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花钱的教养方法

虽然大家都同意:「穷不能穷教育,苦不能苦孩子。」但是面对一波又一波的不景气与企业裁员,当许多人开始为明天的生活忧虑时,对于孩子教育费用的支出难免愁上加愁了! 其实对于孩子从学龄前一直到中学,有非常多公共的免费资源可以提供孩子的学习需求,甚至在课外活动的安排与参与上,也不见得一定要花钱,只要家长多用点心,不花钱的教养方式反而可能有最好的效果呢!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调查研究报告,发现一个人自我评价高低的来源,是根植于幼年时父母陪伴时间的多寡而定。所谓自我评价的意思是不管外在的成就高或低,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价值的人的自我认定,通常这也是一个人快乐与幸福感的来源。 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花很多时间陪伴着孩子共同游戏、共同分享、共同学习,那种孩子潜意识中会有「我是有价值的,因为父母在乎我。」但是父母若整天忙着做生意,把孩子丢给外佣或保母,一年到头跟孩子没有多少次交心的谈话,那么孩子即便理智上知道父母忙着赚钱没办法陪我是为了我好,但是潜意识里却会烙印下:「一定是我不好,所以不值得父母亲花时间在我身上。」 这种童年的欠缺会形成一辈子心理上的黑洞,我想有许多人永远不满足地在追求金钱与浮泛的虚名,或许都是在填补这种内心的渴望吧?因此,当父母因为不景气或少了加班应酬而多了回家陪伴孩子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反而是非常好的弥补机会。孩子的学习分为课本知识学科以及课外活动与人格生命态度等两大领域。 以上课的科目而言,若是我们没有钱让孩子补习、请家教或上才艺班,该怎么办?尤其有人说,城乡差距的关系,若是孩子碰到不尽责或没有能力的老师该怎么办? 其实这些年,从政府到各个民间公益团体都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多的努力,包括许多影音教材的制作。我们可以上网进入教育资料馆网站,里面从幼儿、小学、国中到高中职,每个学科,每个章节除了文字教材之外,还有邀请最棒的老师录制了生动的教学影片,除了可以点进去线上学习之外,甚至开放下载放在自己的媒介上随时随地研读。 教育部网站里也有许多很棒的资料库可以使用。记得以前曾经到教育部参加一个会议,讨论该如何使用与推广中小学的题库教材。这是政府为了顾虑经济情况不佳的家庭,没有钱买坊间出版社出的测验卷,于是教育部花了不少经费邀请老师针对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分册分章节出测验卷,这些资料除了放在线上供大家免费下载之外(国民中学学习资源网),开会就在讨论若没有能力买电脑或买纸来列印的家庭,该怎么把资源送到这些需要的人手中。 我自己也知道住在我社区里有几位年轻朋友,号召了一些他在大学时勤于当家教的同学,录制了许多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影片,提供没钱上补习班的人免费线上学习。 像这样的免费资源只要家长有心,一定可以找到非常多且适合孩子的教材。若是家里没钱买电脑或没钱上网,这也没有关系,所有公立图书馆与文化中心,都有许多电脑可以免费供孩子使用。 对了,千万不要忽略了图书馆,图书馆除了书之外,还有影片,以及许多坊间不容易租到的纪录片或教学片,当然,这一切资源与服务都是免费的。 另外,除了这种课内的学习之外,透过户外活动让孩子接触到真实的世界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参加活动,基于使用者付费的原则,当然会收钱,但是,在台湾,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几乎每个周末假日都有数不清的免费活动。包括各地的文化中心,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每年至少有数十个机构或单位,基于达到亲近民众的形象与任务,都必须办举许多活动,而且因为「绩效」的评估,各部门无不使尽浑身解数来吸引民众参加。 除此之外,数以万计的民间社团或者企业与基金会,也都会定期举办免费的推广活动,而且往往这些免费的活动都是该组织重要的标竿型宣传,所以邀请的讲师与活动带领人反而都是最顶尖的,就像线上学习的免费教材讲师都是该领域最棒的人才一样,其实是因为这些公共资源,都是政府或公益团体投入大量成本所设置的。 就像这些年我曾经担任过不少政府计画案的评审,看到那些委办的案子起码都得花上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做了教材教案后就是挂在网站上供民众免费使用,身为纳税人的我们,若没有好好利用,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另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有团队合作与价值观的建立,往往在追求知识与课业成绩之余被我们忽略掉了。通常我们会鼓励孩子参加学校或社区举办的各种社团,或担任公益团体的小志工,让他们有机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以及合作完成一些任务与挑战。用这种方式进行这些非常重要的学习,也几乎是用不到什么钱的。 我们必须面对社会朝向M型化发展的现实,但是我们有信心即便没钱,也可以给孩子最恰当的教养方式,家长当然要多用点心,但是这样的用心绝对是非常值得的。 文/李伟文 图来自:wallcoo.net

Read more

动动脑筋让孩子爱上蔬菜,接招

家长总爱这样说 孩子不爱吃菜,着急的家长会给孩子灌输大道理:不吃菜对身体不好,长不高不漂亮等等,但是孩子并没有感受到家长所说的不好,所以家长的唠叨往往没有效果。还有些家长经常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他不吃这个菜,不吃那个菜。这样说会对孩子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强化了这些东西他是不吃的。 孩子不吃菜总是让人头疼,不可打,骂不听,哄不受。不如试试以下方法 动动脑筋,让孩子爱上吃菜 模仿偶像法 对女宝宝说法,没有这个方法更能让她们爱上吃菜的。巴啦啦小魔仙是很多女宝宝的偶像,妈妈可以说:“巴啦啦小魔仙吃青菜才长那么漂亮的,你要是不吃青菜就长不了那么漂亮,就不能成为小公主啦。” 对男宝宝说法,妈妈可以说:“你不吃青菜也可以,但是我怕你会越变越小,没有力气,不能像大力水手和奥特曼那样勇敢,也不能像超人那样帮助别人。” 欲擒故纵法。“你不吃就算啦,我听说冬冬很爱吃青菜,以后他成为超人,你就不要成为超人啦。算了没关系的。” 家长还可以“演戏”,妈妈要给他吃,爸爸抢过来说:“不要给他吃,等一下他吃完就成超人啦,我们都没有他有力气怎么办?”妈妈说:“那他也想成为超人怎么办?”爸爸说:“嘘,不要告诉他。”这个时候的小朋友就会吵着说,“我也要吃我也要吃。” 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 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关注点在自己身上时,家长容易说教,然后是压迫。 其实家长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孩子说:“你不喜欢吃的妈妈也不想让你吃,但是妈妈不想让你长不高,你可以不吃那么多,吃两根好不好,要不今天吃一根,明天吃两根,慢慢的多吃,你就不会那么矮了。咱们不做最矮的那个好不好?”当家长放下自己架子的时候,会和孩子一起去探讨怎样更好,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家长的关心。 家长还可以这样做 父母首先要起带头作用,在宝宝面前表现出爱吃蔬菜,并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宝宝会效仿你的噢! 向宝宝讲述吃蔬菜的好处,但是要以讲故事的形式,宝宝更容易接受。 给宝宝做好看的蔬菜,家长可以改变烹饪方式,比如有些宝宝不爱吃胡萝卜,但是把胡萝卜和肉泥制成胡萝卜肉丸宝宝就能接受。把宝宝吃的菜切得小一些碎一些,或者将几种颜色鲜艳的蔬菜放在一起,搭配出漂亮的图案,吸引宝宝的注意。当然,将蔬菜打成汁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其实要让不爱吃蔬菜的孩子喜欢吃蔬菜,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蔬菜本身是非常美味可口的食品,只要父母有耐心,能针对孩子问题所在采取合理的措施,一定会受到满意效果。 家长们今天回家可以试试看吧,孩子不吃蔬菜别老是说一大堆道理因为他们不会明白的,不如在孩子吃蔬菜时动动脑筋让孩子爱上蔬菜。 转发,转发,转发 让所有的孩子都爱上吃菜。 谢谢,谢谢,谢谢 图 : Pixabay.com

Read more

你到底想让孩子幸福,还是成功?

[01] 跟邻居聊天,她说四年级的儿子期末考了全班第二,她挺欣慰的。因为这孩子以前很贪玩,成绩从来都是中等,她为此每晚都盯着他学习俩小时,不做完练习题不许睡觉,这才把成绩赶上来。 正说着,她儿子过来,说想去广场打篮球。她立刻问:数学题做完了吗?儿子显然有点反感,说好不容易放暑假,你就不能让我放松一下吗? 你到底想让孩子幸福,还是成功? 她一脸严肃:一放松你成绩又得掉下来,别觉得考个第二你就厉害了,你比人家第一差远了。 儿子走了。她跟我说:我真不敢夸他,这孩子本来就不知道争强好胜,得使劲拎着他才对自己有要求。否则考不上XX初中,还有什么前途。 回家后,我跟我儿子聊起那个邻居的小孩。儿子说:他呀,太小气,每次比赛输了都生气,我们买什么新玩具他都说他也有,其实他根本没有,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 我哑然。 这哪里还是“不知道争强好胜”,分明已经好胜得过头了。 晚上,我看到邻居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孩子挑灯夜读的照片,并附言:儿子,为了明天的幸福,加油! 我当时就想:她其实更该说的是“为了成功加油”。 在这位妈妈的艰苦努力下,她的儿子应该会越来越接近成功,但,可能也会越来越远离幸福。 [02] 成功虽与幸福密切相关,但并不能直接导致幸福。这是常识。 而为人父母,我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出幸福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是一面在推动孩子成功,一面夺走他的幸福。 比如那个被改造得“争强好胜”的男孩,他将来可能会考上好初中好大学,做出堂皇的事业。但他受不了别人比自己好,不能容忍自己的一点失败。而不管他多出色,这世上也肯定有许多胜过他的人,那他会幸福吗? 我有个在外企做高管的朋友,认识十几年,我没见他笑过——礼节性的假笑是有的,但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从未出现过。 他老婆有次跟我抱怨,说这个年入几百万的老公,就像一架机器,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完成现实的目标。他不喜欢旅行,没有个人爱好,对艺术和大自然毫无兴趣,偶尔踢球是为了锻炼身体,去打高尔夫是为了跟上层人士交往,对红酒有研究,也是为了社交需要…… “用四个字评价他,就是了无生趣。”他老婆说,“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他小时候除了学习,他妈什么都不让他做,连历史书都不让看,以前他家有条狗,他有时候会跟狗玩,他妈为了不让他分心,把那狗也送人了。他妈现在还挺得意的,四处炫耀自己培养出了这么能赚钱的儿子,还强制我按照她的方法教我女儿。” 把一个热气腾腾的孩子,培养成了一架冰冷的赚钱机器,还深以为傲。 这样的妈,可怕吧? [03] 可是同样的事,很多父母也在做。 ——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许他看电影、听音乐、玩航模、踢足球、参加社会活动、投身大自然……扼杀掉他所有与学习无关的兴趣,使他丧失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让他的世界只剩单调枯燥的“功利”二字。 ——为了让他有学习的动力,给他各种各样不合理的刺激,让他觉得“只有学习好,妈妈才会爱我”“只有考第一,才能得到梦寐以求的玩具”“只有上了名校,人生才有意义”……于是他的思想构建起畸形的逻辑:好成绩=好人生,坏成绩=全完了。而一旦成绩不如意,他必然万念俱灰。那些高考失利后自杀的孩子,想来多是如此。

Read more

这6类妈妈累死也养不出好孩子!很多家长第一个就中了!

人人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可是不对的哦~ 看看下面列举的6类妈妈,你在其中吗? 过分愧疚型 我们都知道德国父母为教孩子严谨,让孩子去体验挫折的感觉,常常会说:“你得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中国的一些家长,在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时,则充满焦虑,容易愧疚自责。 还记得一些幼儿园妈妈群里分享的情景——明明是孩子忘带某样东西,却毫无担当地埋怨妈妈:“都怪你,忘了给我带上,害我被老师骂!”受到谴责时,你甚至连声道歉:“对不起,妈妈一着急就忘了,下不为例。”为的就是让孩子少点愧疚感,不哭闹,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抗。 分析:因为母乳不够,妈妈愧疚;因为忙于琐事陪孩子时间少,妈妈愧疚; 偶尔对孩子发脾气,妈妈愧疚。你是否对孩子疼爱到极端,你是否感到身心俱疲? 但这种付出,长此以往很难得到回报,当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只会养成怪别人、找客观理由的品性,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更没办法进步。 控制欲极强型 《虎妈猫爸》大家看过吧,这种类型的妈妈把“听话”当作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很多妈妈眼里,孩子没有按你规划的人生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决定,就是“叛逆”。 这种案例在我身边就有,现在孩子长大了甚至妈妈还会去管,成为了“妈宝”或者没有思想的人。 他们父母有一个很自私的行为,就是特别乐意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甚至一些事业工作不顺利的家长,把后半生的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望子成龙的拼搏中,为了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发展,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都置若罔闻,常言道,教育的核心是“疏则通,堵则盈”,孩子若很难活出自我, 会觉得很迷茫,只有更加去依赖父母,求助怎么做,长期以往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热衷攀比型 中国妈妈爱攀比在国际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到升学考分,小到鸡毛蒜皮的琐事,中国妈妈总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同事、左邻右舍攀比一番。买什么文具,上什么私家补习班,甚至家里有钱的还要晒晒车,房。当然除了物质,最重要就是成绩的攀比。 人家的孩子去英语补习班,不管自己孩子喜欢与否,都不甘落后;孩子考了班级前三名,就问第一、二名是谁,要求下次赶超他。不知不觉中孩子成为别人的参照物,成了你攀比的砝码! 渐渐的通过身教,孩子也把眼睛只盯着分,只懂得吹嘘,不知为何学,不懂学以致用。 “孩奴”型 孩奴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热词”,形容某些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试着问问自己 有了孩子后,是否还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很多妈妈经常感慨当妈前后的巨大差别:当妈后没了自我,变成了一颗只围绕孩子转的卫星。与丈夫相处的时间少了,与朋友的联系少了,与社会的接触少了,业余的兴趣少了。 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单位组织的大多数聚餐和旅游活动,甚至放弃原本辉煌的事业,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似乎只有这样“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称得上称职的好妈妈。 但真的是这样吗?也不尽然,首先,这样副作用很严重,因为会增加孩子的匮乏感和愧疚感,造成孩子同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可以负责任的说,孩奴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弊远大于利。

Read more

这位妈妈为何会把校方痛骂了一遍…霸气!

值得看的故事,主角是一位在急诊室工作的护士妈妈… 她用第一人称叙述了这个故事… (我是一名急诊护士,我们上班时手机不能带在身上,都锁柜子里去了。因为手机打不通,有通电话打到了医院的前台,找我的。) 电话:“我是**学校的**老师,你女儿在学校惹事了,你需要过来一趟。” 我:“她受伤了吗?能不能等我把班上完再过去,两个小时就行。” 电话:“你女儿打了另一个同学。我们已经给你打了45分钟的电话了,一直联系不上。事情真的非常严重。” (我匆匆忙忙赶到学校,然后被带到了校长的办公室。我看到里面有我的女儿,他们年级的教导主任,校长,一个男老师,一个鼻子周围都是鲜血,满脸通红的男生,以及他的父母) 校长:“您总算来了!” 我:“是啊,急诊室太忙了。最后一个小时,我处理了一个被妈妈打到需要缝40针的7岁小男孩。后来警察又来找我问话,让你们久等了,抱歉。」 (校长听完似乎略有些不好意思…之后,他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我说了一遍:先是这个男生弹了我女儿的bra,然后我女儿就朝他脸上打了两拳。听他们说完,感觉他们好像觉得男生没做错什么,是我女儿太过分) 我:「所以,你们今天叫我过来,是想要知道我是否要以性骚扰罪起诉这个男同学,并且以管理失当的原因起诉学校吗? ” (当我提到性骚扰的时候,他们突然都变得紧张不安。) 男老师:“我觉得没那么严重。” 教导主任:“我们不要过度反应啊。” 校长:“我觉得你重点理解错了。” (男生的母亲开始哭,我转向女儿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女儿:“ 他一直在弹我的bra,我要他停止,但是他不要,我就告诉老师了,老师要我别理他(ignore it),之后那个男生又开始弹,还把我bra的扣子弹开了。我就打他了。然后他就不弹了。” (我转向男老师) 我:“你纵容这个男生弹我女儿的胸罩?为什么你不阻止他?你过来,让我来摸一下你的裤裆。” 男老師:「說什麼啊!不可能!」 我:“这个行为对你来说不恰当吗?那你现在去弹一下教导主任的胸罩,看看她是不是会感觉很有趣。或者你去弹一下这个男孩妈妈的胸罩。或者是我的也行,你觉得就因为他们是孩子,就把这件事当好玩?” 校长:“女士,恕我直言,你女儿还是打了另一个孩子。”

Read more

轻松教宝宝学走路

五个阶段​​教宝宝学会走路 宝宝学走路第一阶段(十至十一个月) 这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发现宝宝在放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此时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宝宝学走路第二阶段(十二个月) 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此时,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宝宝学走路第三阶段(十二个月以上 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还要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此时父母可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宝宝学走路第四阶段(十三个月左右) 此时父母要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还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此时,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宝宝学走路第五个阶段(十三至十五个月) 此时,父母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父母要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宝宝学走路还可以帮宝宝穿上防滑的鞋袜,以防止宝宝跌倒。而且家里阳台、护栏等的高度要高过孩子的身高。 9大游戏 轻松教宝宝学走路 1、捉蝴蝶游戏 捉蝴蝶游戏可以帮助到宝宝走路,此游戏主要是锻炼孩子视觉追逐能力,练习孩子四散行走,转换蹲下、站起动作。父母拿着纸蝴蝶逗引孩子,让孩子的视线追逐蝴蝶的落点当蝴蝶落地时,让孩子蹲下捉住它。也可以反过来,让孩子拿着蝴蝶,家长来追逐孩子。 2、送小动物回家游戏 送小动物回家游戏主要是训练宝宝能独立稳步行走。给宝宝一辆小推车,车上装上宝宝喜欢的毛绒玩具小动物,引导宝宝把推车推到小动物的家。小动物的家可以用积木搭四间小房子,房子的上面贴有以上小动物图片,这样一来还可以锻炼小孩的认识能力。 3、开汽车游戏 开汽车游戏主要目标是学习绕障碍行走,发展宝宝平衡能力、平稳行走。家长用积木等搭建路障,教宝宝模仿家长发出“嘀!嘀!”的声音,手拿塑料圈当做方向盘,一起开汽车,绕各种障碍物,如如钻拱形门、绕过纸砖、走过小路等。 4、踩纸球游戏 踩纸球游戏主要目标是练习听指令行走,培养孩子感受音乐的能力。家长将报纸揉成纸球,绳子一头系着纸球,一头由家长拉着走,孩子跟在纸球后面用脚踩,教师控制录音机,音量小表示拖着纸球慢慢走,音量大则快走。在孩子熟悉了听音乐节奏变化行走之后,还可以听音乐变换方向走。 5、抱一抱游戏 妈妈爸爸相距1米面对面蹲好,宝宝站在妈妈身边,爸爸拍手呼唤:“宝宝,来,找爸爸。”宝宝蹒跚扑向爸爸怀里。妈妈拍手呼唤:“宝宝来,找妈妈。”宝宝扑进妈妈怀中。这个游戏适宜满11个月、自己能独站的宝贝。每天进行2、3次,每次走5、6回即可,可根据宝宝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次数、拉长距离。 39大游戏教孩子学走路 2回顶部

Read more

不要把你的恨灌输给孩子

01 闺蜜眉头紧蹙的对我说,她深深觉得她的妈妈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自从她懂事开始,妈妈就像祥林嫂一样,经常一字一泪地哭诉,爷爷奶奶对她如何如何不好,姑姑和婶子又怎么欺负她,爸爸就是个窝囊废,不懂得保护她。 小时候闺蜜看到妈妈哭得像个泪人,会打心眼里心疼妈妈,并恶狠狠地发誓,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好好替妈妈报仇。 就这样,在妈妈不厌其烦的抱怨下,青春期的闺蜜就像一只倔强的刺猬,她会怒气冲天的顶撞爷爷奶奶;还会口无遮拦地指着姑姑和婶子破口大骂;甚至她还会冲着埋头抽烟的爸爸,歇斯底里的大喊,你能不能像个男人一样保护我妈,如果天下的男人都像你一样窝囊,那我宁肯不结婚。 尽管闺蜜觉得自己像个穿着盔甲的勇士一样,替妈妈冲锋陷阵,杀敌无数。但她仍然很有挫败感,因为她的妈妈依旧不快乐。 每次闺蜜冲家人大发雷霆后,家人都会毫无例外的指责她没有教养,指责她妈妈不会教育孩子。然后,她妈妈又会像唐僧一样,周而复始地念叨这些婆媳和妯娌之间的恩恩怨怨。 高中时期的闺蜜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她经常无比痛苦地揪着自己的头发,不停地拍打着自己头,然后长叹一声气,看她如此苦不堪言,我忍不住询问她为什么而苦恼。 闺蜜眉头紧锁地对我说,她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和她哭诉,和奶奶、姑姑婶子之间的宿怨,她觉得妈妈很可怜,替她感到委屈,但又恨自己无能为力改变这一切。 我安慰她,别想那么多,大人之间的事情,是我们现在年龄所不能理解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只有我们强大才能做父母的保护伞,不是么? 考大学的时候,闺蜜特意报考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三亚大学。 不知道为什么,她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愿望,想远远地逃离这个怨气冲天的家。 离开前,妈妈一般收拾东西,一边又对她说起那些纠缠了十几年的恩怨。闺蜜突然很冷静地对妈妈说,如果你实在觉得很委屈,可以选择离婚,离开这个让你百般痛苦的家,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妈妈被闺蜜的话吓了一跳,不可思议地望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的女儿,讪讪说,说什么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家没点烦心事,不能因为点鸡毛蒜皮的事就离婚啊! 闺蜜很认真地对妈妈说,那么就请你忘记那些所谓的伤害,只有我们宽容的对待别人,才能被他人温柔相待,不是么? 多年过去了,闺蜜如今也嫁作他人妇,并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 当她为人妻,为人媳,为人嫂的时候,才深刻明白到,结婚后,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本来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清官难断的千古奇案。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何况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很难分辨清对与错! 我们无法左右别人,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 闺蜜的婆婆因为身体健康问题,没办法帮忙带孩子,闺蜜只好让妈妈过来帮忙,没想到小时候的噩梦又重新开始。 妈妈几乎每天都在抱怨,闺蜜的婆婆,为什么不帮忙带孩子,还引导孩子,以后不要对奶奶好。 闺蜜无比崩溃地对妈妈说,请不要把大人之间的恩怨,牵扯到孩子身上好吗? 闺蜜想起了多年前那个叛逆的自己,就在她正义凌然地替妈妈讨回公道时,没有人会在意她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私人恩怨。 大家只记住了,她只是一个没有教养、不尊敬老人的野蛮孩子。 她不想自己变成像妈妈那样的怨妇,也不想孩子变得跟小时候她一样,小小年纪就承受这个年龄不应该理解的怨气。

Read more

你心里有没有委屈过,妈妈?

妈妈: 我是宝宝。 驻扎在你身体里九个月了,你每天都摸着肚子跟我说话,其实,我也有很多话想跟你说。 先道个歉吧。 特别对不起,妈妈,这两百多天,我给你添了数不清的麻烦。 孕吐失眠,腰疼腿胀,行动艰难,喘不上气……还有,那么爱漂亮的你,胖成了一团,脸上生了斑,妊娠纹一大片。 其实我很担心。 在你扶着洗手池吐得稀里哗啦的时候。 在你腰疼欲裂站不直躺不下的时候。 在你整夜难眠不停跑洗手间的时候。 在你往遍布妊娠纹的肚子上抹橄榄油的时候。 在你站上体重秤,发现自己又长了一斤半的时候…… 因为我的野蛮生长,你受了太多苦,我以为你会责怪我。 但是,你没有。 你还是每晚放胎教音乐给我听。 还是热切地到处学习养娃小知识。 还是抚着大肚子细细碎碎地跟我说话。 还是兴致勃勃地给我准备奶瓶澡盆小被子。 我睡着了你会担心“怎么好久没动了”。 我撒欢时你又担心“怎么动那么厉害啊”。 哈,多好的妈妈啊。 看来我选你做妈妈,真是选对了。 多么庆幸,造物主安排了我们做一世母子。 我在苍茫和混沌中游历了亿万年,才机缘巧合遇到你,成为你的孩子,这是多大的缘分和幸运。 谢谢你妈妈,给了我一世为人的机会,让我可以体验爱恨情仇,品尝人间百味,经历顺逆成败,感受欢喜悲忧,看美丽和不美丽的风景,听动人和不动人的故事。

Read more

有男孩的父母必看:男孩的心理需要,比物质重要一百倍

父亲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男孩。 不同年龄段男孩的父亲,应树立不同的榜样形象。 男孩女孩,需要的教养方式确实不同。 家里有男孩,该怎么养?一味的穷养、让孩子多吃苦——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 一味的穷养、多吃苦,教养出来的男孩,没出息的、啃老的、没能力过好婚姻生活的——比比皆是。 那到底男孩子该怎么养才最健康?家中有男孩的父母,都可以读读这篇文章。 一位母亲这样描述丈夫与儿子的关系:“有时,我觉得丈夫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像一个谜,他们总是扭在一起打打闹闹、你追我赶、互相挠痒痒。他们之间打闹的性质与我和儿子之间完全不同。” 我觉得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 母爱给孩子满足感,父爱给孩子方向感 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父与子之间的语言。他们在一起可以不分长幼地打闹、可以不断触碰对方的身体。 行为学家表示:父与子在打闹中所进行的身体之间的接触是父子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深层次的沟通。 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男人。 在父亲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会自觉地以父亲为榜样。 每个男孩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爱, 但父爱与母爱完全不同。 母爱细腻、温柔, 在母爱中,男孩能得到满足感; 而父爱博大、粗犷, 在父爱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如果一个小男孩长时间接触不到父亲,或者感受不到父爱,他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会迷失方向。 长期接触不到父亲的男孩,会产生女性化倾向。 另外,在长期感受不到父爱的情况下,很多小男孩为了使自己有机会与父亲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常常会用一些坏行为,如撒谎、偷盗、打架等来吸引父亲的眼球。 当然,还有很多小男孩不惜伤害自己,以赢得父亲的关注。 男孩是需要父亲的,他们需要从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需要模仿父亲的行为来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 所以,为了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千万不要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了儿子。

Read more

孩子情商高,其实就是教养好!

前言 “情商”这词近年来很流行。何谓情商高?何以提高情商? 很多人一直搞不清此定义,但对情商低的种种世相却能尽收眼底。 如果只是想着孩子怎样才能聪明,怎样考高分,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不注重对孩子心智的培养。如果父母只重视对孩子进行文化灌输,而忽视孩子接受自己、被别人接受以及友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那么,孩子不会感到快乐和幸福,相反,会渐渐变得冷漠、自私、焦虑、任性…… [18岁之前,是培养孩子情商的绝佳时期] 一、教孩子学会生存和自立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群在山里野餐的小孩子迷路,在潮湿饥饿中度过了恐怖的一夜,他们无望地失声痛哭,“人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了”,一个孩子绝望地哭泣着说,“我们会死在这儿。” 然而,11岁的伊芙雷站了出来,“我不想死!”她坚定地说,“我爸爸说过,只要沿着小溪走,小溪会把我们带到一条较大的小河,最终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小市镇。我就打算沿着小溪走,你们可以跟着我走。”结果,他们在伊芙雷的带领下,胜利地穿出森林。 也许人们会认为,像伊芙雷这样的女孩生来就有才能,其实才能不是天生的,得益于其父的后天的教育。目前西方国家,包括东亚的日本,十分重视孩子的生存教育,从孩子懂事起,就教育他们如何学会生存和自立,跌到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会吃饭,整理自己的东西,并知道什么情况下怎样保护自己等。 二、培养同理心 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能敏锐的感知别人的快乐与悲伤,她就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好的关系让她幸福;她能为别人着想,那她一定是个有道德的人,而不是空有学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同时,有同理心的人都是有人性的,这是做人的根本。 为很多家长总是抱怨:整天起早贪黑付出那么多,没想到养了个小白眼狼,一点都不体谅我!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平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导致孩子不习惯与站在家长角度上思考问题。而培养孩子同理心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多跟孩子表述你的感受,然后问一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做? 三、培养责任心 情商高的孩子,对自己应遵守的规则、应履行的义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当自己犯了错误时,能勇敢面对,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而不是哭闹、耍赖。 教养好的孩子,往往也是有担当的孩子,答应了父母的事情尽量去实现,而不是仗着自己年龄小就随意反悔、撒泼。 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例如,当孩子要养些花草动物时,家长在答应孩子的要求前,可以让孩子承诺定时浇水或给小动物喂养等。当然孩子在照顾的过程中,难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时候家长应该进行监督,并告诉孩子疏于照顾的后果,让孩子负起责任来。 四、管理情绪的能力 一个情商高的孩子,不会在测验不及格的同桌面前炫耀自己的100分,因为这很伤人,除了让同桌更痛恨你,没有别的好处;同样,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不会把在学校受的委屈发泄到父母身上,因为我们不能让无辜的人替我们的坏情绪买单。 管理情绪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压制情绪。第二方面是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善于把握表达情绪的分寸。 这里以孩子对于愤怒情绪的表达为例来说明。一些家长在批评、惩罚孩子的时候,不允许孩子辩解,不允许孩子哭泣,甚至连孩子表达出一些不满情绪都不允许。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会变得或者是逆来顺受,或者是压抑郁闷,或者是当面唯唯诺诺,背后却以破坏纪律、破坏东西的极端方式发泄愤怒情绪,这都不利于孩子情商的培养。 恰当的做法是,当批评孩子的时候,允许孩子辩解,让他讲出自己的道理,当孩子受到惩罚的时候,也应该允许他哭泣,也应该允许他不满、允许他愤怒。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压制他。我们不是希望孩子没有愤怒,而只是希望教给他如何恰当地表达愤怒。 如果我们能够以极大的包容来教育引导孩子,他们就能够逐渐学会控制情绪。遇到高兴的事不会乐极生悲,遇到悲伤的事不会绝望无助,遇到愤怒的事不会冲动,能够通过等待、转移、调节的方式来化解负面情绪。 18岁前,也就是孩子成年以前,父母必须培养出他的高情商。到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发育已经基本定型了,以后再想培养就比较困难了。对于一个即将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人来说,情商比智商要更加重要,它能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以后不会出现心理和精神问题;它也能使你的孩子善于交际,富有人格魅力;它还能使孩子坚强勇敢、冷静沉着地去面对所有压力和困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