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5件事,再也不怕没时间陪孩子了

好友M在微信上发来一连串语音,对是否辞职回家陪孩子纠结不已: “我俩工作都忙,只有早起和睡前能陪孩子一会儿。我特想辞职,但孩儿他爹收入不高,我辞职生活质量肯定受影响。现在小妞快两岁了,每天我上班前她都会大哭一场。想想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我不在她身边,都忍不住想哭……” M的感受我很能理解。 喆同学小时候,我白天上班,也曾有过这样的焦虑。大家都知道“陪伴是最好的爱”,知道缺乏陪伴的孩子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看到别的妈妈用很多时间陪孩子,就忍不住为自己的“不称职”感到内疚。 但是,全职在家就能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吗?孩子需要的陪伴什么样? 陪伴效果和时间长短不成正比 和很多父母一样,我也曾以为只要多待在孩子身边就好。 刚辞职时,喆同学刚上缓适班不久。有段时间他身体不舒服没去早教中心,我一边照顾他一边处理家务,还要构思和写推文,有点忙乱不堪。喆同学并没有因为我整天在家而更快乐,相反,他变得动不动就发脾气,每天不哭闹几场不算完。 那段时间,我对自己很失望,也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直到某天,我一边抱着笔记本敲字,一边敷衍地回答他的问题,他突然爆发了,把玩具全部扔到地上,气鼓鼓地跑到我面前拍打电脑。 我火了,问他要干什么,他放声大哭:“我不要妈妈工作!我想要妈妈陪着我!” “妈妈每天都在家啊,不是吗?” “可是……可是我想让妈妈也看着我……” 看着哭成泪人儿的小孩儿,我一下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我确实24小时在他身边,但却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着这件事没做那件事没做,极少全神贯注地倾听他的需求。 类似的事,我曾经写过。那会儿我还没辞职,为了陪孩子,专门设置了陪伴的时间段。 这个习惯,辞职后渐渐没了,因为我自认为“每天都有大把时间在陪孩子”。 那次事件后,我开始认真规划每天的事务:孩子在家时,上午、下午、晚上都留出一段专门陪孩子的时间。在这些时间段,我认真看着他,感受他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及时送上鼓励;也感受他某件事没做好时的小沮丧,适时给予安慰。做家务时,我会根据他的需求,适当邀请他跟我一起,让他做些擦桌子、把废纸扔进垃圾桶这样简单的工作。 效果立竿见影,他情绪明显好转,就算我临时有事处理,需要他独处,他也能自己玩耍而不老来打扰我了。 对于“父母给的照顾、陪伴同孩子日后情绪和认知能力发展发展之间的关系”,美国的儿童心理专家曾历时数十年进行跟踪研究,发现“真正影响孩子性格与行为的并不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有多长,而是父母是否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否能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恰当回应。” 即“陪伴孩子”的重点,不在于陪伴的时间是不是够多,而在于陪伴效果是不是够好。 所以,职场妈妈不必为陪孩子的时间不多而焦虑,我们要做的是提高陪伴质量,在有限的陪伴中和孩子更积极有效地互动。 给孩子高质量陪伴,做好这5件事 琴是我小时候的邻居。她爸是镇中学老师,早上有早自习,晚上有晚自习,在家时间很少;妈妈是卫生所的医生,常常临时出诊。记忆里,琴经常因为家里没人照看而待在我家,等父母来接。 但琴却是个很阳光的女儿,只要父母在家,总能听到她家有笑声传来,还伴随着欢呼声,我知道那是他们一家三口在玩有趣的游戏。琴的性格也很好,无论何时总能表现得落落大方,自信得体。 另外,琴的父母每隔一两周就会带琴外出,有时一起坐车去县城,有时是骑自行车到附近的景点转。每次看琴穿得漂漂亮亮,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出去玩,我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现在,我终于明白,琴的父母给予孩子的就是育儿专家常说的高质量陪伴——它不一定需要很长时间,却能最大限度让父母和子女建立美好的亲密关系,帮孩子建立起自尊、自信和强大的安全感。

Read more

训练孩子记忆力的珍贵方法,请为孩子们收藏!

古往今来,在历史的洪流上,总是出现过很多“学霸”的事迹,他们都拥有着非凡的学习能力。像神雕侠侣里面的黄蓉的妈妈,她可以“过目不忘”,三国演义的张松,将书籍看过一遍即能背诵……. 而对于家长来说,肯定都在想,假如我们的孩子都掌握这一种能力,那么孩子的学习肯定丝毫不用操心,科科满分了。 作为父母,我们是一心希望孩子拥有这些学习能力。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学习技能,在历史的很长时间内,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才能了解到这些学习方法,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这些学习的秘密,一直未公开! 古希腊伟大诗人的神奇发现,彻底揭开了这个学习秘密! 在2500多年以前,有一次,一位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满怀激情地在大宴会厅里朗读一首赞美卡斯托尔和波拉克斯两位大神的抒情诗后,被大神叫了出去,正在此时,宴会厅坍塌了,厅内无一宾客存活,尸体模糊,亲属难辩,西蒙尼德斯却根据人们在厅内的座位而把尸体一一辨认出来。 也正是这次事件,让西蒙尼德斯发现了这个记忆的惊天秘密! 记忆有方法,学习有秘密! 后来,保加利亚的罗扎诺夫博士整合了这些学习方法,并称为“超级学习法”。 “超级学习法”–一个风靡全球、学霸级的学习方法! 超级学习法是由罗扎诺夫博士创造的,它以其高效率和多方面的功用,成为世界十分优秀的学习方法,世界各地都在推行这种学习方法,并将它称为学习的革命。 超级学习法可以用来学习任何科目的知识,尤其对于学习基础课特别有用,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记住所要记的一切。 超级学习法,主要由二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潜能激发音乐,让孩子轻松学习。 这部分,主要是通过音乐来引导学生,在每次学习的时候彻底放松自我,让全身心达到松驰,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当然,这些音乐都是特制的,并不是市面上普通的流行音乐。 第二部分:超级的学习方法 超级学习法在国外: 日本长野吉田高中应用该方法使学生平均成绩提高20分,日本东海大学的关英男教授用这种方法使180名短期大学的学生在二年内获得了与四年制长期大学的学生相匹敌的学历。如果用以记忆英语,13分钟内你可轻易记住100个生词! 在保加利亚,那些普通学校的孩子,在一个月内学会了通常要学半年的东西; 超级学习法在国内: 在江苏卫视热播的“最强大脑”,当大家直呼神奇,不可思议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清楚,这只是超级学习法的其中一个方法而已。 熟练掌握了超级学习法的孩子,都能在几天内倒背如流整本国学书(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等国学经典),都能在一周内倒背如流整本英语课本,一天内阅读并分析6本书等,更别说记忆简单的英语单词和课本了。 家长、孩子的困惑,如何才能拥有超级的学习能力? 大部分的家长,在孩子学习不理想的时候,都会替孩子选择一个培训班,但是面对林林总总的选择,总是感觉很困惑。

Read more

4岁男孩哮喘,元凶竟是妈妈喜欢用这东西…

天气刚变冷 4岁的乐乐 就陷入“换季生病”的怪圈 每天睡觉时呼吸声都特别重 喘得小脸都憋紫了 经医生检查 乐乐患上了哮喘 且已有2年的病史 咳嗽不止,脸被憋紫 男童莫名哮喘已2年 男孩乐乐今年4岁,在市区一所幼儿园读小班。自从进入秋冬季,奶奶就不断给乐乐增加衣服,可是,乐乐仍然止不住咳嗽。奶奶说,去年她带孩子时,孙子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今年本想着给孩子多穿点衣服,防止再发作,谁晓得根本不起作用。 乐乐的母亲冯女士也发现,儿子原本很少生病,可是从去年出现哮喘症状以来,今年老毛病又出现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冯女士给乐乐服用了些药。可10多天过去了,乐乐的咳嗽不仅一点儿也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晚上,咳得都睡不着觉,即使睡着了呼吸声也特别重,喘得小脸都憋紫了。” 冯女士感到不解,家中也没养猫狗等宠物,孩子也很少对什么食物过敏。“我就觉得纳闷,始终找不到过敏源。”冯女士直言,最近孩子喘的频率越来越高,且咳嗽也挺频繁的,把家人都愁坏了。 上周末,冯女士带着儿子来到了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经过一系列详细检查,该院儿科主任张医生诊断,乐乐的确患上了哮喘,且已有2年病史。 妈妈爱美喷香水 气味刺激导致哮喘 “孩子才4岁怎么会患上哮喘?我们家里并没有哮喘的家族病史呀!”冯女士百思不得其解。经过主治医生详细问诊,最终得出结论,让乐乐患上哮喘的“元凶”居然是冯女士长期喷的香水。 冯女士告诉医生,自己爱美,近两年常喷一款法国巴黎的香水。 张医生告诉记者,问诊医务人员都能闻到冯女士身上的浓郁的香水味。“孩子母亲身上的香水中含有花香的成分,气味刺激也是导致婴幼儿过敏和哮喘的一大因素。” 什么是哮喘? 张医生分析,哮喘病又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咳嗽等。哮喘病的病因复杂,一方面受到遗传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最常见的,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却往往是最容易被家长所忽略的。“其实近几年时不时都能发现几例因为香水导致哮喘的患儿。” 秋冬哮喘多发 父母日常习惯或引发孩子过敏 记者从妇幼保健院获悉,近期医院儿科住院部已经住进了近20名哮喘患儿。张医生说:“每天前来就诊,且被确诊为哮喘的患儿达到了几十个,就诊人数达到了夏季的2倍。”与前些年相比,最近这几年来,我市幼儿患上哮喘的人数不断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 张医生说,哮喘患儿近年来有所增加,一方面与幼儿体质变弱有关,另一方面现在食物精细化,再加上环境污染,城市工业化程度变高,这些因素都会使得幼儿体质变得较敏感。“临床发现,很多孩子哮喘反复发作跟父母的一些日常行为息息相关,例如父母使用化妆品、香水、空气清新剂、抽烟、烫染头发等。”

Read more

不要把你的“穷病”传给你孩子

二胎政策一出,关于要不要生二胎的讨论甚嚣尘上,很多人都在说着经济条件、教育资源方面的“大”问题,可我不禁想起的,却是前几天带宝宝出去玩时见到的简单一幕。 上周末带宝宝去商场,看到有捞鱼的项目,宝宝便千方百计要进入对他而言很高的栅栏,非要去玩一玩。一岁的小宝,要捞到游来游去的小鱼儿,技术含量实在太高,捞鱼也就变成了倒水、洒水、傻笑、叽里呱啦表达自己不知所云小情绪的活动。 旁边还有一个家庭在玩,男孩大概四五岁的样子,妈妈在专心致志地玩手机,爸爸在看孩子捞鱼。父母的打扮都很时尚,从背的包包、戴的手表,手里甩的车钥匙串也能看出来收入不会太低,至少也是中产。但从我们坐下开始,这对儿父母的唠叨、抱怨便从未停止。 “诶诶,你好好捞,衣服袖子都湿了。”是妈妈。 “你过来,这边鱼多,快捞。”是爸爸。 “我来吧,你看你,才捞那几个。”爸爸说着一把将小网子夺过去,“捕鱼神将”爸爸捞了几网以后,池里的鱼基本没有了,他心满意足的坐回去,得意地告诉儿子说“你要这样捞”。 男孩则一脸寥落地接过小网。爸爸继续甩着钥匙串,妈妈继续盯着自己的玫瑰金玩游戏,但是唠叨依然在继续。 这边呢,我家宝宝虽然捞不到鱼,但依靠我们偶尔的救济和配合,还在欢实地奋斗着。过一会,那边的小男孩突然扔下小网,说不玩了,要回家。 他爸爸瞟了他一眼,立马严肃地对自己的儿子说:“不行,钱都交了,要玩够半个小时。不然钱就白花了,不能浪费!我告诉你,你今天如果不好好玩,以后就一次都别来玩了。” 小男孩听后,沉默一阵,小声说:“我衣服湿了,冷。” “冷也不行,谁让你不穿好罩衣。继续捞!” 爸爸严厉地告诫。小男孩拿起小网子,蹲下慢慢地捞着。妈妈还在丧心病狂地玩手机,对发生的一幕,熟视无睹。 自始至终,我没有听到他们对孩子的一句鼓励,没有看到孩子脸上一点点开心的表情。50块钱,一杯贵些咖啡的价格,对这对父母来讲,根本不会构成什么经济压力,但是为了不浪费,他们宁愿自己的孩子冻着,也要压迫着他足额消费完这花了钱的时间。 当我抱着宝宝离开时,那个小男孩看了我们一眼,继续低下头默默地捞鱼—因为还不到半小时。 我不知道这个家庭,平日里是什么样子,但现在,他们三人脸上都写着“不高兴”。也许这对有经济头脑的父母觉得自己是明智的,因为他们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浪费钱。但是这个男孩回忆起这段捞鱼的经历,会幸福吗? 他的心里已经被爸爸妈妈的抱怨、恐吓、不耐烦占据,他能想到的恐怕只是“我下要去玩某某,一定要玩够时间,不能浪费钱。”又或许,这个男孩并不是个例,有很多孩子生活在“不能浪费钱的阴影下。” 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太多的计算,功利地计较一件事情值还是不值,要计算每一分钟的性价比,每一个人的可利用率。但对于孩子,他们心中的最高性价比,就是开心。 父母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却又不断地在计较,自己付出了最好的,孩子有没有给到最好的反馈。花钱让你上了早教,你不能不好好学;花钱给你买了新衣服,你不能乱爬;花钱给你买了最好的奶粉,你不能不吃。 那么你还你还记得你为了让孩子幸福、为孩子好的初衷吗?现在因为计较钱,让孩子失去应有的快乐,不是得不偿失吗? 对于金钱我们没有安全感,恨不得学会一切理财、赚钱技能,赚尽天下钱。而这不过是穷怕了,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穷病。可怕的是,并不是只有真正的穷人才会有穷病,经济富裕的家庭甚至富人也会有。 像那对父母,他们真的支付不起这50块钱吗,这50块钱对他们而言极重要吗?他们只是太怕浪费;也许更因为,他们骨子里觉得,快乐不值钱。 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要节俭,我们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变得重视金钱,小心翼翼攒钱、理财,但一定不要把这种用钱衡量一切的思维,影响到你的孩子。 拿我自己来说。我们家是一个大家族,堂哥堂姐就有八九个,我又是最小的那一个,宠溺自然不会少,但也因此,那些哥哥姐姐的旧玩具、旧衣服都会转移给我。我妈妈也就不再给我买新衣服,用她的话来讲“从这些衣服里挑挑,就够穿的了。” 但对一个爱美的女孩子来讲,那些旧衣服根本就不可能满足我爱美的心。可以自己支配生活费以后,我就开始丧心病狂地攒下每一分钱去买新衣服。工作后更是如此,最大的乐趣便是买衣服,总也买不够似的。 买买买的时候,我特别的开心,特别的幸福,但把衣服拎回家以后,心里便又被内疚感填满,后悔自己买了那么多衣服,觉得该把钱用在其他地方。每次都这样的重复、纠结,从没有过酣畅淋漓、心满意足的购物体验,多买、错买的情况倒不少。

Read more

教养孩子,我们都缺点“文化”

父母应该是世界上最困难的工作,而失败的父母总是相似的。 太多因素会影响孩子是否幸福和成功,教育专家也很难确定哪些教育方法是最好或最有效的。但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父母的某些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起看看最新的权威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的这9类行为可能将导致孩子将来的不成功或不幸福。 1.允许孩子很小就看很多的电视 爸妈们应该都知道,小孩不应该无约束地看电视。 2007年,《儿科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孩子3岁之前过度看电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词汇学习、对活动的参与兴趣;过度看电视的孩子在幼儿园出现欺负同伴的可能性也更高。 小孩看电视太多也可能导致相应的专注力问题,从而不利于其阅读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些研究已经证实,电视教育节目“芝麻街”、“巴尼”等的确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但仅对两岁半到五岁的孩子是有效的,对太小的孩子并没有相应的好处。 2.允许孩子自己决定睡眠时间 不规律的睡眠可能会损害孩子大脑的发育。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不规律的睡眠会导致多动症、行为问题、同伴交往问题和情绪困扰等。除此之外,不规律的睡眠还能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其中一位研究者曾如此说:“我们知道,儿童早期发展可能会对孩子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儿童时期不规律的睡眠可能会引发日后长期的睡眠问题,从而对其一生的健康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所以,应该控制孩子的睡眠时间。 3.孩子面前的“手机控” 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严重分散了父母对孩子的注意力。 《转移精神病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父母对孩子的“心不在焉”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但至少我们可以断定,高科技对父母注意力的分散可定不是一件好事。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一些急诊室的医生认为,父母频繁使用智能手机可能是造成小孩意外伤害上升的原因之一。 2015年宾州大学的研究指出,智能手机现在已经对孩子的福利和成长形成了实际的伤害。 4.老是对孩子大喊大叫 父母的言语惩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将是长久深远的。 匹茨堡大学2013年的研究发现,父母的言语惩罚例如大喊大叫、诅咒、辱骂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危害孩子的幸福成长。 言语惩罚将会产生与体罚相似的不良后果,例如导致孩子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和抑郁症状。 研究人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还提到:“对于父母来说,这是一件痛苦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孩子问题行为是父母进行言语惩罚的主要起因;而父母的言语惩罚又会导致青少年相同问题行为的出现。” 5.不鼓励孩子独立 独立性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对抗来自其他人的压力。 1997年,美国田纳西州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将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后果,例如孩子的不自信和不自立。

Read more

惩罚宝宝的十个科学好方法,太棒了超实用

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能使宝宝的行为逆向发展。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惩罚宝宝,下面十个方法科学又智慧。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5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Read more

对付臭脾气BB的小妙招

随着宝宝成长,会养成自己的一些小脾气,比如他们会变得越来越野蛮。此时父母不能一味责骂,而是耐心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要怎么纠正。对付宝宝的这个不肯听,那个不愿意做,妈妈都有哪些妙招去应对呢?一起来看看吧! 1. 洗澡 洗澡水的温度很重要,太热或者太冷都会影响宝宝洗澡的兴趣,也会因此闹些小别扭。妈妈想让宝宝养成爱洗澡,勤洗澡的好习惯,不仅要控制好洗澡水的温度,还可以在澡盆放些小玩具,增加孩子洗澡乐趣,调动孩子洗澡的积极性。 2. 剪指 宝宝就怕妈妈指甲剪不好弄疼自己,妈妈一说要剪指甲,就闹小脾气,妈妈只好趁着宝宝睡着的时候偷偷给他剪了,也可以适当向宝宝解释,如果不把指甲剪掉,会把脏东西吃到肚子,所以要养成剪指甲的好习惯噢。 3. 剪头发 宝宝对电子理发器发出的嗡嗡声可害怕了,妈妈可以先告诉宝宝,避免宝宝吓哭了。此外要告诉宝宝,理发后会更漂亮更迷人;选择一个宝宝喜欢的理发师比选一个技术出色的理发师更重要。 4. 睡觉 宝宝6个月开始,要用渐进的方式训练宝宝自己睡觉。一开始可以让宝宝有自己的小依恋,比如毯子、妈妈的枕头、他喜爱的玩具等,慢慢得帮助宝宝养成自己一个人睡的习惯。 5. 刷牙 宝宝不肯刷牙的话,就说说他口气不清新,容易蛀牙;妈妈要多说些鼓励的话,也可以跟宝宝亲吻,让宝宝挑选他自己喜欢的可爱的牙刷套具;买些儿童果味牙膏,吸引宝宝刷牙的兴趣。 6. 吃蔬菜 有很多宝宝不爱吃蔬菜,这不是个好习惯,妈妈还是要想办法让他多吃蔬菜。比如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弄个清淡蔬菜汁,还是煮个蔬菜粥,把蔬菜剁碎包在饺子里给宝宝吃等等。 7. 看医生吃药 买个造型逼真的玩具医疗箱,可以当玩具给宝宝玩;也可以跟宝宝玩医生看病的游戏,让他了解这个过程会使用的用具,比如听诊器、温度计等;告诉宝宝生病就要吃药,不肯吃药是要打针的噢;妈妈也可以想一些办法减少药的苦味,分几次喂食,以便孩子能够接受。 8. 叫人 见人要叫是一种礼貌。告诉宝宝遇到熟人该怎么对待,做得好的回家表扬;表现不佳的话,也不要硬逼,好好跟宝说,让他自动自觉地叫人,或者是点头微笑。

Read more

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竟然是这两个字!

有对朋友夫妇,两人在美国读的博士,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两个儿子性格阳光大方,乐于助人,和父母关系特别亲密,他们俩后来都上了令周围人艳羡的顶尖大学,因此周围家庭有学龄孩子的朋友经常向他们讨教育儿经验,两口子异口同声都是:沟通!我们从来不管孩子在学校的事情,都是孩子们自己选择的。 一次圣诞节聚会,几个望子成龙的家长借着酒劲非要当父亲的透露点教子秘诀来。他被逼无奈,沉思着说:“如果实在要讲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我和我老婆早早就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定下了一个规矩:凡是学校教的,我们在家里都不教。” “那你们当父母的做什么?”有人问道。 他回答说他们只是给孩子当当后勤,孩子想参加什么活动了,他们就保证接送并当观众;孩子有什么想法了,他会查查资料,跟孩子讨论讨论,孩子遇到问题或者困难了,就开解开解。对孩子的学业也好,课外活动也好,基本上就是放任自流,包括高中最后阶段申请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都是孩子自己做主的。 只是当后勤孩子自己就做好了?如果孩子自己不会选择呢?不是说 “子不教父之过”吗?大家纷纷追问。(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断选择试错的循环过程,没有什么选择做了之后可以一劳永逸的。) 这位父亲说,也不是什么都不管。他们夫妻很重视和孩子的交流,有时间就和孩子聊天,开车时聊,吃饭时聊,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和孩子深入地聊一聊。孩子会把学校发生的事情讲给父母听,把自己遇到的烦恼还有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统统讲出来,父母也把自己的观点拿出来和孩子讨论,这样慢慢地就把大人的世界观和处世之道渗透给了孩子。 这样的交流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大学以后,两个孩子依然会在电话里和父母讨论一些重大的决定以及对爱情、友情和时事的看法。 这位父亲认为大人保持和孩子的沟通渠道通畅是育儿中最需要重视的并值得付出时间精力的事情。 他很有感触地谈到,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就把精力过度投入到孩子的生活细节中:孩子出生后头一年什么时候会坐、会爬、能走路、什么时候开口讲话在父母看来最重要,到了学龄前,能不能认字读书变得最重要,上学后成绩排名最重要,然后就是能不能考上一流大学最重要……终于孩子上了大学,这才发现孩子的世界观、就业观、择偶观、金钱观等软性的不能用分数衡量的东西对孩子立足于世才最重要。  而这些软性的东西,才是父母应该在孩子离家之前完整地教给孩子的。因为这需要长期的熏陶影响,并没有分数和标准可以量化,所以被很多人忽略了。 他说看到很多父母天天把时间花费在孩子的学业上,为让孩子多做几道题、多记几个单词而和孩子斗智斗勇,为了考试分数和孩子大呼小叫,把父母的爱和尊严都消耗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实在是得不偿失!孩子渐长,慢慢地因为和父母无法深入交流,就关上了和父母的沟通之门。父母只有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才能够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随时随地地觉察到孩子的困惑和问题,给予孩子正确人生观的引导,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父母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学业老师或者教练,是把自己的位置摆错了、看低了。要知道老师和教练可以有许多,不好了还可以换,好老师花钱就可以请到。而原装的父母只有一对,是孩子的天,是孩子赖以生存的依靠,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绝对是老师和教练所无法替代的,因为老师主要教专业知识,而父母给孩子建立起了人生态度、品德、世界观。 一个孩子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优良品质,他的学习成绩会差吗?即使因为智力所限,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也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自食其力,快乐生活。 听了这位父亲的育儿心得,我总结他的核心意思是父母育儿真正下功夫之处在于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保持沟通渠道的通畅,引导孩子形成健全人格,而不是去教孩子具体的知识。  其实孟子早就说过要“易子而教”的话,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因为父母对孩子因爱之深所以责之切,眼睛里容不下一点沙子,恨不能孩子一日成才,对孩子的不足和进步的缓慢难以用平和之心对待,往往失于苛责,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糟糕的是因为难以心平气和,很容易就伤害了父子之间的感情,父子离心离德,这是最不幸的事。 父母不要去教孩子具体的知识、具体地去监督孩子的学业,而应把注意力放在和孩子建立密切关系上。和父母情感联结紧密的孩子,根本不用去管教他,他看得到父母的为人处世,他会很有安全感地很踏实地去学习和生活,去追随自己的梦想,做最好的自己。 图 | wallcoo.net

Read more

最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话

1. 其实有一种人生的遗憾叫“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有一种伤害叫作“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你看看,人家珠珠为啥奥数学得那么好?” “你看看,宋阿姨的儿子已经去美国留学,还拿到全额奖学金。” “我怎么生了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你怎么就不学学人家孩子,学习好,还听话,不让家人操心。” “你看看你姑妈家的表妹,你还不如她的一个脚指头。” “你啊,你啊,笨死了,你看人家玉玉钢琴过了10级。” 你看看……还有好多的“你看看”。 亲爱的家长,你还在培养一个 “别人家的孩子” 吗? 2. 也许很多家长不太愿意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培养孩子很少是为了孩子,都是为了自己。 近80%的家长以爱孩子的名义,实际上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焦虑,发泄不满和满足自己的期待与需求,也为了让自己在同事面前有面子,为了不让自己在家长会上丢脸,为了在同学会上可以吹嘘,为了完成自己当年未实现的梦想,为了自己的人生少留遗憾……所以极力把孩子变成一个可以展示的产品,或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实现梦想的渠道和工具,始终没有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主体和独立的个体,没有考虑到孩子内在的需求和心声。 他明明是苹果,你认为西瓜个头更大,口感更好,更解渴,于是非要把他培养成西瓜;他可能只是一株雏菊,可是你喜欢牡丹,艳压群芳,硬是希望他变成你喜欢的牡丹;他也许是一条鱼,可你希望他成为一只鹰…… 你需要认真地反思一下,你期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发展,是不是只是为了你的面子而已,你是否真的思索过,你到底要孩子为你眼中的成功而努力,还是让孩子呈现他本来的素质和天分,是一只鹰就让他飞上天空,是一朵玫瑰就让他尽情绽放,成为最好的自己。 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不如抱抱孩子好好睡一觉,孩子的不自信都源于父母的比较,也许爸爸妈妈们有口无心,但这些话语像魔咒一样在他们的生命里如影随形。 3. 其实,每个自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几乎所有问题都来源于童年时家长对孩子的指责、评判,尤其是比较。也许你随口一句“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发泄了自己当时的情绪,殊不知在孩子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阴影。 我曾问过很多家长:“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得到的回答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激励孩子奋发努力。我又问:“如果你爱人对你说,你看看隔壁老张家的媳妇,长得多漂亮,还能干,非常贤惠,对公婆也很孝顺,你看看你长这样也就算了,贤惠能干和人家也差得太远了。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受到激励,从此奋发图强以老张的媳妇为榜样,好好努力做个好老婆吗?”一般得到的回答是:“她好,你找她过去呀!”本来还在做饭,饭都不做了。 为什么“榜样”在自己身上激起的是愤怒,而不是动力? 与其花时间和精力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不如抱抱他,和他聊聊天,流露支持、接纳的眼神,温暖和爱的怀抱,这才是孩子一生爱的源泉和成长动力。其实,每个孩子刚出生时原本都是钻石,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被成人不断地否定、批评、比较,童年时被爱、被赞许、被保护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再是什么钻石而是玻璃,错误的认知和信念会一直影响成年以后的所有工作、生活以及亲密关系中的行为。 4. 美国著名心灵导师迪帕克·乔普拉说过:“我们今天现在的样子不是我们刚出生时婴儿的样子,而是被大人放在一个错误的容器里挤出来的变形样子。”我们来到人世间犹如一次因公出差,千万不能忘了完成这次出差的主要任务是找回自己最初的钻石般的样子! 花开有时,请尊重孩子本来的进程和样子。

Read more

这样帮孩子辅导作业,孩子成绩一定大幅提升

具体实施上,可以把握这么几个原则: 1。重“示范”,忌“替代”。 即,不要让孩子觉得,“检查是妈妈的事情”。 例如,可以说“咱们一起来检查”,而尽量不说“拿来让妈妈检查一下”。 检查时,家长可以出声说出如何检查的方法, 比如“减法题目就用加法来查一下吧,2+3,得5,对了。” 这样孩子就可以学习到检查的方法。 2。重“验证”,忌“批评” 即,检查时不只跟孩子说错误的地方,也借机表扬他做对的地方。 毕竟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做十道题,不至于错一半以上。 每道题都念叨一遍,“对的、对的、对的、对的、对的,嗯?这个是对的吗?” 这样可以增加正面反馈的机会,让孩子不至于觉得“一起检查”是个特别可怕会被妈妈批评的过程。 让孩子“不反感”,是任何事情开始阶段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 请千万不要板着个脸,好像判官一样。 回想一下幼儿时期用什么样的心态带孩子学走路、学做家务的。 毕竟我们希望孩子在学习初期获得正面评价,所以不要把必须指出错误的这个环节搞得太严肃,否则后续的正面激励效果也就没那么好了。 3。逐步放手,循序渐进。 放手的过程不必着急。 不管示范了多少遍,真的开始自己上手的时候,还是会有点担心的。 就好像学自行车,从扶着车到不扶着车,中间还会有“其实没扶但是还是跟着跑,让你以为还扶着”的阶段。 所以一开始让孩子检查,家长可以陪在旁边,孩子检查的对,就小夸奖一下,万一不对,也可以及时提醒孩子再仔细看一下。然后还是说,“你自己检查出来了,真厉害。”这样的。 如果孩子胆子小,不愿意尝试自己检查,家长可以“故意犯错”,故意指着他本来做对的题目,说“好像不太对吧”。 孩子对自己被错怪了这种事儿往往比较激动,这样家长就可以顺势表示,“哎呀看来我检查也不靠谱,你也一起来查吧,咱们查两遍,这样就安全了。”之类的。 稍微熟练了一点之后,或者如果察觉到孩子比较依赖家长的检查,可以逐步放宽结果的范围。 比如一开始肯定会说,这道题这里不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