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得太多,所以看见得少

我在接受咨询培训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观摩了她的咨询录像。 来访者是一家人。先生和太太四十多岁,女儿刚上大学。太太和女儿坐在一起,先生一个人坐一边。 老师问先生:「最近怎么样?」 先生说:「我挺好的,最近正在办离职手续,虽然放弃外地的工作比较可惜,但毕竟一家人团聚比较重要。」 老师又问太太:「你怎么看你先生搬来跟你们一起呢?」 太太说:「很好,这是我这辈子感觉最好的时候。」 老师又问女儿:「你怎么看呢?」 女儿一撇头,说,「随便。」 老师停了下来,问我们:「你们看到什么?」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我看到女儿对父母都很冷漠;有人说,我看到先生虽然搬来了,但心里其实并没有那么乐意;还有人说,我觉得妈妈和女儿之间存在着一种用来对抗父亲的隐性结盟…… 老师微微一笑,说:「我什么也没看见。我只是打了声招呼。」 老师说:「你们说的这些故事都很好,但这都是你们想出来的,不是你们看见的。如果你们牢牢抓着脑子里已有的故事不放,就不会有探索的欲望,也不会看的咨询室里真正发生的事情。」 我的这个老师可不是一个温柔的老太太,她很毒舌,经常威胁我们,如果不好好做功课,就要把我们吊起来。我还从她那儿学了一个新词,叫Mental Mutual Masturbation,翻译成中文叫「精神互撸」。说的是一帮人说着一些他们自己也似懂非懂的概念,讨论一些他们自己也似懂非懂的东西,越说越嗨,共同营造智力上升的快感。所以当我们说了自己其实也不懂的话,她就会用「Mental Mutual Masturbation」来讽刺我们。 老师的督导也非常的实在,就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过逐字稿。老师会问我们的意见。如果我们说了对话以外的内容,类似「我觉得爸爸在咨询中参与得比较少」,无论我们说得多有道理,老师都会打断我们直接说: 「不要去想没有发生的事情,要去看正在发生的事情。要把正在发生的东西看细看实。」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已经发生的东西,却擅长去想没有发生的东西?因为我们的想法是原来的,而正发生的事情是新的。我们总想把这些事打包放到我们原有的框架里。这样的加工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我们以为「看见」的东西,其实已经是我们的「想象」了。 以前我以为,这只是一种咨询的训练方法,现在我发现,它本身还是一种心理干预手段。 思考生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近的,一种是远的。近的方式是看真实的、看正在发生的事;而远的方式是想象没有发生的、抽象的事。近的方式是描述性的,而远的方式是评价性的。当我们用远的方式去思考时,我们就会看不清真正发生的是什么。 我以前做讲座时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他跟我说: 「我有一个远大目标,希望能成为一个像我老师那样的科学家。可是当科学家需要先考GRE,要去国外读博士。读博士还要读很多文献,发很难的paper。回来还要能组建自己的实验室。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错,我的目标就功亏一篑。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焦虑。就觉得眼前的事很没意义,于是什么也不想做了。」 他在用很远的方式思考生活。在这样的思考方式下,生活只剩下大纲,没有内容,自然也就变得无聊无趣。

Read more

不会太轻松、也不要太紧绷! 2 个做法,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觉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当你觉得工作枯燥乏味、一点挑战性都没有时,你做事可能会提不起劲,或很难专心;但当你被指派难以胜任的任务,承受了极大压力,你的大脑又会被过量的压力贺尔蒙(Stress Hormones)淹没,可能会累到崩溃、甚至情绪失控? 这个现象可以用「金发女孩效应」(Goldilocks Effect)来解释,指的是事情的最佳状态或解决方案,往往是介于两个极端值间的中间地带。你可以画出一个颠倒的U字形,最理想的状态,不偏不倚地落在正中央的高峰点上,而非两个极端。 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多德‧卡什丹(Todd Kashdan)解释,这观念也适用于职涯上,「对于工作同时保有适度的兴奋和紧张感,正是工作能做得长久的最佳解法。」 该怎么做,才能达到「不会太轻松、也不会太紧绷」的理想工作状态呢?你不妨尝试以下这2个做法: 1.了解自己的情绪起伏,适度反应出来 假如你受了委屈、感到愤怒,过度压抑隐忍或是大发雷霆,都没办法解决问题。重点是,你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起伏,了解是「谁」「什么事」,促发了你的负面情绪,并试着排除让自己感到不满、不舒服的障碍。 举例来说,主管将过于困难的任务交给你时,你可以明确表明自己能够做到的程度,并试着站在主管的立场,说出你的担忧,以及自己需要的协助。卡什丹指出, 「懂得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状态,并适度做出反应,是避免你累积过多负面情绪,造成日后心理不堪负荷的第一步。」 2.在高压工作中,空出喘息时间 很多人都习惯把事情做完,再安排放假、休闲的事。然而,许多专业人士其实连休闲时间,也会排进工作时间表。畅销书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就曾表示,他如果在早上写了几小时的书,下午可能就不会再回到他的书桌上继续创作。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艾伦‧朗格(Ellen Langer)的研究也证实,当工作的复杂性逐渐增加,工作者的压力和倦怠也随之提升时,过于认真、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如果无法适度留给自己能够放松的时间,绩效有可能比态度一般的工作者来得更差。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资料来源:Psychology Today

Read more

最好的生活就是什么都不做,也觉得心安

《项塔兰》里有一句话:“没有爱,印度不可能存在。” 印度是一个以人们之间相互的忍耐、慈悲、温和、友善而维系起来的国家。它非常矛盾,也极端。比如人类存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却对动物怜爱有加,连夏天都不会去扑打苍蝇,允许这种讨厌的小动物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出发之前,我就想去印度学倒立,结果却在瑞诗凯诗差点折断了脖子。真是惨烈,歪着脖子坐汽车去德里,路上很颠,一路都得用手扶住脑袋,接着飞去中东,前后痛了两三个月才好。 我确实没有学会瑜伽的倒立,但我学会了观念上的倒立——我自己也是旅行结束后才幡然醒悟的,观念上的倒立,要比Headstand更困难。 我懂得了用另外一种角度去看待生活,看待生死,看待一切。在不知道外面是怎么样的时候,在没有被禅修打开天灵盖的时候,我曾经是个傲慢的无神论者。现在仍有许多缺点,进步就在于,我已经知道那些是缺点了,不会再振振有辞地狡辩道,缺点就是特点啊。 我开始体恤家人,也开始尝试地去改变自己,结交一些善意的朋友,接受生命中的痛苦与悲伤。感激那些已经拥有的美好人事,而不是目空一切地视一切为理所当然。 旅行改变了我,禅修改变了我。我所经历的那些无聊、痛苦、愤怒、嫉妒、恐惧……都不是白白煎熬,我更为了解自己了。无论走多远,最终都要回到自己心中。这是一个过程。知道外面是什么样的,才会恍然大悟,答案就在心中。 如果你自己没有改变,那么你在任何地方都是痛苦的。 如果你没有什么地方要去,那么你就到达了。 人人想都快乐,总希望外界发生点什么,给自己带来快乐。为什么不试试倒过来看看呢。因果律我们都很熟悉,可惜就像已经体会到的,我们并不能控制因——但可以成为那个果。先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事情也就会随之而来。 OSHO说:“先成为国王,帝国才会随之而来。”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你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拥有什么。” 我的印度朋友OM说:“能睡得着觉的人生就是好的人生。如果国王在宫殿里睡不着觉,那就比睡在街头上的乞丐更要悲惨。” 事隔两年我已从那个对瓦拉纳西所代表的印度内心疯狂尖叫的家伙,变成了一个被牛尾扫着踩着狗屎在猴子流串的世界里静享安谧的人了。从紧张焦虑的异乡人,开始洞悉古老印度的脉胳,随之天亮,闭眼。 圣严法师说:“生活得安祥就是禅。” 有一天,我坐在恒河边对OM说:“OM,你知道么,印度改变了我,来印度后我才知道人可以不工作而快乐安然的,在中国不工作人人会认为你懒,你自己也会内疚不自在。” OM说:“也不是不工作,而是没有未来的蓝图,只在乎此时此刻。” 是啊,想要未来就失去了现在。这几年追寻宗教,我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接受。没有歧途,因为歧途就是正道的一部分,接受所有的好与不好的发生,因为并没有不好的发生,它们都是你的一部分。接受,而不是总想着要去改变。要知道,改变本身是会自然而然地发生的。 有时候,你甚至并没有选择或被选择,你只是和际遇水乳交融。 最好的生活就是什么都不做,也觉得心安。什么都不做,容易,心安则极难。大多数人都受制于自身的鞭策与抱负。如何能够对于成为一个无用之人觉得满意,是一门艺术。这至少要有超越世俗之见的能力。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里,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不执着便是对所见所听之物,毫无欲望。” 只要没有欲望,就拥有了一切。一旦心生欲望,就一无所有。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人对禅师谈起乞丐,语含不屑。禅师说,谁又不是乞丐呢,区别只是在乞讨什么,有些人乞讨钱,乞讨食物,而有些人乞讨快乐,乞讨他人的爱,同情。而且后者在乞讨更珍贵的东西。 这个对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次升起贪恋的时候,心里总会响起一个声音,小心,不要乞讨。 所谓成熟,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能以最适当的方式做出回应。人生会发生任何可能之事,惟有使自己在穿越各种考验时练出行走在刀尖的能力。

Read more

你过的幸不幸福,看房间就知道

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个现象: 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 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由小家及大家,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窗明几净; 反之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一定有肮脏的角落。 于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 同事小蕊新婚不久,最近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 房子不大,60平米的一室一厅,也是小两口攒了好久的钱按揭买下的。 可是一进门就被房间环境震撼了。整个房间被装饰成优雅的地中海风格,颜色让人心情愉悦,地板被擦拭的一尘不染,茶几永远摆放整洁,就连厨房里的调料盒都洁白无暇。 推门走进主卧,一个大的窗户光线很好,靠窗一张格子小地毯,上面一张小方桌,摆着一瓶粉色桔梗,看起来舒服雅致。处处可见女主人的用心。 我禁不住夸奖小蕊真是有心,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收拾的整洁而浪漫,真是贤惠。 小蕊莞尔一笑:这不全是我的功劳,你看到的地面啊、茶几啊,几乎都是我老公擦的。 我脑海里不禁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在每一个温馨的早晨,在那样洁净明亮的家里,相爱的人彼此凝视互相微笑,然后拥抱着浅吻分别,踏上各自上班的路途,下班后又各自回到这个温馨干净的小窝。 其实幸福,真的可以很简单,不是么? 小的时候老家有个玩伴秋秋,她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只剩下她妈妈带着她和一个年幼的弟弟生活。 在我的记忆里,她家的日子虽然过的很窘迫,但却一直很从容。秋秋在和我们玩的时候,从来没有抱怨过家里的穷苦,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 每次去她家玩,家里总是被打扫的一尘不染,她家的电视机、洗衣机虽然破旧,都用她母亲缝制的布罩罩着,秋秋的妈妈格外的心灵手巧,她会把毛线织成围巾、坐垫、地毯等,还会给秋秋和弟弟亲手缝制款式别致的新衣服。 我还记得偶尔在她家吃饭,秋秋妈妈蒸的一手好包子,水煎包,小笼包,鲜肉大包子,每次都是香气扑鼻,盛在洁白的餐具里端上来,每次都让人食指大动。 妈妈有一次对我说,秋秋他们家肯定不会穷太久的。 果不其然,没过多长时间,秋秋妈就开了一家早餐店,生意兴隆,慢慢地摆脱了当初的穷困,秋秋和弟弟也都依次考上了大学。 后来我才明白,他们家虽然穷,却依然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用心生活的人,注定会成功。 若你对生活充满热情,认真负责不将就,那么生活一定不会辜负你。 正是因为秋秋妈妈的良好心态,培养了他们一家人富裕的精神世界,物质生活也跟着变得越来越好。 一个人过得幸不幸福,房间会告诉你。 那些能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如诗如画的人,绝不是家里多么富足,他们只是对自己和生活负责,愿意发现生活中那些小确幸罢了。 当你的生活环境变得干净整洁时,你整个人自然也会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正能量。

Read more

教你做最成功的妈妈

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才,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命运!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特别是现在教育改革了,妈妈的职责更重要。 来自家庭的教育,是潜移默化、贯穿孩子一生的教育,每个家长都不要等闲视之。 无论何时何地,你一定要记住: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模仿,都会铭记,都会在将来的某一时刻,不折不扣地回报给你! 特别在小学,孩子一生的学习生活刚刚开始,这就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紧密配合,让孩子不仅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感恩和奉献! 在小学节段,家庭教育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你要坚信,你的孩子就是最好的!永远对他充满希望!并时时让孩子感觉到你在期待他成长!别人的孩子再好,不是自己的!你的孩子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好的孩子! 2. 看到孩子哪怕一点点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给孩子指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3. 教育孩子要崇拜和尊敬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往往是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哪一科就学得比较好。比如经常当孩子的面说他的老师很了不起,对他如何重视等等。 4. 刚刚上学的孩子,还没有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学习吃力一点,这时请告诉你的孩子:暂时的落后不代表永远,一切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改变! 5. 不要打击你的孩子!不要说让孩子失望的话!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你!切记唠叨起来没完没了!这样只能让孩子厌烦和逆反。 6. 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被动学习的孩子往往会丢三落四,对学习不感兴趣。这样的孩子往往觉得学习是给家长或老师学的。让他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让他明白学习是伴随一生必要能力,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7. 不要把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随随便便地给孩子!让他明白一针一线都来之不易!就是说,一定要少给孩子零花钱! 8. 和孩子一起读几本好书。耐心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孩子终究要自己生活,你可以代替他做很多事情,但你不能代替他走路和吃饭!你能给孩子很多东西,但你不能给孩子一生的经历和感受!让你的孩子尽早自立! 9. 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不说谎话,不说脏话。 10.

Read more

职场中做个聪明的“懒蚂蚁”

“勤”与“懒”是相对的,“懒蚂蚁”们勤动的是脑,费的是心。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就是要做“懒蚂蚁”,而相对的普通员工―――勤劳蚂蚁呢?是否就不需要动脑操心,用不着做“懒蚂蚁”了呢? 勤劳蚂蚁们不需要为自己的位置而感到沮丧,因为作为一个企业,“懒蚂蚁”不能太多,毕竟企业是由80%的普通员工来支撑的。 对于不能成为管理者的勤劳蚂蚁,一个成功的“懒蚂蚁”企业家,都会懂得尊重他们的工作价值,更要根据其能力和特点分配工作,使他们尽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能力。 放眼望去,你会发现在企业和团队中,其实也有类似于“懒蚂蚁”那样的员工存在。他们平时看起来非常悠闲,每周用在工作上的时间似乎也非常短,但老板却愿意给他们开很高的薪水,并且对他们赞赏有加。 这些“懒蚂蚁”员工有些共同特点:他们擅长学习充电,用智慧去观察,去分析,去寻找市场中新的发展机会;他们善于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企业管理的弊端,提出建设性意见,遵守规则并坚持原则;他们立足部门所辖业务,努力钻研业务,通过对各种新知识、新理念、新观念的学习,保持思路开阔,思想常新。 如果按照过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理论,这些人可以说是有点多管闲事,超越了职权范围,威胁了领导权威。 但是在“懒蚂蚁”管理者眼中,这些人一边肩负起“勤劳蚂蚁”的职责,一边动着“懒蚂蚁”的脑筋,有这样的员工,老板当然会十分满意。 记住,无论勤蚂蚁、懒蚂蚁,解决问题就是好蚂蚁,能让更多人变成好蚂蚁,这是“懒蚂蚁”肩负的责任。

Read more

如何面对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

可能,你发现自己在做一份我们并不喜欢的工作,你不喜欢它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老板经常克扣工资,公司企业文化不好,工作负担过于繁重,经常加班,公司离家太远,同事不容易相处,公司即将破产,或者,你发现,这份工作,离你的梦想越来越远…… 总之,喜欢一份工作,只要喜欢就可以了,但不喜欢一份工作,原因总是千差万别。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真的不喜欢当前的工作,你没必要日复一日地忍受,不管是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你都需要认真对待: 以一个良好的态度去工作 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你都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人的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如果带着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去工作,它会感染周围的人,让你本来就不喜欢的工作更加消极,并且你会对周围的事物充满敌意。 在工作环境中,你不能直觉决定你的工资、职位,甚至不能决定你的工作内容,态度是你唯一能决定的,如果你不端正自己的态度,并且把消极的影响带到工作中,公司可以分分钟干掉你,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接替者。 如果暂时没有更好的选择,尝试一下每天面带微笑出现在公司,把快乐和积极带到工作中,或许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当前的工作并没有坏到哪里去。 不好的工作不等于糟糕的生活 我们每周有168个小时,而花在工作上只有40个小时。除了工作,你还有家人、朋友、娱乐、爱好……不管工作是什么样子,生活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不好的工作不等于一个糟糕的生活,一个人最无能也最愚蠢的表现就是把对工作的不满带回生活中,尤其是职场上受气,然后把脾气发在家人身上。 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一个人在工作中被老板骂得很不开心,回到家对老婆发火,老婆莫名其妙被骂了,把正在看电视的孩子一通骂:就知道看电视,你看看邻居家小明在干什么?儿子心情不爽,悻悻地关了电视,把房间门口趴着的小狗一脚踢开了…… 你要记住,工作只是生命中很小的一个部分,无论工作多么糟糕,你都有能力和责任去热爱你的生活。 多花时间让自己学习和成长 如果你不喜欢当前的工作,想想不喜欢你目前工作的原因,或者想清楚什么才是你真正喜欢的工作。 让你对工作产生厌倦和逃避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个是你对这个行业和职位的要求不能完全胜任,二是大量重复性的工作让你丧失了工作热情,三是渴望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如果有必要,和你的老板沟通一下,找到自己在工作中的缺陷和弱点,有针对性地提高,或是主动争取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无论是你觉得工资不满意,职位不够高,还是工作没有挑战性,你都要坚持学习,无论是利用现有资源,还是业余给自己充电,只有通过学习,你才能从根本上找到突破口。日常的工作只能给你一份养活自己的薪水,而工作之余的学习,才能决定你职业生涯和人生的高度。 如果打算跳槽,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管一份工作如何,你要相信,它绝对不是永久性的工作,而都是你职业生涯的一块垫脚石。一个人决定离开,不过是两个原因:钱给少了,心委屈了。当你真正决定离开前,你要问自己,你离开的原因,是钱给少了,还是心委屈了? 在决定跳槽前,你需要回答自己几个问题: 1、你能接受多高的工资涨幅? 2、你是否对目标职位和目标企业有足够的了解? 3、你打算在新的单位工作多久? 4、新的职位要求和你的能力是否匹配? 5、新的选择在你的职业生涯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如果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么去追求你的目标,而冲动离职,只会把你带入更加糟糕的境地。你是否留足了空白期的消费资金储备,你是否做好了一两个月甚至三五个月没有工作的心理准备? 离开职场,做自己喜欢的事 只要是在职场,你永远不知道,你跳进的新单位是一片充满鸟语花香的森林,还是另一个火坑,而大多数,可能会是后者。

Read more

如何整理离职后的心情

离职是在职场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件事情,不管怎么样,大家或许有后悔和不舍,发生的有点突然不知所措,打算了习以为常的轨迹,但是整理好心情,从这段工作中走出来,才能更好地踏入新生活。 1.做一件一直想做的事 在有限的时间内,自己一直忙于工作没时间去做的,比如旅游啊,骑行啊之类的,放松下心情,给自己缓解下。 2.调整好心态 本人的离职经历更多的是觉得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自己熟悉的办公桌,每天虽然唠叨的工作内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向前看,时间能治愈一切。 3.如果后悔的话多想想自己离职的原因 很多筒子就是在离职后的一小小时间里觉得很紧张和后悔,自己以后何去何从,现在的做法真的是正确的吗?以后不会为自己的想法后悔吗?多想一想自己离职的原因,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4.展望下未来 不管怎么说已经离职了,要面对现实坦然一点,想想以后,给自己做个规划更好,在上一段工作中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教训。在以后的职场中要注意什么。 5.不要觉得内疚 很多筒子在离职的时候,都会受到上司的阻挠和挽留,由于离职而感到内疚,这样是情有可原,但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在工作期间内兢兢业业,尽到自己的自责,就无需自责。 6.弥补下离职后的空虚 很多筒子选择宅在家里,这也是可以的,暂时的心理反应在家里可能也能恢复的更好,根据大家的性格来吧,给自己找点事做,不要过于沉溺在悲伤的情绪里面。 7.学会总结 人最悲哀的就是不会回望过去,自己在过去的岁月里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在上一段工作中,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人际关系,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吧。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别怕,人生没那么多难题

“有过放弃的想法” 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很小的创业公司。公司管理松散,老板经常出差,基本不在。办公室里,大家每天都是聊聊天、看看电影,或者打打游戏。 有时我会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我知道如果不做出改变,不逃离这个舒适的怪圈,我只会在这样的环境里越来越麻木。 后来在一次饭局上,偶然认识了一位学长,当时他已经在某设计院工作了两年。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说他们设计院正要招人,让我报名试试。 不过,他也委婉地暗示我,报名的人数比较多,而我的学历并不占任何优势。 我在心里估摸了很久,从二三十人里面选三个,拼学历,我最多平均水准;而论理论知识,不用说我都知道,肯定垫底。我被淘汰的几率非常高,而距离笔试的时间就一个多星期。 我有过放弃的想法,但后来一想,不如放手一搏,失败了也没事,知识总有用得着的时候。 我开始了疯狂一周,将大学的相关书籍翻了出来,从早上七点看到第二天凌晨。那几天,脑海里就一个想法,多看一遍书,就多一份希望。 最后笔试进去十个人,我正是其中之一。笔试过后,面试就成了我的优势,毕竟拥有大四一年的实习经验。最终,我顺利入职。 很多时候,真正让我们停止脚步的不是世界,而是自己。就像小时候,我们坚定地认为道路就在我们脚下,无知无畏。而长大后,我们却总是踟蹰于眼前的迷雾,常常望而却步。 “执着与耐心” 有一个朋友小渊,两个月前,他跳槽到了现在的公司。上班第一天,领导丢给他一项目,并告诉他尽力就好,完不成也没关系。 他花费整整一个星期,将项目高效地完成。可当他信心满满地把成果邮发给客户后,第二天便被客户打了回来,并提出很多修改意见。小渊二话不说,立马依照客户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结果又被打了回来,理由是没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凭着多年的行业经验,小渊觉得有问题,这是很明显的吹毛求疵。于是,他向客户作出面谈请求,却遭到对方的直接拒绝。 最后,他心一横,赶在下班前直接带着资料去了对方公司,将客户堵在了公司门口。尽管明显感觉到对方的各种有意刁难,但他一直保持足够的耐心,脸上更是全程挂着笑容。用他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地满足对方,而且不留给他们任何借口。 往后一段时间,他天天准时出现。不到一个星期,对方妥协了,主动和他交代了具体要求。临走的时候,客户告诉他说,正是因为他这种执着与耐心,让他们觉得把项目给小渊公司非常放心。 当小渊回去向领导汇报成果的时候,领导愣了很久,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个项目其实已经遭到了其他公司的压价,对方碍于合同已签、不好毁约,只能吹毛求疵到处找毛病,想让公司知难而退。领导都准备把事情直接移交给公司法务部解决了。给他的时候也就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却没想到还真被小渊搞定了。 这个项目的圆满解决,不但为小渊带来一笔可观的奖金,更让他在公司扎稳了脚跟,获得了同事领导的一致认可。 “别被自己的预判所吓倒” 国内一家知名体育论坛上,有一则被誉为“镇街神帖”的帖子。发帖人问:你们最艰苦的战役是什么? 帖子发出后,后面的跟帖人数上万,许多人讲述着自己平凡生活里不平凡的经历:有突发疾病,几乎步入死亡的;有创业失败,一夜之间一无所有的;有情感受挫,差点走入绝境的……有的已经成为过去,有的还正在进行。 而那些被点赞最多的帖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顿,尽管最开始的时候会有失落,有害怕,但最后还是坚信人生没有跨不过去的难题,所以也都在各自的境遇中寻到了困难的出口。 世界那么大,总会有人和你经历着相同的事情。不同的是,有些人一开始就选择了绝望地放弃,而另一些人,尽管同样深陷沟壑,却永不失光。 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的。但还有更多事情,我们明明可以改变,明明可以努力将自己置于更好的境地,但我们却被周围的环境所迷惑,被自己的预判所吓倒。

Read more

享受人生不一定要躺在海滩上

忙碌的时代,有人开始主张慢活。 有时候叮嘱自己“慢活”一点,生活中会多出不少情趣来。很多东西,确实是要慢慢品味的。 慢慢品一杯好茶,和将它在三秒钟内咕噜咕噜喝下去的感觉,滋味必然大不相同。 不过,所谓的慢活,也未必能适合所有人、所有状况。有些事不慢没意思,有些事不快没意思。比如,在如画的乡间小路上,你可以一边慢慢散步,一边欣赏风景;但若你开车在高速公路上,没有人希望自己会在那儿慢慢地塞车,到不了目的吧。 慢活不能活得没重点、没原则,像只冬眠的爬虫类。活成一潭死水,就是误解了慢活的意义。 有些人只有在快节奏中,才能够感觉到“生命在流动”的意义。虽然快,他们也活得很精细。快,不代表不细心。我所看到的成功人物,常是那些行动很有效率,但任何纤细的变化都逃不过他法眼的人。 这世界上有一种人,一定要用很快的步调生活,才会快活。 这种人应以国际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为代表。他常在演讲上勉励大家: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每个人都一样,成功的关键,就看你怎么运用这二十四个小时。 他在大陆时曾经接受记者专访,很精确地计算出,一个人一年,大约只有八千七百三十个小时,每人平均一年睡掉三千二百个小时(爱睡觉的人绝对不止),吃饭吃掉一千二百个小时(爱应酬的人更不止于此)。 而一般人每天工作平均只有八个小时——差不多等于睡觉的时间。 他的时间管理,着重于分配:“四分之一的时间教书,四分之一的时间处理他职务上分内的鉴识案件,四分之一的时间做研究,四分之一的时间接受其他委托办案,四分之一在世界各地讲学,四分之一写文章和写书……” 他讲了六个“四分之一”后,数学还不错的记者起了疑心:“你怎么有那么多的‘四分之一’呢?” 李昌钰笑说:“别人只工作八个小时,所以他们只有四个四分之一,我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所以有八个四分之一。有人认为我不会享受人生,可是我觉得,写书的过程中我也在享受人生,破案的过程中,显微镜底下可以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也在享受人生哪,享受人生不一定是要躺在海滩上晒太阳,晒太阳晒太久搞不好会得癌症。” 不久前,台湾导演陈蕴馥为李昌钰拍纪录片,跟着李昌钰做贴身采访。据说,有一天李博士跟他约好早上八点三十分采访,这么早,制作单位还以为自己是当天第一批访客呢,后来才发现,他已经是当天第三批访客了。导演形容,李博士永远在走路空当时才有空讲话,不管是搭车还是搭机,他总在不停地阅读文件,到了目的地,又有人递上最新的档案。 他从不觉得累。因为他喜欢用这种速度过生活。他选择他喜欢的工作,就是喜欢用工作享受人生。每个人的成功,都有除了天赋异禀之外的原因。李博士一个星期工作七天,每天工作超过十六小时,一年就抵别人三年。 看到这样的时间管理方法,我想,每个人都有“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感觉。 虽然我也有一点“过动儿”性格,常在一天马不停蹄地做好几件事情,但若要我像李博士这样快节奏地活着,恐怕我应该撑不了一个半月,就会因为“过了极限点”而崩溃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每一种曲目有它节拍的极限点,可以加速,可以变慢,但都不能够过度。 像李昌钰这种“时间管理”的方式,属于超级快板。就算他已届退休之龄,他仍维持着一样的生活模式与速度。他个人能力很强,身体也很健康,意志更是坚强。 现代人时间管理的问题,恐怕在于“自己也不认同自己的速度”,不喜欢自己的节奏。活得节奏不对,则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没有分出工作的轻重缓急:“该快时不快,该慢时不慢”。 该快时不经心,该慢时又太粗心。把不重要的小事情看成燃眉之急,大事情又总是温温吞吞地搁着。用吃饭来比喻,那就是:吃法国料理时囫囵吞枣,吃拉面时又慢吞吞吃到汤变凉。 我想一般人的节奏,顶多能够维持在“如歌的行板”。当自己节奏过快时,会失去从容的态度;太慢了,又常会感觉无聊与烦闷。 那么,有时就逼自己一点,有时便放自己一马,有宽有紧,有快有慢,乐曲才会好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