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安静入睡

当夜晚降临的时候,忙碌一天的父母们最希望的是孩子们能安静的入睡,可是有时往往事与愿违,如何能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呢?叶子来帮您想想办法。 坚持晚间生活规律化 一旦有了孩子之后,叶子建议您就要给孩子的日常活动,包括进餐、睡觉时间有一个合理的计画和安排。当然一开始不可能做到那么「合理」,但可以慢慢改善。孩子们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喜欢预先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这样会让孩子们有一种安全感,而且长期坚持这样有计划性的生活,孩子们就会主动的配合直至最后自己独立的去做事。晚间的生活同样如此,计画安排好晚餐时间,洗浴时间,读书时间或活动时间,固定的睡前准备活动就会使孩子感觉到上床睡觉的时间又要到了,他们上床的时间就不会总是拖延。 熄暗卧室的灯光 有研究表明,暗一些灯光可使人体的生物钟自动的产生疲劳感,有助于入睡。所以可在睡前的一段时间调暗室内的灯光。这样也同样给孩子们传递一个资讯:该是睡觉的时间了。如果孩子有怕黑心理,您也可在卧室可以安装一盏很暗的壁灯。 快乐的沐浴时光 没有什么比一个热水浴更让人放松的了!把孩子放到大一点的浴缸里,放进一些洗澡的玩具,或是几个塑胶瓶、吹一些泡泡。让孩子们轻轻松松的拍拍水、尽情享受一下玩水的乐趣。还有这也是最后一个让他们变得疲劳的一个好办法。 最喜爱的故事和游戏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不同的时期孩子有不同的爱好,有时可能是一本故事书,有时可能是一种游戏或歌曲。建议您尽量满足孩子们的这些爱好,只要这些不是无理的要求。这样会让孩子们有一种被认同被理解的感觉,会让孩子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愉快。建议您在睡觉前不要给孩子讲一些新的故事书或尝试新的活动,这样会让他们变得兴奋起来,不愿意入睡。 保持愉快的心情 让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床是重要的。您可以采取一些让步确保他们愉快地上床睡觉,比如尽量不在晚上批评孩子,创造一个宁静祥和的家庭氛围。还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做一些快乐友好的活动,并且最好父母双方都能陪伴他们,或者尽量呆在一个房间里,让孩子能经常看到你们,这样他们会觉得很安全,舒适和快乐。 室内的温度的新鲜的空气 合理的温度也会帮助孩子睡眠,太冷或太热都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还有要注意保持空气的流通。新鲜的空气对儿童的睡眠大有帮助。 文/叶子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教育孩子对成功的理解

现在教育孩子不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是如何顺利实现成功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了。所以现在的家庭教育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现在的教育结果是学校30%社会20%家庭50%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部分家长不注意家庭教育,导致现在全国的刑事发案率,青少年就占去20%。所以家庭教育事关你们的家庭和社会,事关孩子的将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方法各有不同。 有的家长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批评惩罚。有的家长主张“唯考试成绩论”,为了自己的孩子考个好的成绩,可以包揽,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您包揽不了孩子的一辈子。 。家庭教育是个复杂的工程,关键是家长是不是掌握了教育孩子成才的关键点下边我把成功教子的关键讲给大家,希望对您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所帮助: 1,有惩罚变激励 什么叫激励?怎么激励孩子?简单的讲,就是如何发挥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和潜能,这是一个根本和主要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父母要做的就是激励孩子,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价值,给他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 人像汽车一样,而激励就像汽车油箱的汽油。家长必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挖掘自身的潜能,这就如同给他们的“油箱”里加油。并且家长在激励孩子的时候要有诚意的激励,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孩子的家长,摆出冷面孔和家长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样孩子就不会接受您的激励和建议,您的激励就失败了。 有的家长老是用“你真棒”,“了不起”“太好了”等简单而空洞的评价,孩子也不知道您为什么表扬他,这样就失去了您激励的用处不如具体一些,譬如: “你自己穿衣服穿的很整齐,真不错。”“你能自己叠被子,把床铺收拾的很干净,你真棒!”具体而细致的指出孩子的值得夸奖的地方,这样孩子知道为什么值得夸奖,并能够继续努力,强化好的方面,逐步养成好的品德与习惯。家长一定注意,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物质鼓励为副。 2,和孩子的关系要平等和谐 我为什么要强调平等呢原因是中国有几千年文化传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以深入到了每个人的骨髓很多的家长认为:?和孩子平等是“天方夜谭” ,因此许许多多的悲剧就不断发生譬如:。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子很愿意和隔壁的叔叔交朋友,心里话都愿意和这位叔叔讲,而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讲原因在于,这位叔叔跟她说话的时候都是蹲着,与他一样高,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而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话时,是居高临下,不论爸爸妈妈是站着和坐着总是比自己高好多。且爸爸妈妈老是很严肃的板着脸,而不想在家里多说话。这样下去您的家庭和孩子之间就没有和谐平等的氛围,就谈不上引导教育,你们家庭的亲情,和孩子的感情就大大疏远了,孩子当面不反抗,可就是内心里不喜欢您。你们家庭的潜在矛盾,就这样默默的存在了。所以,庭的和谐平等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素。 3,要给孩子留面子 中国有这样的古话,叫做“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就是说孩子没有什么面子,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教,而妻子有面子,只能在枕头边隐秘的地方才能“教育”。可就是这句混帐话给不少的家庭带来了灾难,家长和孩子中间出现了很大的隔阂。在这里我反复的强调,家长一定注意在众人面前不要对孩子说三道四,你知道孩子怎么理解吗,孩子的理解是:您对着众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大批特批虽然当面孩子不反抗,但是孩子的心灵是不接受的,而您的目的根本就没有达到,相反,孩子根本不愿意和你多说话了我举一个例子:。龙岗的一个孩子的爸爸,开小店,孩子初一辍学不读书了爸爸就看到“深圳特区报”有我的报道,于是就找到特区报,又找到我原来青少年家长培训中心,和约好时间,带着孩子的香港叔叔,爸爸,孩子一块到培训中心一坐,爸爸就说:这孩子不听话,在学校老打架,现在又辍学,求老师帮帮我们的孩子孩子一听大声说:今天是来批判我呀我就赶快插话说:这样吧,孩子的问题我们两个单独谈,你们是不是说说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体会。要不你们先回去了,我和孩子单独的沟通好吗!两个小时的沟通,孩子知道了自己的不对,也。反映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所以我呼吁家长不要在众人面前当孩子的面说三道四,孩子也有自尊,孩子要面子。  

Read more

孩子犯错,不用批评,只需讲这八句话!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作为家长这时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而往往问不到几个问题,事情就已经很清楚并得到解决了。家长不妨可以一试。 1.发生什么事情了? 让孩子有机会说话。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 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2.你的感觉如何? 让孩子情绪有个出口。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 3.你想要怎样? 家长不做批评或判断。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 4.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 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 5.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 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然后问他: 6.你决定怎么做?

Read more

你还在追着孩子喂饭吗?

很多妈妈都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一顿饭没一个小时结束不了,又费心又费体力。 孩子真的是不爱吃饭吗?其实不然,多半是家长纵容的结果。 上周去同事家玩,同事的儿子刚满2岁,我们吃饭的时候,同事让孩子的奶奶看着孩子,说是孩子在桌上容易捣乱,让奶奶带着孩子在一边的小桌子上吃点就行了。 显然小家伙不满意这个安排,用不吃饭来抵抗,奶奶不断得哄着:「来,我们学个小花猫吃一口,小花猫怎么吃饭呢?」 「来,我妈再学一个小老虎吃一口,真乖!」 一顿饭下来,估计把能学的动物都学了一个遍,但是下一顿怎么办呢? 所以孩子越喂,越哄着,越不好好吃饭,想让孩子好好吃饭,就要让孩子享受到吃饭的快乐。 养成好的吃饭习惯从宝宝添加辅食开始就要注意。 添加辅食的时候不要添加调味剂,果汁等味道好的饮品也要让宝宝少喝,以免孩子喝了好喝的果汁反而不喜欢吃奶了。 当宝宝能够握勺子,开始尝试自己吃饭的时候,早一点宝宝大约9到10个月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尝试抓勺子了,一般来讲1岁左右宝宝就开始自己吃饭了。 当宝宝开始尝试自己吃饭的时候,妈妈要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并且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大人来对待,到了吃饭的时间,把宝宝餐椅放在餐桌旁边,让宝宝跟大人一起吃饭。 给孩子前面的小碗、小盘子里布菜,让孩子享受跟家人一起吃饭的乐趣。 孩子虽小,但是跟大人一起吃饭,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融入家庭中,而不是被特殊对待,那些总是追着孩子喂饭的反而没有让孩子跟大人一起吃饭的效果好。 妈妈们不用担心孩子会把饭弄到身上、脸上,无非就是多换一身衣服,多洗一次手脸,相比让孩子好好吃饭,这些事儿都不算麻烦。 另外,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吃孩子不爱吃的东西,有时候家长越是强迫孩子反而越不爱吃,我们成人都不喜欢别人强迫自己,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孩子不爱吃青菜,妈妈可以尝试做青菜饼,青菜面,这些办法总比强迫孩子吃要好。 或者,妈妈可以在阳台种几株青菜,让孩子参与其中,让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等青菜成熟后,孩子肯定不用唠叨就会主动去吃青菜了。 偶尔孩子吃的少一些,家长也无需大惊小怪,因为每个人都有胃口不太好的时候,或许是这天没怎么活动,耗费的精力比较少,不太饿,又或许,今天消化不太好,想少吃一些。这都无可厚非,别因为这个责备孩子,只要不是经常性的不爱吃饭都没关系的。 总之呢,对待孩子吃饭这件事儿上,家长一定要用心,但是不可过于担心,循序渐进,让孩子享受吃饭的乐趣,孩子就会爱上吃饭了。 作者:木棉麻麻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学好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

导读: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阅读,而阅读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多阅读些课外的知识,将终生受益。 丰富阅读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打开了认知外界的一扇窗,可依然有家长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孩子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如此下来,孩子的学习兴趣很难持续,阅读也变得被动起来。其实,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其在快乐参与中养成阅读习惯才更重要。 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 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在这个方面,特级教师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辞,1000多条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 我国当代着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 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我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 总之,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 不同年龄的孩子适合读哪些书? 因为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不一样,所以专家认为: 低年级的儿童,读的书可以以图为主,字大一点,书簿一点。因为孩子小,不会选书,所以家长要帮着孩子参谋着选书。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了书,发现孩子不爱看,就以为孩子不喜欢看课外书,诸不知有时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自己身上。有可能是家长选的书不适合孩子看,二是选的书难度高于孩子的阅读水平。 1、家庭替孩子选书时要注意 最好是图文并茂的,图多对开发孩子右脑有好处。可以丰富孩子头脑中的表像,对孩子今后创造力的发展有好处。 书尽量选簿一点的,最好是一本书里只有一两个故事的,这样孩子很快能读完一本,内心就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下次就还会想读。如果家长为了省钱,给孩子买那种少图的、故事多的,很厚的书,孩子就会丧失读书的兴趣。 2、别错过阅读关键期 我国”猪孩”王显凤从小被继父遗弃在猪圈中吃猪奶长大。她学会了在猪槽中抢食、啃草根树皮、扒土、蹭痒。一直到8岁才被人发现,,救出来后,发现她不会说话、穿衣、吃饭,跟猪的习性一样,专业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对她教育、训练了3年,她仍然只有68的低智商。 “猪孩”都是从8岁被人发现、解救,再由专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施以专业的救治、矫正。但是,再好的教育条件,也没能使她们恢复”人性”,她们落下了”弱智”的终身残疾,原因就是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 经过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自然界的所有动物,包括人,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发育计划时间表:在哪一个阶段哪些技能先发育,哪些技能后发育。如果家长抓住了这个大脑发育时间表,在孩子哪些大脑技能正在发育的高峰期,对孩子适时实施教育,则效果就要好的多。反之,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再对孩子实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许多。 与此相反还有一个例子:二战时,一名叫横井庄一的日本士兵,在东南亚大森林里迷了路。他只好独自一人,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可是获救后,他只用了82天,就完全恢复了原来的能力,原因就在于,在他的成年之前,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那些”关键期”。 做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就应该认识关键期,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把握住了”关键期”,教孩子就会事半功倍,错失了”关键期”去教孩子,就会事半功倍。 3、孩子有哪些关键期? 感官关键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因此要充分让孩子聆听、触摸、观察、尝嗅、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增长智慧。 形象视学发展的关键期(4岁以前):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这时候的孩子,一般喜欢”上公园”、”出去玩”,这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室外自然风光、鲜明的画面。这时,除了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之外,在室内的时候,还要给他多看图画书、动画片,开阔孩子的视野。 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5岁):如果要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一定不要错过3~5岁的音乐智能关键期,可以让孩子多听听古今中外名曲,多参加音乐活动。 语言关键期(3-6岁):这个时候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说话、讲故事、提问,鼓励孩子多说,促进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Read more

孩子讲不听的真正原因

有很多妈妈常常来跟我抱怨,她的孩子「怎么讲都讲不听」,不像我的孩子这么听话;可是我想的是,孩子到底是讲不听,还是听不懂? 儿子才刚刚会走的时候,我担心他以后到马路上,遇到危险不懂得反应,于是带着他们在公园里玩「走走走、停!」的游戏,一边走一边说「走走走!」在喊停的时候,做出夸张的静止动作。儿子一开始根本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七岁的女儿却玩得非常开心,儿子也慢慢地学着姊姊一起玩。 接着,我们改玩「快快的!」跟「慢慢的∼」我们边跑边说:「快快的!快快的!」然后一喊「慢慢的∼慢慢的∼」脚步就要变慢。后来又衍生到「蹲下去」、「站起来」、「跑跑跑」、「走走走」,当孩子的大脑跟身体动作,能够确实与指令连结起来,就代表孩子真的懂了这些语言代表的意思。 因此,儿子从会跑开始,只要他一开心往前跑,我们在后面喊「慢慢的」,甚至喊「停!」他都懂得我们在说什么,自然就不会在马路上横冲直撞。 我常常看到很多大人,在小小孩往前乱跑的时候,大声地在后面喊:「你这样会被车撞到,很危险!」「要我讲几次你才懂呀!不准跑。」我便会想,在三岁孩子的脑袋中,他真的理解「被车撞到」、「危险」、「懂」这些语汇所代表的概念吗?等到大人上前一手抓住孩子,另一手打下去的时候,孩子懂不懂他为什么被打? 从游戏中学习 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我观察到亲子馆中有人意图抢他的玩具时,他会做出推的动作,回到家,我便跟他坐在床上,我喊「我推你!」然后轻推,让他倒在床上。 我又喊「我挤你。」就用身体去挤他;我喊「拉你!」时,就把他拉起来,儿子反覆玩着这些游戏,玩得非常开心。那阵子我们常常玩这类游戏,因此,当他来挤我的时候,我说「不要挤我,我不喜欢。」孩子就听得懂我的话,也理解原来他正在挤我。 我利用跟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用游玩的气氛,结合动作跟语言,事先让孩子理解我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了,才用「孩子听不懂的话」制止他。 当孩子正在保护自己的玩具时,眼睛只有玩具,不见得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妈妈喊「不要推人!」时,如果孩子还无法理解「推人」的意思,当然无法制止他的动作。 父母以为在孩子打人的当下开口制止,孩子就会懂得「不可以打人」,事实上孩子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打人」,只会记得「那个人抢我玩具,妈妈竟然还骂我」的委屈。 两个孩子打架的时候,即使父母强力拉开彼此,孩子眼睛还是恶狠狠的盯着对方,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就好像杀人犯总会在落网后自白:「我发现那个男人伸手去摸我女友时,我就扑过去了,一直到他没反应了,我才知道我正在打人,过一段时间才知道,我把人打死了。」 孩子也是這樣,情緒來的時候,眼中只有他在意的目標,完全沒有攻擊的意識。我會在孩子開始與朋友大量互動之前,結合孩子需要的語彙與動作,想盡辦法事先讓孩子理解這些意思,我不會在孩子腦中沒有畫面、心中沒有感覺的時候,硬講一堆道理,硬扯一堆「同理」。 作者: 王丽芳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宝宝还记得子宫里的事?赶紧问孩子,你会吓到!

日本妇产科医生池川明对年龄平均4岁的1,620名幼儿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33%(534人)幼儿有胎内记忆,另外有21%(335人)还保留着诞生过程的记忆。他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完成的著作《在云彩上看到妈妈时》和《妈妈,我是为你而来的》。 日本福岛大学的副教授饭田史产,曾经出版一本书《生存意义的创造》,书中介绍有 53%的小孩有胎内记忆,41%的小孩则拥有出生记忆。台湾一家出版社将书中79位妈妈们所叙述的内容整理出版了一本名《我记得哟!在妈妈肚子里的那段时间》的书。 他们两位的书里面记录了很多学龄前儿童对出生前的记忆的真实叙述。书中记载的故事,读起来像神话故事,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医学实例。 天使带着在天上排队找妈妈! 池川明医生表示这些统计数字之外的孩子,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而是他们的父母没有问过孩子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每位妈妈都问问自己的孩子,也许都会从天真的孩子们那里听到令你暖心的话语。 池川明表示,很多孩子都说,他们出生之前在柔软的云彩上面,与天使和仙子们一起生活,并在全世界找寻他们认为无人能够代替的最优女性作为人世间的妈妈,然后离开舒适的天上,飞到妈妈的肚子里去。而且,孩子在妈妈肚子里面就已经有了感情、感觉,还能做判断,还能跟妈妈沟通,而胎儿所经历的这一切,他们出生后都能够记住。 池川明在书中记录了一个孩子的回忆:很多仙女一起进入妈妈的肚子里面,然后大约5个仙女回去天上,剩下的仙女就将他的身体做成人类的模样,等鼻子、眼睛、耳朵都生成后,就可以出生了。 有个10岁的小女孩说,在云彩上往下看的时候,看到妈妈很温柔,就决定飞入妈妈的肚子里。 ++++++++++++++++++++++++ 这是与妈妈连接的地方! 有个3岁的孩子摸着自己的肚脐说:这是与妈妈连接的地方。 问一个2岁的小女孩,她在妈妈肚子里看到什么,她双手抱着膝盖蹲着说:好像坐在浴缸里。有一个小孩说:「我是为了跟妈妈说我最喜欢她,才生下来的。」 小男孩优也说出自己出生时的情景。优说在妈妈的肚子里面虽然很黑,但很温暖,还可以游来游去,好想早点出来看看妈妈。出生前,有人告诉他说,可以出去了。本来想第一时间看到妈妈,但却被放入进玻璃盒子。 有个妈妈在怀胎7个月时,她即将去世的父亲替未出生的宝宝取了一个名字。孩子长到5、6岁左右,有一天,手指着外公的遗照,非常惊讶地对妈妈说,我的名字是这个爷爷给起的吧! 有个孩子说,在自己出生前已安排好将来弟弟的人选。他说,在云彩上面,弟弟排在他后面。在天上,除了这个妈妈外,还有一、两个妈妈作候补,但因那个候补妈妈已经有了孩子,所以在与弟弟商量后,就选择了现在这个妈妈。 +++++++++++++++++++++ 一名6岁的男孩叫作小龙,他还能记得出生前如何排队挑选母亲,以及出生前在天上的详细情景。 小龙跟医生说:「妈妈看上去很寂寞,我觉得我来了妈妈就不会寂寞,所以就选择去妈妈的地方。」 医生:什么时候开始选择妈妈的? 小龙:是需要排队的,有很多小天使(小朋友),一团团的人,一个仙女飞来了,就可以带着小天使去了。所以需要等,等待很长时间,一直等到仙女回来。轮番排队,到我的时候,我就选择了妈妈。 医生:怎样选择妈妈的? 小龙:与仙女一起在天上往下看,找到的。觉得妈妈最好,于是飞到妈妈那里了。 医生:决定选择妈妈后,还要回去天上吗? 小龙:就直接飞到妈妈肚子里去,就可以了。

Read more

孩子闹情绪时,父母这样做最有效!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孩子也同样。孩子因为缺乏自制力,所以他们闹情绪的时刻非常多,也让父母感觉非常劳累。 当孩子在闹情绪的时候,很多父母容易踩中这六大雷区,伤害孩子也伤害自己。看看以下解决方法,学会处理孩子的情绪,做积极智慧的父母! 1。八大常见反应 一、以暴制暴 “再闹,就给我试试看!”“不乖就把你赶出门”之类的严惩、恐吓和威胁话语,不但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坏和被动的攻击行为当成报复。 二、当孩子情绪的奴隶 “不要哭,就带你去吃麦当劳!”“我买玩具给你就是了,别难过了!”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避免孩子体会不好的情绪,反而让孩子学会了“情绪勒索”。 三、男孩别哭 “男子汉不要哭,勇敢一点!”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征,男孩也有各种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权利被剥夺,男孩的情绪表达就容易出现障碍。 四、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 ”你这个坏孩子,为什么这么粗暴?”“真是爱哭鬼!惹人厌!”你贴在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会轻而易举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于说教 “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当孩子伤心、难过、生气的时候,情绪已经主导了全部意识,根本不是灌输规则与训诫说教的好时机。 六、回力球效应 “你再闹啊!干脆把我气死好了!”在孩子闹脾气时,无法保持冷静,反而回以愤怒,形成“你来我往”的恶性循环,最后“发脾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也将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断话语 ”怎么垂头丧气的?振作一点!”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不但阻断了亲子沟通,也让孩子相信情绪是不受欢迎的,进而筑起一道心墙,变成一个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显得麻木的人。 八、归咎他人 ”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为了安抚孩子情绪而归咎外界环境的做法,会让孩子无法对自己负责,失去从错误中反省学习的机会,容易养成遇到挫折“只会怪别人”的恶习。 爸妈究竟如何能当好情绪教练? 孩子情绪学习经验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同时也是稳定孩子情绪的最主要来源。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杰出。 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已成了现代父母的必修课。 2。三个步骤破解孩子情绪密码 培养情绪能力,愈早开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在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时,父母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Read more

惩罚不是因为孩子犯了错,而为了他以后不再犯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的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 下面故事中小男孩父母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8岁的小男孩子吃饭的时候拿面包逗小狗玩。结果狗跳起来把他手中的盘子撞掉了地上,盘子碎了。男孩子对父母说:“盘子是小狗打碎的,不是我。” 母亲问:“可是你没错吗?”男孩大叫:“是小狗的错,与我无关。”父亲让男孩到他自己的房间去,好好反省自己究竟有没有错。 十几分钟后,孩子走出房间,说:“小狗有错,我也有错,我不该在吃饭时间喂狗,这是你们多次告诫我的。”父亲笑着说道:那么,你就该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要收拾好餐桌,并拿出零用钱赔这个盘子。男孩点头表示同意。 对于孩子来说,犯错并不是件坏事。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孩子犯了过失恰好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良机。尤其是孩子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 这时如果父母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孩子会很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也会通过父母的指导对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以及今后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具体的认识,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心理学家发现,三岁的孩子就已经对于自己做错的事有了感知能力,他们之所以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往往是因为害怕受到父母的惩罚。 孩子做错了事情,如果说要孩子承担责任的话,应当是承担如何弥补造成的缺失、如果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挨父母的训斥。 如果父母因为孩子犯了错而打骂孩子,孩子会认为挨打受骂就是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挨过打骂之后自己就没事了,惹了多大的祸,都与自己无关了,不论过失大小,后果轻重,责任一律由父母承担了,孩子不需要负任何责任,烂摊子都由父母去收拾。这样做,孩子失去了改正错误的机会,常此以往,就会养成不负责任的习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宁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绵如羊

因工作关系,每年都有那么几个月需要与土豪们交流,为了缓解工作的严肃气氛,大家偶尔会在茶歇时随意闲聊几句,如小孩的教育问题。 有次采访无锡一位做贸易的老板,他本人带个黑边眼镜,穿着色彩鲜艳的运动服,人白白胖胖的,看起来像个很nice的 “大白”,他与太太都笑容可掬,给人的感觉十分明朗。与大部分土豪都爱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不同,他的教育理念很独特:我想要我的孩子做一个平凡的人,希望他有普通人的快乐,过平静的生活,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遵循这个理念,他把孩子送到了当地普通的学校,在学习上对孩子没有要求,只注重培养孩子 “人好”,即与人为善,懂礼貌,尊老爱幼。一切看似完美! 孩子越来越大,渐渐地小学毕业,上初中,上高中了。渐渐地,“大白” 发现了一个很严重问题:这个孩子没有理想!他太 “淡泊” 了! 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说不知道,问他对什么有兴趣,他说不清楚。孩子对钱没有感觉,对权力,对地位,对身份,对荣耀… …统统没有感觉!如考大学,他不认为考上清华北大有什么用;出门买东西,无论买贵重物品还是便宜商品,他都表现得无所谓;对赚钱?那就更没兴趣了,他家的钱几辈子也花不完呐! “我也说不好,就是感觉他懦懦的,绵绵的,没有活力,像只绵羊。”大白叹了口气。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追逐个性的年代。当精英们希望孩子做一个 “平凡的人”,而不是都像曹操一样企盼“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教育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些希望孩子永远幸福快乐的父母,或许是在地球绝大部分森林已经消失多年后全都忘记了丛林竞争法则,认为这世界上没有洪水,没有恶兽,钱就像阳光,可以让孩子永远做一只在太阳底下的小兔兔,萌萌哒就好。 殊不知,丛林永远不会消失,即使没有了树木,只要有人,一个虚拟的丛林便悄然建立。 孩子在学校,学校就是丛林。在这个丛林中,孩子们不仅在激烈比拼学习成绩,还在比性格,比人缘,比谁更能适应并熟练运用这个丛林的规则。有些家长说不喜欢中国的教育环境,太黑暗,太残酷,有钱把孩子送国外阳光的净土… … 当然,你完全可以这么做,但前提是,有没有告诉过孩子无论你在太阳温暖的照耀中还是月下凄冷的风雨中,都要努力适应环境,并具备勇于竞争的意识? 当孩子走向社会,社会更是丛林。商界、政界、文艺界… …哪个不是明规则潜规则暗流涌动?稍不小心就马失前蹄。恶兽不在人群中,而在人心里。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读书时已然不会争强好胜,当他面对更加残酷的社会,面对更加冷漠的人际,他将如何打拼?又将如何自处?别说在竞争中捕捉先机了,也许连被淘汰的机会都没有。 一直相信,无论时代价值观如何更迭,有一点要毫不犹疑地坚持下去,那就是教育孩子—— “追求卓越”!人类要发展进步,家族要传承革新,我们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把下一代变成更优秀的人,让他们更强壮,更聪慧,更有力! 父母不能让孩子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能让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学识的积累、性格的养成、智商的启蒙、情商的培育,还要帮助他树立理想、激发兴趣、制定规则,保持活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