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这8招,你迟早被下属干掉!

导读:做管理,每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和管理方式。有的管理者会得心应手,而也有的管理者会感觉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做管理既不能照本宣科,但也是有迹可循。到底如何才能做好管理,当好领导者呢?本文总结了“领导要诀30 字”。 关于“领导要诀30 字”,人们理性上很容易认同,因为这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敬业、乐业工作氛围,但在感性上却不容易落实,因为这与人们的习惯做法有点相悖,须通过持续的逆本能理性修炼,才可慢慢地将其转变成为人们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直觉行动。 七字诀:“对不起,是我错了” 领导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下属才会指出领导的不足,企业也才有可能回避战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在这方面,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最大,过去的成功会使这类企业的领导更为盲目甚至过度自信。 现实中多见“老板生病,员工吃药”。过度甚至盲目自信的领导,一般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出了问题总会从别人那里找原因。这既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也加大决策失误的几率,更不利于企业内坏消息的及时上报,严重的会累及企业的生存。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对领导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对于一个从不认错的领导,将不会有人指出他的过错,从而也就使他失去了通过他人提示学习改进的机会。面对不确定的环境,领导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助于在企业中形成试错迭代的创新学习氛围。 中国谚语说,聪明人从错误中学习,更聪明的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有些人看到别人犯错,觉得是别人傻,而自己比较聪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不必吸取别人犯错的教训。犯错需付代价,承认错误会丢面子,勇于承认错误,需要理性修炼。 例如,某公司决定购并一家企业,当时有人质疑,该公司总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家的错误,我们不会重犯”。事后表明,购并彻底失败,他回过头来说:“企业发展的有些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头撞南墙,终获教训,该公司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企业或人生过程走的都是不可逆的单程路,在每一阶段该做点什么,所遇的决策实际上都是一次性经历,也就是无经验可循。德国谚语说,经验是愚者之师,理性是贤者之师。这是为什么呢?只有破除经验主义,人才会有敬畏心,心态开放,谨慎前行。 六字诀:“你有什么建议” 广开言路,吸纳好建议,以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创新思想来源。身为企业领导,经常对下属作指示、提建议,无意之中就会变得更喜欢说而不太注意听,甚至在企业内部召开征求意见的诸葛亮会时,也倾向于搞一言堂。 对此,下属心中自然清楚,领导其实只想作报告,发表他自己的看法,绝对不想听他人的意见。从而得出结论,自己讲了也没用,提了建议领导也根本不会听,长此以往,就是真的有了什么好想法时,也不愿对领导谈,而只是被动接受领导的各种指派。 这样,就更使领导认为,员工只是自己心目中的“听话”工具,并由此主观武断地认为下属无能,提不出什么好建议,企业根本没有什么人才。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出现,问题的根源还在领导自己的身上,不妨从主动征求下属想法切入,试着做些改变。 五字诀:“就照你的办” 注意倾听下属的建议,不能只做姿态,重要的是在听到好想时,能够真心积极地给予回应。领导肯定了下属提出的想法,支持下属按自己的想法实施,可给下属带来成就感,激发出创意激情,进一步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领导的支持与肯定,可以提升下属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工作时更具主动投入精神,这会反过来推动领导自身意图的贯彻。让每个员工觉得,企业的成功与自己提出的建议相关,可提升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这一点,正好是许多企业家所追求的管理至境。 四字诀:“我们一起……” 在领导的肯定下,员工按照自己的建议,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组织实施,在此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预料之外的困难,此时,领导要与员工站到一条战壕中,以“我们一起”的姿态,给予及时的支持、鼓励与帮助。 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领导袖手旁观,认为谁提出方案,就该由谁负责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该追究方案提出者事先考虑不周的责任,那就很容易在员工心中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如此一来,企业中自然就没人会主动提什么建议了。 经常采用类似“我们一起……”的说法或做法,而不是强调“你自己去……”“我自己来……”等,给人机会,给人信任,给人支持,还有额外的好处,就可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团队合作氛围,将领导自己从事必躬亲中解放出来。 三字诀:“干得好” 对于下属完成的工作,要及时给予正面反馈。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他人,特别是领导的及时认可。有人认为,认可是最强有力的工具,而且不需要任何成本,所以,领导应该学会如何毫不拖延地认可员工的卓越表现。 适当认可员工的努力与能力,不仅对该员工本人是一种激励,对于组织来说,还可以起到将优秀员工的默会性知识与技能在组织内传播,从而带来员工整体技能与素质提升的作用。显然,这对整个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就是一种额外的收获。

Read more

求职需知的8个的重点

现在找工作越来越难,找到工作的人又说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跳槽了,在频繁的跳槽中,自己越来越迷茫,在不断的找工作中,处处碰壁,又开始了抱怨,那么在职场就业中自己如何才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呢?自己又该如何适应工作呢? 1、端正心态: 找工作人,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以前没有从事过工作的人,不要对自己有太高的要求,也不要说自己一定要找一个多么好的工作,这个工作的工资必须多少多少,必须达到自己的要求,对工作挑肥拣瘦的,不然自己就不会去做的,这样的想法都是很难找到工作的,更别说适合自己的工作了。 2、理解适合: 人在找工作的时候,总是犯一个毛病,就是思想认识上就理解错了,要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实没有工作适合自己,应该是自己适合工作,就像人必须适应环境一样,不能环境适应你,在思想上就应该转变自己的想法,这样才会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喜欢很重要。 3、了解自己: 想找到自己喜欢的一份工作,就必须对自己了解,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清楚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喜欢这份工作,喜欢了,自然就会工作起来比较顺心,轻松开心一点。 4、工作需求: 想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必须有这份工作的需求,自己特别需要这份工作,需要这份工作的工资,需要工作来养活自己,进行日常的开销,特别需要工作的人,会感觉工作是多么的重要,自然不会去挑剔工作的好与坏了,会感觉工作都适合自己的,如果有没有工作对自己日常生活开销没有多大影响,把工作作为一项业余活动了,自然会很挑剔的。 5、降低要求: 想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自己喜欢的一份工作,就要告诉自己要降低要求,适合不适合更多情况下取决于工资的高低,工资特别高,特别诱人,自己自然不会放弃,哪怕是累点,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先找到工作再说,不要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还想找一份适合的工作,那是很难的。 6、懂得珍惜: 找到一份工作,先不要说自己适合不适合,只有工作了才知道,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中,自己的工资在不断的上涨,职位也在提升,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汇报,就会发现自己是适合这份工作中,所以在工作中保持一份进取之心,不懒惰,肯付出汗水,勤奋努力工作,就会发现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样的,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要懂得珍惜,有一颗珍惜之心才会喜欢这份工作。 7、搞好人际关系: 找到工作后,一定要和同事和领导搞好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影响自己对工作的激情,也会改变自己对工作的看法和态度,如果和同事领导关系都不好,自然会压力比较大,感觉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会产生消极的工作思想,进入到恶性循环之中,所以处理好和同事的领导的关系也是工作适合不适合自己的一个重要因素。 8、不要频繁跳槽: 有一份工作就要知足了,不要频繁的跳槽,换工作,总是说工作不适合自己,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频繁的跳槽会让自己陷入到困惑之中的,也不要一开始就认为自己高学历高水平,却拿不到高工资,就抱怨领导不慧眼识珠,这种心理都要不得,是金子自然会发光,坚持积极的工作表现自己,自然会得到老板的赏识,工作自然也会回报自己的。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摸透一个人很简单,只需十个问题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中,我们作出的许多重要决定都与人有关。然而,公正地看清一个人并非易事。那么,如何可以通过第一印象迅速地对一个人作出判断,然后正确无误地辨认出(而不是错过)潜力股呢? 简单的做法是利用外在标记,例如在校成绩,资产净值,社会地位,职位头衔等。社交媒体给予了我们一些全新的外在评分标准:这个人有多少微信好友?这个人在微博上有多少粉丝? 这些外在指标与资质只能体现人的某一方面。它们虽然重要,但是并不反映一个人的全貌。某些微妙的内在因素可以更好地体现一个人的本质,然而一次又一次地被你疏忽遗漏。工作技能可以传授,但是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与态度就没那么简单了。 相比之下,评判外在与技能型的因素比较直观与客观。衡量软性的特质就困难很多,譬如意愿或者态度。此外,面对面的接触,细心的聆听与仔细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一直在收集和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帮助提高判别他人的能力,尤其是在性格、态度方面。以下10个关键问题,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那些隐藏在人们外表下的特质和诱因。 1) 这个人用来表述与倾听的时间比例是多少? 如果一个人表述与倾听的比例高于60%,你要慎重考虑,这个人是过于自大,不愿意向他人学习,还是说只是怯场,从而说话杂乱无章、漫无边际? 2) 这个人是能量的给予者还是获取者? 不幸的是,有一种人时刻携带并且散发着消极的能量,你身边肯定不乏这种人。还有一种人,身上总是散发着正能量和乐观的情绪。中国有句古话说,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能量的给予者富于同情心、慷慨,他们是你会立刻想要共度时光(陪伴左右)的人。 3) 面对一项任务,这个人比较倾向于「行动」还是「反抗」? 有一些人在接受任务时立即进入防守性、批评性状态。另外一些人立刻开始行动,进入解决问题的模式。多数情况,你应该倾向于与第二类人共事。 4) 这个人给你的感觉是真实可信,还是阿谀奉承? 那些虚假的赞美,和使劲想要给你留下好印象的人一样,无法让人感觉良好。真正优秀的人不需要巴结他人上位。那些敢于做自己的人,才是工作环境中令人愉悦的伙伴。 5) 这个人的配偶是什么样的? 面试重要职位的时候,我的一个商业伙伴给了我一个绝妙的点子:与面试人的配偶,伙伴,或者亲密好友一同外出活动。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6) 这个人如何对待陌生人? 仔细观察一个人是如何对待与自己素未谋面的人,我称之为「出租车司机或服务生测试」。这个人是否表现出了应有的大方与厚道,是否能够与司机或服务生进行平等的交谈?还是说他漠视这些人,甚至恶语相向? 7) 这个人过去是否有遭遇挫败后重新振作的印迹?

Read more

你是在替下属“背猴子”吗?

管理当中,如何管理猴子是个难题。经常听到一些经理说,“我身上背了很多猴子,我的下属太没有责任感了,执行力太差了,经常把猴子放到我的背上,我都烦死了”。 管理者身上背了太多猴子,导致管理效率降低,团队绩效水平下降。 尽管大家都在使用这个管理术语,都在谈论责任这个话题,但是,到底什么是猴子,猴子是如何从员工的背上跳到经理的背上去的,恐怕很多人说不清楚,想不明白。 所以,经理要认真研究猴子到底是如何从员工的身上跳到自己身上的,把本该属于员工的猴子还给员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高绩效团队的打造上。 如果简单地把猴子理解为责任,范围就扩大了,边界就模糊了,管理起来难度自然就加大了。要想摆脱员工抛出的猴子,首先要明白猴子是什么,只有准确定位猴子,你才能有效地管理它。 所谓猴子,实际上并不是大家通常所理解的责任,责任这个词太宽泛,不容易准确定位,因此很多经理无法有效管理下属的猴子。 关于猴子最精确的定义是:“双方交谈的下一步”。也就是说,经理和员工谈话,谈完话,双方都同意的下一步工作是什么,由谁做,这就是猴子。 先来看一个小场景: 注意,猴子出现在哪里?出现在经理说“让我考虑一下,再通知你。”这是猴子,经理说出这句话之后,“双方交谈的下一步”就出现了,那就是,经理把事情全盘揽到自己身上,答应员工,自己考虑一下,然后给员工一个满意的答复。 当经理这样对员工进行反馈的时候,员工就有了依赖和推脱的理由。如果事情进展顺利,经理考虑好了,给了员工一个完美的答案,员工照办并获得了成功,那么,下一次,员工的做法还是会给经理提问题,把难题抛给经理,让经理出面解决。 反之,如果经理没有想出完美的答案,事情拖延了,没有办成,到了追究责任的时候,员工就会说“这个事情和我没有关系,经理还没有决定,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干!”理由显得直接而且充分。 你的管理中是不是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你是否也在经常抱怨下属把猴子都放到了自己的身上?你是否经常想摆脱这种现状而又始终摆脱不了,反而更受其害? 明确了猴子的定义,经理在管理下属的猴子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备而战了。比如说,当下属想请经理帮忙出主意的时候,经理不必急于给出答案,可以问下属几个问题:“别着急,先看一下,你这个事情在哪个环节做不下去了?原因是什么?”,“这个事情的目标是什么?现状如何?”,“为了达成目标,你做了哪些可行性方案?”,“你准备什么时间开始这些方案?”,“你下定决心了吗?”,“这个事情和相关部门沟通过了吗?他们的反馈如何?”等等。 如果下属没有回答上来上述问题,那么请下属回去考虑清楚了,再来探讨。如果员工在经理的启发下,回答出了上述问题,那么员工就具备了做事情的意识和责任感,这时候,经理只要鼓励员工去做就好了。适当的时候,对员工的表现进行一个反馈,鼓励一下员工。 作为经理,你要做的是在关键时刻千万要忍住,不要为了显示你的优越而忽略了员工的自主权。当员工向你求助的时候,是最佳的辅导时间,最佳的做法是提出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给出完美的答案,通过提问题帮助员工思考,帮助员工树立责任意识。 所以,经理和员工交谈的时候,经理要注意“双方交谈的下一步”,把“交给我,我考虑考虑”这些话变成“你是怎么考虑的?”“你打算分成几个步骤?”“你有什么困难?”这些问题,来启发员工思考。 有时候,员工在沟通之前没有想清楚,在经理的启发下,他们很快就会理清思路,找到答案。也有的时候,员工自己有了成熟的思路,但是为了不承担责任,自己不决策,找到经理,让经理决策。这时候,经理不要被员工迷惑,还是要通过提问,让员工说出答案,把决策权还给员工。 双方交谈的下一步”,这个环节很细小,容易被经理忽略,所以,请经理在沟通中注意找到“下一步”,并管好它,让猴子回到下属的背上! 来源:世界经理人博客 作者:赵日磊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员工因公司而加入,却因中层管理而离开

如果你的企业员工大量流失,一定是你的管理人员、你的中层管理出了问题。 不信可以自己做一个实验,打电话给公司离职超过3个月以上的比较优秀的一批员工。你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很真诚地请教一个问题:“当初你离开公司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会意外发现,80%以上的人会告诉你:“老板,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了,当初我离开公司的真正原因不是那个辞职报告上写的什么家庭原因、个人原因, 都是借口,真实原因是我和我的直属上司合不来,不是他看我不顺眼,就是我看他不顺眼。”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管理过程当中,70%的明星员工都是被平庸的经理折磨走的。所以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取得卓越成绩的最大影响因素来自于他的直接上司。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要取得最佳成绩,有一个最基本的效应叫“经理效应”。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绩有三个基本因素: 第一,优势。 他要具备相应的优势。在一件事上他要有他的优势,这叫天赋,后文会详细地讲解,这是人才的一种识别选拔的观念。人是否能取得卓越成绩,跟他的天赋是有关系 的。丑小鸭可以变天鹅,但前提是它必须是一个天鹅蛋,鸭蛋是怎么都孵不出天鹅的。所以他本身首先得是一颗好种子。 第二,匹配。 他的优势要和他的工作岗位是匹配的。即拥有的优势、天赋要和工作需求匹配。让身高超过米的姚明去练体操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第三,优秀的上级。 一个优秀的上级管理者其实就像催化剂,它不是内因但它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 运动员也是一样的,除了有天赋,能匹配,还需要有一个优秀的教练,挖掘他、培养他。 所以我们会发现: 一个优秀运动员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教练; 一个优秀演员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经纪团队; 一支优秀球队背后都拥有一个优秀的教练; 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一个优秀孩子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所以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因而,我们把他称为“催化剂”。 对一个人最大的影响、对一个团队最大的影响往往来自于这个团队的直接上司,他才是一个组织环境、文化核心决策的决定因素;他才是决定一个团队的状态、员工敬业的最核心的影响要素。一个部门换一个领导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同样一批员工,但是所做出的成绩却可能截然相反。 中国男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几代人努力了那么多年,却始终进不了世界杯,后来换了个米卢当教练,他来了之后就说了一句话:“快乐足球,态度决定一切。”其实就是对球员进行状态的调整、氛围的调整、环境的调整,却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在企业里面,很多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我们这边任务太重了,加班太多了,补贴不够啊,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会有很多的问题。在这个时候,谁能第一时间来处理?——就是员工的直接上司,他的一句话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假如这个领导当时没有处理好问题的话,那么这个队伍的士气、能力、战斗 力都会迅速下降。

Read more

简单三招搞定“老油条”

作为一名管理者,你是不是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员工? 他们仗着自己资历较深或年龄较大便同刚调任的你或比较年轻的你叫板;他们的眼里只有大老板,对你爱理不理;他们凭着自己还有能力为公司创造价值而纵容自己诸如忽视团队合作、考勤纪律等的陋习;他们靠着自己的工作经验而不思进取,自我感觉良好,却在困难面前脆弱无力;他们喜欢经营一个自己的小团队,抵 制对其自身不利的新规定、新计划;他们斤斤计较,缺乏奉献精神,却对公司管理指指点点。 他们的骄横倦怠不仅让管理者头疼,也让别的员工反感。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这些比较资深,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员工走人,可能会对公司造成很大的损失。因为,一方面,公司培养一个员工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另一方面,招聘一个新员工也存在着同样的风险。 所以,如何有效的治住他们才是当务之急。不过,在对症下药之前,让我们先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员工因素 1.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抱着在单位中混日子,得过且过的心态。 2.对自身没有严格的要求,缺乏“做好工作”、“争取第一”等自我责任的驱动力。 3.在我国目前的职场环境中沾染了一些负面的风气,不仅对事业没有激情,对工作质量很淡漠而且还缺乏责任感。 公司因素 1.公司的制度存在缺陷,如果公司管理制度太过死板,扼杀了员工的创新空间,那么员工将失去工作的积极性。 2.公司管理失误,某项工作的执行无法到位,公司目标也无法实现等一系列无法落实的东西使员工对公司失去信心,对任工作失去兴趣。 3.奖惩不公正、激励导向模糊。一旦员工认为他得到的奖惩是不公平的,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最严重的打击。 4.如果领导者忽视了员工的个人需求,这些被忽视的员工容易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安全感,慢慢变成老油条。 其实可能导致老油条形成的内部原因还有很多,当公司出现老油条的时候,一定不要一味地将责任全部推给员工本人,审视自己组织内部结构并及时调整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老油条”是个人内因与所处环境的外因综合起作用的产物。 找准症结之后,我们便可以对症下药了。 第一,不要在心里给某个员工贴上“老油条”的标签。这会影响你对员工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则一定会体现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这就有可能会造成我们行事中畏手畏脚或者做决定的时候顾虑太多。这些畏手畏脚和顾虑反而会害你的员工。其实,作为管理者,相信你的员工很重要,你想他是什么样子的,他很可能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第二,某个员工能够进入公司,一定是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在认识到他身上的问题的同时,更要发掘他身上的优点。然后审视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将他放那个更有利于他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位置上。给员工一个明确的方向,然后把他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比老想着怎么解决人的性格问题更简单也更有效。 第三,所有的员工都是需要再培养、再教育的。你要想员工有好表现,就要做好教练和老师的工作。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转变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他们分享公司理念,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同时,让一个你认为有问题的员工发挥出他的最大优势为公司做贡献也是一个提升自己管理和领导水平的机会。 抓准这三点,在正确的管理下,“老油条”的萌芽条件没有了,生存土壤没有了,人就不容易变“油”了。 来源/世界经理人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做哪些事

“会做人、会做事”会让我们的职场生涯更进一步,而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做好人又做好事?通过本文你将了解到,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做哪些事,拥有它们才能让你走得更远。 每天必须做的 1.总结自己一天的任务完成情况 2.考虑明天应该做的主要工作 3.了解至少一个部门销售拓展情况或进行相应指导 4.考虑一个公司的不足之处,并想出准备改善的方法与步骤 5.记住公司一名员工的名字及其特点 6.每天必须看的报表 7.考虑自己一天工作失误的地方 8.自己一天工作完成的质量与效率是否还能提高 9.应该批复的文件 每周必须做的 1.召开一次中层干部例会 2.与一个主要职能部门进行一次座谈 3.与一个你认为现在或将来是公司业务骨干的人交流沟通一次 4.向你的老板汇报一次工作 5.对各个部门的销售进展总结一次 6.召开一次与质量有关的办公会议 7.纠正公司内部一个细节上的不正确做法 8.检查上周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 9.进行一次自我总结(非正式) 10.整理自己的文件或书柜 11.了解相应的财务指标的变化 12.与一个重要客户联络 13.每周必须看的报表

Read more

如何在职场上自我突破?

你是否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还是没什么改变?是否觉得工作让你精疲力尽,不知道如何适从?想要在职场上有所成长,有所突破,并不是只要努力就行了,努力也是需要方法的,要懂得一些技巧,会让你走得更轻松。 不断学习的态度 首先你自己不能安于现状,知识和技能是学不完的,不管什么时候,你都要懂得不断地去学习,去丰富自己。学,最好的是跟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他们比你厉害的地方,并且有他们的刺激,你会一直保持一颗求进的心,激励你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的机会也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的,去发现身边优秀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先付出,再求收获 假如一开始你就想要丰厚的待遇,只看重待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即使你得到了,也不一定能得到成长。当你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或许你该先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初入职场的人而言,要懂得先付出,先学习,不断给自己创造成长的机会,当你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强大的时候,其他的一切也会随之而来的。 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 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自然也会有优点。如果你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并让它们不断帮助你,变得更强大更自信。执着于缺点其实于事无补,只会让你停留在原地难受而已,尝试着放下,而多一点去关注自己好的一面,并努力让它不断扩大。 重视成长的空间 人要不断追求成长,才能不断进步。如果一个地方让你感觉是死气沉沉的,没有成长的动力和空间,那还是离开吧。人要懂得选择环境,除了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之外,也要懂得选择能够促进自己的空间。 抓住成长的机会 成长的机会不是随时都有,但你要懂得为成长做好准备,这也就是一开始说的,要不断学习,平时积累,不断提升自己,当成长的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若做好准备,便能助你跳跃,只有牢牢抓住机会,才有办法前进。 学会理财 懂得理财的人,才能更好地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或许你有很多事情想去做,所以更应该从一开始学习理财,懂得分配好你的财富。理财并不难,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可以慢慢学习,并且学习自律。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为什么低学历的人创业更容易成功

能力与学历不是一个概念,企业要生存,靠得是领导人的能力,而不是学历。 为什么说低学历者创业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想要成功的欲望比任何人都强烈,而且能够吃苦,经得住打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市场需求异常敏感! 他的脑袋里成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赚钱。 自利的动机,总是使人对市场需求非常敏锐,他找到了别人的利益所在,就找到了自己的利益所在。 更重要的是,有可能优秀学生还在大学里学着谈恋爱、散步的时候,他们已经灰头土脸地失败过很多次了。当优秀学生开始满大街为找工作而奔波的时候,过去的差等生,已经创业成功。 然后,他们开始把优等生招聘进来,给他们打工。 正如并不是所有低学历的人都可能成功一样,学历高的人一样也会不成功。 学历是一种经历,不是包票。 会读书不一定是优势,不会读书也不一定就是劣势。 文/老板日记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当老板想要成功:你身边需要两类人才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自己有多么优秀,而在于他周围的人有多么优秀,特别是对于身处高位的人来说尤其如此。你需要那些能够满足你的需要,帮助你走向成功的人才。 一个处处提防能力强于自己的下属的管理者,注定不会走太远;一个不敢任用和自己唱反调的人才的领导者,终究也是成就有限。想成功,这两类人才老板、高管身边必须要有。 第一类人才,有特殊的才能,是你所不能及的人 南加州大学校长史蒂·B·桑普尔在《卓越领导的思维方式》中曾经提到一个“哈利规则”。根据哈利规则,如果最高领导者的综合能力只有90%,那么他将雇佣相当于自己能力90%的人——即这些人的绝对能力为81%。依次类推,这些绝对能力为81%的人所雇用的人的绝对能力就会降为66%,到了企业第四层,雇员的综合能力绝对值只有43%。 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令人震撼的:一个领导如果不能任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那么整个管理团队的综合能力将会直线下降。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你自己。 问题更糟糕的是我们很多人没有能够避开这个哈利规则,在潜意识里不自觉地排斥那些比自己更聪明更有学识的人才。 许多领导担心“能力出众”的下属会让自己相形见绌,甚至担心对方会影响自己的前程和发展,这导致他们更多地是招聘一些与自己相似,或者不如自己的人。只有那些优秀的领导人才懂得欣赏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人,并想办法把他们招募到自己身边。 像那些历史名人刘邦、曾国藩、毛主席等都非常爱才,尽管他们不是特别能打仗,但他们手下的人却个个十分能打,最终打败了自己强大的对手。在现代商界也一样,像柳传志、任正非、王石等并非拥有特殊的专业才能,但他们在各自的商业领域内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他们拥有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有很大的关系。 史蒂夫·乔布斯在管理、技术、运营、设计等方面都不具有突出的“专业才能”,但他的手下却个个不凡。如公关奇才里吉斯·麦肯纳帮助乔布斯成功摆脱了纷纷扬扬的“天线门”事件,令众多媒体观察家惊叹不已;运营高手蒂姆·库克来到苹果9个月就将库存期由2个月压缩到6天,最后达到惊人的两天;设计天才乔纳森·艾维更是为苹果设计出了改变世界的iPod、iPhone和iPad等伟大产品。 苹果能够在短短几十年中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IT科技企业,并一度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就在于乔布斯在各个专业领域都找到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 松下幸之助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成为经营者的条件是什么?”松下这样回答到:“经营者善用比自己能力优秀的、和自己天分不一样的人才。”领导力大师约翰·麦克斯韦尔博士也说过同样的一句话:“一位领导者的职责不是无所不知,而是能够把那些能‘知你所不知’的人才吸引到麾下。” 你可以不懂账务,也可以不懂技术、营销等,甚至可以不懂管理,但你的身边要有这样的专业人才。这一类人才能够把你的想法变为现实,是一群能够创造财富,帮你赚到钱的人。这样的人才,最好一个不要少,少一个你就无法成就你的梦想,实现你的目标。 第二类人才,有另类思维,敢于和你唱反调的人 当每个人都表示同意时,尤其是为了顾及大家的面子而表示同意时,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如果你的身边聚集着一帮只会随声附和的人,那么你失败的概率就会增大。问题糟糕的是大多数人都喜欢被人追捧的感觉,而且他人也乐于为之。许多领导人无法超越自己,恐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许多人可以做到聘用比自己更聪明更有能力的人,但却很难做到聘用那些喜欢和自己“唱反调”的人,这是因为“反对声音”会让你“不舒服”。那些喜欢和同事尤其是与自己的上司“唱反调”的人往往会受到排斥。只有那些优秀的领导人懂得这其中的价值。 美国著名企业家李·艾柯卡很自信,甚至显得有些张狂,但是李·艾柯卡总是在身边保留一些异己分子来时刻提醒自己。他在《什么是真正的领导》中这样说道:“我在商界所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如果你的团队只有一种意见——而且通常就是你的意见,那你就应该警惕了。毕竟,你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意见,何必花那么多薪水聘请一群和你意见一致的下属呢?” 你可以很聪明,也很有能力,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也有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所不及的地方,在你身边多几个有“另类思维”的人,会让你看到问题的另一面。这一类人才敢于挑战你的想法,指出你思维上的“盲点”,帮你做出更正确的决策。这样的人不能没有,但也不易太多,多了你可能会麻烦不断,除非你能够很好地驾驭这样的人。 实际上,那些有“特殊才能”和“另类思维”的人都是十分难得的人才,需要你用心去寻找。当你的身边拥有众多这样的人才时,你就会成为像杰克·韦尔奇说的那样,“是一只能下金蛋的鹅”,而不仅仅是一个会叫的鹅。 当然,即使你寻找到了这样的人才,你还要注意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你要保持这两类人才与你和你的团队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如果价值观不一样,“特殊才能”和“另类思维”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起到相反的效果。 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就看他能拢住什么样的人才就可以了。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