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粗茶淡饭,却让孩子锦衣玉食?

01 闺蜜Ann约我吃饭叙旧,我们坐下点好菜,刚上来两道,她的手机就响了。接完电话,她整个人都不好了,我用美食诱惑她,她依然兴趣缺缺。 我忍不住问她,什么电话能瞬间把你弄成这样? Ann叹了口气告诉我,打电话过来的是她一位叔叔,找她借两万块钱,请她一定一定要帮这个忙。 我顺口问道,他借钱干吗用啊? Ann郁闷地说,他儿子要和同学去美国玩,需要几万块,但家里没这么多钱,一开始他说太贵了,劝儿子放弃吧!但这表弟从小娇纵惯了,二十岁的人了,有什么不依他就立刻暴跳如雷,这不都绝食两天了,说已经跟同学约好了,如果不去就太丢脸了,要是不让他去美国,他就死给他们看。 我冷哼一声:那就去死喽,这种孩子,整个窝囊废,针刺一下都大叫三声,哪有死的勇气。 Ann说:谁说不是呢,但人家担心宝贝儿子,忙不迭地就答应了,所以过来借钱了。说实话,去年他就跟我借了5000块钱,因为他儿子吵着要苹果6S,他们夫妻一个月收入加起来不足7000,但无比宠溺儿子,从小对他的要求就有求必应,认为这样才叫爱孩子,经常挂在嘴上的话就是“以前我们苦,现在不能让孩子再苦了”。 这话也没错,可也得量力而行吧!小时候,他儿子只是要求买买玩具,他还负担得起,但是现在一会儿要换手机,一会儿要换平板电脑,一会儿要出国,他们早就吃不消了,只好找亲戚借钱,很多人早就不待见他们一家了。 我忍不住问:有这么夸张吗? Ann一脸抽抽地说,你是没看见我这个表弟,父母一年收入不足十万,但他凡请同学必上五星级酒店,身上的衣服必须买名牌,一双运动鞋就近两千,而且只要新款一上,就要去买,他们那点家底,早就给他折腾光了,过年时,他父母还在发愁,以后他结婚的钱怎么办?据说他妈妈又多打了三份工,才勉强维持了他的开销。 我说:你们有没有劝过他们? Ann翻了个白眼:怎么没劝?劝得嘴巴都干了,他们只会皱着眉头,可怜巴巴地说‘有什么办法啊,就只有这一个孩子啊’,好像你所有的劝诫,就是阻止他爱孩子似的。 02 我完全理解Ann的感受。 几年前,我认识一个女孩,当时她拎着一万几一个的包包,脖子上的钻石硕大闪亮,穿着一件玫红色的羊绒大衣,头发打着波浪卷,开着一辆几十万的车上下班。 一开始,我一直认为她是一个白富美,即使不是,也是个殷实人家的女儿。 后来有人无意听到她打电话,才知道这一切的真相。她的父亲是一名保安,母亲是环卫工人,买车的时候,家里所有的存款就只有三万,父母厚着脸皮去跟亲戚们借了十几万,其余的采用按揭付款形式。父母给她打电话,就是因为按揭款还差一点,问她能不能拿一点出来,听了这话,她特别激动,谴责父母没用,人家的父母给孩子名车豪宅,自己买辆车居然那么费劲,由于她太激动,才被人听到了这个电话。 知道真相后,很多人都在背后谴责这个女孩,认为她虚荣,无情,不孝。 我对这样的女孩也没有好感,但我更不赞同的是这些父母的做法:家里明明只有三万,孩子要三十万的车也答应?买不起就借就贷款?我知道,他们肯定会说,孩子想要,没办法啊!不能让孩子失望啊! 想必,这种做法已经不是第一次,女孩才会提出这种要求。 这段时间,网上流转了不少文章,类似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父母活得低声下气,你却光鲜亮丽,很多人纷纷谴责这样的孩子。 但是,请不要忽略一个问题:是谁提供了他们去远方的路资?是谁委屈了自己,让他们过得光鲜亮丽?不要说这就是伟大的父爱母爱。 爱有很多种,我惟独不觉得这种爱伟大,如果非要给这种爱一个形容词,那也就只能给个“愚蠢”,他们亲手用爱的名义,将好端端一个孩子,养得人事不知,失去人性,难道这是值得歌颂的事? 03

Read more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我们总在说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着我们来弥补,只要稍微有点忽略,孩子的成长变化会很明显。有些毛病一旦养成,会花费很多精力来改正,甚至根本无法纠正。 不管挣了多少钱,事业发展有多顺利,如果孩子的教育不得当,将来老了会后悔。 虽然不需要我们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但是也绝对不能拿事业繁忙来牺牲孩子。生下他就得负责任啊!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无束,一旦被导向某一方向,就能转变它的流向。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为,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 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不是他自己要出生的,父母使他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来到一个他们自己无法选择的家庭,有了一对永远不能变换的父母。 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庭,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 同样在英国,另一个珠克家族,与之相比则大相径庭。老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个家族至今已传下八代,其子孙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人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过诈骗或盗窃罪,7个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有出息。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做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该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影响的结果。 如果母亲爱打扮,其女儿也必然是爱打扮的。若母亲是多舌的,女儿也不例外。同样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喝酒;父亲说脏话、粗话,则孩子也是如此。这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定律。 作为家长,不要和孩子讲太多的道理,而应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给他们做好榜样,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那些道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朱熹曾说: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孩子,是我们生的没错,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孩子同样如此。 希望孩子体格健壮,自己就不该好吃懒动;希望孩子知书达理,自己就不该野蛮粗鄙;希望孩子优秀,自己就应该努力。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什么样的父母,照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孩子。 人们总在说:道理听了千千万,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何?光听道理没用,光讲道理也没用。什么才有用?行动。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会开花结果。 教育孩子,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作为父母,只需做好榜样,当一面无比光亮美好的镜子,孩子自然能从中找到自己该有的样子。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榜样! 给孩子食物只会让孩子成为大人;给孩子观念会让孩子成为伟人! 人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但是一个成功孝顺的孩子足可以让你生活无忧。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与老人有冲突怎么办?

有父母问: 我有一个7岁的儿子。由于我和他爸爸工作忙, 孩子从小是由他奶奶照顾长大的。但是奶奶太宠孩子了,每当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我批评他时,奶奶就会过来护着他。孩子也摸出了门道,一有点什么事,就往他奶奶怀里躲。儿子已经娇惯得不成样子,学习也不认真,为这我差点和婆婆闹翻也无济于事。该怎么办才好? 在此回答: 实际上这是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隔代溺爱;二是家庭成员教育观点的不一致。 老人为什么会阻止我们教育孩子?一方面源于孙辈是他们老年生活中情感的重要寄托,疼爱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因为他们自己的“面子”。他们会在心里觉得,你就是我带大的,孙子孙女我照看起来自然更有经验。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父母做主体的教育状态应该是必要的,老人只是一个补充的作用。老人和父母教育观念有冲突,父母要去协调和沟通,做更多工作。在处理孩子和老人关系上,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同辈交往,祖孙交往最大的不利可能是会削弱和阻碍孩子的同伴交往。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老人觉得孩子出去不安全,愿意把孩子放在身边,这样孩子就减少了同伴交往。 祖辈和父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出现差异的时候,有时会引起成人之间的矛盾,因为两代人的教育方法肯定会有所不同。孩子会感觉到这里的矛盾,然后可能会在这中间钻空子。孩子还没有能力独立判断是非对错,还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面对同一件事情,祖辈和父辈的教育态度不一致,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同。有对孩子就会利用矛盾甚至挑起矛盾,为自己的错误找“避风港”。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听不进去任何的批评和意见,过分依赖表扬甚至是虚假的赞扬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抵抗挫折的承受能力降低,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既然教育态度不一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而三代人在一起生活,态度不一致又是难免的,这就要求父母要掌握妥善处理这个问题的技巧。当一方对孩子进行称赞或批评时,另一方即使不赞成也不要“唱反调”,要学会沉默。然后,当孩子不在场的时候,父辈与祖辈之间再冷静地交流意见,尽可能在孩子的教育态度上达成共识。 虽然说老人对孙辈的过度宠爱是个普遍现象,但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多数老人即使再宠爱孙辈,也明白孩子还是要让亲生父母管教的道理。要事先和老人沟通好,“征求”他们的意见,对教育孩子有些怎样的想法,孩子犯了某些错误,要怎样具体处置。最好是能在细项上立规矩,甚至可以让孩子也参与。 这样,当要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即使有些不忍,但这些规矩都是一早自己定下的,自然也不好违背。同时,平时要有意无意地多向老人灌输一些“溺爱孩子成祸害”的真实事例,说大道理不见得听得进去,但是到了具体的人和事上,老人还是会放在心上的。 另外,只要孩子不是犯特别严重需要马上批评和处罚的错误,那么在教育他们酌时候,确实可以避开一下老人,维护老人疼爱孩子的不忍心情。而这种心情,也同样可以适当传达给孩子,让孩子体会到老人的爱,打消爷爷奶奶是“保护伞”能随意犯错的想法。 我们的教育建议如下: * 真诚感谢老人。孩子的父母在私下里,真诚地向家里的老人表达对他们照顾孩子的辛苦的感激,并对他们对孩子的情感表示理解和肯定。 *找到和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的祖辈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懂事、能干的人,因此要争取老人为了双方共同目标,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能够与孩子的父母合作。 *父母应该明白老人对孩子的教养也有可取之处,在对孩子某些方面的管理上什至非常有效。所以可以在家人私下沟通好的情况下,采取“谁管理最有效就让谁管的原则”,事先规定好“这件事爸爸妈妈管有效,就爸爸妈妈管”,“那件事适合奶奶管,妈妈即使当时不满意,也先退到一边,过后私下表达意见”。这样孩子就在家长们有效的管理下,领略到虽有不同,但同样充满爱的教育风格。 *父母要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使孩子更愿意与父母亲近,服从管教。当老人发现年轻的父母其实有能力和时间教育孩子时,就会自然地把管教孩子的责任和权力交出来。同时,也可以制造一些全家一起和孩子玩耍、外出郊游的机会,既缓解老人的寂寞,又可加深全家人的感情并增加沟通的机会。 *其实父辈与祖辈之间对孩子教育观点的不同,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分歧还可以促进孩子了解世界的多样化,知道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而同一件事情也会有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开拓思维,把孩子从儿童早期的完全的自我中心中释放出来。 本文摘自孙云晓著作《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家教难题解答》, 有需要的父母可以到当当网购买.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孩子教育,管子如修枝

孩子就像一棵树,只有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修剪,树木才能长的挺拔。 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老话说:小树在砍,孩子在管。 未成年的孩子,必须要管教,必须要惩戒,通过管与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一味以爱的名义让步,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任。 康熙一生子嗣众多,其对子女们的管教也十分严格,《庭训格言》中收录了康熙在日常生活中对儿子们的诸多训诫,值得父母看看: 1、管教需注意方法 孩子要管,管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也不是命令孩子,更不是对孩子大喊大叫。 管教是指通过温和的沟通交流与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心灵的交流与爱的结果。 有很多父母总是通过吼和骂来管孩子,其实殊不知常骂,大声骂,越骂越听不见。 当父母第一次责骂孩子,孩子可能会“如你所愿”,但当次数渐多,就像“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孩子渐渐对骂声变的麻木。 身体都是有逃生机制的,你一责骂孩子,孩子的大脑本能地转入逃生机制,开始思考如何逃过一劫,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加之,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父母的责骂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骂出来的。 最好的管孩子的方法是身教,让孩子在日常中耳濡目染接收正确的信息。 康熙帝对皇子们要求十分严格,这种严格并不只是在学业上,而是要求皇子们有正确的人生态度。 在《庭训格言》中,康熙要求皇子们能够: 见人得失如己得失,嘉纳良言闻过则改,事无巨细不可懈慢,深思熟虑无憾无悔,恒劳知逸自强不息,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治心之要首在克己,防微杜渐预其未萌。 虽然每天政务缠身,忙的不可开交,但有一段时间里,他亲自为皇太子讲解四书五经。 后又亲自为皇子们选定师傅,由汉人师傅们教授皇子们汉文和儒家经典。 在百官尚未早朝,天还未亮,多数人都在睡梦中时,皇子们就要进书房读书。此时康熙帝也在忙于政事,为皇子们做出了榜样示范。 2、管孩子并非事事都管 关心管教还是有必要的,但若事事都管,孩子也会失去动力。 马卡连柯曾说: 父母应该由着他冒险,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冒险。好孩子是管出来的,管是要敲打掉孩子身上的坏毛病,并不是时时事事都管着孩子,毕竟路是孩子自己的,父母不可能陪她走一辈子。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管教与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在孩子成长路上,父母充当这花匠的角色,修剪,除草,通过外力来促使花树枝繁叶茂。

Read more

12个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方法

养儿方知父母恩,大多数人都是当了父母后才终于明了到父母难为,做父母的总是全心全意地爱着孩子,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期望他们出人头地。然而,我们认为最好的,孩子是否能够欣然接受呢? 我们全心的爱,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呢? 育儿专家暨心理治疗师Andrea Loewen Nair提供家长们下列12个简单的方法,让孩子可以真实感受到父母亲满满的爱、倾听及接纳。 1.每天分别出10到15分钟不受任何打扰的时间给孩子,给予他们全部的注意力、毫无分心。如果刚好手机响起,就大声告诉孩子们「它可以等」。 2.当你自己想要有些独处时间时,要注意所表达的方式。例如「我想要好好泡个热水澡」远比「老公你终于回来了,请你接手陪他们因为我累了」来得好多了。 3.当你无法陪伴孩子时,请认真地告诉他们你正要去做的事,以及事情的重要性。 4.问孩子问题时,要表现出感兴趣的专注力,例如「你最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建议可常常建立与孩子这样有品质的对话。 5.时常给予孩子亲吻及拥抱,让你与孩子有更多的身体接触机会。 6.与孩子说话时,身体尽量降到与孩子同高,专注地看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感受到你正在仔细聆听。 7.每日放学后,重新与孩子建立连接点。当孩子一进家门时,不要开口就说「去写作业」、「老师今天打电话给我」,而是要反问自己「要如何让孩子高兴看到我」,因为当孩子与父母有好的连接时,自然就会愿意合作了。 8.不要过于在乎结果,而是享受过程。例如当孩子演奏表演时,「我喜欢看你演奏」比「你演奏得很棒」来得好。 9.偶尔舍弃营养均衡的食物,并且让孩子来决定晚餐内容,心情放轻松点,偶尔的不营养并不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10.让孩子来选择想要与爸爸或妈妈一起进行的活动内容,即使你认为他们所选的活动一点都不好玩,仍然积极参与。 11.没和孩子在一起时,可以透过一些小东西让孩子知道「妈妈好想你」,例如写个小纸条、为他准备他爱吃的午餐、一则简讯等。 12.当孩子放学进家门时,先放下手边正在做的事,立刻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及微笑。 图:pexels.com

Read more

最伟大的教育,竟然是妈妈的情绪平和

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母亲的“母”到底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呢? 其实,好妈妈就是三个字。 第一个字是“静”。 很多妈妈眼尖,一眼能看出孩子三个问题,而且立马指出还反复强化,甚至当着更多人的面说我孩子就是什么什么不好。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不要慌乱,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母亲情绪不稳整个家庭就跟着翻腾,孩子是活在母亲这条船里的,一点点动静都会影响到孩子,破坏孩子的内稳态,孩子单单平息自己的内心紧张情绪就要消耗很多心理能量,还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用天学习用于自我成长呢? 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处处占孩子上风的母亲,孩子只有站下风,最后甘愿站下风,没有一点竞争性,也没有一点动力,极端的会追求叛逆性、破坏性来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长。 第三个字是“慈”。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是她的慈祥,是温柔,温馨,温和,夫妻、叔伯妯娌、大家庭都因为你而和睦而和谐,让人感到大海般的包容接纳,又壮观不可搅动,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宽阔的天地,这样的母亲形象就是规则,言出就是方向,反之在孩子面前指手划脚,不是扯着嗓门叫喊就是繃着脸唠叨的母亲,会让孩子慢慢感觉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舒适的,是有意思的,孩子会失去心中的方向,而母亲也将没有任何引导能力,变得更加抓狂。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今天的母亲越来越做不到慈了,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很少因为智力,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只有孩子内心平静,才有可能吸收、沉淀、理性思考,才能远见、卓识、发现、创造,才能真正的优秀! 作为一名母亲,请记住,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就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我拒绝你,是因为你不懂尊重

[1] 昨天进完货订机票回家,特意选了靠窗的位置,我一直都喜欢找靠窗的位置,因为喜欢写作,看看外面的蓝天白云,很适合整理自己的思绪,往往这些时候写出来的文章自己都特别满意。 刚刚找到位置坐下,一位小姑娘跑到我面前问我:“姐姐,你是一个人吗?” 我点点头,她不好意思地说:“是这样的,我们三个小姐妹一起出来玩,但没有三个一排的位置了,只好分开选了,可是我们好久没见了,有很多话想聊,不知道你可不可以坐到前面一排,实在不好意思,给姐姐添麻烦了。” 前面是个靠走廊的位置,一般是我最讨厌的位置,但我很爽快地解开安全带,让她们坐到一起。 小姑娘笑着连连道谢:“谢谢姐姐,你人真好!” 我人真好吗?不见得,我拒绝别人的时候可多了。但我宁可自己不方便,也愿意成全这位姑娘。因为她向我提出要求时,是和我商量的语气,让我感受到了尊重,我觉得她是个有礼貌有教养的姑娘,所以我不会拒绝这样的姑娘。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很冷漠吗?未必!我和先生出去玩也经常没有选到一起的位置,但凡客客气气地请别人提供一下方便,从来没被拒绝过。但如果你用那种“喂,让个座呗!”“给我看下行李。”“快送我去医院。”只要对方是正常人,那必定会拒绝你,因为你连个“请”“能不能”都不会说。 所以听到很多人说,现在的人真冷漠,连个位置都不肯让,连个小忙都不肯帮,请审视一下自己的态度,是让人想帮你呢还是想抽你? 如果你不尊重别人,人家拒绝你是理所当然的,又不是爸妈,得无条件地忍受着你的颐指气使。真的诚恳客气地提出请求时,被拒绝的概率是很小的,除非你真的遇到极品。 [2] 很久以前,久到什么时候我已经忘了。有一天,我正美美地听着音乐泡澡,先生的电话催命一样地响起,一接起,他在那头心急火燎地说:“宝贝,赶紧准备一下,今天晚上和我去赴李会长的约,你动作快点,我半小时后过来接你。” 我忍不住皱眉道:“我昨天不是已经告诉你我不参加了吗?你也已经答应了啊!” 电话那头有一瞬间的停顿:“我知道,可是李会长听说你也在,他希望你也来啊!” 我继续问:“那你告诉他我会去了吗?” 他说那倒没有,于是,我很干脆地说:“我不去,你自己找个理由跟他说我正在跟别人聚会吧!” 他听我这样说,有点不高兴:“你明明就没约,你是不是故意的啊?” 我听他这样质问,也有点不高兴了:“首先,你都没问过我现在在干吗,有没有事,方不方便,就直接替我做主了,这样是尊重我吗?难道我的时间就是24小时配合你的吗,我又不是你下属?其次,你若不经过我同意就随便替我做主就应该想到会有被拒绝的可能。再次,如果现在我突然打电话给你说,我的某某想见你,你半小时之后出现,你什么感觉?” 当时他恨恨地挂了电话。我继续没心没肺地听音乐泡澡。 可以说当时我也挺敏感的,由于我和他的经济能力相差悬殊,社会地位也不等同,我就更在意他是不是尊重我这一点。 后来,他和我聊天的时候,反省了自己的做法,他说这件事他确实有点大男子主义了,被我拒绝,算是给了他一个提醒。 有一次和朋友说起这件事,她说:“你呀,你就不怕他生气,不在乎他的面子吗?” 我在乎啊,在乎的不要不要的,可是我当时想的是如果我默认了他这种不尊重我的做法,那么以后这样的事件会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他知道我会妥协,知道我会因为他的面子放弃自己的尊严,那么,他何必还要尊重我呢?我自己都不尊重自己了。 好在先生是个非常懂得自省的人,从那以后,但凡和我有关系的事,他都会事先和我商量,而我也会尽量配合他,这算是我们磨合期间的一件小事吧! [3]

Read more

再难,也陪孩子度过这段时间!

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我们总在说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着我们来弥补,只要稍微有点忽略,孩子的成长变化会很明显。有些毛病一旦养成,会花费很多精力来改正,甚至根本无法纠正。 所以不管挣了多少钱,事业发展有多顺利,如果孩子的教育不得当,将来老了会后悔。 虽然不需要我们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但是也绝对不能拿事业繁忙来牺牲孩子。 著名的投资家黄晶生说:“幸福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什么感觉呢?幸福是一种追求快乐而又有意义的感觉!”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就象河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无束,一旦被导向某一方向,就能转变它的流向。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为,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 每一个人都不是他自己要出生的,父母使他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来到一个他们自己无法选择的家庭,有了一对永远不能变换的父母。 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庭,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 同样在英国,另一个珠克家族,与之相比则大相径庭。老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个家族至今已传下八代,其子孙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人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过诈骗或盗窃罪,7个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有出息。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做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该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影响的结果。 如果母亲爱打扮,其女儿也必然是爱打扮的。若母亲是多舌的,女儿也不例外。同样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喝酒;父亲说脏话、粗话,则孩子也是如此。这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定律。 作为家长,不要和孩子讲太多的道理,而应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给他们做好榜样,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那些道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正如有人所说,孩子的心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朱熹曾说: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孩子,是我们生的没错,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孩子同样如此。 希望孩子体格健壮,自己就不该好吃懒动;希望孩子知书达理,自己就不该野蛮粗鄙;希望孩子优秀,自己就应该努力。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什么样的父母,印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孩子。 人们总在说:道理听了千千万,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何?光听道理没用,光讲道理也没用。什么才有用?行动。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会开花结果。 教育孩子,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作为父母,只需做好榜样,当一面无比光亮美好的镜子,孩子自然能从中找到自己该有的样子。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榜样! 给孩子食物只会让孩子成为大人,给孩子观念会让孩子成为伟人! 所以,爸爸妈妈们,千万别在年轻的时候,忙于工作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但是一个成功孝顺的孩子足可以让你生活无忧。 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当然是最好的礼物。这也要求父母和孩子一样不断学习和成长,共同进步!主要有以下方面:

Read more

关于家庭教育的名言

1、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2、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3、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4、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5、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教育人向科学教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教育孩子怎样正确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 6、造就子女成人是父母的一种神圣职责。 7、有些你以为坏的东西或许会引发你孩子的才能;有些你以为好的东西或许会使这些才能窒息。 8、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9、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10、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11、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紧要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 12、应该使每个人懂得:在社会面前,他的责任和对社会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 13、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14、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15、要是做父母的生活放荡,儿女就会变成酒徒和罪犯。 16、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17、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18、要使大家充分认识,关心下一代、关心少年儿童,就是关心我们祖国的伟大前程,就是关心全世界的伟大前程。 20、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希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21、怎能从甜东西的种子长出来?在每个年龄上,性格都得转变,父母的劝告不宜多,且须谨慎从事,以身作则才是唯一有效的劝告。 22、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做人的机会。 23、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24、人莫不爱其子孙,爱而不知教之,犹弗爱也。 25、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26、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Read more

让孩子乖乖听父母话的「聪明责备法」

大多数的妈妈应该都希望自己「尽量不要骂小孩,当个和蔼可亲的母亲」,但现实却是「一天到晚都在骂小孩,真的很讨厌」吧! 对着赖床的孩子说:「快起床!不然要迟到了!」好不容易起床之后,又拉开嗓子催促孩子:「快吃早餐!」「脸洗了吗?头发乱七八糟的!」「快点出门上学!」 等到孩子好不容易出门之后,一定会有早就气力用尽,暂时没办法做任何家事的妈妈吧! 孩子放学回家后,妈妈的台词又换成:「老师有出功课吗?」「快去念书!」要补习的话,就会说:「快去补习班!」晚餐做好的话,就会叫孩子:「趁热快吃!」「快去洗澡!」「你要看电视看到什么时候啊?不用念书了吗?」太晚了就会跟孩子说:「不要熬夜,快去睡觉。不然明天又要睡过头了!」…… 这里面有哪些是你经常挂在嘴边的台词呢?说不定有人是「全部」,对吧! 虚心听教、深刻反省、不重蹈覆辙──这是父母责备孩子的原因。换句话说,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父母不应该拿「就是不爽」「觉得丢脸」「不合己意」这些理由来斥责孩子。不过,就算父母有无数个「希望孩子能行得正、坐得端」的正当理由,但孩子听不进去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 对孩子来说,什么的斥责是无效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只是嘴巴说说」的斥责方式。比方说,孩子放学回家之后,你嘱咐孩子:「快去洗手漱口。」但听到孩子回说:「我要去朋友家玩,要先把功课写完,没空洗手漱口!」时,你是否也就因此作罢呢?或是要孩子:「快整理房间!」时,孩子回说:「等一下就会整理了啦!」时,你是不是只丢下「记得收啊!」就走了呢? 虽然父母「不想老是怒气冲天的指责孩子」,但像前述的例子里,只要孩子一回嘴,就觉得「自己该说的都说了」就不管的家长,其实还不少。但这样只会让孩子更不想理会爸妈说的话。 叫孩子做什么,就要让他们现在完成,没有什么「等一下」,父母需要的就是这样坚决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的必备条件就是「观察状况」的能力。其实有很多父母都只是嘴巴说说,不会勉强孩子一定要完成,特别是当孩子说「我要做功课」「我要去补习」的时候,立刻浮现「这也没办法」这念头的父母,就不会勉强孩子了,甚至会有「没办法,男孩子天生就是不会打扫」这样的想法,一开始就放弃叫孩子打扫的父母。 「只会嘴巴说说,却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完成」,父母说的话孩子就不会放在心上,久了之后,孩子就会产生「爸妈也只是说一下而已,随便回个两句,他们马上就会闭嘴了」的想法。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首要任务就是「爸妈说过的话,一定要让孩子确实完成」。 你可能会想说:「这样会不会给孩子太多束缚?」但请想想,自己是不是「连不用马上做的事,都要一直催、一直催」呢?提醒孩子的时候,除了要抱着「一定要让他们完成」的态度之外,无须马上完成的事情就不用说了。更进一步来说,「超越孩子可处理的范围,说了也只是浪费口水」。 「去洗手漱口!等一下,你鞋子有没有好好收到鞋柜?去浴室之前,也把书包整理好!有讲义的话就拿出来!功课呢?」像这样连珠炮般的说话方式,只会造成孩子的混乱。先排好优先顺序,交代的事一定要让孩子完成── 这样才是培育孩子乖乖听父母话的「聪明责备法」。 作者:松永畅史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