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招,消灭合不来的同事

「职场压力」经常被指为引发忧郁症的原因之一,但职场压力其实涉及许多层面。 每天加班、假日也要工作等过劳可以说是「职场压力」,但根据调查,职场压力有九成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面对再怎么喜欢的工作、再怎么想做的事,当人际关系恶劣,人就很难觉得快乐。无关乎对工作的好恶,关键在于职场里的人际关系是否良好,这对能不能开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接下来介绍的这五个手段,将帮助你把人际关系中的「痛苦」转换成「快乐」,把办公室的讨厌鬼通通消除。 一、要改变的不是「人」,而是「人际关系」 每一家公司都有破坏和乐的问题员工。或许有许多人正为此在伤脑筋,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麻烦制造者。 有些人可能会忍不住对着对方大吼:「我从来没看过像你这么没用的家伙!」「你拚了命也要给我好好努力!」「我一定要让你彻底改变!」 事实上,这些正是浪费你大好时光与精力的原因。企图改造员工的「个性」与「人格」,百分之九十九都会失败。 首先,没有人可以改变其他人的「个性」与「人格」。或许经过多年的心理谘商,会多少改变一些,但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本人的努力,否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假设你很讨厌你的主管,或许你觉得:「他既没有工作能力、人品又差,一点值得尊敬的地方都没有,我完全不想跟他说话。」 但全公司的人都这样想吗?应该不是吧,总会有一些同事可以和你的主管处得很好。 如果他的人品真的如此糟糕,那么全公司的人应该都很讨厌他。而且如果上层不信任他,他也不可能升迁成为主管。 换句话说,差劲的主管,也许只是你觉得差劲,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这或许是因为你和主管个性或观念不同罢了。 职场上的纷争大多是人际关系上的纷争,如果主管与属下之间产生纷争,那么问题应该不是「主管很差劲」或「属下很没用」等个性上的缺陷,而是主管与属下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不要否定对方 要改变人际关系,第一步就是「肯定」对方。缺少这个步骤,双方就无法沟通,对方也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你的想法完全错误!」「这种事连猴子都会!」「你这个人渣!」 我有一名患者,这些都是他的主管用来骂他的话,而且只是一小部分。这些话都是在否定一个人的人格,没有人听到后会回答:「是,我知道了。」 「无法做好工作」并不等于「人格有缺陷」。比如说,看起来慢手慢脚的人,或许比较能够三思而行,只是不适合现在的工作或职场罢了。请先肯定对方的缺点,以及(你认为的)人格缺陷,这样就是站在改善人际关系的起跑线上。 「我的主管真的很差劲」这句话也一样。就算你没有当着本人的面说,一旦你这么想,就无法将心比心。这时候用再多改善人际关系的技巧,也只是徒劳无功。一定要先肯定对方,否则就无法进行具建设性的沟通。 二、「合不合得来」,其实是先入为主的感觉 我们常常会用「我们合得来」或「我们合不来」这样的说法,但我觉得,这只是一种「执着」与「先入为主的观念」。 「我们非常合得来。才刚认识就爱上对方,觉得对方是自己命中注定的人!」 曾经有对情侣这么对我说,他们才交往几个月就闪电结婚了。竟然有这么神奇的事,那时候我忍不住惊讶,没想到,他们结婚不到一年就离婚了…… 这件事却让我开始思考,「合不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Read more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

岁末年初,许多人怀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赶着跳槽。另一方面,许多管理者也在感叹:找到高学历、有才能的人不难,但找到人品好、可靠的人却不易。浮躁的年轻人在埋怨自己学历高却不被重用时,是否知道,人品才是最珍贵、最高的学历?下面8点是一个优秀人才的必备品质,让我们仔细检查自己是否具备。 1.忠诚:在老板立场想问题。职场上,有人往往只想到“老板给我这些薪水,我划得来吗”,却很少换位思考“领导花这些钱请我,我创造出与之匹配的价值了吗”。在一个单位的每一天,是否对得起自己的收入?是否尽量为单位和领导着想、努力、付出?无论时代怎么变,忠诚都是亘古不变的美德。 2.主动:不要事事等人吩咐。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曾通过一项经典心理学实验发现,从小能忍受诱惑(如吃糖果)的孩子比自控力差的孩子,长大后更易成功。在工作中能够自我管理,不必事事等别人监督催促的人,也更值得信赖,容易成功。 3.负责: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预言的自我实现”倾向,即人们一开始对自己的期待,往往决定了最后成就的高低。这也验证了《易经》里的一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意思是,设定高目标,最后可能只完成一半,而设定一个中等目标,结果可能更差。因此,一开始就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的人,比对承诺马马虎虎的人会获得更高的成就。 4.重效率:根据目标统筹时间。在一个杯子里,先放一把核桃,还能加入花生、绿豆、糖、水。但顺序反过来,先放入了水、糖、绿豆、花生之后,却再不可能放下核桃。重效率的人,一定知道自己每个阶段、每一天甚至每个小时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以最好的效率体现自己的价值。 5.坦诚:当面开口当场解决。遇到问题,许多人习惯“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以消极抱怨的心态来面对。直接面对问题才能体现正直、坦荡的品质,也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6.积极进取:永远跟上企业步伐。如果你是“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那就要小心了。想一下,是否是职业枯竭让你丧失了活力?是否因满足于自己的学历、才华而裹足不前?在这个“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时代,要不断在学习中提升和更新自己,保持“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才能永立不败之地。 7.低调:才华再高也别自傲。孔子曾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意思是,如果一个人骄傲、自私,哪怕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也不足称道。高傲的人会让周围人不舒服,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障碍。 8.感恩:把批评打击当成长。佛教讲“助缘”和“逆缘”,前者是他人的帮助,后者则是人生的阻碍。许多人喜欢抱怨,不觉间他们把一切“助缘”都变成了“逆缘”。懂得感恩的人,会把一切“逆缘”转化为“助缘”:领导的批评,客户的不满,对手的打击,他们都理解为对自己的提升和帮助,于是在感恩中不断成长。 图:pexels.com

Read more

让孩子学会“输得起”

常听到家长有这样的感慨:我家小孩“输不起”,在游戏中输了,便不认输、发脾气,甚至退出不再玩;画没画好,就把辛辛苦苦画了很久的画一下就撕碎。专家认为,培养孩子承受挫败的容忍力,让孩子拥有一份“输得起”的精神,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抗逆力”,使他日后在遇到挫折时不容易跌倒,以正面、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输得起”的精神呢? “输不起”是一种天性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输于人时,他就会表现出不满,不高兴。 “输不起”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些孩子面对挫折、失败,他会采取回避,逃避困难。比如,妈妈批评小强学钢琴不认真,不如隔壁的玲玲弹得好,听到这话小强索性就放弃了,干脆就不弹了;另外一种,性格急躁的孩子一旦在游戏中输了,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以示渲泄。在幼儿园,老师们常会遇到因为抢不到“发言权”而委屈哭泣的孩子。 鼓励能让孩子缓解情绪反应 孩子的所谓挫折感、无力感大多是由后天学习得来的。当孩子做得不好时,家长总会有这样的责骂:“你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恐怕不是读书的材料!”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用这些想法去评价自己。因此,当面对困难或失败时,便由于失去自信心而采用放弃和逃避的态度。 对此,每当我的孩子遇到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我就会给他讲一些成功人物的故事,讲他们在奋斗过程中是用怎样的精神去面对困难的。另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不要揪住孩子的错处不放,也不要将焦点一味地放在结果上,重要的是孩子在此过程中肯尝试以及为此付出努力。让孩子明白“凡事尽力而为”便可,即使失败也并不代表自己没用,家长更不会因此而不疼爱他。 正视失败是为了避免失败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目的地从游戏中让她学习面对失败,让她有机会在玩乐中尝到“输”的滋味,体验“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当然,孩子经历“输”的时候总会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觉。这时我们就给她以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告诉她:“我知道输掉游戏令你有点不开心,不过这次输不代表每次都会输,只要尽力参与,总会有办法成功的。” 现在孩子长大了,每当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候,我就会给她一个参照物和一个她可以看得到、能达到的目标。我会明白地告诉她:“你现在的成绩比起妈妈刚学的时候并不差,如果你坚持下去,将来你就会比妈妈做得更好;如果你放弃了,你就永远是这个水平了,永远比不上妈妈了。”从教育孩子中我感觉到,让孩子正视失败,才能让她在失败和挫折中坚强起来,不至于被失败和挫折打倒。 拥有豁达的心胸是“输得起”的关键 经常看到有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他打你,你不会也打他呀?”“拿大的,挑大个儿的拿!”“你真窝囊,你不会跟他抢啊!”……这样的引导,怎么可能让孩子“输得起”?女儿以前也因为跟小朋友玩游戏输掉而大发脾气,使性子再也不跟人家玩了。我严肃地告诉她:“要是你赢了,别的小朋友也不再跟你玩了,那怎么办呀?”要想孩子输得起,首先就得培养孩子不计较。一个心胸宽广的孩子,还有什么不能容下的呢? 培养孩子正面的乐观感 孩子遇到挫折,家长不能拿放大镜来放大他的过错或评定他的能力问题,那样,孩子便会将问题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渐渐地,便建立起一种消极、悲观的信念,继而变得难以承受挫折。我女儿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我都告诉她:“一切只是暂时的,这次没考好咱们下次继续努力。”然后积极地帮助她找原因,寻求对策。 作为家长,对孩子适当的正面肯定是必须的,这样能从小为孩子播下“积极乐观”的种子,使她面对挫折时仍抱有“盼望”与“转机”。孩子心境乐观,也就更乐意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不会“输不起”了。 图:pexels.com

Read more

真正成熟的人是怎么处理亲密关系的?

我知道你们是冲着「亲密关系」这个关键词来的,但实际上,这篇文章的谈的不仅仅是「亲密关系」,还有「什么是真正成熟的人」,以及「怎样做才会以一种成熟的方式处理好亲密关系」。 进入成人社会,最重要的要领之一是抛弃受害者心态,充分对自己的遭遇负责。亲密关系也同样,最基本的心态便是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我们今天来具体聊聊这个话题,如何真正成熟地处理一段亲密关系。 1、实现真正的情感独立 真正的情感独立是怎样的? 在亲密关系中,真正的情感独立就是意识到:你的伴侣不应该是爱与幸福的唯一来源。满足你的期待、讨你开心并不是他们的职责。 如果没法把这点作为基本架设,亲密关系就很难长久维护。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总要求父母无条件符合我们的需求,不然就会通过哭闹、抱怨、撒娇、发脾气来反抗。很多人长大以后对待伴侣用的是同样的办法,期待以此获得安全感和陪伴。 这说明一个事实:我们的情绪往往不如身体上以及智力上来得成熟。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在使用小时候时的方法来处理情感和需求问题。 期待从伴侣身上获得快乐和亲密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我们所需的快乐、安全感、自尊或者其他的很多事物,如果都需要经由别人来实现的话,这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真正的情感独立该怎样实现? 真正的情感独立来自于真正而充分的悦己——充分关注自我需求,并且具备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你因为对方没有在假期陪你而大发雷霆,指责他没有照顾你的情绪和感受,那么,你并没有在真正「关注自我」或者真正实现「悦己」。 因为一旦你达到关注自我的境界,你会发现,他未能满足你的愿望和需求,你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 比如,一心寻找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可能是绘画,可能是舞蹈,而不是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抱怨伴侣的行为上。当你把全部注意力全情投入于这些让你能够快乐的事情上时,你会让自己愉快地度过这段时间,也让对方少了负罪感。 这就是在「情感上的成熟」——有足够的能力构建一个独立的生活。 有以下几个建议可以帮助你实现: 1)发展尽可能多的兴趣爱好,从艺术、舞蹈到阅读、写作,亦或是健身……一切能给你带来愉悦感的事物都去发展,扩充生命的厚度和深度。 你用越多美好的事物「塞」进生活,就会有越多的幸福感,并记住:He who angers you controls you. 你的幸福感越多来自于自身,别人就越少能控制你的情绪。 2)交尽可能高质量的好友,交友给人带来的幸福很难取代。社会

Read more

给孩子一份珍贵的礼物,让他学会如何爱你!

有个小男孩, 在妈妈过生日前夕,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 偷偷为妈妈画了一张生日卡, 并写上了很多甜蜜的话。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却让这个小男孩感到非常的失望! 生日当天,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了卡片,本以为妈妈会喜出望外。没料到,妈妈随手接了过来,扫了一眼就放到了一边。 他很失望,但还是提醒妈妈:“里面还有很多字呢。”妈妈敷衍他:“等一会我有时间再看。”他愤怒地抓起卡片,“我不给你了,再也不给你了。”气冲冲地跑开。 这件事被他妈妈当笑话出来讲:“你没看到他生气的样子,真好玩。”听的人中也有人笑,“小孩就这样,任性。”我却笑不出来,眼前只闪动着那双失望的眼睛。 他得到爱,也想要回报给他所爱的人,却落了个一场空!而这样的相处方式,可能只是他和妈妈之间长久以来的一种固定模式。他一颗热烈的心,被冷着,淡着,直到熄灭。 有个男同学曾经和我们讲过自己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人节他给自己的老婆买鲜花,想要浪漫一下,谁知老婆毫不领情,拿起鲜花就扔到了垃圾桶里,并警告他,“以后少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男同学咬牙切词的发誓,自己以后再也不犯贱了。 我很怀疑,那个失望的小孩,最后会变成这种不解风情的伴侣。因为他们走的是一条有因果关系的道路:曾经付出的爱没有人要,最后索性关闭了自己,不懂得怎么去珍惜和保存别人的爱。 当父母抱怨孩子成年了也不懂事,不体谅父母, 这真的只怪孩子吗?做父母的难道没有责任吗? 从小你有教会他们怎么去爱亲人吗? 你有告诉孩子他需要感恩吗? 爱不会自动从心里长出来, 就像种子很难在贫瘠的土地上发芽! 我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每天都能看见有些已经人高马大的孩子,一出校门就把沉重的书包甩给爷爷奶奶,他们两手空空嬉笑着和身边的同学打闹,完全忽视了孱弱的老人家已经不堪重负。当然,老人们也从不拒绝,他们彼此都默认了这种方式:孩子只管享受,不需要承担和付出。 高中的时候我有个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好到换穿一件衣服,经常吃住在她家。她父母很慈祥,没什么文化,但特别尊重有知识的人,竭尽全力的支持孩子读书,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学生最重要。” 她每天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家务也不做,有时候她看见父母忙碌不忍心,想要帮着干点啥,还要遭到父母的呵斥,“你只管学习,别的不要管。” 说实在话,那时候我挺羡慕她,因为在我自己的家里做小孩没有这样的待遇,初中的时候放寒暑假我就要给父母做饭了,收拾屋子织毛衣踩缝纫机都是我妈开给我的业余科目。看人家的小孩这么金贵,再看看自己,实在是心理不平衡。 后来我们都大了,我才发现,因为一直被父母偏移在自己的轨道上,从来没有也不需要付出,她最大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不知道怎么对人好,也不会对人好,就连她最爱的妈妈,也是一不高兴就吼一顿,然后再后悔。 她不会说很温情的话,也不会很温情的对待喜欢的人,有时候我明明都能看见她内心温情的闪动,她却偏要压抑着自己,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她姐说她不懂人情世故,可这也怪不了她,是父母一直让她只想着自己,不必对别人有任何回报,这种经年累月的暗示让她心里的一部分都蒙了尘,落了灰,对别人好的那种技能好像许久不上发条的玩具,彻底失去了动力。 有人总相信,孩子小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以后他们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知道付出,是被训练的结果,而感受到付出的快乐,是比被爱还要大和广博的情怀。

Read more

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从来不是第一名,而是……

[01] 我的父亲,教了一辈子学。在县城那个小学、初中一体的学校里,他亲手带着好多孩子,从一年级走到初三毕业。 有一年父亲带毕业班,班里有个寄宿的男孩学习非常刻苦,但是家庭条件挺差。每到饭点,别人去食堂打饭、打菜、买零食的时候,这个男孩就掏出从家带来的煎饼,卷着面糊炒咸菜或者虾皮儿,就算是一顿饭,而且一吃就是一个星期。 父亲看着也很心疼,就时不时掏钱给男孩买点牛奶、水果。男孩每次接过东西的时候,都很感动,泪眼汪汪地说不出话…… 毕业班送了一期又一期,从父亲的班里走出的好学生一批又一批。 好多人都跟我开玩笑:“你们家逢年过节应该挺热闹吧?你父亲这么多得意门生,不得排着队送礼哇?” 对,我本来以为也会这样。 可实际情况是,跟父亲还有往来的、关系比较好的,大多数都是当初学习不算优秀的孩子,甚至还有几个调皮捣蛋的。而很多成绩前几名的孩子,毕了业就很少联系了,偶尔有个师生聚会,也很少看到他们的影子。 [02] 我曾很诧异地问过父亲:“那些成绩好的孩子毕业后,不应该更感激老师、跟老师更亲密才对吗?” 父亲总是淡淡地说:“大家都有各自的营生,很忙,没空联系很正常。” 有些话,虽然父亲没说,但我从身边朋友、同学的现状里,多少能猜出来:很多当初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现在混得并不好,至少跟当初大家的期待差很远。这种辜负了大家期待的羞愧感,或许是他们不愿意跟过去的老师、同学联系的主要原因吧。 很多孩子按照家长最期望的那样,不贪玩、不惹事,一路当着“三好学生”,考大学,读研究生。等他们二十八九岁毕业后,才发现手中那张硕士文凭,也就值每月4000块钱。在现在这种经济不算景气的时候,他们不但找工作时时碰壁,连谈个对象都不容易…… 很多人都是直到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才发现,为了追求别人眼中的“第一名”,自己失去了太多太多。当别人回味青葱岁月、情窦初开时,他们能记起来的,除了考卷和压力、除了熬夜和失眠,就没别的了…… [03] 父亲总是说:“越来越发现,现在不是一个只看成绩和学历的时代了。成绩好,只能代表你会考试,不带表你的交往能力,不代表你的工作能力,甚至连人品都代表不了。” 我觉得这段话很有道理,并且在生活中也不断得到验证。 前段时间,我们公司来了一个实习的男生,研究生刚毕业。 男生刚来的时候,我们看他学历比较高,专业也不错,便让他跟着一位产品经理,学习运营方面的业务。 公司晨会上讨论运营方案,这个男生总表现得很有想法,提出了几个好建议。大家都挺高兴,感觉这孩子值得培养。 那段时间,大家都非常忙,午饭都没空出去吃,所以就经常拜托这个男生帮忙下楼取外卖,顺便看看快递。 才过了一周,这个男生就不辞而别了。人事老师打电话问他有什么不满意的,他说:“你们公司缺乏对人才最基本的尊重,我是来学产品运营的,不是来给你们跑腿的!” 不过这个男生可能不知道,我们公司还有比他学历更高、学校更好的实习生。以前忙起来的时候,大家轮流订餐、取快递、倒剩菜、收拾桌子,没谁觉得自己被轻视,更没谁觉得自己是个跑腿的。 事后,经理无奈地说:“这样的孩子呀,我见过太多了,学历倒是挺高,但是把为人处世基本的礼节都忘了。他今天从咱公司走了,在下一个公司肯定还是待不久……” [04]

Read more

怎么有教养地评论别人的朋友圈?

耿直和刻薄不是一回事 我有一个前同事群,M是这个群的一员,可是后来,我们这个群里几乎所有人都把她拉黑,或者设置了互相不看朋友圈。 M认为,这是因为她太耿直。 比如: A发了一张自拍,朋友圈里一片点赞,还有类似“少女,你好”一样明确的赞扬,但M的评论却是:美图秀秀用得好熟练。 B转发了一条行业资讯,朋友圈里的同行点了赞,但M偏要发一条文字评论:里面很多观点有失偏颇,我们要多讨论。 C发了孩子照片,朋友圈里纷纷表扬小朋友可爱,但M一定要实话实说:为什么这孩子眼睛没有你大? D发了加班照片,朋友圈里都鼓励他创业加油,但M意外地留一句:注意身体,春雨医生创始人已经过劳去世了。 还有一次,我看到M在另外一位熟人的埃及旅行照片下留了将近500字评论: 埃及古老的文明早已断裂,现代埃及人与过去根本不是同一祖先,1822年,32岁的法国青年学者商博良以罗塞塔碑为线索,破解了困惑人民1600年之久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此处省略450字) 这位熟人无奈地打了一个笑脸,回复:谢谢科普。 很不幸,我也被M多次评论。 我发个新眼镜,她说难看;我发我去英国,她问我英语水平够不够;我发自己写的文章,她说观点片面。 为了节省她的眼力、时间和我的心力,我也对她关闭了朋友圈,结果很快被察觉,她质问:为什么我看不到你朋友圈了? 我答:怕耽误你时间。 她说:为什么群里其他人的朋友圈我都看不见了?我说的都是真心话,不像你们虚伪乱点赞,你们就因为这个受不了吧? 我想了一下,不愿说违心话,很老实地回复:耿直和刻薄不是一回事。 于是,我顺利地被她拉黑。 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2. 为什么她们永远说话正确,却总不讨人喜欢 朋友圈是一个公共社交场合,每一句都是公开意见,可是,总有人打破公共场所约定俗成的礼貌。 怎样才算有教养地评价别人的朋友圈?有人总结了几个规律: 第一,“点赞”这项神奇功能,除了敷衍的“点赞之交”,还有“我在默默关注你”的含义,解决了不知道该写什么评论的困惑。 第二,不要在别人的朋友圈里直接发表批评性评论,毕竟其他熟人也能看见,人家怎么回复呢?不同意见可以小窗发送。

Read more

0-6岁宝宝每一年不能错过的成长关键点!

一岁:建立安全感 当孩子处在婴幼儿时期时,特别喜欢有人在他身边,注意他的举动,逗他开心,和他说话,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闹,这样他才会有安全感和亲熟感,成长起来才会更顺利。这一年里,爸妈们要耐心地给予他们关爱,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人爱。很多爸妈在孩子一岁时就抱着很高的期望,甚至开始对他进各种技能和思维的训练,但科学实验证明,孩子在一岁半时,行为和智力水平基本上和猩猩一样,太早训练并没有益处。 两岁:培养幽默感 两岁到了又好气又好笑的年龄阶段。他们不再像之前那么盲目、莽撞、冲动,一刻坐不住,但是他们也开始变得固执、不听话,因为他们想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我家儿子现在处在快两岁的阶段,这个阶段他有他的主见和思想,而且我总觉得我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家里的垃圾桶必须是他自己装好袋子,家庭成员不能穿错彼此的鞋子,不然他会闹,自己的小马桶自己要放好,冲马桶必须是他自己做,而且冲完一定要洗手,洗手的时候要自己倒洗手液,等等等等 人的幽默感起步是比较晚的,要到两岁时,孩子的幽默能力才有初步的表现。而两岁半是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很多大人眼中的“好玩”,正是小孩幽默感的源泉。大人们要了解他们表达幽默的方式,要好好维护并且努力营造幽默的环境。 三岁: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这一年 在三岁这个阶段,孩子会经历稳定和不稳定两个螺旋上升的时期:三岁到三岁半的孩子是快乐而友善的,到了三岁半以后,孩子将会经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这时候,爸妈的表现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个性与创造有很大的影响。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发生在他的三岁时。让孩子去编故事、画彩笔图、揉泥巴,并给予鼓励,是培养他创造力的好方法。除了让他用眼睛来观察世界外,还让他用嗅觉、味觉或触觉来感知。 四岁:语言表达力飞速成长的一年 四岁孩子心理的关键,在于他们更高的身体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到了一起。他们喜欢一切新奇的事物,有着变幻莫测的想象力,张狂而可爱,做什么都“过度”。这个阶段,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是家长们的首要选择。 语言是四岁孩子的最爱之一。他爱说话、爱韵文,喜欢说悄悄话,也喜欢唱歌,甚至喜欢吼叫。他是他自封的讲解员,也是他自己的听众。四岁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年龄,所以请你们尽量去回答他们“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会通过语言充分表现出来。 五岁: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 五岁孩子在饮食、睡眠、排泄、穿衣、洗漱等方面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能力,知道自己如何吃饭了,夜间睡眠大多是愉快而顺畅的,大小便也基本可以完全自理了,情绪和身体状况都朝着正方向发展。但是在五岁半到六岁之间,孩子的紧张情绪较之前有所增加,宣泄的力度也有所增强。 五岁孩子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就是妈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让妈妈开心。尽管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显得相当自信,但他仍然需要妈妈的肯定。妈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 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妈妈肯定和自己心连心,所以当他跟妈妈说话时,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把该说的说完,就急着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居然没有一下子听明白他要说什么。所以妈妈的脑筋要转得够快。虽然偏爱妈妈,但他们也会以爸爸为荣,喜欢有爸爸陪伴在身边。 六岁:内心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 到了六岁,孩子是一个小小矛盾体,集两个极端于一身。他最大的苦恼是既依赖妈妈,又想要离开妈妈,期盼走向独立,所以六岁是孩子与母亲真正开始分离的起点。孩子和妈妈在这个阶段都会觉得纠结和难受。 这个阶段,他们对爸爸的需求开始增大,他们更钦佩的人是爸爸,而不是妈妈。因此爸爸偶尔出面接手负责照顾孩子晚上的洗漱与上床,往往能让事情顺利得令人匪夷所思。当孩子大发脾气或者母子间将要出现大麻烦的时候,爸爸登场亮相,往往能解救全家于水火之中。 大约从五岁半到六岁半之间,孩子的许多行为似乎从各个方面一起忽然转身,都朝向明显对立的方向发展。但是,从六岁的太过精力旺盛而且强横刁蛮,转向七岁的太过忧郁而沉寂的过程中,期间却会有一段日子是孩子的美好最为绽放的时刻,也是让爸妈最为享受的一段亲子时光。 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发展过程有提前有延后,所以请爸妈们一定要记住:要理解并且欣赏他的行为。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你过的幸不幸福,看房间就知道

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个现象: 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 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由小家及大家,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窗明几净; 反之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一定有肮脏的角落。 于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 同事小蕊新婚不久,最近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 房子不大,60平米的一室一厅,也是小两口攒了好久的钱按揭买下的。 可是一进门就被房间环境震撼了。整个房间被装饰成优雅的地中海风格,颜色让人心情愉悦,地板被擦拭的一尘不染,茶几永远摆放整洁,就连厨房里的调料盒都洁白无暇。 推门走进主卧,一个大的窗户光线很好,靠窗一张格子小地毯,上面一张小方桌,摆着一瓶粉色桔梗,看起来舒服雅致。处处可见女主人的用心。 我禁不住夸奖小蕊真是有心,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收拾的整洁而浪漫,真是贤惠。 小蕊莞尔一笑:这不全是我的功劳,你看到的地面啊、茶几啊,几乎都是我老公擦的。 我脑海里不禁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在每一个温馨的早晨,在那样洁净明亮的家里,相爱的人彼此凝视互相微笑,然后拥抱着浅吻分别,踏上各自上班的路途,下班后又各自回到这个温馨干净的小窝。 其实幸福,真的可以很简单,不是么? 小的时候老家有个玩伴秋秋,她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只剩下她妈妈带着她和一个年幼的弟弟生活。 在我的记忆里,她家的日子虽然过的很窘迫,但却一直很从容。秋秋在和我们玩的时候,从来没有抱怨过家里的穷苦,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 每次去她家玩,家里总是被打扫的一尘不染,她家的电视机、洗衣机虽然破旧,都用她母亲缝制的布罩罩着,秋秋的妈妈格外的心灵手巧,她会把毛线织成围巾、坐垫、地毯等,还会给秋秋和弟弟亲手缝制款式别致的新衣服。 我还记得偶尔在她家吃饭,秋秋妈妈蒸的一手好包子,水煎包,小笼包,鲜肉大包子,每次都是香气扑鼻,盛在洁白的餐具里端上来,每次都让人食指大动。 妈妈有一次对我说,秋秋他们家肯定不会穷太久的。 果不其然,没过多长时间,秋秋妈就开了一家早餐店,生意兴隆,慢慢地摆脱了当初的穷困,秋秋和弟弟也都依次考上了大学。 后来我才明白,他们家虽然穷,却依然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用心生活的人,注定会成功。 若你对生活充满热情,认真负责不将就,那么生活一定不会辜负你。 正是因为秋秋妈妈的良好心态,培养了他们一家人富裕的精神世界,物质生活也跟着变得越来越好。 一个人过得幸不幸福,房间会告诉你。 那些能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如诗如画的人,绝不是家里多么富足,他们只是对自己和生活负责,愿意发现生活中那些小确幸罢了。 当你的生活环境变得干净整洁时,你整个人自然也会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正能量。

Read more

教你做最成功的妈妈

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才,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命运!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特别是现在教育改革了,妈妈的职责更重要。 来自家庭的教育,是潜移默化、贯穿孩子一生的教育,每个家长都不要等闲视之。 无论何时何地,你一定要记住: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模仿,都会铭记,都会在将来的某一时刻,不折不扣地回报给你! 特别在小学,孩子一生的学习生活刚刚开始,这就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紧密配合,让孩子不仅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感恩和奉献! 在小学节段,家庭教育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你要坚信,你的孩子就是最好的!永远对他充满希望!并时时让孩子感觉到你在期待他成长!别人的孩子再好,不是自己的!你的孩子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好的孩子! 2. 看到孩子哪怕一点点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给孩子指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3. 教育孩子要崇拜和尊敬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往往是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哪一科就学得比较好。比如经常当孩子的面说他的老师很了不起,对他如何重视等等。 4. 刚刚上学的孩子,还没有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学习吃力一点,这时请告诉你的孩子:暂时的落后不代表永远,一切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改变! 5. 不要打击你的孩子!不要说让孩子失望的话!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你!切记唠叨起来没完没了!这样只能让孩子厌烦和逆反。 6. 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被动学习的孩子往往会丢三落四,对学习不感兴趣。这样的孩子往往觉得学习是给家长或老师学的。让他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让他明白学习是伴随一生必要能力,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7. 不要把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随随便便地给孩子!让他明白一针一线都来之不易!就是说,一定要少给孩子零花钱! 8. 和孩子一起读几本好书。耐心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孩子终究要自己生活,你可以代替他做很多事情,但你不能代替他走路和吃饭!你能给孩子很多东西,但你不能给孩子一生的经历和感受!让你的孩子尽早自立! 9. 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不说谎话,不说脏话。 10.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