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 为什么不试试这个方法?(超管用)

很多爸妈都很头痛这种情况:让孩子停止手中的事儿去做另一件必须做的事,如从玩玩具、看电视到去做作业、睡觉等时,孩子会无视我们说的话,让我们不停的重复、唠叨、威胁,甚至咆哮,往往还没有效果。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今天小编要给家长推荐一种方法“永远别说两次”,教我们在保持友善、尊重、平和的同时,让孩子轻松地从一件事过渡到另一件事,并形成配合的好习惯。 在执行”永远别说两次”之前必须了解的几件事: 为什么不要反复发出指令? 当孩子对我们的话无动于衷时,你很可能会更大声、更不耐烦地重复你的指令。 这些重复和提醒传递给你孩子的信息就是:他不需要你一开口就闻令即动。因为知道你会重复一次又一次,甚至有可能在你说第四次时也不用听,只有听到我们声音中的很熟悉的尖利的歇斯底里声时,孩子们才会觉得自己必须当心点。 什么时候不能使用? 如果孩子坐在电视、手机等显示屏面前时。这种情况,首先你得想办法把所有电子设备关掉;时间紧张,需要马上出门时。一旦启用这个方法,须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把所有六步都坚持完多大年龄可以使用? 从孩子大约3岁起就可以开始使用这一方法,因为大多数孩子这个时候心智足够成熟,能理解你要求他们做什么,并能专心足够长的时间,遵守简单的指令。 六个步骤让你永远不用说两遍 六个步骤,一开始看起来似乎很烦琐,但是随着你练习的深入,所需的步骤将会越来越少,因为孩子会越来越快地配合,而通常,就只用前三步孩子就配合家长了 ▊第一步 停下你正在做的事,走到你孩子那儿去,站着,看着他。 你是否曾经人在厨房,从厨房窗户喊你的孩子去做作业或者来吃晚饭?自己在一个房间,却向另一个房间里的孩子问问题? 孩子看不到我们时,就会很容易无视我们。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停下手里的事,然后走到孩子身边看着他们,孩子当然不把我们说的话当一回事。要站在孩子们面前看着他们,让他们觉得我们很严肃、很坚决,以此表示”这很重要”。 ▊第二步 等,一直到你的孩子停下他手里的事并看着你。 这一步正是让孩子专心于你要说的话。 常见的情况是:孩子们正在专心于画画、写卡片,我们却在这时发话,孩子可能根本就没听,或者很快就忘了你说的什么。你若愿意站一小会儿,等到他抬起头来看着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你等待孩子停下他手中的事抬头看你时,可以用友善的方式表示对他正在做的事很感兴趣,并找点东西”描述式赞扬”他,会促使他向你回以眼神交流。 从积极肯定的角度关注他,会让他更愿意取悦你,乐意听话并合作。 比如: “这个拼图这么多片,你也没有放弃” “积木摆放很细心,平衡性把握得不错哦。” “这本书你都已经读完一半了啊。”

Read more

孩子是上帝派来教育父母的

父母之所以成为父母,是因为孩子的存在,不要忘了是孩子让你成为父母的。 有的父母总是摆出“我是家长”的姿态,总是不忘给孩子讲道理、授知识,而当孩子指出家长错误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却很少去思考究竟是对是错,很少把孩子的想法当回事。 向来都是父母教育孩子,却很少有人知道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当我们的教育作用在孩子身上时,教育的好坏、对错都能够通过某种形式反馈回来,例如孩子的抵触或逃避等。作为家长要格外关注这些反馈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是我们应该改正或思考的依据,是我们教育的依据。 “爸爸,我可是您的亲生女儿,以后如果我有什么想对您说的话,您一定得认真听,答应我好吗?老师说了,只有认真听孩子心声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女儿放学回到家,一进房间就说出这样的话。 我的第一感觉,是孩子小题大做,是孩子太过于天真。我们做父母的,每天都为了孩子,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花费在孩子的身上了,他们的衣食住行,甚至 未来,找工作、买房子、结婚,哪个不得提前考虑好?这些不都是为了他们好吗?这些话,虽然我没有说出来,可是我的眼神中有一点点不屑。女儿仿佛有所察觉,但是 她一言未发,直接走到自己房间里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要不是妻子突然有一天收到了孩子寄给我们的一封信,我还不相信原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是那么重要。原来,孩子是那么需要和家长进行交流,而且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 这一天,妻子打电话来,语气特别焦急地说:“糟糕了,你快回来,孩子要离家出走,十万火急啊!” 我赶紧扔下手头上的工作,匆忙赶回家中。刚到家,就看到妻子坐在床头,手里拿着一封信,泪眼婆娑。 下面是女儿写给我们的信: 爸爸妈妈: 我知道你们忙,我也知道你们做这些都是为了养育我,你们给我买的那些玩具就是很好的证明。可是为什么你们总是那么忙啊?我很想给你们讲讲学校的事情,可是每次话都还没说完,你们就开始批评我,要不就是有时候我说了一大堆,可是你们一点都没听进去。 你们不知道这时候我的心里有多难受。我想问你们:你们到底是不是我的亲生爸爸妈妈?我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很快乐,可是一回到家,看到你们,我就不快乐了。但是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应该快乐才对,不是吗? 看完女儿的信,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作为家长的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作为。我和妻子为了生活的确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呵护啊。我积极安慰妻子说:“你别担心,孩子不会走的,我们以后多和她交流就好了。”虽然这样说,但我的心里却很忐忑,不知道这个小家伙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泄愤。后来我还打电话给学校老师,让她多注意女儿的举动。每天在放学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我和妻子都迫不及待地赶去学校,在校门口接孩子O 时间过去很久了,这件事情好像从来都没发生过一样,我和妻子谁都没主动提那封信,孩子也没有。但是从那次以后我们特别注意和孩子的交流,尽量多相处,每天都会和她促膝长谈,听她的心声,她的故事,然后用她的思维方式和她一起思考,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 渐渐地,女儿变得越来越开朗,什么都愿意和我们共同分享,一家人充满了欢声笑语。要不是孩子的那封信,我们可能也受不到这么好的教育。孩子给我们上了这么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正能量启示录:在家庭生活中,人人平等。所以,不要忽略孩子,更不要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作为父母,如果不能接收孩子的提醒和启示,那一定不是一名优秀的家长。 孩子就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大有学问。用嘴巴教导孩子的时候,还要多长一双耳朵来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文/转载自正能量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寄语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们

一、人生要有信仰 只要有了信仰,土地再贫瘠,不会拒绝一锄一镐的耕耘;河流再干涸,不会藐视涓涓细流的汇聚;天空再阴霾,不会挥洒点滴阳光的给予;山峦再沉默,不会拒绝莽莽绿色的诱惑。信仰是灯,引你走向漫长的人生。 二、热爱生命吧,生命之于我们只有一次 有人说,独处是美,沉默是金,在生命的进程中,你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说,凄凉是诗,悲壮是歌,在生命的现实中,你要耐得住挫折。珍惜生命,绝不是苟且偷安;饱食终日而无所作为,无异于慢性自杀。珍惜生命,就要惜时如金,待到硕果累累时,才有真正的快乐。生命的内涵在于进取,生命的意义在于拼搏! 三、不要忘记奋斗 也许你航行一生,也没有到达彼岸;也许你攀登一世,也没有登上顶峰。但是,能触礁的,都是勇士;敢失败的,未必不是英雄。不必太关心奋斗的结局如何。奋斗了,就问心无愧;奋斗了,就是成功的人生。 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启程了,人的智慧才得以发挥。 四、要珍惜机会 实力就是机会。机会是为才能准备的,才能是为成功准备的。一个人愈有才能,命运降临到他身上的机会就愈多;他得到的机会愈多,他距成功的距离就愈近。增长才干就是增加机会。 生活中,我们个人的机会并不少,少的是勇气和能力。把握机会,也就是把握人生。这可以使我们少生“恨满长安千古道”的遗憾。 五、仰起头来生活 人要自信。没有自信,便没有成功。一个获得成功的人,首先因为他有自信。 自信,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成为现实。不自信,使可能变成不可能,使不可能变成毫无希望。一分自信,一分成功;十分自信,十分成功。 六、要热情待人 热情待人也会得到热情的回报。热情待人,不单单是交际上的需要,更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是对生命的一种礼赞。时间长了,它会使你养成一种独特的令人羡慕不已的素质和气度。 七、不要怕吃亏 吃亏,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品质,一种风采。不懂吃亏,就不能完美地领会人生;不懂吃亏,就不会有人生的壮丽辉煌。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老师说:“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干了四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读后感 www.lz13.cn)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许多平凡的人具有吃亏的品质,像海上的灯塔,甘忍寂寞,搏击风浪,作为方向,激励后人奋发向上。当然,吃亏是艰难的,它像咀嚼橄榄,先苦后甜,它像凤凰投火终于涅磐再生。 八、充满希望地活着 每一个明天都是希望。希望是最美好的。世上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扼杀希望,最善良的事情莫过于培育希望。现实无论怎样严峻,只要未来有希望,人的意志都不易被摧垮;现实无论怎样憩适,只要前景一片暗淡,人的心情都会悲观和消沉。 前途比现实重要,希望比现在更重要。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家庭教育的18个分寸

1、爱的分寸 在爱孩子的问题上,既不能没有爱,又不能爱得过分变成溺爱,而要找到爱的“度”。做到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2、管理的分寸 在管理的问题上,既不能管得过严,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又不能放任,任其自流,而应找到给孩子自由的“度”。做到宽严适度,既给自由,又要权威。 3、听话的分寸 在让孩子听话的问题上,既不能让孩子不听话,胡反胡闹,又不能让孩子太听话,唯唯诺诺,而应找到让孩子听话的“度”;使孩子既听大人话,又有独立见解。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4、民主的分寸 在对孩子的民主问题上,既不能专制,一点民主都不给,又不能搞绝对 民主,什么都是孩子说了算,而应该找到民主集中的“度”。既要民主,又要集中。 5、表扬的分寸 在对孩子表扬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进步,又不能把孩子捧到天上去,而应找到表扬的“度”;既鼓励了孩子,又不使其骄傲。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6、批评的分寸 在对孩子的批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问题,不闻不问,又不能揪住不放,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批评,而应找到批评的“度”。既批评了孩子,又不使其情绪低落,破罐破摔。 7、说教的分寸 在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的问题上,既不能没有说服教育,整天不是打就是骂,又不能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而应找到说的“度”。干净利落,画龙点睛,点到为止。 8、独立的分寸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问题上,既不能不敢放手,总是背着抱着,又不能大撒把,爱怎么着怎么着,而应该找到孩子独立的“度”。先领着走,后看着走,最后放开让孩子独立走。可以让孩子升帆划船,就是不能让孩子跳海。 9、关心生活的分寸 在关心孩子生活的问题上,既不能不管孩子的生活,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成为孩子的保姆,而应该找到关心的“度”。既关心孩子的生活,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0、营养的分寸 在对孩子营养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营养需要,又不能整天都是高营养,让孩子“消化不良”,而应找到营养的“度”,适度营养。 11、劳动的分寸 在培养孩子劳动的问题上,既不能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使孩子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又不能把孩子当劳动力使用,逼着孩子整天干活,而应找到劳动的“度”。适度劳动,主要是为了锻炼。 12、提要求的分寸 在对孩子提要求时,既不能要求过高,使孩子望而生畏,又不能要求过低,迁就孩子,而应该找到要求的“度”。使孩子“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

Read more

总有一天,我们要接受孩子只是个普通人

[1] 有一个场景,多年来一直记忆深刻。 儿子上小学那年,因为年龄不够,所以托了个熟人,去学校找校长通融。 没想到,在校长室,碰到了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家长。 校长当然是不答应让孩子早上学的,但家长们都不依不饶,让孩子在校长面前各显神通:有的让孩子当场给校长背古诗,有的现场出题让孩子算算术…… 总之,家长们想向校长强调,我家的孩子不是普通人,就应该提前上学。如果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年龄入学,简直就是浪费光阴,扼制天才。 [2]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对其他家长的表现颇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孩子的那些小伎俩,我家孩子早就会了啊! 我心里琢磨,他们比我家的孩子差远了!(相信在现场的每一位家长都是这么想的,呵呵) 当时的入学规定还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最后在家长的软磨硬泡之下,所有孩子都上了一年级。 不知道后来其他孩子发展如何,反正我家孩子并没有像自己预想的那样,成为天才。 在以后的求学之路上,他曾经做过小池塘里的大鱼,也做过大池塘里的小鱼,终于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真正天赋异秉者只是凤毛麟角。而且,并不属于自己。 [3] 有人说得好,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 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人,这就是现实。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是怀着孩子不考双百誓不罢休的心态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学。 我们这时候全然忘了,自己两口子上学的时候,成绩都是不上不下,彻头彻尾就是普通人一个。 既然如此,我们凭什么就要求,生出来个孩子就聪明绝顶,就一定要高人一头呢! [4]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这样望子成龙、愿女成凤的心理我们都能理解。 但美好的愿望是一回事,骨感的现实是另一回事。 “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与草木同朽”,这是很多人的成长历程,也是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历程。 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普通,这本身就是很多普通人的普通想法。 残忍一点说,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普通,所以才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然后,等孩子慢慢长大,一次次希望变成失望,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孩子原来和自己当年一样。

Read more

教育是激励而不是灌输

做教师的那段日子,接触了很多孩子,碰到了很多问题。 这些孩子大多家庭环境优越,有的父母资产过亿,有的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父母大多都很优秀,可是他们的孩子却让自己束手无策。究竟是要严格管理还是靠独立自主,我想这是中国家长大多采取的两种方式。 案例1: 12岁,男生,父亲建筑师,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家庭主妇,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家教育孩子。母亲对孩子管理很严格,做作业不定期检查,按时作息,家教良好,父亲有时间也亲自辅导孩子的作业,一个建筑师辅导小学生作业,说明老爸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可就是这样的孩子来跟我上数学课,眼神空洞无光,没精打采,数学测试几乎都是不及格。后来观察聊天中发现,孩子对来上数学辅导班意见很大,认为剥夺了玩乐的时间,所以上课永远是应付的,考试也是。但是孩子又不明说,只是消极的去学习。 其实青少年时期,小孩无非是想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存在感。他的父母在管理的时候没有给他留下空间,他们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父母是对的,孩子还小,不懂事。不用理会他的想法,时间久了孩子认为,既然反驳是无用的,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照做就是,但绝对不会用心。 后来我让心理辅导老师去和他谈,谈什么我不知道。我上课时,告诉他,在课堂上我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我是介绍知识,不是教授知识,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你可以提出来,可以说服我,如果你做不到就得听我的。 后来发现小孩居然主动和我讨论问题了,也去找题目和我研究,后来他甚至跟我说:“我弟弟真不懂事,叫他写完作业再去玩,就是说不听。”我惊讶于他的进步,成绩已经不必说,关键他从消极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做人方面也知道要教育弟弟学好。 案例2: 男生16岁,我接手时,数学20分,典型上课睡觉,放学上网的人,但是这个案例有特殊。父母都是高中文化水平,但是从事食品行业,全城市都有他们家的面包店,用了约15年时间资产上千万。 13岁那年,父母认为在小县城的教育不好,便将他一个人送入大城市学习,但是13岁,一个人跑到另一个城市生活,这是一个挑战。更多家长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认为这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能更快成长,事实上这是不是一个好办法。 年纪小,父母不在身边,放学以后回到家满是孤独感,没有精神寄托,只好以网吧为家,把网友当朋友,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后来父母觉察到问题,让班主任特殊照顾,减少生活费,但是已经很难挽回。 后来通过交谈,我发现这个小孩不是不懂事的人,想回头无奈路走的太远,陷入网络世界太深无法自拔。 我跟他讲了一个道理:“初中只是人生的开始,即使高中即使大学其实也是开始,只要想回头就没有回不了的头,我们可以从头再来。” 开始我告诉他,学会忍受孤独是男人成长的第一步,你要先习惯孤独,然后你就会慢慢摆脱网络。 第二步,要有所寄托,虽然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应当成为一个男生追求,有荣誉感,是你成长的第二步。 慢慢地,他又重新拿起了课本,真的从头开始,起初还是很艰难的,昔日的朋友嘲笑他假正经,很多东西都看不懂,还好坚持下来,虽然中间有过放弃。最后的中考因为基础差,没能取得预想到的成绩,但是三个月艰苦复习最终让他戒掉了网瘾。 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有一个问题,忽视了孩子的想法,如果多些沟通和交流结果会好些,严格的教育传统,这个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也有人说教育扼杀天性,提倡开放式管理。事实上,我们即使给孩子讲很多道理,他也有可能不明白,有些事情是需要经历才知道,才会明白。 总是给孩子讲大道理有时不会奏效的,有时还会有些歪理反驳你,但是换个方式,把自上而下的纵向教育换成平等相待的横向交流;告诉他,当你做到这些时,你才是真的成长,而不是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对的是长大。 教育是激励而不是灌输! 文/苏敏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请记住这些忠告,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1、要学会尊重父母,他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群。出身根本不是鸿沟,中国有70%的人是农民,还有许多的人上一辈也是农民,追溯上去都是农民,农民是共和国的脊梁,父母是家庭的脊梁。尊重父母,人生就有了道德的第一道防线。 2、要相信老师所说的话,顶撞不是自立,更不是显摆的依据。学习上可以质疑,教育上要相信老师。不是冲动,尊重才是礼貌。 3、要相信学习,热爱学习。目前为止,它依然是你们追求进步、改变处境的最好出路,不要拿比尔·盖茨做依据逃课、打游戏,他只不过换了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学习更是一种品质,验证着人前进的能力。 4、要学会劳动,劳动也是人生。与其将来到社会上打拼才知人生甘苦,不如从今天开始坚持劳动,让劳动成为习惯,让劳动成为品质,人生就增添了最亮的底色。 5、要学会读书,读大本的而不是口袋书。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打开一扇窗,窗外阳光灿烂,丰富多彩。学会读书,一生受用。 6、要学会亲近生活,与亲人为伴,与同学为友,走进田野与花鸟虫草为邻。劳动、游戏都可以让远离父母的你分享人生的乐趣。当然也要学会思念,思念那遥远的家乡和亲切的关怀,感恩的种子就在你心中萌发。 7、要学会欣赏。要从村庄开始,从池塘开始,从身边的点滴入手,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美,品味美,尊重美。欣赏风景,本身也是风景。 8、要学会踏实做事。辍学打工虽然可以赚到第一桶金,但缺少了读书求学的历练和校园生活的熏陶,你的青春风景会大打折扣,人生又会回到老路。 9、要学会与他人相处。成功来源于知识,但更依赖人际协调能力。善待他人,尊重别人,把自己当成一棵小草,增添绿色;当成一棵树,遮风挡雨。让纯真的本色在环境中和谐,一定是最自然的风景。 10、幸运是一种开始,从挥洒汗水起步,让梦想自信飞翔,成功即将来临。相信自己,相信梦想像土地一样坚实肥沃而且没有尽头。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公共场合孩子不懂礼貌,是父母的错

当然,也有些孩子平时在家表现很好,到了公共场所就变成「人来疯」,乱跑乱跳像个没有教养的野孩子一样,或者无理取闹,大声哭喊,让父母很难堪。通常,人们会觉得这孩子太不懂礼貌了。但是,真的是孩子没有教养吗?我觉得是家庭教育模式出了问题,是家长没有建立好规则。 比如,带孩子出门前,可以先提前跟孩子讲好要去哪儿,去做什么,到了那儿不要乱跑乱叫,也不能乱发脾气,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不去了。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要是在公共场所吵闹,可以对孩子说:「你在这里影响到别人了,爸爸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要带你离开。」如此一来,孩子就知道不能再吵闹,吵闹了就要离开,不能影响到别人。 夏天如果在公共场合哭闹,我们就会马上抱她出去,在外面哄她,不会让这件事在公共场合内发生。如果孩子在餐厅哭闹,有些大人会直接在餐厅里喝斥孩子来制止他们,但我们会跟同桌的人说声「不好意思」,然后马上抱着她到餐厅外面去哄她,再不行,就带她回家。 夏天小时候,我们真的把她从餐厅里面带出来过,那次她不想坐下吃饭,大喊大叫。我第一次跟她说:「妳再叫,我就把妳抓到外面去。」她还是继续吵闹,我在餐厅里面跟她讲123,她还是不听,我就把她带出去。有人还特地跑过来跟我讲:「你不要对小孩子这么凶。」 我说:「谢谢你跟我这样讲,没关系的,我在里面已经好好地跟她讲了,她不能影响其他用餐的人。」我不会打她,只是让她知道怕,让她罚站而已,她还不听的话,就带她回家。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有些家长虽然会制止,但是说的话不痛不痒:「哎呀,不许再乱跑了,再这么吵我就揍你!」「再这样,我们就叫警察了噢! 」(警察根本就不可能来嘛。)既不告诉孩子这么做错在哪,也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孩子就不会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 有一次夏天在餐厅里面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我就很生气,跟她讲:「妳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在意这件事吗?不是因为妳不注意,不是因为妳粗心大意,而是如果这杯水很烫怎么办?烫到自己没有关系,如果伤到别人怎么办?妳知不知道那有多危险,我是怕烫到妳、怕妳受伤。」后来她就很注意了,再也没发生过同样的事情。所以只跟孩子讲不能怎么做是没有效的,要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做,用「为什么」来取代「不行」。 孩子到了公共场所很兴奋,所以才会大声尖叫、奔跑嬉闹,一次OK,可是三番两次都是如此,就是父母的问题了。而很多时候,孩子的父母竟然可以淡定地继续吃饭,也不管一下。这样一来会影响到其他用餐的客人,二来服务生上菜时,万一撞上四处奔跑的孩子,把孩子烫伤了,怎么办呢? 父母不管孩子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他知道自己控制不了他的孩子;第二,他觉得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孩子,孩子一哭,自己的面子保不住。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常听到有些父母说:「回家再说,我回家再收拾你!」可是回到家,这种情绪过去了,也不会再说什么。 发生问题应该在当下就解决,如果怕把孩子骂哭了父母会丢脸,可以把小孩带到外面去,而不是让所有人看到你和孩子在对峙,这样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会让孩子更加任性。离开之后,父母再进行管教就好。 当孩子犯错时,问题必须当下解决,并请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做,用「为什么」来取代「不行」。 作者:夏克立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你越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有出息!

前言:优妈小时候,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候在一群小伙伴中,有两个10来岁的小男孩,被大家公认为“贱命”,因为他俩一个喜欢蒸菜卷子,一个喜欢开手扶拖拉机。 小伙伴们,包括很多家长们,一致认为:这俩货长大了也是下苦力的料,成不了出息! 01 那个喜欢蒸菜卷子的小男孩,小名起的很有那个年代的特色,叫“营长”。他是家里的老小,上面还有好几个哥哥、姐姐。 每当“营长”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家里其他人都下地干活尚未回来,于是“营长”就张罗着做饭,做的最多的就是蒸菜卷子。 他先把马齿苋之类的野菜洗净,切好,拌成馅,然后就开始在一个大瓷盆里和面。 揉好面团,揪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剂子,再把剂子擀成薄薄的面饼。 之后把馅均匀地摊在面饼上,卷起来,稍微压扁。 最后就是上锅蒸熟…… 每次我们去找“营长”玩时,他几乎都在家里干这个。看着他熟练地和面,撅着屁股擀饼,抱着玉米秸秆烧大锅,我们都说他简直是个“老娘们儿”,净干些“老娘们儿”才会干的活儿。 02 另一个喜欢开手扶拖拉机的男孩,小名叫“猴儿”,不知道他爹妈为啥给起这么个名字。不过真是人如其名,他非常好动,什么都要动动瞧瞧,总喜欢招惹别人,小伙伴都说他“贱手贱爪”。 “猴儿”对各种农活儿有很高的兴致,简直就是为干农活而生的。当小伙伴们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猴儿”已经能开家里那台破手扶拖拉机了。先让他爹用摇把给发动起来,然后他就能跳上去,熟练地使用离合、换挡、转弯…… 谁家有个耕地、推大粪的活儿,“猴儿”都愿意参与,甚至不请自来,只要给零嘴吃就行。那时候我家有个果园,于是“猴儿”往我家跑的次数最多,因为每次帮干完活儿,我母亲都会管“猴儿”一顿饭,再让他带一大兜苹果回家。 每个见过“猴儿”的人,都会胸有成竹地预言一下“猴儿”的未来:这孩子,学习不中用,干活倒是挺利索,将来肯定是个好劳力! 03 小伙伴们长大后,都各奔东西,我外出上大学去了,其他小伙伴也都努力经营者自己的生活。大家都很忙,很少联系。再次得到“营长”和“猴儿”的消息,还是前段时间从我母亲那里听到的。 “营长”后来报考了军校,当兵去了,据说因为能吃苦,勤快,很受领导赏识。现在安排到武汉那边了,在机场上班,负责后勤工作,属于副营级干部,待遇相当不错。 而“猴儿”,在上海那边做豪华汽车销售,也是经理级别的人了。每年都开着大奔驰、带着老婆孩子回村。 而当初经常嘲笑他俩的小伙伴们,勉强算是好点的,就像我这样考个大学,找份相对安稳的工作,还常常因为工资、职称之类的事情焦头烂额;更多的人,早早结了婚,成了一个“好劳力”。 “营长”和“猴儿”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绝对不是单凭运气,肯定跟他们童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们童年时候的忙碌、辛苦,培养了性格中勤劳、踏实的特点;他们童年时便替家人分担家务,使得他们懂得父母的辛苦,懂得体谅他人。 勤劳、包容、体谅,是现在社会中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很多孩子欠缺的品质。 04 现在很多大学生,刚入学的时候特别苦恼,因为远离父母,他们必须自己去整理床破、洗衣服、刷鞋。而在此之前的十几年里,这些事都是父母一手打理的,孩子只需“好好学习,别的事不用管”。 很多大学生的被罩、枕巾,半年不洗,一揪出来油腻腻、黑乎乎的;袜子从来懒得洗,买上10几双换着穿……不但男生这样,女生也这样。

Read more

这样的父母,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原谅!

睿妈导读:暴力语言会成为伤人的凶器。语言暴力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阴影,最终导致孩子从自卑的极端走向另一个爆发的极端——自残或犯罪。 【1】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睿妈的老家。 强子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他们望子成龙。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争气,考上名牌大学,走出农村。为此,他们对强子的要求一直非常严厉,孩子有丁点儿行差踏错,他们便觉得无法饶恕,对孩子各种指责。 从小,强子听过最多的话,不是父母的温言软语,而是数之不尽的谩骂和讽刺。 【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你是不是猪脑子?】 【这次考试比上次下降了三个名次,你不觉得丢人吗?】 【我们砸锅卖铁,拼死拼活地供你读书,你还想着穿想着玩,你怎么不去死?】 终于,念高三的强子,承受不住学业和父母的双重压力,在一个寒冬的夜里,跳井自杀。村里人找到他时,人已经没有了呼吸,水井旁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的衣服,还有一封用石头压住的遗书。 他在遗书里写道,因为父母经常性的语言暴力,感觉自己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一个不值得活着的人。对父母的谩骂,他已经无力忍受。如果死是唯一让自己解脱的办法,那就一死了之吧。 强子走了以后,他母亲受了刺激,疯了,逢人就说:“我们家强子可聪明了,每次考试都考第一”“我们家强子上了一个好大学,在城里安了家,很快就接我去城里了……” 我还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男孩的妈妈生病卧床不起,爸爸酗酒严重,总是骂男孩是废物。男孩初中辍学去了一家工厂打工,车间主任和男孩爸爸一个脾气,稍有不顺心便骂他是废物。 主任的责骂,勾起了男孩关于父亲的痛苦回忆。内心的导火索被点燃,男孩忍无可忍。他自己做了一把弩,想也不想地射了主任一箭,导致主任瘫痪。男孩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进了监狱。在监狱里,他说:“‘废物’这俩字,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经对沈阳市少管所的6名拘押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调查,发现他们六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家庭里都遭受过密集而惨烈的语言暴力攻击,他们的父母经常谩骂他们。这辈子,他们都不想原谅自己的父母。 【2】相信很多家长都在有意无意中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下面的话: 【“你怎么那么笨?你是猪脑子吗?”】 【“真是废物,是个人都比你强!”】 【“就知道吃!”】 【“就你这个德行,老了也指望不上你!”】 【“你有什么用!找个东西都找不到!是不是眼瞎!”】 这些充满了负能量和人身攻击的语言,我们称之为“语言暴力”。也许一部分父父母并不觉得这是一种伤害,在他们看来,这么骂孩子是恨铁不成钢,是为了他们好,别人家的孩子还懒得骂呢!况且,谁家孩子没有被骂过,都是这么长大的,没啥。 强子的父母一开始也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他们说对孩子的指责都是为了他好,为了刺激他,激起他的斗志,为什么孩子就是不理解,想不开? 心理学家库利说:“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孩子不像成年人,他们没有成熟的三观,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大人的责骂,也许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孩子的世界是很纯粹的,心灵是很敏感的。你骂他们是废物,他们可能真的以为自己是废物,而且一辈子都会这么暗示自己;你骂他怎么不去死,他们就真的认为爸爸妈妈痛恨自己,厌恶自己,然后真的去死。 强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辱骂中,以为自己毫无是处,以为自己在父母眼中犹如垃圾。最终,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在最该生如夏花的年龄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也给了父母最残忍的惩罚——无尽的思念和悔恨。 睿妈的童年也有过被父母指着鼻子责骂的经历,因为摔碎了刚洗好的西瓜被母亲吼“你还能干点什么?”,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被父亲骂“没出息”。所幸的是,父母很爱我,这些责骂,在他们深厚的爱面前,不值得一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