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你可能不属于任何公司

最近又有几个朋友辞职做自由职业者了,咨询顾问自己单干,倒也不少见。 这次略有不同,几个先后“单飞”的朋友,联合在一起,用同一个公司的名义走法律、财务流程。一个人接到需求之后,如果不是自己的擅长领域,就拉上其他擅长的顾问,抱团儿谈项目,项目下来之后再分工合作。 要说他们是自由顾问?好像不完全是。但要说,他们是个小咨询公司?似乎也不是。这个所谓的“公司”,只有法律上的意义,没有人是老板,也没有人是员工。 如果非要给一个名字的话,它不像一个公司,倒像一个——平台。 是的,平台。 优步自己没有车,只是用车平台;阿里自己没有货,只是交易平台;微博自己不生产内容,只是内容平台…… 那么人才呢?是否也没必要用企业的形式组织起来,而用平台的方式呢? 实际上,追溯回去的话,“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最初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 罗纳德•科斯曾经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过解释: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劳动市场,人们可以互签合约,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购买他人的劳动。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交易成本太高,每个人都需要去找不同的劳动力、进行选择、在个人之间达成协议、执行协议。 而企业呢,通过层级制把人们组织起来,进行管理,虽然多了管理成本,但是只要管理成本低于交易成本,企业就是有价值的。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技术方面的变革,也带来了协作的便利和信息的透明,这些都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在一些行业,如果交易成本降到足够低,以至于低于管理成本的时候,企业就失去了优势。而这时候,平台则会起来,因为平台的作用是促进协作、匹配供需,它不需要企业那样的高管理成本。 出现这种趋势的,不仅仅是在咨询行业,在媒体行业也是一样,众多的内容平台将媒体人与读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传统的媒体企业显得不那么有优势了。 在未来,还会有更多行业面临这样的变革。而身处这些行业的我们,未来有可能不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而只属于一个平台。 而一旦从企业到平台,最大的变化就是,个体的作用将会凸显,而组织的作用将会减弱。 实际上,即便没有咨询和媒体行业这么明显的变化,不少企业,也已经在借鉴平台化的一些做法,悄悄地进行组织变革,以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以及人才需要。 而这些变革,对我们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我个人这些年帮各大企业做组织设计咨询的观察来看,至少有四个企业发展的趋势,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趋势1:【更替】 企业的存续时间越来越短,个人在一家企业的职业生涯也越来越短 ——所以,最大化利用企业的资源来为自己增值,同时密切关注行业动向 我刚做咨询的时候,企业做战略规划都是5年甚至10年。而现在,能够拿得出清晰的3年战略的企业,已经不多了。至于5年和10年,企业还是不是活着,也未可知。 即便仍然活着,它是否还能维持高增长、高利润,从而为你提供高物质回报,也是谁都不能保证的。 在这种趋势下,个人不可能把安全感寄托于企业,而只可能来源于自我价值的提升。

Read more

这几个段子,把客户需求说透了

关于需求 某富翁娶妻,有三个人选,富翁给了三个女孩各一千元,请她们把房间装满。女孩A买了很多棉花,装满房间的1/2。女孩B买了很多气球,装满房间3/4。女孩C买了蜡烛,让光充满房间。最终,富翁选了胸部最大的那个。 启示:客户说的需求未必是真的,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非常重要。 关于商机 两个男同学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上去就表白,结果把女孩吓跑了。另外一个男孩跟着女孩去图书馆看书,发现女孩正准备离开的时候,上前搭讪:同学能借我10块钱吃面条吗?钱包丢宿舍了,这是我的学生证,你给我手机号,回头还你钱。女孩想了想说:行吧。正掏钱,男孩又说:要是能借20,我请你也吃一碗。结果,两个人就这么好上了。 启示:商机不是摆在眼前的机会,也许需要你有点创造性。 关于报价 某男生在追一个女同学,女同学给他下了最后的通牒;“没有奥迪A6和两层的别墅来满足我,就别来烦我了。”他苦笑。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父亲在抽了支烟,叹口气说到:“车子是好办,家里的劳斯莱斯卖了买几台奥迪到是不成问题,只是这二层别墅,咱总不能把这五层的楼扒掉三层吧,这样就太学浪费了。你和她还是算了吧,没有必要为了追她我们家还要拆房子。” 启示:在不了解对方真实需求的情况下千万不要乱报价。 关于痒点与痛点 公司在男厕小便池上贴了一纸条:“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结果地上仍有许多尿渍。后来公司认真吸取教训,纸条改成:“尿不到池里说明你短;尿到池外说明你软”,结果地上那几乎是滴水不沾啊。 启示:前面一个标语只是一个“道德痒点”,后面一个标语那真是男人的痛点啊。 关于成交道具与流程 朋友刚结婚不久,开了家化妆品店,生意好得不得了。有天我去店里玩,见一40多岁的女顾客问小李:“这款化妆品效果怎么样?”小李:“哦,这款我不熟悉。请等一下,我妈帮你介绍。”说着把他老婆拉了过来。顾客直视其老婆十秒钟,什么也没问就掏出钱包:“买"。 启示:成交流程是重要的,成交道具也是重要的,看人家连老婆都用上了。 关于教育客户 乞丐到小王家乞讨,他给十块,第二天乞丐又去,又给十块,持续两年。有一天突然只给五块,乞丐:以前给十块,怎么现在给五块?小王:我结婚了。乞丐一巴掌打过去:妈的,你竟拿我的钱去养你老婆? 启示:超出惊喜的服务,谁都要,不教育,久了也会腻啊。 成就感真的很重要 女生公开投票选班花,相貌平平的小梅发表演说:如我当选,再过几年,在座姐妹可以向自己先生骄傲的说,我上大学时候,比班花还漂亮!结果,她全票当选! 启示:说服别人支持你,不一定要证明比别人都优秀,而是让别人觉得,因为有你,他们变得更优秀更有成就感,成就感真的很重要。 文/转载老板日记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惯性思维~为什么消极比积极更积极?

当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同时存在时,大部分人都会习惯性地倒向消极的一方,甚至不难发现,在不论文化和年龄的情况下,人们所使用的词语中,表示消极情绪的词要比表示积极的情绪的词要多得多。难道人们对消极的接受态度更为宽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异常的惯性思维? #1 人类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人类学家罗伯特·施劳夫曾经带领一个心理学研究生,在墨西哥城和芝加哥在两个分别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展开了实验,试图弄清楚不同的人在这方面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别。 在两个城市中,年龄分别为20多岁和60多岁的两组参与者被要求在两分钟内写下尽可能多的表示各种情绪的词。之后,研究人员会问他们写下的每个词语是积极、消极还是中性的。 “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人们所写下的常用的词语当中,有半数的词语是表达消极的情感的。30%的是表示积极的情感的,20%是中性的。而且,这些不同文化和年龄的小组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轻人或是老年人,无论是墨西哥人或是美国人,都拥有同样的比例。”施劳夫指出。 施劳夫本以为,老年人会因为更丰富的成长经历而会相对消极一点,又或者老年人思想更为成熟,早已看透了事物的根本而相对积极一点,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施劳夫大吃一惊。 难道这意味着整个人类更倾向于消极?抑或是消极词语更能触动人心? #2 消极情绪更能触动人心? 在现实的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更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所影响,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共存的情况下,我们更偏向于接受消极的一方。难道人类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强迫性重复”,意思是说人倾向于不由自主的重复一些早年的创伤性体验,比如曾经因为被羞辱的孩子,当他成年后,他会不断无意识中去创造曾经被羞辱的类似场景,然后会被再度羞辱;曾经因为妈妈抑郁而不能得到很好照顾的孩子,当他成年后会不断与受苦的女人交往,从而不断重复曾经需要不断照顾母亲时痛苦的那些体验等。 换句话来说,消极的情绪更容易触动人的心灵,甚至让人难以忘怀。比起快乐的情绪,当消极的情绪因为某种熟悉的场景而受到触发时,其会根据人的主观世界而产生对事件的恐惧、不安,甚至过分痛苦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快乐的情绪影响下,人们的情感状态大多坦然,舒适,但在消极的情绪影响下,大部分人会因此而感到不安甚至恐惧,因此所带来的情绪影响远远强于积极情绪,所以消极情绪更能触动人心,这并不是没道理的。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做人要保持一种“空杯心态”

有一个哲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偏远村子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便去拜访。老师的学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学术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师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师还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 老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要倒呢?” 老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的故事哲理。 它最直接的含义就是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要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重视、在乎的很多东西以及曾经辉煌的过去从心态上彻底了结清空,只有将心倒空了,才会有外在的松手,才能拥有更大的。这是每一个想在发展的人所必须拥有的最重要的心态。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的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 有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刚进入公司时常常处处吹牛,说自己在学校如何如何,本来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迫不得已才来到了这里等等之类的话,好像这家公司委屈了自己。在这里提醒一下那些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这种心态千万要不得!不要认为自己很牛。 还是那句你不爱听的话:地球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话又说回来,你要是这么牛,为什么不像比尔?盖茨、戴尔、那样,大学没毕业就退学去创办一家世界级的大企业? 对于身在职场的朋友而言,这一心态同样重要。中文有一个词,叫“虚怀若谷”。我们都知道,优秀的人有极高的素养,甚至是虚怀若谷,他们都有一个能包容一切的胸怀,有了这样的胸怀,你在职场上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就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文/网络转载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工作不是女人的唯一选择,但却是让女人找到尊严的唯一途径

女人一定要有钱; 情妇也会输给你,忘了在哪本书看过,但内容印象深刻。笔者是一位女性,她的父亲曾教她如何当一个女人。她被父亲带到高级俱乐部,去看那些女人如何和她的父亲相处。後来,她结婚了,他的另一半没有情妇,只有她一个女人。她学了什么? 她学会了如何打高尔夫,如何评监美酒; 她会了温柔聆听; 她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意见; 她学会了摄影; 她学会了舞蹈; 她学会让自己高贵美丽; 她学会经营自己的事业。她不取悦男人,但男人喜欢她。她不是情妇,却叫人难忘。 女人,要懂得经营自己,「白头偕老」已经快要成为神话的现代社会,女人拥有一张长期饭票的机率越来越低,当婚姻破碎了,金钱纠纷很容易导致男女双方恶言相向,受害的一方往往是女人。即使婚姻幸福的女人,也有机会单独面对现实人生,因为妇女普遍比男性长寿八到十岁,年轻守寡的事也时有所闻。在职场上,女性普遍比男性处於劣势,女性收入普遍比男性低,即使同工也不同酬,女性换工作的频率也比男性高,公司裁员多半先裁掉女性员工,显然,女性比较不容易领到退休金,就算领到退休金,也少得可怜,因为,男性总是将低微的工作分配给女人做。 年轻的时候,女人觉得这一天永远不会来临,总是很乐观的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女人总是逃避现实,缺乏居安思危的观念,不愿意去想倒楣的事, 等到问题发生了才烧香拜佛,祈求上苍眷顾,帮忙降福改运,其实,女人如果尽早学会理财,为没有依赖的日子做好准备,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前一阵子,「女人要有钱」这本书卖到缺货,不仅女人在看,男性读者中也十分抢手,作者是美国主妇茱蒂.瑞斯尼克,她强调:「女人要青春,要美丽,要遇见好男人,更要有钱才会幸福」。女人从来不替自己的未来生活做打算是很危险的事。作者在书中一再对妇女洗脑:「聪明的女性寻觅的是一个温馨和充满关怀的伴侣,而不是长期饭票。」她说:女性必须体认到,白马王子早在50年代就绝迹了,而且职场不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地方,如果女人完全依赖别人,可能导致个人健康和财富的损失。 茱蒂说:女人开始投资和储蓄,起步越早成功的机会越大,越年轻开始充实这方面的常识越有利,在能力范围内牺牲物质享受,学习精打细算,为未来做准备,不要甘於贫穷,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当然,绝对不可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 高职毕业的台湾名女人何丽玲,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我很小就明白,美貌和理财是女人一生最重要的事」,她提到她的祖母告诉她:「女人读书成绩差一点没关系,但是一定要懂得理财」。她在八岁时,祖母就开始训练她理财观,丢给她一本帐簿,教她如何记帐,帐本里有两百多个互助会名单,这个国小二年级的小女生,开始跨出理财的第一步。何丽玲也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女人能年轻多久? 可以无忧无虑多久? 身为依赖成习的女性,有时候我们该思考,如果有一天发生意外状况,我有没有能力自给自足?总有一天我们必须靠自己想办法过日子,只有自己才能保障自己的未来」,因此,女人要有钱,并不是要追求享乐,而是生命的尊严。她说:「如果女人懂得理财,懂得独立,人生就是你的,女人无法在厨房中要求独立,学会理财才是追求独立自主的基础」。何丽玲在职场和情场的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些女性认为理财是男人的事,懒得伤脑筋,也有些女性害怕自己太能干,而得不到男人的爱,但现实生活里,看到许多例子,懂得财务规划的夫妇,婚姻比较幸福,会理财的妻子也比较能够得到丈夫的欢心,身为一般妇女的父兄或师长,为什么不能趁早指导女性学习金钱观念,如同教育她们举手投足像淑女一样。 「女人一定要有钱」再穷,也要去旅行! 脑袋决定你的口袋,口袋里的自由,决定你一生的幸福,决定你脸上的笑容。 是的,我不否认自己的改变,因为我看到很多我曾经不了解的事实,看见了很多男人女人身上根本的东西,甚至说,我个人不可能改变的规律。我相信自己现在做的事是正确的,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会坚持,因为,机会给准备好的人,而不是委曲求全的人。 1:永远不要让任何一个男人成为你生命的全部,要懂得投入越多,失去越多的道理. 2:不要为任何男人放弃自己的个性,其实并不是你迁就他,就可以让他觉得你多好,恰恰相反,男人更喜欢有自己个性的女人. 3:千万不可以为了爱情,放弃事业,很简单,选择爱情,一旦爱情没有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选择事业,即使爱情没有了,可是你还有本事赚钱养活自己,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4:不要企图依附男人生活,没有人会对寄生虫保持永远的热情.

Read more

为什么人才留不住?

在这行优秀的人离去的主因,是因为他觉得没有要好的工作伙伴、足够的朋友,没有足够的良师益友就会不快乐。我主观地认为,一个人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在360°×360°的工作接触上,若至少拥有20个深交的伙伴,他是很难被外界打动,而且他的工作成果一定很好。 为什么没有那20名深交的工作伙伴? 原因可能是: 一、不合理的工作量:所谓不合理,可能太少,也可能太多。太少的话根本接触不到20个人,太大则因为分内的工作品质差,变成伙伴的拖油瓶,变成互相刻薄批评而不是交流指教。 二、不公平的待遇: 有人喜欢和那些被老板偏心的同事做真心朋友,因为彼此心里有猜忌,而且双方都会感受到。在奥美,通常是被舆论认为是老板偏心的人选择先离去。从来没有人认为自己是被偏心的,多数人认为自己承受不公平待遇。 三、批评多于称赞:美好的环境是有批评,也有赞美,而且批评总是坦白的一对一,赞美则是公开的承认。差劲的环境则是只称赞自己,批评别人,于是破坏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交友之道。其实功过总是大家一起,才是team work的精神。最杰出的领导,不是当成功得胜的时候,人们会第一个想到你,而是当人们沉淀下来时,觉悟到这件事不能没有你。 于是: 一、当你连续二个月无法有星期六、星期日的时候,或当你整年度都没办法抽空休年假的时候,请告诉你老板。 二、当你觉得公司有不公平待遇时,请告诉人事主管或是我。 三、当你很久没有称赞别人,请称赞自己或找机会赞美别人一下,不是说谎,不必乡愿,否则听起来就像讽刺一样。请让正面的能量如加乘,被传染。 在此再度提醒大家,公司有个明文制度,每个单位都可以向主管申请一日游的所谓户外教学活动,目前没有人申请过,我很难过。我猜是大家唯恐回来要写心得报告,或要做心得分享,现在我来修正一下,你可以不必有任何心得分享,只要你会找另一个单位一起出游,鼓励大家交结亲友党,组博爱社,交个朋友。 是的,最细节的制度,最严明的奖惩,最效率的管理,不能保证创造最愉快的工作环境,只有最热情的工作伙伴才会保证。

Read more

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

很多年前,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要离开酒店,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也许客人和阿姨永远不会见面,阿姨高看这一眼也并不会对客人有什么影响,但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宝贵。 研究生入学考试后等成绩的那段时间,我在一家麦当劳参加见习经理培训,培训的第一课就是倒餐盘。餐盘上有餐盘纸,只要不是被打湿或者故意破坏的很严重,清理餐盘是很容易的。只消把餐盘倾斜45度角插进垃圾桶的门帘,餐盘纸和餐后垃圾就会全部滑进垃圾桶,自己的手一点也不会沾上。 可据我的观察,就是这简单的动作,国内大部分用餐者都不会做。父母更不太会鼓励孩子吃完麦乐鸡和开心乐园餐之后把餐盘清理了。用好习惯换别人高看一眼?很多人还做不到。 有一次跟同事一起搭飞机出差,吃完飞机餐,看见他把餐盒、纸杯、废弃物都一样一样整理好,铺平,然后把擦过手的餐巾纸摊开,均匀的盖在餐盘上,再交给空姐。我坐在邻座,瞬间觉得自己之前是多么的粗鲁。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东西,但在丢弃时却可以有教养。 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因为慑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些自觉力的人,都能发现自己跟文明的差距。在干净的环境里你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在安静的博物馆你不敢高声喧哗;在有序的队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队;在清洁的房间,你不会旁若无人的点燃香烟。所谓的教养,真实存在于环境感染力中。 难的是看不见的教养。在乌合之众中谁能保持优雅和教养?在群体无意识中谁能保持清醒和判断?在舍生取义的时刻,谁还能像一个绅士,把生的机会留给妇孺老人?这不是作秀和异类,这恰恰是最能体现教养作为品德的可贵之处。 更难的是那些“慎独”的教养。日本有一种文化,叫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 虽然没擦可能也不会被人批评,虽然大部分时候并没有机会跟下一位乘客认识,但这种谨慎独处,保有敬畏的态度恰恰是最能考验真假教养的地方。 再比如之前说到的整理房间,清理餐盘和盖上餐巾纸,听起来都是细节小事,难就难在明知道没有“好处”还依然保持,这就比“被称赞的道德模范”好的多,也可持续的多。 教养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小学生行为准则,其实也并不跟文化程度,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挂钩,它更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 不因为自己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教养的简单道理。 作者:刘主编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远离“不聪明且勤奋的人”

Angel Ye 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广告创意圈的前辈。Angel Ye 在她十五年的广告创意生涯里,前后在奥美、JWT、DDB、AKQA (广告营销圈的读者都知道吧)等一流的广告公司工作。几年前,Angel Ye 又投身创业圈,创办了一家牛逼哄哄的独立广告创意公司,作为一个女性,她似乎真的很成功了。 但是,就在前不久,Angel Ye 却因为健康的原因宣布离开了。在她写给公司团队的信中,她开始为自己前几年过度工作而后悔,她说:“要为自己喜欢的而活;健康与自由比一切都重要;业余爱好和工作一样重要;有能力的人绝不加班;远离那些不聪明且勤奋的人。” 这就是 Angel Ye 的职场箴言,这几句话简直太符合我的对工作、对事业、对职场的认知三观。当然,我这种三观也许与很多传统公司的价值观八字不合。我绝不认为一个为了工作放弃自己全部业余生活,甚至放弃自己的家庭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恰恰是一个公司中最可怕的定时炸弹。 前几个月公司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的资深职业经理人 DD,他有老婆有孩子却天天加班到深夜十一点半,离开公司的时候还要把笔记本抱回家;而第二天早上又是9点都不到就出现在公司里了,周末也都是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一平米的工位上。卧槽这看起来简直是感动公司的员工楷模啊!为了公司,为了工作,连孩子见不见也无所谓了,连老婆抱不抱也不管了,睡觉也不睡了,吃饭也不吃了,这可真是让人泪留满面的价值观啊! 果不其然,不出一个月,公司整个部门就展开了如火如荼的 “学习 DD 同志加班到深夜,早上提早到” 的活动。部门最高领导发话:要好好整顿晚上在8点前下班的人。作为每天早上踩着点到公司,每天晚上不到8点就灰溜溜逃出办公室我,看到 DD 同志这大公无私的行为,我惭愧地流出了两行眼泪:妈蛋,我能抽你丫的吗? 我在前几天的人一篇文章中写过:一个人如果真的热爱他的工作,他会全身投入,什么加班加点、熬个通宵全都不在话下。

Read more

工作许久,你的心态有跟着转变吗?

威廉詹姆斯曾说:「一个人可以藉由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一生。」。人只要能够改变态度,就能间接改变自己的生命。如果无法直接改变命运,就么改变态度,改变态度的同时也就间接改变了命运。改变心态,习惯就改变;改变习惯,行为就改变;改变行为,命运就改变;改变命运,也就间接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工作了这么久,相信每个人都有有关职场的点滴感悟,正能量亦或者毒鸡汤,看看以下这些感悟戳中你了没? 一、每份工作都不简单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光鲜和苦逼,每天保持积极的态度真的很难,因为总会遇见一些让你无可奈何的压力和境遇,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二、跟谁混,很重要 沙子是废物,水泥也是废物,但他们混在一起是混凝土,就是精品。大米是精品,但他们混在一起就是废物,是精品还是废物不重要,跟谁混,很重要! 三、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出来工作收起你的玻璃心 上司对你的期待过高,给你的压力过大,批评你成长慢,工作遇到困难,受到质疑,难免情绪化,让你委屈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别人的态度,而在于你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 四、平台和努力相辅相成 平台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努力,有再高的平台也没有用。平台决定了我们现在站的高度,而努力则决定了我们可以跨越的高度。但更多的人是因为努力才有了更好的平台。而且,更好的平台会促使一个人更加努力,让你停不下来。当你站在好的平台上,无论出身如何光鲜,你也只有努力,否则就会摔下来。 五、保持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你的回报不是与你的付出的努力成正比,而是与你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持续的内在提升,不被外在的动力左右,保持努力发展的势能是最重要的。 六、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一份不喜欢的工作会让你度日如年,同理,一个你不喜欢的老板或同事会让你分分钟想摔东西! 七、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行动 抱怨,是职场人最爱犯的低级错误,且抱怨作为一种负能量,最易传播、辐射最快最广、最具杀伤力,小心被公司和谐。身在职场,就要懂得用结果证明自身价值的道理 八、困难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那些曾经的困难和厌倦,都成了现在可以升职加薪的资本!只因坚持不放弃!如今的我相信,不管人生还是工作,只要肯努力方法总是比问题多 接下来,准好准备 满满的负能量,顺势而来 一、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 二、好脾气未必是好事,你敬别人一尺,他可能欺负你一丈。 三、离职前,不提加薪的挽留都是套路 四、每一天早上都告诉自己会好的,过几天就好了。每一天晚上都更加绝望,在心塞的道路上压马路 五、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

Read more

自毁职场生涯的十句话,坚决不能说!

人在职场,必然要敬畏规则,收敛任性,融入环境。自毁职业生涯的十句话,坚决不能说! 1、我不会做。你不会做不是理由,更不是借口,凡事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想办法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到的东西都是你自己的。 2、我觉得这样就差不多了。 一旦你骄傲自满,生活进步就会戛然而止。不论你对某件事多么擅长,总有可以不断提高的地方。学习一项新技能、发展一个新爱好或掌握一门新语言,让思维保持新鲜活力。 3、这不关我的事情。这句话的时候,自以为可以明哲保身,殊不知领导和同事已经给你贴上“失职失德”的标签。公司是一个团队,很多工作说明白是一个团队的整体战斗,能找到你的事情,还能不关你的事?你是公司的一员吗?既然是公司的事情,怎么又会不关你的事情呢? 4、我不够优秀。如果你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够漂亮、不够资历、不够聪明或诸如此类,那么,这种自卑思想会从你的言行举止中透露出来。既然你连自己都不相信,那别人为何要相信你呢? 5、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在职场中这么说等于没脑子,要是一直这么做的事情,还需要人干嘛?科学的流程固然有必要,但是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客户的要求是水涨船高,科技也是日新月异,自我的提升必须每时每刻都进行。 6、别人会怎么看我啊? 虽然你应该尽量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但也不必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的本性。请拥抱本真自我、向他人展现真我吧。如果别人不喜欢本真的你,那也是他们的问题和损失。 7、我讨厌这份工作。大家在工作时最常听到的,就是有同事抱怨他如何如何讨厌这份工作。如果你这么讲话只会给自己贴上负面的标签,还会扼杀整个团队的士气。经验告诉我们,你说的每一句话最后都会传到老板耳朵里。所以你跟任何人说话时,都要好好想想,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8、我还是挑容易的事做吧。 你对那件事怕得要死?问题在于,那件事恰恰是你需要去做的。你以为公司愿意聘用只会做任何人都能完成的简单事情的员工吗?当然不可能。有时你不得不做自己讨厌的事情。静下心来认真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吧,因为不管喜不喜欢,这可能正是你亟需解决的问题。 9、我做不到。人们不喜欢听“我做不到”这种话。这句话表示你根本就不会去尝试着完成工作。如果你因为缺乏必要的技能而真的做不到,请提供其他的解决方法。你要说你做得到什么,而不是你做不到什么。 10、这不是我分内的工作。这句话一旦出口,你其实在暗示别人:你只打算做些最基本的、最低限度的任务,只要保证能按时拿到薪水就好。但要是你想保住你的工作,这样显然是不行的。 来源/转自世纪名家讲堂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