个人一年,大约只有八千七百三十个小时,每人平均一年睡掉三千二百个小时(爱睡觉的人绝对不止),吃饭吃掉一千二百个小时(爱应酬的人更不止于此)。 而一般人每天工作平均只有八个小时——差不多等于睡觉的时间。 他的时间管理,着重于分配:“四分之一的时间教书,四分之一的时间处理他职务上分内的鉴识案件,四分之一的时间做研究,四分之一的时间接受其他委托办案,四分之一在世界各地讲学,四分之一写文章和写书……” 他讲了六个“四分之一”后,数学还不错的记者起了疑心:“你怎么有那么多的‘四分之一’呢?” 李昌钰笑说:“别人只工作八个小时,所以他们只有四个四分之一,我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所以有八个四分之一。有人认为我不会享受人生,可是我觉得,写书的过程中我也在享受人生,破案的过程中,显微镜底下可以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也在享受人生哪,享受人生不一定是要躺在海滩上晒太阳,晒太阳晒太久搞不好会得癌症。” 不久前,台湾导演陈蕴馥为李昌钰拍纪录片,跟着李昌钰做贴身采访。据说,有一天李博士跟他约好早上八点三十分采访,这么早,制作单位还以为自己是当天第一批访客呢,后来才发现,他已经是当天第三批访客了。导演形容,李博士永远在走路空当时才有空讲话,不管是搭车还是搭机,他总在不停地阅读文件,到了目的地,又有人递上最新的档案。 他从不觉得累。因为他喜欢用这种速度过生活。他选择他喜欢的工作,就是喜欢用工作享受人生。每个人的成功,都有除了天赋异禀之外的原因。李博士一个星期工作七天,每天工作超过十六小时,一年就抵别人三年。 看到这样的时间管理方法,我想,每个人都有“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感觉。 虽然我也有一点“过动儿”性格,常在一天马不停蹄地做好几件事情,但若要我像李博士这样快节奏地活着,恐怕我应该撑不了一个半月,就会因为“过了极限点”而崩溃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每一种曲目有它节拍的极限点,可以加速,可以变慢,但都不能够过度。 像李昌钰这种“时间管理”的方式,属于超级快板。就算他已届退休之龄,他仍维持着一样的生活模式与速度。他个人能力很强,身体也很健康,意志更是坚强。 现代人时间管理的问题,恐怕在于“自己也不认同自己的速度”,不喜欢自己的节奏。活得节奏不对,则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没有分出工作的轻重缓急:“该快时不快,该慢时不慢”。 该快时不经心,该慢时又太粗心。把不重要的小事情看成燃眉之急,大事情又总是温温吞吞地搁着。用吃饭来比喻,那就是:吃法国料理时囫囵吞枣,吃拉面时又慢吞吞吃到汤变凉。 我想一般人的节奏,顶多能够维持在“如歌的行板”。当自己节奏过快时,会失去从容的态度;太慢了,又常会感觉无聊与烦闷。 那么,有时就逼自己一点,有时便放自己一马,有宽有紧,有快有慢,乐曲才会好听。

Read more

变坏是从变蠢开始的

有个高二的学生,遇到了一桩事,向我请教,希望得到答案。他遇到的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他在睡午觉,旁边有两个同学嬉笑打闹,害得他睡不着。于是,他对同学说,希望他们不要影响他休息,出去闹。但同学回了他一句:“为什么是我们出去,而不是你不睡觉呢?” 他告诉我,那一瞬间,他气得说不出话来,竟然无法反驳。 看上去,生活中的这类事情真的太鸡毛蒜皮了。不过,我记得,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在讨论到自由的原则时,也讲了一个类似的例子。 假设有个钢琴家,喜欢在家弹钢琴,而不幸,他有个邻居,喜欢安静。在此背景下,波普尔问:“我们应当阻止一个钢琴家弹奏,还是应当不让他的邻居安享一个宁静的下午呢?” 当年读《猜想与反驳》这本书,看到这段话时,我差点怒了。当然是钢琴家不能影响到邻居的宁静了,人家在家好好休息,享受宁静,你却在一边弹钢琴来破坏。不错,你是爽了,搞得好“高大上”,可是对于邻居来说,你那优美的钢琴声不过是一阵阵影响到神经系统、伤害身心的噪音。 可是我如何证明我是对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很多东西就乱套了——事实上也已经乱套了。 你应该凭直觉意识到,那位高二学生的同学所言,是一种“流氓逻辑”,一种诡辩。我们之所以一下子不能反驳,只能气得干瞪眼,其实是在思维上,上了一个贼当。 这个贼当就是波普尔的那个表述:“我们应当阻止一个钢琴家弹奏,还是应当不让他的邻居安享一个宁静的下午呢?” 看到没有?波普尔叫我们选,是钢琴家弹奏的自由重要,还是邻居不被打扰的自由重要。在高二学生的语境中,是他睡觉不被打扰的自由重要,还是他的同学不被他睡觉所约束的嬉笑打闹的自由重要。 于是,乱子出现了。 本来,钢琴家弹奏和邻居休息发生冲突这档子事,是有明确的判断标准的:邻居的休息逻辑在先,对钢琴家没有任何影响,是钢琴家的弹奏影响到了邻居;同时,邻居的休息是一种“消极自由”,并不需要你做什么,只需要你不干扰即可,但钢琴家弹奏,是一种“积极自由”,需要别人为他做什么——忍受他的噪音。逻辑在先的自由和属于“消极自由”的自由优先于逻辑在后的自由和“积极自由”的自由,这就是自由的原则。 但波普尔是怎么干的呢?叫我们选,相当于把谁有义务不去干扰别人的自由这样一个问题,变成了一个自由在价值上排序的问题,好像谁的自由看上去“高大上”,谁的自由背后人多,谁就可以干掉别人的自由。 这是一种愚蠢的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一个人、一群人,甚至某种体制,要变坏一点都不难。而变坏其实就是从变蠢开始的。

Read more

妈妈这样说话,我保证,孩子肯定会很懂事(建议永久保存)

当孩子做事磨蹭、不想理我们或者反抗我们的时候,妈妈你要这样说话,孩子才会懂事听话。 >>>> 1、当孩子不想上床睡觉 ✔ 这样说:还有10分钟就到睡觉时间了,先洗漱还是先讲个故事? ——给出事实、选择性的督促 ✖ 不这样说:还不回你的房间去,这么晚了,别玩了,赶快!我都说了几遍了!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我不困就不想睡觉。也许我想看电视,也许想做有趣的事儿,我还不知道时间是怎么回事呢?只要你们规定睡觉时间,让我遵守它,也就把我身体的生物钟定好了,我会逐渐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当你对我“这样说”,我会选择我喜欢的做,然后顺理成章地睡觉去了。不过,我有病的时候可能还是例外啊。 >>>> 2、当孩子做事磨蹭 ✔ 这样说:我们还有5分钟就要走了,你现在穿好衣服,还是把衣服拿着?你要带什么包? ——给出事实、选择性的督促 ✖ 不这样说:你还在那儿磨蹭?我们要晚了,赶快吧,听见了没有!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我没有意识到我在磨蹭,特别是在玩我喜欢的玩具时,我没有时间概念啊。如果你对我“这样说”,我会顺着你的督促做选择。 >>>> 3、当孩子说“不”的时候 ✔ 这样说:好的,你可以说“不”,但是,我需要听听你说“不”的原因,我才能理解你。可以吧,说出来吧。 ——尊敬的、正面的引导 ✖ 不这样说:小孩子懂什么,你怎么这么犟啊,我是对你好。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当我说“不”时,我在尝试我的独立性,想证明我在长大,也许,我就是不能接受你的教导,也许,当你对我“这样说”,我在学习不惧怕别人,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Read more

如何带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聪明的爸妈这么教!(超实用)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有教养的孩子。如果一个小孩儿跟大人说话有问有答很有礼貌、能在饭桌前安安静静坐着把饭吃好再自己把盘子收了、坐电梯会在一侧等里面的人出来再进去并且在电梯里全程安静……大人就会有点儿惊喜地觉得这个小孩儿很成熟很有礼貌。 但矛盾的是,很多家长潜意识里又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话就会跟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还可能会压抑个性甚至会吃亏。所以他们有时候会鼓励或默许自己孩子某种大大咧咧能争能抢的气质,行动鲁莽说话不客气的孩子被误认为是能力强、敢于表达。 其实那只是没教养而已,跟个性没半毛钱关系。而且这种没教养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终生。 那什么是教养呢?教养就是不光考虑自己也考虑别人,就是对尊重和边界深刻理解之后的一种分寸感。有了这种分寸感,大家都会感觉很合理很舒服;没有这种分寸感,就会给别人带来不便和烦恼。 一、声音 爱吵爱闹是孩子的天性,对他们一开始就要教一件事儿:正确使用“室外音量”和“室内音量”。室外就是露天,只要不是深更半夜不是露天开大会,怎么大声都没关系。在室内的时候就用对方能听见的音量就好了。室内包括家里、教室里、楼道里、车上(公交车或自己家车都算上)、电梯里等等。餐厅、酒店大堂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在自己家的车里也要降低音量?因为小空间的大吵大闹会让人心烦意乱,也会影响司机开车。 看电影不要说话,实在要说一句半句的趴在我耳朵上小声说。 电梯里有别人的时候不鼓励聊大天儿,因为别人不愿意听你家的事儿。需要交谈也要尽量小声、简短。站好了耐心等到站,电梯不是游乐场。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叫别人的时候要自己走过去叫,不能隔着屋子扯着嗓门儿喊别人过来,有什么话过去说。我有时候忘了,他们还会提醒我。 周末你们起得早,我们还想再睡会儿呢。爸妈卧室门没开之前不能在外面大吵大闹,不能练琴。 住公寓就不要在家里拍球了,楼下邻居受不了。 虽然说了室内要小声,但饭桌上当着别人的面互相咬耳朵是不好的,因为别人不知道你们在背后说什么,会觉得被隔离、不舒服。其实小孩儿都喜欢这么做,暂时无所谓,但与其大了再改不如现在教给他们。 二、耐心、谦让、礼貌的举止 从小要学会给别人一点儿耐心和谦让。不挤、不抢、排队。轮到自己再玩儿。玩儿的时候如果后面有人排队,玩儿一会儿就要让给别人,不能自己霸着玩儿个没完没了虽然别人也说不出你什么来。 大人交谈或打电话的时候要安静等在一边或走开,不能大喊大叫更不能试图打断,不紧急的事儿等一会儿再说,紧急的事儿要先说一声“excuse me”/“打扰一下”。 要扶住门让后面的人通过;电梯来的时候让到一侧,让里面的人出来以后你再进去;进电梯以后如果外面还有人没进来要为人家按住开门键(而不是关门键)。 到人家做客不能自来熟地乱跑,要由主人带着参观,一般也不主动提出来要参观。别看见什么新奇的就去拿去摸,不拿自己当外人儿。用别人家卫生间要问主人一下“能不能用一下卫生间?”人家肯定让你用,还会指给你适合的那一个。别人给的零食要问过父母才能吃。 好好坐着不蹬前面的椅背,不把腿伸到过道里。自己东西掉了要马上捡起来,别人东西掉了帮着捡;公共场合不钻桌子,即使是榻榻米那么诱人的桌肚子也不能钻,虽然你是小孩儿。 三、有礼貌地说话 跟人好好说话,正面沟通,避免使用嘲讽、诘问、挑衅、毫不客气的语气,不能用反问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别人跟你说话或问问题要回应。 从小不逼着孩子叫人,而是给TA做正式的介绍:“某某,这是我儿子/女儿,这是某某叔叔,say hi/你好”。 活学活用“请”、“谢谢”、“对不起”。“请”是“魔法词”,说了别人才会帮你,不说就得不到帮助。有些小孩儿说话特别“冲”,喜欢用命令的口气,比如“我要/要吃这个”“给我拿内个”,然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像得了圣旨一样赶快去办。其实这句话正确的展开方式是”我能不能吃这个?”“请帮我拿一下内个”。而且得到以后必须要说”谢谢“。 需要绕过别人的时候说一声“借过”或“对不起让一下”,不能硬往上挤。

Read more

如何正确责骂孩子

有一天我看到我太太骂外孙,虽然我听不懂她在骂什么,但是可以看到她很生气的表情,手中拿着鸡毛撢子作势要打外孙。我对太太说:「外孙很聪明,有不好的行为用讲的就好了,何必骂他、打他?」我太太回答说:「他很皮」。我说:「他很皮也是你骂出来的!打骂的方式不是管教孩子的好方法。」 教育孩子最好是避免使用责骂的方式。任何人包括儿童或成人受到责骂,通常都会有三种反应方式:反击对方、否认犯行、将犯行合理化。 我曾经对二十岁到六十岁数百位的大学生做过情境测验,我先说出情境,情境的末尾是:你收到好友来信,并被好友在信中痛骂了一番。我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一封回覆信。因为回信时间短,内容通常是真实反应。 学生回覆信的内容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妙趣横生,但都归类为三种: 一是反击:钟鼎山林,各有天性,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这种方式年纪大的用得多)。 二是否认:老兄好久不见,我现在已经不当老师,改行当调查局员,那天是和一位同事去旅馆调查一个案件,您的想像力太丰富了。 (这样的反应各年龄层都有)。 三是合理化:唉,老兄您有所不知,没有爱情的婚姻味同嚼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有不得已的苦衷。 (年轻的大学生多使用之)。 所以小朋友迟到通常会说:家里闹钟坏了或者是爸爸的车轮胎破了,以合理化其行为。 这三种反应方式都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行为,当然更谈不上改善行为。不好的责骂方式,不仅效果不彰,它还会造成孩子心灵的的创伤,甚至比用打的方式还来得严重,棒打只是伤在肉体,但是责骂却会造成心灵的永久性的创伤。因此,管教孩子尽可能不要使用责骂的方式。话虽如此,任何儿童都会有不正确的行为,为人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实际上无可避免地会使用责骂的方式。因此如何正确责骂孩子是父母必须学习的课题。 以下几个原则供父母参考: 第一:父母责骂孩子的时候,必须保持冷静的心情。 不要在被孩子惹毛了才破口大骂。人一生气就无法冷静思考,这时候往往口无遮拦,任何伤害孩子心灵的话都说得出口。相反的,如果父母心情冷静、头脑清晰,这时候表现应该是温和教育孩子,不是责骂孩子。 第二:责骂孩子之前,好好思考一下,你所责骂孩子的事情,能否改善? 如果责骂的事情,孩子本身想要改善也无能为力,那么,此时父母最好三缄其口。例如骂孩子「矮冬瓜」「呆瓜」,孩子根本无法改善,他再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身高或智商。还有骂女儿皮肤黑,像黑肉鸡,她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使皮肤变白,这种责骂只是徒增心灵的伤害,却于事无补。 第三:具体说出要孩子改正的行为,不要使用形容词。 (例如:你这坏蛋;你这无可救药的孩子)责骂孩子。形容词是抽象的,孩子不容易理解父母真正的要求是什么?你要他改善什么行为? 第四:责骂孩子时最好不要口出恶言,而是直接告诉孩子如何改善,以及改善到什么程度。 例如避免骂孩子「头发乱七八糟,好像贵宾狗一样」,而是指导或告诉孩子:「去把头发梳理整齐。」 第五:责骂孩子时最好在口气上显得平和温柔。 一般而言,语言可以分为主体语言和副语言。主体语言是指你所说出的话,副语言是指说话时的阴、阳、上、下;快慢急徐;高亢暴躁,轻柔温驯,更包括表情、动作、姿势。副语言有时候会改变主体语言的意义。例如:一位女孩子对男友撒娇说:「你给我走开!」,和生气时说的同一句话,彼此的意义却是天南地北;父母对孩子大声说:「下次小心不要再把盘子弄破了。」,这和口气平和地说同一句话,孩子的感受也会完全不同。大声地说,孩子感受到被责骂;轻声细语地说,孩子会理解这是父母的教导,当然孩子的反应也截然不同。 第六:如果可能与孩子同罪。 也就是当你指正孩子某个行为不好时,如果能够加上爸爸(妈妈)以前也是如此,这样孩子的心理负担会比较小,同时觉得爸爸可以改善,我也能,增进孩子改过的决心。例如你要孩子不要抽烟,你可以告诉孩子爸爸以前也是老烟枪(当然说的要是真话,如果自己没有,也可以举别人的例子,如名人等),后来医生要我戒烟,我就决心不抽烟。

Read more

孩子偷钱,妈妈竟这样做,比打骂更有效!

很多孩子都曾偷偷地拿过家里的钱,即使是最听话的孩子也可能做过这样的事情。孩子这种行为的背后,体现着“所有权”概念的缺乏。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偷钱之后该怎么处理,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点启发。 这天早上,新新妈发现口袋里少了100块钱,那本来是昨晚从ATM取出的1000元整款。新新妈数了数,还是少了100块。 新新爸也说:“真奇怪,这怎么可能不见了?我上次好像也丢了50块钱,还以为是你拿了。” 这下子新新妈有些怀疑了:难道是新新偷了钱?古话曾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唉,要是真的是孩子偷钱,可怎么办?新新妈决定等新新放学时好好观察他。 果然到了傍晚,新新妈就看到,新新带着几个同学走向便利店。新新妈在玻璃门边一瞧,这孩子竟然在“大方”地请客,在结账时拿出了一张醒目的百元大钞——那的确就是自己早上丢失的100块。 等到小伙伴们离开了,新新妈就走上去,笑着说:“新新,走,妈妈带你去便利店买零食。” 新新眼神一闪,有些紧张地看着妈妈,以为妈妈发现自己偷钱,准备“收拾”他呢!没想到新新妈牵着孩子的手,在便利店里挑选起来:“棉花糖吃吗?葡萄干好像也不错,巧克力也给你买点吧。” 等新新怀里都抱满了零食后,新新妈才蹲下来问新新:“今天妈妈发现口袋里少了100块钱,是不是宝贝你拿了?” 新新不好意思地说:“是我拿的,妈妈,对不起。” 新新妈摸摸孩子的头说:“如果妈妈给你的零花钱少了,就跟妈妈说。别自己从爸爸妈妈的口袋里拿钱,好吗?” “好!” 从那天以后,新新妈给孩子涨了零花钱,而孩子新新再也没有偷偷拿过钱。有时候爸爸不小心把钱搁在茶几上,新新还会贴心地帮爸爸收进房间,还嘱咐爸爸注意保管钱财。 正是由于这位理智妈妈的小举动,才轻松地改变了孩子“爱拿钱”的毛病。新新妈甚至这么说: 小孩子可能没有“偷钱”的概念。他们的内心需求是受外在影响的,总会想尽办法拿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却不懂得这是成人所理解的“小偷”。 爸妈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的行为不对,不如先关注孩子到底有什么理由拿钱。他们的内心并没有成人想象的那么坏,别轻易把孩子推向负面的评价。 当孩子偷偷拿家人的钱时,爸爸妈妈不妨这么做: > 保持冷静,了解孩子背后的想法 有些爸妈曾说自己看到孩子“偷钱”后,就气得把孩子狠揍一顿,要孩子许诺不再犯,结果孩子反而跟家长斗智斗勇,“偷钱”的小动作越来越多。 说到底,作为父母,不要轻易把孩子这种行为等同于大人的偷窃行为,以免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人,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就更不愿意听爸妈的话了。 这个时候,爸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冷静下来,问问自己,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是零用钱不够花?还是想引起爸妈注意?是希望爸妈关心他,还是故意跟爸妈作对? > 正确引导孩子的欲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外部世界产生欲望,当孩子发现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当然无法抗拒这种好处,而希望能拿到越多钱越好。 爸妈要尊重并正确引导孩子的欲望,比如像例子中的新新妈就时时和孩子保持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如果想要,就要问别人能不能给我们,这才是有礼貌的孩子。我希望我们都能做到,好吗?”

Read more

孩子,不上学,你还能拿什么和别人拼?

有不少同学都觉得,不是只有靠上学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我能做兼职还能去摆摊……但现实却是,很多人除了上学,真的是没有其他的路能走了。 下面是央视名嘴白岩松对高考以及读书的一些看法,他的观念,希望大家都好好看看,以此共勉! 不读书,你拿什么和别人拼? 财富还是智慧? 经验还是人脉? 这些你都有吗? 现在的社会现状,混在最底层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读过书的,那些成功的人真的是万里无一,而且依靠他们的情商,读不读书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你读一万年书,也拼不过一个韩寒,但是他不上学,却比我们学的还要凶猛。 很多人说现在阶层板结了,其实此前更板结。所以高考才真正的结束了那种板结。让不管是什么身份,你如果分数靠谱,就总能往外走。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这是非常事实的东西。尽管高考有很多毛病,但起码现在还是最公平、最给人希望的一条路。 但是孩子们不这么想,条条大路通罗马,上不了大学也没什么,将来肯定也能干出个样子来,不一定会比那些考大学的同学混的差。 孩子,你是哪来的自信?不考试,不上学,你还有多少东西可拼? 考试不是唯一的路,却是最公平的那条路! 虽然很多人认为考试制度不合理,一考定终身,让孩子失去了乐趣,失去了自由,也限制了创造力。 可是,正是考试,让大多数孩子拥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不管你出身如何,长得怎样,父母是谁,只要你成绩足够好,你就有机会上好的大学,长更多的见识,认识更多的人,过上相对好的生活。 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很多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一环。 每次同学聚会,说起这些年的经历,虽然大多数同学并没有过上想要的理想生活,但无例外的认为,是高考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不管上的什么大学,后来找了什么工作,是高考让自己看到了更大的可能,也是高考让自己一直相信,努力了总会有一定的回报。 诚然,那些高考失败或者没有参加高考的同学,也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但相对于上大学的几率,要小太多。 如果有考试这样一个现成的机会摆在面前,为什么不拼尽全力去试试,非要绕远路呢? 看不上考试,你的优势在哪里? 有的孩子,不知道哪来的自信,认为即使学习不好,考试成绩不好,自己也能过上想要的生活。这种自信来源于什么?是综合素质还是你的见识? 作为大多数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不拼考试,你要跟人家拼素质和见识,你的底气在哪里? 考试都考不好,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行!

Read more

生活容不下虚假,你混日子,日子也会混你

生活容不下半点虚假,有多大的能耐,就做多大的事。没有金刚钻,硬要揽瓷器活,结果只能是既耽误了时间,浪费了材料,还两边不讨好,遭人白眼。 人当然要有雄心壮志,但更要有自知之明。 一个人如果没有丰满的理想,满足于眼前酒足饭饱的安逸生活,很容易滑向堕落的深渊,一辈子懒洋洋地荒废过去,一事无成。不过,这样的生活,习惯了也可能觉得安详。 但是,一个人如果不能认清并正视骨感的现实,整天活在对理想的憧憬里,凌空蹈虚,不务正业,不仅会一事无成,还会在自以为壮志未酬的叹气声里,度过自怨自艾的一生,永远不快乐。 生活容不下虚假,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靠实打实的本领,才能在生活的惊涛骇浪里真正站住脚跟。靠运气,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一时侥幸赢来的,也会被有实力的后来者夺走。 雄心壮志,要以自知之明为前提。无论什么雄心壮志,实现了,才会有万众瞩目的伟岸;如果止于每天喉咙里的呐喊和脑袋里的空想,只能是换来空洞的回声,沦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柄。 生活容不下虚假,因为生活是由每一个真实的今天构成的。幸福的真谛,是一个个微小心愿的达成。摩天大楼,也是一砖一瓦盖成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的坚固,才能保证大楼即使在风雨飘摇中也屹立不倒。 梦想,也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才能抵达。真实地过好每一天,才能与生活握手言和。 每一天都要在生活的土壤里落到实处之后,才能开花结果,长成枝繁叶茂的人生。没有学会走,就不要急着跑,不然拉伤了肌肉,可能几个月都动弹不得。 既然生活容不下虚假,我们就要努力活得真实。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比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更重要。一味地好高骛远,做着不切实际的幻梦,还自以为高人一等、怀才不遇,是最可悲的。 人不快乐的根源,是欲望太多,而能力太小。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凡是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走稳了眼前的这一步,才能打造更强大的自己,摘到更大的苹果。眼高手低,是给自己徒增烦恼。 耐得住平凡,才能蜕变成不平凡。当你是一个小兵的时候,就要身姿挺拔地站好每一班岗。这样,才会有慢慢地坐上将军宝座的可能。 抱持一颗平常心,把寻常百姓家东升西落的小日子,都过出多姿多彩的滋味,才是真正地生活着,才有看得见也摸得着的远方。 生活容不下虚假,把幻梦抛诸脑后,把目光聚焦到眼前,认清自己的实力,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做一只勤勉的蜗牛,才能拥抱一个不虚此行的人生。 图:pexels.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