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CC游玩,其中一段行程是坐船游峡谷,船刚开动,有个5岁左右的孩子就大喊太冷。 因为他的妈妈没想到会这么冷,所以没给他带长袖的衣服,孩子一直哭闹,终于闹得妈妈失了耐心,“你怎么这么娇气,男子汉就不能坚持一下么?现在的情况就是没有衣服,哭闹有什么用?” 瞧,说到最后又成了孩子的不是,明明是因为你出发之前没有把当地的天气以及出游的行程考虑周全,才让孩子陷入了眼前被冻着的忧虑啊。 因为父母从无远虑,所以孩子才总有近忧。 01 3岁前你觉得孩子24小时有人看管,所以作息不那么重要。想玩玩想吃吃,睡眠没规律、饮食没规律。 如今一上幼儿园,一切都乱了,孩子该早起的时候醒不了,该午睡的时候睡不着,老师头疼,孩子辛苦,你最初的耐心最终也会化作怨气: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很快就能适应,唯独你的孩子不乖、不配合。 却没想过,因为你不曾早早培养孩子适应幼儿园的作息啊,你以为只要把他放进去,他就能自动适应。 当然,他最后也一定会适应,但是如果当初你考虑的多一点点,孩子就不必那么辛苦。 02 2岁的时候,带孩子出门,发现他非常不配合,总是让你丢人,行为一点也不得体。 你觉得还是把他留在家中更好,等懂事了再带出去吧,毕竟家人能包容他的一切。 从此亲朋聚会,出门旅行,你都不准备带孩子。 有一天你觉得他足够大了,但是带出去依然让你失望了。要么孩子怕生表现扭扭捏捏、要么天不怕地不怕公共场合撒泼打滚。 因为你从未远虑过,好的教养不是长到一定年纪自然就有的,所谓的言行举止大方得体,都是从小到大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中一次次习练出来的。 你之前不给他锻炼的机会,日后就只能靠他自己在一次次碰壁中慢慢学习何为得体。 03 孩子小的时候,你信奉快乐教育,发誓要给孩子最自由、最没压力的3年,所以连最基本的亲子阅读也不引导,孩子不爱绘本,没关系,等大点就好了。 再大一些,他依然不爱绘本、不爱学习,朋友聚会,其他孩子满口三字经,讲故事一气呵成。 自己的孩子只会学动画片里大喊“怪兽变身”,成绩永远排在末位,你觉得孩子没能给你挣回面子,规定他要开始看书,却发现他依然不买账,他不喜欢书,所以一分钟都坐不住。 你只能恨铁不成钢的说,谁让人家遇上一个天生爱学习的好孩子呢。 因为你不曾远虑过,亲子阅读这个基础如果打的好,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和学习有多么重要。 没有生下来就爱书的孩子,但是也几乎没有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依然不喜欢故事的孩子,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太早、太快放弃了培养。 04 人家的孩子高中时候就有自己的想法,今后读什么专业,就业选哪个方向,你的孩子想想这个也没意思、那个也不喜欢,上了大学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日浑浑噩噩。
Read more不要把你的恨灌输给孩子
01 闺蜜眉头紧蹙的对我说,她深深觉得她的妈妈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自从她懂事开始,妈妈就像祥林嫂一样,经常一字一泪地哭诉,爷爷奶奶对她如何如何不好,姑姑和婶子又怎么欺负她,爸爸就是个窝囊废,不懂得保护她。 小时候闺蜜看到妈妈哭得像个泪人,会打心眼里心疼妈妈,并恶狠狠地发誓,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好好替妈妈报仇。 就这样,在妈妈不厌其烦的抱怨下,青春期的闺蜜就像一只倔强的刺猬,她会怒气冲天的顶撞爷爷奶奶;还会口无遮拦地指着姑姑和婶子破口大骂;甚至她还会冲着埋头抽烟的爸爸,歇斯底里的大喊,你能不能像个男人一样保护我妈,如果天下的男人都像你一样窝囊,那我宁肯不结婚。 尽管闺蜜觉得自己像个穿着盔甲的勇士一样,替妈妈冲锋陷阵,杀敌无数。但她仍然很有挫败感,因为她的妈妈依旧不快乐。 每次闺蜜冲家人大发雷霆后,家人都会毫无例外的指责她没有教养,指责她妈妈不会教育孩子。然后,她妈妈又会像唐僧一样,周而复始地念叨这些婆媳和妯娌之间的恩恩怨怨。 高中时期的闺蜜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她经常无比痛苦地揪着自己的头发,不停地拍打着自己头,然后长叹一声气,看她如此苦不堪言,我忍不住询问她为什么而苦恼。 闺蜜眉头紧锁地对我说,她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和她哭诉,和奶奶、姑姑婶子之间的宿怨,她觉得妈妈很可怜,替她感到委屈,但又恨自己无能为力改变这一切。 我安慰她,别想那么多,大人之间的事情,是我们现在年龄所不能理解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只有我们强大才能做父母的保护伞,不是么? 考大学的时候,闺蜜特意报考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三亚大学。 不知道为什么,她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愿望,想远远地逃离这个怨气冲天的家。 离开前,妈妈一般收拾东西,一边又对她说起那些纠缠了十几年的恩怨。闺蜜突然很冷静地对妈妈说,如果你实在觉得很委屈,可以选择离婚,离开这个让你百般痛苦的家,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妈妈被闺蜜的话吓了一跳,不可思议地望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的女儿,讪讪说,说什么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家没点烦心事,不能因为点鸡毛蒜皮的事就离婚啊! 闺蜜很认真地对妈妈说,那么就请你忘记那些所谓的伤害,只有我们宽容的对待别人,才能被他人温柔相待,不是么? 多年过去了,闺蜜如今也嫁作他人妇,并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 当她为人妻,为人媳,为人嫂的时候,才深刻明白到,结婚后,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本来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清官难断的千古奇案。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何况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很难分辨清对与错! 我们无法左右别人,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 闺蜜的婆婆因为身体健康问题,没办法帮忙带孩子,闺蜜只好让妈妈过来帮忙,没想到小时候的噩梦又重新开始。 妈妈几乎每天都在抱怨,闺蜜的婆婆,为什么不帮忙带孩子,还引导孩子,以后不要对奶奶好。 闺蜜无比崩溃地对妈妈说,请不要把大人之间的恩怨,牵扯到孩子身上好吗? 闺蜜想起了多年前那个叛逆的自己,就在她正义凌然地替妈妈讨回公道时,没有人会在意她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私人恩怨。 大家只记住了,她只是一个没有教养、不尊敬老人的野蛮孩子。 她不想自己变成像妈妈那样的怨妇,也不想孩子变得跟小时候她一样,小小年纪就承受这个年龄不应该理解的怨气。
Read more操之过急的父母,孩子人生注定坎坷
很多家长操之过急,急于希望孩子考高分,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总爱发脾气,有时候发了脾气,孩子还是不听话,就激发出家长更大的脾气….陷入恶性循环。 本以为发发脾气孩子就会乖一点听话一点,可往往是家长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事与愿违。 你可知冲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给他的人生造成七分伤害?那些你操之过急给孩子留下了多少伤害!容我细细到来 父母的三分脾气,让孩子怀疑自己不被爱 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做客,带着自己6岁的儿子。我听闻朋友给孩子斥巨资报名了一个国际英语课程,这笔开销对他们家可不是小数目,但她为了孩子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我就感叹的对小朋友说:“你有没有感觉你爸爸妈妈很爱你呀?” 谁知小朋友怯怯地说:“嗯,爸爸妈妈应该是很爱我的….”我打趣到:“不是应该很爱你,是真的很爱你才对!” 谁知小朋友不依不饶:“他们凶我的样子你又没看见….” 声音虽小,却字字清晰,一时间大人们都有些尴尬。 每一对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常常冲孩子发脾气的父母,给孩子的印象是总皱着眉头瞪着眼睛。 一个常常对自己摆臭脸的人到底是爱我还是不爱我,孩子无法给出确切答案,我想家长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吧。 在孩子的心里,爱是微笑是温柔,难怪家长的三分脾气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爱我了。 父母的三分脾气,让孩子越来越自卑 其实不光父母深爱着自己的子女,孩子也都同样很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也想做些什么让爸爸妈妈开心一下。 可是碰上爱发脾气的家长,孩子会发现自己做什么错什么,总是被凶。 有次亲子聚会的饭局上,大家在畅聊之际,有位妈妈不小心碰倒了自己面前的汤碗,汤水把时髦的衣服弄湿了大片,家长们纷纷递纸巾过去,在场的小朋友们也都停止了嬉闹。 突然她的孩子往包厢外跑去,她看见了大吼道:琴琴,回来!没看见妈妈衣服都湿了,你还瞎跑,就不能让我少操点心! 5岁的孩子着急的吞吞吐吐的说,我想找服务员….给妈妈拿纸巾。 这位妈妈原本是因为自己把漂亮衣服弄湿了,恼怒之下就把火撒在了孩子身上,可谁知孩子竟做出了这么贴心的举动,让在场的家长们都十分动容,这位妈妈也有些羞愧自责的底下了头。 后来大家还是继续享受party,可是那位叫琴琴的孩子一直坐在角落里,没有玩闹。她一定很委屈和不解:自己想要帮妈妈,为什么会被妈妈骂?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是孩子献给我们家长的心意,可是都被大人关注错了重点,我们非但不表扬孩子体贴,反而曲解孩子冲孩子发脾气: “哎呀,你倒杯水都能洒到外面,这眼睛是怎么长的?” “让你今天把草莓吃完怎么不听,我买那么贵,你就这么浪费钱的?” 每当这种时候,我们也许应该想一想,孩子没准是觉得妈妈累了,想给妈妈倒杯水,却力弱没有拿稳水瓶;孩子也知道草莓很好吃,所以想给妈妈留一点,结果却被妈妈责怪… 你的三分脾气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越来越自卑,你却还抱怨孩子啥都不会。有多少天才少年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一辈子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Read more12招让孩子更专心
资深广告人孙大伟曾说自己小时候「八成是个过动儿」,妈妈说他「屁股是尖的,永远坐不住」,他也因此挨了不少骂。 动起来像脱缰野马、话匣子打开停不了、做事虎头蛇尾、常常「神游太虚」……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不免怀疑:我的孩子有什么问题?是不是过动儿? 其实,孩子看起来坐不住、读书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家长需要发挥「名侦探柯南」的精神,去观察、了解真正的原因,例如: 1. 孩子的大脑还在「施工」 台北马偕医院精神科医师臧汝芬说,注意力、抑制冲动的能力跟大脑前额叶的发育有关,而大脑要到20多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 也就是说,小朋友的大脑还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较短。小学年纪的孩子如果读书写功课2、30分钟,就会想做点别的事、起来动一动,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样,坐下一两个小时专心做事,其实是不切实际、强人所难的。 2. 过度学习,资讯爆炸 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洪俪瑜说,很多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补习、学才艺,可是孩子根本没办法消化、吸收那么多东西,表现出不专心并不奇怪。 「孩子明明只吃得下半碗饭,父母却硬要塞给他一碗,最后他什么也吃不进去,」她比喻。 3. 学习内容不适合孩子的程度或兴趣 学习内容太难、太容易、不符合兴趣,让孩子跟不上或觉得没有挑战、无聊,都会让他无法专心。家长可以跟老师讨论如何调整学习内容、进度及方法。 4. 动态的学习太少 洪俪瑜说,小孩(尤其是男生)本来就需要较大的活动量,但现在的小孩太多时间都在坐着从事静态活动(看电视、打电动、补习),过多的精力无法发泄,就容易显得躁动不安。 「有足够的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对提升注意力,甚至整体智能发展都有帮助,」她说。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动(例如观察自然生态或大人的活动),「探索、摸索是孩子学习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们会显得比较静不下来,可是这个重要历程却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们坐着去看参考书上的答案,」洪俪瑜感慨。 她小时候在乡下自己摸索怎么编稻草,到现在都还记得;「自己摸索学到的东西,想忘都忘不了;别人塞给你现成的知识,拼命记却都记不住。」 5. 父母管教不足或不当 台北教育大学兼任教授王淑俐去演讲时,常有听众带着小孩一起来,却不约束小孩,任由他们在演讲进行时跑来跑去、大声喧哗。 「很多孩子该静的时候静不下来,该动的时候动不起来,」她建议父母,从小就要教孩子在什么地方应该安静,什么地方可以说话、走动。如果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可事先准备一些书、小玩具,让孩子练习自得其乐、不干扰旁人。 6.
Read more最好的教养,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01、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父母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02、“四十岁死,八十岁埋”?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四十岁左右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03、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04、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Read more有男孩的父母必看:男孩的心理需要,比物质重要一百倍
父亲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男孩。 不同年龄段男孩的父亲,应树立不同的榜样形象。 男孩女孩,需要的教养方式确实不同。 家里有男孩,该怎么养?一味的穷养、让孩子多吃苦——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 一味的穷养、多吃苦,教养出来的男孩,没出息的、啃老的、没能力过好婚姻生活的——比比皆是。 那到底男孩子该怎么养才最健康?家中有男孩的父母,都可以读读这篇文章。 一位母亲这样描述丈夫与儿子的关系:“有时,我觉得丈夫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像一个谜,他们总是扭在一起打打闹闹、你追我赶、互相挠痒痒。他们之间打闹的性质与我和儿子之间完全不同。” 我觉得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 母爱给孩子满足感,父爱给孩子方向感 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父与子之间的语言。他们在一起可以不分长幼地打闹、可以不断触碰对方的身体。 行为学家表示:父与子在打闹中所进行的身体之间的接触是父子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深层次的沟通。 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男人。 在父亲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会自觉地以父亲为榜样。 每个男孩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爱, 但父爱与母爱完全不同。 母爱细腻、温柔, 在母爱中,男孩能得到满足感; 而父爱博大、粗犷, 在父爱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如果一个小男孩长时间接触不到父亲,或者感受不到父爱,他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会迷失方向。 长期接触不到父亲的男孩,会产生女性化倾向。 另外,在长期感受不到父爱的情况下,很多小男孩为了使自己有机会与父亲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常常会用一些坏行为,如撒谎、偷盗、打架等来吸引父亲的眼球。 当然,还有很多小男孩不惜伤害自己,以赢得父亲的关注。 男孩是需要父亲的,他们需要从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需要模仿父亲的行为来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 所以,为了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千万不要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了儿子。
Read more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考红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超过60分,很高兴地拿回家给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这么烂还笑。 爸爸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我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上三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所以后来就用功努力读书。 我发现大陆家长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其实,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最好。 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拿到第7名到17名就可以了;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17名里面吧。为什么提到第17名呢?那是我自己成功的秘密——小时候我们那班只有17个人。 孩子需要大人的保证 我上高中时,有位老师邀我去家里吃晚餐,吃的是饺子,我很开心。等到饺子端到桌上,我眼泪都掉下来了。老师说的话更让我感动,他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 哇!我更感动了,眼泪掉在饺子上。从来没人了解我,用生命向我保证。过了两个星期,我的希望破灭了,因为全班每个同学都去过他家里吃饺子。他对每个同学都用生命保证过。 考大学的成绩也不代表什么 考大学了,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也没考上,第三年终于考上了。大学录取分数是361,我考361.5,回到家我用红纸写上“恭祝林清玄金榜题名”贴在大门上。 上了大学,我琢磨起谁是考361分的幸运儿。一番调查后,我发现是张毅。后来他成为“琉璃工房”公司的老板,世界五百强企业。 所以说,可能小孩成绩不是很杰出,不是那么好,但是不要放弃,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 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的小孩集合在一个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好孩子就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好孩子是已唤醒内心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坏孩子还没有唤醒种子,没认识到自我,还浑浑噩噩地活着。 我算是唤醒了内心种子的人,从小学三年级就立志做作家,小学开始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我一直坚持下来,现在已经出了131本书。 孩子生命中应该掌握的能力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除了学习,孩子更应该掌握这几方面的能力: 面对挫折的能力。除了读书,劳动也能锻炼这个能力。 爱的能力。我学生做过个实验,回家抱自己爱的人,100斤都抱得起来还转一圈,抱100斤石头肯定不行。用饱满的爱面对亲人、朋友,才能更好面对人生。 认识生命多元价值的能力。台湾有个学生,父亲是种凤梨的农民,因为要鉴定凤梨的甜分,每个凤梨敲3下,几年下来,父亲敲凤梨的手指肿得很粗大。学生很心疼父亲,就发明了一个可以敲三下鉴定凤梨甜度的机器,后来得了英国发明奖的金奖。孩子不一定要成绩好,要看他对生命的理解。 拓展视野的能力。现在很多孩子去国外念书,家长说是为了培养孩子世界观。这是好想法。认识到世界的广大,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弱化自己的痛苦,才能包容世界。 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孩子学习了解自己,之后还要学会表达,特别是内向封闭的孩子。有个男孩喜欢一个女生,想约她,结果靠近女生就紧张,脸通红地吓跑了。 我经常教大家一个“林清玄五字大明咒”:“大家都是人”。不敢追女生的男孩可以默念“我们都是人”,看见位高权重的人不敢说话也念“我们都是人”。这样克服内心紧张,我们才不惧于表达自己。 我大儿子上大学的时候,我送了他一个锦囊,里面四句话: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一个成功的人只要有大的愿望理想、坚强的意志、谦逊的态度和温柔的气质就行了。
Read more不发火不是靠“忍”,一份实用的妈妈情绪管理指南(值得收藏)
经常听到很多妈妈们发出这样的感叹:“每次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都想动手抽他!每次看到他起床的样子,都想吼他两桑子!” 是不是当你们看到这样的内容,已经体会到了文字背后的着急和焦虑,更加不用说妈妈的脾气有多糟糕了。 作为父母的都明白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甚至父母们常常逼自己要忍住自己的脾气,但是有会被负面的情绪困扰,即使发生后有后悔、反思,依然改不了发火的习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尚领教育小编带大家分析分析关于大脑如何运作,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问题。 第一步:舒缓怒火 生理脑 当我们再次遇到让自己生气、焦虑的问题,第一反应是想责骂,甚至是动手的时候,可以试试以下方法缓解怒火: 深呼吸 当我们稍微克制住了自己想发脾气的行为后,我们可以做几次甚至是十几次深呼吸,用来缓解自己紧张的神经,有助于自己冷静、放松下来。 喝杯水 当自己想要争吵、责骂,或者因为难过想要哭泣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倒一杯温水,帮助自己先从生理上平和下来,也给自己生理脑片刻缓和的时间。 了解生理脑之后,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它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爆发点,也可以掌握应对孩子情绪的方法,比如当孩子输掉比赛大哭的时候,我们不用再说“输赢不重要,这就是一个游戏而已”,我们应该明白,这时候孩子的思维脑还没有启动,讲道理不起作用,而身体上的接触,比如你给孩子一个拥抱,其实对孩子的安慰作用更大。 第二步:觉察自我 情感脑 当我们经过生理脑,慢慢进入情感脑的这个期间,我们要让自己学会用没有伤害的方式,表达情绪。 隔离 当我们自己和孩子,或者是和爱人有冲突,对方都很激动的时候,为了避免情绪爆发、冲突升级,可以选择给双方一个独处的机会,时间需要长一点,比如半个小时左右,这个期间自己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整理一下思绪,让自己不会一直处于混乱中。 记录感受 我们之前提到,脾气不是无法改变,是可以控制的,那么管理和调整情绪的开始就是觉察,而记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觉察的方式,它也是一个可以让情绪“看得见”的方式,当你拿起笔的时候,开始可能会写得很乱,记录的就是“我真的非常生气,孩子又不认真写作业,拖拖拉拉……”,慢慢我们就会写到“上周老师都叫我去学校了两次,我都觉得烦……”,其实很多当下发的脾气,都是过去事情的积累,需要我们找到联系。 从当下的情绪回忆到过去的事情,这就证明我们已经从生理脑过渡到情感脑,因为生理脑只有当下的反应,而情感脑不仅有当下,还有过去。 第三步:清晰表达 思维脑 当我们度过生理脑、情感脑进入思维脑,我们开始思考真正的解决方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我们提到的写作业不认真、玩手机超时、赖床迟到等等,都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而且每个孩子适合的方法还不一定相同,但不变的是,我们需要传递清晰的信息给思维脑。 就事论事 当我们回到理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和孩子就事论事,不是一顿唠叨和抱怨“你怎么又玩手机,上次就和你说过,你今天晚睡起不来,明天会影响上课效果“……我们应该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告诉孩子你看到的问题,不夹杂情绪和埋怨,坚定而平和地说:我看到你玩手机已经40分钟了,你打算什么时候结束? 清晰说明你的诉求
Read more生个女儿,父母为什么要更加努力?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因为做了父母,压力陡增,为了孩子,父母需要不断的努力。文章写得不错,很多人是在做了父母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努力的开始努力,以前努力的则更加努力。 不过,在读者留言中,我还是看到了一些独特的观点。有人说,生男孩的家庭才需要拼命的努力,生女孩的努力啥,怎么享受怎么过。这种观点不是凭空而来,代表着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 刚准备生二胎的时候,就有人问:“你家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得到“是女孩”的回答后,提问者也替我松了口气。 “女孩好啊,再生一个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没有压力了。要是老大是个男孩,就要慎重了。” 不少生男孩的父母被问到生不生二胎的时候,也是回答:“不敢生啊,想生个女儿,怕又是个儿子。将来要准备两套房,想想都累。” 言外之意,生个男孩要比生女孩压力大的多,生个男孩要给他准备房子,要帮他娶媳妇,压力太大了。那你的意思是说,生个女儿这些都不需要了? “儿子是建设银行,女儿是招商银行”是很多人挂在嘴边、耳熟能详的话,也被普遍所认同,可是我想问的是,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大多数家庭里,不管儿子女儿都是宝贝疙瘩,生个男孩压力大的传统观念恐怕要改改,相反,生个女儿一点都不轻松,做父母的需要更加努力才行。 你要给女儿更大的选择权 我并不认同生个孩子就要为他(她)准备好了一切,要给他(她)准备一套房子,甚至不惜倾尽自已一生所有。 但是,如果你的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有“生个儿子就要为他准备一套婚房”的思想,那么也请你为女儿准备一套房子。 虽然大多数人的观念都是,结婚男方买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有点法律意识,再看看现在的婚姻法,你就知道为女儿准备一套房子有多重要。 假如你的女儿长大嫁人,出嫁之前男方提前买好了房子,你也给女儿准备了不少的嫁妆,女儿风风光光的嫁了人。 但有一天女儿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两个人要离婚,这套房子还是男方的,跟你女儿一毛钱关系没有,不管他们结婚多少年。你曾经陪嫁给女儿的嫁妆,恐怕早已消耗殆尽,这时你的女儿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有时候,你的女儿可能为了有一个家,有一个固定的住处,而忍受婚姻中各种不如意,因为她没有太多的选择。 同样,你如果能在婚前为女儿准备一套房,她也会有更大的底气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而不是为了房子或者其他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如果说一套房子能让儿子有一定的底气娶个媳妇,那么,一套房子也能够让女儿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的幸福。 你要给女儿一个大的格局 我们常常说要富养女儿,虽说儿子也不能一味的穷养,但在富养女儿的观点上大家是一致的。 要富养女儿,自然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带她见更大的世面,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她有更开阔的思维。 虽说没有钱女儿的精神不一定不富足,但没有钱作为后盾,很多东西你没法带女儿去见识,没法带她去体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她的视野。 你要富养女儿,让她精神上富足,首先你自己得是一个精神上富足的人。 你整天挣扎在生存线上,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情去读书、去锻炼,时不时的为了买菜少找一毛钱而跟商贩计较半天,你怎样成为女儿的榜样? 你整天不修边幅,把自己打扮成大爷大妈,就算把女儿打扮成小公主,她的内心里还是成不了公主。
Read more如何处理好“隔代教育”问题?
孩子犯错了,妈妈正在教育他,奶奶看到心疼得不得了,一把抱过孙子“孩子没错,说他干嘛?”留下妈妈一脸无奈和忧虑······ 这样的情节每天都在无数家庭上演着。调查显示,中国是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祖辈家长长大。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只能将孩子交给老人抚养。 由此也出现了各种“隔代教育”造成的弊端:如过度溺爱,孩子变得娇气、霸道蛮横。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如思想观念陈旧,孩子生活习惯差。 各项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些都是年轻父母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正确处理好隔代教育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01、首先是年轻父母方面 年轻父母端正态度,不当甩手掌柜 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可以甩手不管; 少了父母的亲切关怀孩子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身心的成长是不健康的所以越是这样; 家长越应该把握住每次相处的机会与孩子加强交流; 哪怕一个电话,见面时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充分表达对孩子的爱。 同时,在与孩子相处时要做一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从各种细节处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正确引导。 尊重理解老人、挖掘潜能 年轻父母们一般都是第一次带孩子,很多事情没有实践经验,而老人们经验丰富、并且时间精力充足,这是他们的一大优势。 老人带孩子也需要成就感、价值感,既然将孩子交给老人带,父母应该充分尊重理解老人,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充分挖掘老人的教育优势和潜力。 扬长避短给孩子更高质量的陪伴和成长教育。 02、其次是祖辈家长方面 祖辈家长理智控制情感 老人带孩子通常喜欢,毫无底线地满足孩子各种要求,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心疼、宠爱孩子的心情都能理解,但是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让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产生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过度的保护则限制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真正为了孩子好,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应该注重培养孩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