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孩子少用否定句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使用“你不要……”、“不能……”、“不准……”之类的否定句。其实,家长这样每强调一次不能干的负面行为时,反而会加深孩子对这件不该干的事情的印象和兴趣。 二、引导孩子从事健康活动 姚明说过他学打球是防止变坏,还有人说爱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所以,如果孩子有兴趣,可以鼓励他多参加一些合适的体育运动、艺术类活动如学音乐、学书法绘画等,还可以通过阅读有益的书刊提高孩子的心智。 三、让孩子从小就感受规则 做人基本的美德如尊老爱幼、有公德心,以及基本的生活规则如交通常识等等可以融入家长平日的言传身教之中,最好能够习惯成自然,从小就将这些生活中的美德和规则牢记心里,逐渐化为自己的行为规则。 四、尽可能远离暴力和色情 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环境和接触到的各类事物而形成的,从而,他们自身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是处一个不断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中。在这敏感而关键的人生阶段,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有助于塑造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五、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没有成人那么强,所以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比如一些孩子上网成瘾就是一个例子。家长可以通过一些鼓励的办法和使孩子分心等技巧,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六、让孩子感受到家的关爱 也许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但是向孩子表达关爱和信任的方式有多种,应注意的是不要变成溺爱。 图来自:pexels.com
Read more不当完美妈妈,孩子更快乐
亲爱的妈咪,你知道吗,其实你不需要当一个完美妈妈。在孩子面前,你不需要是什么都会、所有情绪都藏起来的无敌铁金刚,和孩子一起成长与学习,你更轻松了,你不完美,而孩子却也更快乐了。 先花一点时间,深呼吸,然后对自己说:“我不用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你把一定得成为完美妈妈的沉重想法扛在肩上多久了?那个集永远的慈爱、耐心、聪明、好脾气、用不完的精力,还是个好厨师好主妇、全功能的形象,谁真的见过这个传说中的人物? 这并不是说,身为母亲不用竭力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而是说,当我们试图掩饰错误、不愿暴露缺点、犯错了也不道歉时,其实是在伤害孩子;我们应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是多面的,人们也是,允许自己展现真实、完整的母亲模样。 我们不只为自己卸下达到过高标准的重担,也让孩子知道他们也毋须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当我们给不完美和犯错一个空间,同时也给孩子一个机会深入了解自己,并成为对自己诚实的人;抛弃完美让我们、也让他们松了一口气。 其中一个展现我们人性一面的方法就是承认错误并保持谦逊,如果你的姿态太高,这不只让你和孩子的关系疏远,而且遇到挫折时,就真的会摔得很深;而如果你承认自己的过失、坦诚不遮掩,不只避免过大的失落,也同时教给孩子重要的一课。 很多时候,当事情出状况时,我们不但不接受自己的短处(这里,我强调的是“短”处)并负责任,反而说谎或怪罪他人,坦诚相对能让孩子看见真实的你,并促进你们之间最深层的连结,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也是一种真正自信和自爱的表现。 当孩子把我们逼到耐性的极限,我们就会爆发,不管是教养儿童还是青少年,身为父母,我们为孩子设下界线,当他们跨过那条线就开罚,然而不免发生因为过于生气和失望,一时失去判断而太过严厉的状况,说了一些像“这学期剩下的时间罚你禁足”之类的话,和小孩、尤其是青少年的互动中,我们很容易过于激动 (我自己和小女儿也争执过几次),一旦冷静下来,就会发现过于激动的事实。 可是常常由于难堪而不愿弥补过失,无法承认自己其实欠缺思考,甚至更残忍的是,无法收回已说出口的过度处分,我们害怕自己看起来很愚蠢,害怕会失去权威,也害怕孩子从此不再尊敬我们。 可是,还有更好的方法,你可以向孩子承认失控,并说:“我不会对处罚你这件事道歉,可是请原谅我失去耐心,还有我所说的话(或过于严厉的惩罚)。”你正在告诉孩子:人生充满过错和不完美,而且,我们不总是从做对事情中学到东西,而是从做错事里学到。 所谓的成熟,就是负起责任、了解没有一个人总是完美,我们永远可以回头面对错误,教导他们“完美”真正的意思,是找到能将事情完成或做得更好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我和理察过去都会和对方开玩笑,“我没有很好,你也没有,但是一切都算好”,当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坚强和愿意弥补过错的样子,也同时是在向他们展现,弱点是和其他人性特点并存的。 这让我们松了一口气!脱下你那刀枪不入的盔甲,给孩子身为普通人的权利,同时,也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家长,体悟到我们就是自己,完美地不完美着,真的很棒。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怎样帮助孩子适应父母离婚后的生活?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离婚后家庭的孩子也在逐渐增多中。与完整家庭的孩子不同,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心身健康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多表现为郁郁寡欢、心事重重和容易激怒等,有的甚至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发生自暴自弃。所以,怎样帮助孩子适应父母离婚后生活,是离婚后家庭中比较关键的内容之一。 要把握自己的情绪。 离婚这样的事情,对绝大多数夫妻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大事,对个人的各方面打击都比较明显。所以,离婚后切忌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来宣泄自己郁积的怨恨情绪。建议: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继续予以温暖和关怀,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要与孩子共同生活。 有的夫妻一旦离婚后,只图自己省心,而将孩子交给了长辈或其它亲戚来抚养。这样生活的结果,会使孩子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和怨恨,进而会悲观厌世甚至敌视社会。所以离婚后的父母一方,应承担起抚养孩子的义务,积极营造和谐亲情的家庭氛围。 不议论前配偶缺点。 在孩子心目中,大多希望父母在离婚后能破镜重圆,并愿意与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如果抚养孩子的父母一方,经常议论前配偶的缺点,故意破坏亲子关系,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前配偶的坏话,不利于培植孩子健康的两性心理,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恋爱和婚姻生活。 要多与孩子好沟通。 夫妻双方在离异前后,均要多与孩子进行好沟通;告诉孩子父母为什么要离婚了,使孩子对婚姻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而不是简单地看成是父母一方的错误带来的。如果缺乏交流沟通,有的孩子会把父母离婚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发生不能接纳自己,丧失自信心等现象,而且极易出现偏激行为。 不可剥夺父母的爱。 夫妻之间虽然离婚了,但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永远存在而不会改变。所以离异后的父母,都不可轻易剥夺父母对孩子的完整的爱,为孩子的人格着想,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切忌离婚后,禁止自己抚养的孩子与前配偶及其亲戚之间往来,逼迫孩子不认这门亲戚,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这都是不利孩子健康成长的。 要定期去探视孩子。 即使夫妻离异后,父母其中一方没有承担抚养孩子的义务,或者有一方再婚了,也要抽时间定期去探视孩子,与孩子一起渡过一段亲情时光,充分享受天伦之乐。这样可以让父母亲情,一直陪伴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提升孩子自信的四大方法
方法一:给孩子自己动手、做决定的机会,从独立自主开始 协助孩子成长、加深信心和自尊,必须透过独立自主。对自己有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办法独当一面且能做得恰当。 我们的诊所某天来了一个十岁的男生,他仍没办法自己绑鞋带。他想出了个说法:他「超爱」魔鬼毡的鞋子。我们问妈妈,为什么不让儿子学着系鞋带,她说起初她也努力试过,但是⋯⋯她儿子「动作很慢,对这件事没天分」。很快地,她就妥协了,为了节省时间,也避免争执。好吧!只好选择买魔鬼毡鞋子。 我们问这孩子,为什么宁可穿魔鬼毡球鞋,不想练习学绑鞋带,他不假思索就回答我们说:「我学不会像大人一样绑鞋带,我妈就觉得我很逊,弄得我也很烦。有一次,我绑成功了,我妈却说我绑法不正确。她还说,连我弟弟都绑得比我好。我火大了,我妈也是。于是,我决定从此只穿魔鬼毡的鞋子,这样我妈就不会再为这种事骂我,也不会再说我很逊了。不过反正我的手确实不太灵巧。」唉⋯⋯ 学习的过程有时既混乱又漫长。每到一个新阶段,请让你的孩子尽量尝试、犯错、重来吧⋯⋯别催促他。他总有一天能学会! 请尽可能让他自己来,并跟他说:「你看,你做到了」、「我以你为荣」⋯⋯让孩子独立自主,也是鼓励他自己做抉择。让他从小就练习自己做些简单的决定,日后将比较懂得做困难的决定。 例如,两岁起,让孩子选择他甜点想要吃哪种水果、睡前想听哪个故事,接着便是他想穿什么衣服(当然要符合季节天气)、想要送什么生日礼物给朋友等等。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等于在告诉他,大人信任他,且他的意见是重要的。当然你可先判断好哪些事情能由他决定,而哪些事情由你决定。 父母务必要了解的是,假如日常生活中无法独立自主,课业学习上也就无法独立自主。 方法二:赞赏孩子,累积成功的自信! 你的孩子从学校带了一张很漂亮的图回来,图上画的是⋯⋯其实,你看不太懂画什么。他说是一只恐龙,你却觉得是后立体主义的抽象鬼画符。该说什么好呢? 就算结果不尽理想,你总能找到值得赞赏的地方,并举出孩子「做得很好」的部分:「你画得好棒,你选的颜色很漂亮唷。」还可以这样称赞孩子:「你把被子叠得很整齐」、「我刚才讲电话时,你没有吵闹,很乖」、「你帮忙我把买的东西装袋,是我的得力助手」、「好棒喔,你中途都没放弃,一鼓作气把题目做完了」⋯⋯ 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平白无故吹捧孩子。关于这方面,美国小儿科医师布列兹顿(Thomas Berry Brazelton)指出,孩子需要夸奖,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不过,过多的夸奖和称赞,恐怕也会成为太沉重的压力;而批评会使他受伤、减损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变得被动。过与不及都是程度多寡和说话方式的问题。 方法三:针对行为,用正面、有建设性的方式跟孩子说话 拜许多正向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之赐,我们现在知道,形式会影响内在。比起以负面形式表达的讯息,我们的脑袋更能理解那些肯定且正面的讯息。与其说「别大喊大叫」,你可以说「请你说话小声一点」,与其说「别用跑的」,可以说「请用走的」,与其说「不可以打你妹妹」,可以说「请对你妹妹好一点」等等。 建立自信先从自我尊重开始。如果替孩子贴标签,诸如「他很耍宝」、「他老是迟到」、「他是我们家的艺术家」、「他是文青」,无异是把他关进一个他再也出不来且可能令他感到挫折的角色里,就算这标签是正面的也一样。重点是永远要对事而不对人。 譬如说,假如你儿子弄坏了妹妹的洋娃娃,最好别说「你不乖」,而要说「你弄坏了你妹妹的洋娃娃,这样不乖」。同样地,说「你这题做错了,再做一次,一定做得出来」比说「你怎么这么笨呀?」更有建设性许多。 这样一来,针对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他的行为,这样能大幅降低他的焦虑感和被贬低的感觉。别忘了,他和你一样,也有犯错的权利。 方法四:只鼓励正面行为,给孩子想要的注意力 我们经常发现,除了情绪之外,孩子的负面和扰人行为也非常能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闯祸、犯错、不听话、闹脾气唱反调、叫不动、说脏话、动粗,都是些本质上就会引起父母强烈反应的行为。而这一点,孩子也发现了!一个孩子如果想要引起爸妈的注意,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办法做出一些负面行为。 怎会这样呢?这原理既简单又是人之常情,已盛行了无数年。由于父母一再聚焦于孩子的负面行为、表现出强烈反应,并总是把正面行为视为理所当然,我们等于传递出以下讯息:假如你想要独占爸妈的时间和注意力,就尽管闯祸、不做功课、不洗澡、打妹妹、骂老师、抽烟、翘课等等。这么一来,你爸妈一定会有所反应,时时刻刻紧盯着你。他们一定会非常关注你。 我们有时会听到孩子告诉我们说:「我爸妈呀,他们都只在乎我哥哥,但他明明就让他们觉得很烦,他们都不在乎我。我懂了。这下子,我也要学他一样,乖乖听话根本没用,这样他们也会开始在乎我了。」那么,到底该怎样才能跳脱这种恶性循环呢? 答案太简单了,你一定会觉得简单到简直不像真的。然而,效果却好得不得了。假如我希望孩子表现出正面的行为,那么我就必须更加关注他的正面行为,而少关注负面行为。 这并不代表孩子做错事时,我不该加以管教。这意思是,我将鼓励、夸奖、赞许、赞同孩子的所有正面行为。我将让他看到,他若选择适当的行为,将能获得所有这些好处:让爸妈高兴、被认同、爸妈心情较放松也较不会骂人、有更多时间玩等等。
Read more男孩女孩的教育区别
男孩篇 适当“穷养”少攀比 “从来纨绔少伟男”,指的是:过多的物质享受可能导致男孩出现攀比心理,物质需求的无限度满足会让男孩缺乏坚强的意志和男子汉的担当。因此,男孩最好“穷养”,不要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搞特殊待遇,这样才能避免把孩子养成追求物质享受、奢侈浪费、不懂爱,也不懂感恩的纨绔子弟。 “穷养”不代表不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或漂亮衣服,更不能克扣孩子的正常需要,否则可能会把男孩养得缺乏自信和智慧。“穷养”的内涵是,不要不顾自身经济状况,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首先,应理性引导男孩认识到坐享其成是一种耻辱,并主动抵制这种行为。其次,要尊重性地“穷养”。比如男孩闹着要买玩具,家长不要随口呵斥或拖走,而要耐心引导。可以学学美国人,即便是富豪子女,也要外出打工赚钱,来买自己所需的东西。 学会放手促独立 男孩比女孩更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在《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中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家长本身不墨守成规,家庭内部有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如果家长没有创新精神,也应凡事想得开,心胸宽广,不过分管束孩子。”因此,家长不妨多给男孩独立空间,学会放手。 放手教育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需要父母在放手的同时抓好孩子的生活教育,约束一言一行,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压制男孩的反抗行为,而要反思和理解反抗背后的心理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否则可能会阻碍男孩的心理发展。 挫折教育变坚强 一项大型调查显示,70%的未婚女性觉得男友“性格软弱”、“没有担当”,称他们为“奶嘴男”。这主要因为父母喜欢用爱把孩子包裹起来,帮他安排好一切,使男孩变得柔弱、拒绝成长,受一点委屈和打击就回避、退让或放弃,即“蛋壳心理”。 家长可以适度给男孩一些挫折教育,让“生鸡蛋”经过蒸煮,内心变得坚强。其一,可要求男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照料一盆花,每天浇水,定期施肥,让孩子体会到做任何事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二,孩子往往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很强,做事有头无尾。家长可适时鼓励孩子,让他们学会自我激励,有始有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其三,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帮孩子客观分析原因,引导其以正确心态面对挫折。如“这次虽然没得到名次,但比以前有进步”;“唱歌不行,可你数学不错,争取参加奥数竞赛”等。 言传身教靠父亲 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和那些一周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比,人际关系更融洽,更具有进取精神和男子汉气概。 男孩的性别认同与父亲的榜样效应分不开。幼儿期的男孩需要从对妈妈的依恋中走出来,逐步接纳爸爸和其他人。此时父亲的疏远,会使男孩更加依恋母亲,他们长大后很难融入集体,被自卑心理包围。因此,父亲切不能缺席男孩的生活。 随着成长,父亲越来越成为男孩的典范。假如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男孩也会理所应当地不做家务。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这样的印象——做家务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权不去帮忙。父亲要适时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人际交往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明确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让男孩自己去把握行为的“度”。 探索好动别干涉 男性荷尔蒙让男孩动个不停,喜欢探索。在爸妈眼里,他们是整天烦躁不安、调皮捣蛋的臭小子。男孩调皮捣蛋的背后却意味着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家长要合理利用这一特点,不干涉男孩的创造性活动,不要给他们过多的限制和保护。无论对孩子来说多难的事情,比如做船模、爬树等,都该先让男孩去试一试,就算是最终放弃,也该是孩子自己的主意,而不是爸妈的阻止。特别闹腾的男孩不妨先随他去,让他跑够了、疯够了,能量释放完了,再陪他玩些安静的游戏,或画画、看书等。 女生篇 “富养”女孩气质佳 “从来富贵多淑女”,指的是:女孩什么“好东西”都见过了,就相当于“脱敏治疗”,使孩子长大后不容易被浮世的繁华和虚荣迷惑。家长可从小带女儿出入各种场合,外出旅行,能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和见识。同时,要让她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浓浓的亲情,具备值得被爱的资本。 但富养女孩不是穿金戴银,不是百依百顺地娇惯和溺爱,而是给予精神上的富足,最终培养出气质高贵的女孩。否则,再富有的女孩也可能因“心穷”而困苦。 勇气培养不胆小 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女孩在路上看到狗,怕得躲在妈妈身后,甚至放声大哭;打碎碗筷,便缩在墙角,生怕受到责骂。不少家长往往火冒三丈,觉得孩子扭扭捏捏,很没出息。其实,这是由女孩的天性决定的。 女孩天生内心柔弱,她们的成长需要一种叫“勇气”的养料,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出现上述情况时,父母要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引导女孩的行为,切不可带着情绪呵斥、指责,否则孩子会越来越胆小。爸妈们还要了解女儿的那些小女生心理需要,比如获得关爱的小手段、随年龄增长而来的小虚荣心。 家庭和睦不孤僻 有教育心理学家曾对30个家庭的孩子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观察,其中男女各半。专家发现,一些经历过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的孩子会因为家庭环境不和谐而逐渐堕落,其中大多数是女孩。
Read more培养孩子发挥善良的天性
细心的父母只要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女儿善良之心从小就展现了:小女孩一岁前就会对别人的情感有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她也会一起哭;两岁时,女孩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示她已能清楚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五、六岁时,女孩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她独处。 以上这些都是女孩善良天性的表现。研究显示,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小时候透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延续这种善良天性,她就会成长为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责任心、孝顺父母的人;而如果这种善良的天性在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那么她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成长为一个缺乏责任感、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发挥女儿这种天性呢?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因此,想要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父母就要做好善良的榜样。而在这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亲要尊重并爱护妈妈。 为什么教孩子善良,要从爱妈妈开始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爱妈妈恰恰是「爱」的萌芽,「善」的开始。孩子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爱,并且学会爱别人。父亲尊重并热爱你的妻子,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她的母亲,孩子的善良之心才会从爱母亲渐渐扩大到爱老师、爱他人……一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的女孩,又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 让女儿养小动物 研究发现,幼年、童年饲养过小动物的女孩,感情往往比较细腻,心地也比较善良;反之,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女孩则往往会感情冷漠。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丰富细腻的感情,年轻的父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女儿饲养小动物。 让女孩学着照顾小狗、小猫等小动物,其实就是在学习照顾比自己还要弱小的生命。这也正是女孩子应当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 在女儿小雪很小的时候,爸爸就让她养猫,后来还让她养了一只鸟和一只小乌龟。周围的朋友都劝小雪的爸爸,不要让孩子养宠物,一方面是孩子接触宠物不卫生,另一方面是如果宠物有个三长两短,孩子稚嫩的心灵会无法承受。但小雪爸爸却认为,只要家长掌握尺度,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就不会因宠物而染病;宠物出现生老病死的情况,这是自然规律,孩子早晚都要明了这个真相。而之所以让孩子养宠物,为的就是培养其善良的天性。 让女孩先学会爱父母 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女孩子,会对家人温和亲爱,对外人也谦让有礼。因此,女孩的爱心培养、善良的个性培养,必须让她从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爸爸周六要带女儿去爬山,女儿兴奋极了,一直期盼周末到来。但是,周六早晨,妈妈的胃病犯了。爸爸把女儿叫来说:「宝贝,今天我们不能去爬山了,因为妈妈不舒服。」「怎么可能,我看妈妈很健康,她刚才还帮我收拾东西呢!」女孩不信。 「妳没有发现妈妈的脸色苍白吗?她是为了不让我们担心,才没有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来。」爸爸耐心地解释。「我不信!我不管,我一定要去,这一天我盼了很久了。」女孩着急地说。 「女儿,我知道妳很想去爬山,但妈妈生病了,如果我们出去玩,谁来照顾妈妈呢?」女孩还是坚持一定要去,最后爸爸坚决地说:「我觉得做为一个孝顺的女孩,爱她的妈妈比玩更重要。」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只有让女儿学会爱你、体谅你,她才会用善良的心去爱别人、体谅别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爱自己女儿的同时,还要学会向你的女儿索取爱。这样一来,她才不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同时才会把爱父母变成一种自发的行为。 教女孩学会同情他人 缺乏同情心的女孩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此,家长要在生活中正确引导,从小就培养女孩子的同情心。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经验:女儿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培养她的同情心。当看到有比她年幼的小朋友摔倒时,我就启发她:「妳看那个小朋友摔倒了,妳摔倒的时候是不是很痛呀?小妹妹一定也很痛,我们快去把她扶起来吧! 」「妳看,小妹妹哭得好伤心呀,快拿出妳的小手帕帮她擦擦眼泪!」 就这样,女儿的同情心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起来了。 由于年龄的关系,也许孩子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苦,这时家长只要巧妙引导孩子转换看问题的角度,让她想像自己受伤或摔倒时的痛苦,她就会同情别人了。 此外,为了在孩子心中播下善良的种子,父母还应热忱地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举办的爱心活动。 作者:云晓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你不对孩子狠心,将来你会伤心
01 过年回老家,发现一个亲戚的小孩已然长成了小伙子的模样,虽然才十三四岁,身高已有一米七几,说话声音也变了。我还依稀记得他幼小时期的模样,不由感叹时光飞逝。 春节期间,我们去他们家做客。进门后,发现他穿着睡衣靠在沙发上玩手机游戏,见有客人来,眼皮都没抬一下。他妈妈让他叫“阿姨”,他声音都没有。他妈妈气得直摇头叹息。 开饭了,只等他上桌。喊了几遍,他不理不睬,眼睛盯着手机屏幕,聚精会神。他妈妈很生气,冲他吼了一嗓子,他才不情不愿蔫头耷脑地挪到桌边。 他站在旁边朝桌子上瞅了一眼,板着脸嘟哝了一句:“都是肉,又没我喜欢吃的。”他妈妈说:“哪里都是肉?这么多蔬菜,你究竟要吃什么?” 他大声叫道:“我喜欢吃什么你不知道吗?我再说一遍,我要吃土豆和藕!以后没这两样菜我就不吃!烦死了!”说完,他扭头就走,继续躺沙发上玩游戏。 大家面面相觑,气氛有些尴尬。他妈妈摇摇头,叹道:“唉,真是上辈子欠他的,这么大了,一点都不懂事,气死我了!”大家安慰一番,开始吃饭。 饭后,我们商量出去走走,逛逛公园。其他人都准备好了,这个孩子还在玩游戏。他爸爸实在看不下去了,踢了他一脚,让他快去换衣服。 他跳起来,气呼呼地说:“干什么?我又不知道衣服在哪!我怎么知道穿哪件衣服?”什么?十几岁了还不知道衣服放哪里自己穿什么?简直匪夷所思,真不知他小时候家长是怎么教的,怎么管的。 他妈边说“气死了气死了”,边到房间里帮他找衣服。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忍不住说:“你打算一直这样惯着他?你又不能跟他一辈子,迟早要放手的啊!” 她说,她也是现在才懂得这个道理,要是她早点想明白,孩子也不至于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人见人厌,他们夫妻真是伤透了心。 02 他们就这一个孩子,生下这个宝贝疙瘩后,对他宠得不得了,几乎是百依百顺。只要他哭了、闹了、不高兴了,就都依他的。即使明知那样不好,也狠不下心来。 就拿吃饭来说吧,他特别挑食,从小只爱吃土豆和藕,如果没这两样,他就不吃饭。那时,有人给他们支招,他不吃就不管他,也不给他任何零食,他饿了自然会去吃,慢慢就会治好偏食的毛病。 他们也尝试过,但还没超过半个小时,一听见他哭得撕心裂肺,就心疼得不得了,根本狠不下心来,赶紧去炒他爱吃的菜。 父母一次又一次的退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得逞,让他变得固执又霸道,稍有不顺就大发雷霆。 还有穿衣服,刚学穿衣服时,他也很乐意,但总是穿不好,就不开心了,发脾气,哭闹。他妈妈见状,赶紧帮他穿好。 其实,如果多鼓励他,让他自己反复尝试,一旦他尝到依靠自己的双手获得成功的喜悦,必然会大大增加他做其他事情的信心。可惜,家长的大包大揽,让他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也磨灭了去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的热情。 现在的他,不爱学习,不爱劳动,没有朋友,痴迷手机游戏,天天混日子,还脾气暴躁。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不喜欢,在家里,父母看了就头疼。 他现在正值青春叛逆期,说不得,碰不得,动不动就要闹离家出走。他妈妈常常伤心抹泪,他爸爸则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怪自己上辈子造了孽。 哪里是造了什么孽呢?分明是该管的时候没管,该狠心的时候没狠心,太过娇惯放纵,任由他野蛮生长,结出了歪瓜裂枣。 伤心怪谁呢?怪孩子?NO!子不教,父之过。怪就怪自己,怪自己没尽到教育的责任,没有教会孩子处世为人。到如今,孩子苦恼,父母伤心。 03 我自己,则是公认的狠心妈妈。 儿子不到两周岁时,我就让他学习自己吃饭。尽管他将勺子握得别别扭扭,吃一顿饭要花好长时间,有时还会打翻碗,他急躁地大哭,但我不为所动,鼓励他几句,坚持让他自己动手。时间一长,熟能生巧,在吃饭这件事上,根本就不用我们操心了。
Read more孩子特别爱撒娇,怎么办好!
妈咪们是否遇过孩子特别爱撒娇呢?有时一回到家看见了妈咪就会抱着不放,爱哭闹。特别做了哥哥姐姐孩子更会娇!其实孩子爱撒娇是有原因的。 孩子爱撒娇和大人的态度是密切相关的。2~4岁的孩子爱撒娇,女孩较明显。其表现是哼哼叽叽、哭哭啼啼、抱手缠腿、说话故意吐词不清,提出要求家长答应慢一点则大哭大闹,有时还得让家长抱着。造成孩子自娇撒娇的原因是家长和周围的人比较宠爱,父母夸奖、疼爱、娇惯过多,孩子为了获得更多的爱抚,有事没事都爱哭,久而久之形成了爱撒娇哭闹的习惯。 其实撒娇对小宝宝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营养。小宝宝喜欢对妈妈撒娇,在心理上产生依赖,这是种依恋。 1、父母对“我”的纵容。 有的小孩太爱撒娇,一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情不管是好言央求还是哭闹“示威”,总是觉得可以在和父母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为什么孩子会有那样强烈的信心呢?其实根源在父母。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身子女,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受到长辈家人的疼爱。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没有及时劝阻和制止,也就养成了孩子不良的性格习惯。当孩子发现每次和家长的谈判中总能得到父母的让步时,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也并非“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才会变得习惯性地索取和要求。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得更加不可理喻,总是试图和父母较劲,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2、祖辈对“我”的疼爱。 由于隔代教育的原因,老人对孩子比较疼爱,即使父母对其严格要求,但是孩子觉得有“靠山”,容易“仗势”撒娇、哭闹。 3、“我”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 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原因,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太少,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是试图满足孩子的要求以达到补偿,孩子因此变得爱撒娇。 4、“我”不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 有一些孩子没有养成直接提出自己请求的习惯,在不满意时就会哭。有的父母只注意就事论事,问清哭的原因加以解决就完了。他们常常忽略了教育孩子应该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由于父母一次次地忽略,一次次地在孩子撒娇哭闹之后满足他的愿望,孩子就渐渐形成了这一不良习惯。 5、“我”情感脆弱。 由于幼儿认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局限性,情绪上往往易表现为爱冲动和不稳定性。因为一点委屈或不满就撒娇或大哭大闹。 6、父母过早地让“我”独立。 父母急切地想要孩子独立,急于加以禁止、干涉、叱责。为了使父母的关爱恢复如往昔一般,孩子则采取撒娇的手段。 方法: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孩子对父母撒娇是难免的,这也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做父母的不能百般迁就,百依百顺,否则就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关键是父母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让孩子过分撒娇。 1、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哪些是不合乎情理的。 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就比较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的午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另外,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就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专家们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易撒娇……这些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原谅。但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父母要对其进行教育,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至少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应该如何改正。 2、父母情绪要前后一致,不要太宠爱孩子。 有的父母心情好时,能够耐心地被孩子“撒娇”;心情不好时就把孩子一把推开,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反而会增强孩子的“撒娇”。 3、接受孩子适当的撒娇行为。 撒娇是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在以下情境中常常撒娇:当他生病、不舒服的时候,当他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的时候,当他感觉委屈的时候,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他每天午后和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当他来到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一段时间没见妈妈爸爸的时候,当他思维活跃、比较开心,想跟大人开玩笑的时候……撒娇的孩子是在跟大人做一种情感交流,或求助、或依恋、或分享,他的态度比较温和,行为也比较适宜,这样的撒娇就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而且有利于孩子的情感发育和亲子感情的升温。 4、不拿撒娇与行为习惯做交换。 家长要注意,不能让孩子拿撒娇与行为习惯做交换,这样会影响行为习惯的稳固性,要尝试其他更好的方式来满足孩子撒娇的愿望,这样对孩子来说就不会顾此失彼了。
Read more孩子放学回家,父母第一句话请一定说这句
据了解,父母大多数问的是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其次是询问孩子学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甚至会像侦探一样,询问老师是否打人、是否凶人。 问什么话其实反应了大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观,会把孩子向正面或反面的方向引导。 所以说,放学后你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不仅会决定孩子的心情,甚至会决定孩子的一生。 来看一则正面例子:刚上幼儿园的小女孩眼巴巴地等待着妈妈来接,孩子看到妈妈来了,嘴巴嘟嘟很委屈的样子。妈妈故意忽视孩子的表情,微笑着问:“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小女孩滔滔不绝地跟妈妈描述她跟一个小同学如何将积木堆成了一个小山……其实本来打算抱着妈妈大哭一场,还要跟妈妈说永远也不要上学。只因为妈妈的一句话,情绪立即180度转变。 请试试这类正面的问话 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你今天开不开心? 你跟小朋友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 你的好朋友是谁?他有哪些优点? 给妈妈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乐观向前;不愉快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关注我们值得关注的事情,我们才能快乐。孩子头脑中总是带着对上学的美好,孩子自然喜爱上学。 请拒绝负面的问话 今天哭了吗? 今天是不是没有吃饱? 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 老师凶不凶?批评你了吗? 老师有忘记带你上厕所吗?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上学总是很不愉快!引导孩子瞬间想: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能吃饱睡好,也没人跟我抢玩具爸妈也总能第一时间回应我的需求。这里不好,我上学不快乐。 会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偏见的问话 今天哭了吗? 今天是不是没有吃饱? 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 老师凶不凶?批评你了吗? 老师有忘记带你上厕所吗?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老师不尽责,我受伤或遇到不愉快是老师或别人的责任。让孩子学会了抱怨,渐渐地,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会跟你抱怨说,铅笔丢了是某某同学搞鬼,今天没喝水是因为老师总是玩手机等。无论对老师有万般意见,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批评老师。
Read more每天看电视超过1小时,3年后孩子的变化让人吃惊!
1. 每天1小时,注意力将有大差别 曾经有调查研究显示,如果孩子在他们1-3岁时每天看一个小时的电视,那么孩子日后出现注意力缺陷的风险便会增加近10%,而且一般要到他们7岁左右才显现出来。 这也就不难解释,当孩子入学后,上课总是小动作特别多,写作业时总是坐不住,喜欢东摸摸西弄弄的原因了。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那家长可以留意一下,孩子是否平时看电视或电脑的时间超过了1小时甚至更多? 孩子的精力那么旺盛,正是需要多跑动的年纪,如果看电视的话,就等于占用了大量原本有利于培养注意力的活动时间,如阅读、运动、游戏等。 每天1小时,3~4年后注意力差于同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2. 爱看电视的孩子,往往不太爱读书 很多家长认为,看电视能让孩子学习知识,好的电视节目,可以取代阅读。那么首先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喜欢看电视?电视集声、光、影为一体,拥有不断变化的画面、丰富鲜艳的色彩、动听好玩的声音……这些刺激对孩子而言一定比书本具备更大的吸引力。但是,正因为电视全方位地提供了信息,给人想象的空间就很少,所以孩子看电视时是一种被动式的灌输,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对孩子而言,相比看电视而言看书无疑是枯燥的。有机会看动画片的孩子会优先选择这种不费力气的形式,长此以往,阅读的分量在他们的心中会越来越少,将难以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而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需要在早期教育中打下基础的,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而孩子迷上电视也是在最初成长的几年里形成的。 3. 给3岁内孩子看电视?弊大于利! 因为0-3岁是生命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孩子需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发展和构建自我,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除了能让家长轻松一些之外,百害而无一利。坏处1:看电视替代了孩子的玩耍,而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坏处2:看电视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因为看电视是单向的,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坏处3:看电视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的灌输。坏处4:看电视限制了孩子的感觉体验,感觉体验丰富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坏处5: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孩子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坏处6:看电视多导致活动减少,使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降低。 坏处7:看电视多的孩子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懒于思考和探索。 坏处8:看电视多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差,因为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体验。 坏处9:看电视会上瘾,看电视多的孩子会受到电视中购物消费的影响,养成不良消费习惯。 所以,如果家长有条件陪伴孩子看电视,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孩子把课外生活放在更加丰富多彩和有意义的事情上。 如果希望通过看电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如和他一起读书看报,一起去博物馆展览馆,一起去自然界观察和探索。看电视能给予孩子的,现实生活能给予的更好更多! 此外还有和重要的一点: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不变成“电视迷”,那么至少你家里应该没有“电视迷”,否则你没有理由要求孩子比大人更有控制力。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