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EQ高不高,关键在父母

《爸爸去哪儿》中,每一对亲子都有让人欣赏之处。而小公主夏天,更是掳获了许多观众的喜爱。而我认为夏天非常幸运,有一对懂得做EQ教育的父母。这,真是太难得了!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乐成功,却不一定知道该做些什么,才能确保孩子未来真的快乐成功。而心理学上研究发现,EQ影响孩子的一生。 EQ高,不但自己容易快乐,对学习、人际关系,以及未来工作成就都有着关键影响力。我自己从一九九六年开始研究EQ,也做了多年的儿童EQ教育,平时不论在电视节目上或大型演讲中,我一直提醒大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EQ教练」,帮助孩子培养EQ能力,例如自信、同理心、愤怒管理能力、自制力、冲突管理能力等。 而在这方面,夏天的父母都是非常称职的「EQ教练」,他们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教育方式,其中有几点特别突出,让人激赏,很值得大家参考。 第一,善于和孩子沟通。 节目一开始,父亲和孩子被关在一个小房间内等待。在什么玩具都没有的情况下,有的父亲看手机,有的枯坐无语,而夏天爸爸和夏天有说有笑,亲子沟通极佳。夏克立自己说,他花许多时间陪夏天,和孩子说话。真好!懂得和孩子沟通,是他们亲子关系里面最营养的元素之一。 很多父母觉得,陪伴孩子就是要和孩子一起玩玩具,或一起看电视,没有这些媒介,就失去亲子互动的桥梁而手足无措。夏克立的做法说明了另一种状态:只要我跟孩子在一起就好。我觉得这才是最成功的亲子教育─不需要任何工具,两个人就能愉快相处。这代表这段亲子关系的本质很好。 第二,关注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发现孩子有负面情绪时,一般父母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对孩子大喊:「你有什么好生气的?你有什么好难过的?⋯⋯不准哭、不准闹了⋯⋯再闹我就收拾你⋯⋯」而夏克立却有截然不同的做法,他很关心孩子的心情,会温柔地对夏天说:「我知道妳不开心⋯⋯」他关心孩子的情绪,并懂得接纳,这么做会让孩子感受到爱,也是EQ教育的基础。许多父母都忽略了,其实孩子的情绪是沟通的方式之一,被忽视是最糟的EQ教育,孩子以后就会不易觉察并在意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第三,温和而坚定地教孩子规矩。 有一期节目里,夏天因为没有说到做到,被老爸处罚了。夏克立温和地说出惩罚原因,然后要夏天接受惩罚到旁边站着。要一个人在镜头前当众被处罚,假如平时的EQ教养不佳,孩子没有自信,就会很容易因此觉得自己好糟糕、难受哭闹。 然而,我们看到夏天小公主不哭不闹,欣然接受。在罚站时,诺一来问原因,夏天很平静地说:「我在罚站呢。」夏天的反应说明了,夏爸爸平时不但爱孩子,也很重视教孩子,有规则有立场,如果孩子没做对,也会给予惩罚(但不打不骂,而是用暂停冷静法,要孩子冷静思考)。真是幼儿教育的教科书做法,非常用心的老爸!耶耶!此处值得有掌声! 我听过一些父母说,如果自己不打不骂用暂停法,孩子是不会听话的。仔细一聊,往往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很认真地坚持执行,父母出尔反尔,当然效果不佳。 许多父母对「教规矩」不拿手,孩子做错事,不是狠狠打骂,就是忽视溺爱。其实溺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因为父母放弃了教育孩子的机会,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而打骂更是最伤害孩子自信的做法,非常不可取。夏爸爸的做法很值得参考,当父母教育得当时,孩子内心有很多的爱与自信,既学到了正确做法,也不会影响自信。 第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夏爸爸很重视孩子的同理心教育,节目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按照规则,夏天、轩轩和大俊这三个孩子里面,必须有一个孩子跟他老爸接受惩罚,留在沙滩上住很破的帐篷。最后,轩轩在老爸邹市明的鼓励下,有点委屈地说:「我住吧。」于是夏天拿到了奖励,很开心地跑回来对爸爸大喊:「好棒啊!」此时,夏克立的反应让我觉得相当佩服,他对女儿说:「我们不要太高兴,轩轩没有拿到奖励而正难过呢。」 哇!这个爸爸从小就在教孩子怎么样去关心、留意别人的情绪,培养同理心。孩子在自己高兴的时候,也不忘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他告诉夏天:「轩轩刚刚挺身而出,就等于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因此我们才能住很棒的房子、吃好吃的东西。」 我的观察心得是,许多父母都忽视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所以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不受欢迎,长大后成了心理学家口中的「巨婴」─外表像大人,但内心仍是个婴儿。所以,夏天爸爸在这部分的教育方法,非常值得父母们学习参考。 作者: 张怡筠 博士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妈妈,你越催促,孩子越慢! 这么做才管用

孩子做事磨蹭,怎么催都不着急,一直是妈妈们心头的一道大难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有一天早晨,妈妈眼睁睁看着孩子穿好衣服又在床上伸懒腰,吃饭的时候没完没了地发呆,弄撒了水就慢条斯理地擦桌子,扔个纸巾恨不得用十分钟。这些事情忙完了,时间已经很晚,注定要迟到了。 以前,妈妈遇到这种情况就一个劲儿地催促,这次妈妈小小地挑战了自己一回,就想看看不催会怎么样。妈妈虽然什么也没做,但内心焦急、不安、气愤,想催又拼命忍住,这个过程相当难受,不可思议的是,最后的感觉居然是无比平静。妈妈心里在想:“迟到就迟到,迟到也没什么可怕的,该我做的我都已经做了,反正老师批评他,又不会批评我。” 在上学的路上,孩子明显着急了,小声嘀咕:“哎呀,要迟到了。”然后张罗着给老师打电话请假。 第二天,妈妈更加潇洒,什么也不说,默默地等着,到了上学时间,妈妈拎着钥匙下楼,孩子手忙脚乱地带上东西,一路小跑追出。上学路上孩子非常担心迟到,堵车的时候,干脆自己下车往前走。妈妈说,这一天,内心完全没有像前一天那样挣扎,自始至终都很平静。 经过这一切后,妈妈感慨地说,虽然在育儿书上,无数次地看到“父母不着急,孩子会自己负责”之类的道理,但真真切切地体验这个过程,还是觉得很奇妙,尤其是孩子表现出的主动性,她简直不敢相信。 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其实孩子有时候就是这样,他也明白晚了就会迟到,他也不想迟到,可当你在不断焦急的催促他时,他反而不着急了,因为他的注意力被你转移了,因为此时“迟到”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你妄图“控制”他,他对“自由”的争取在他心里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你越催,他越慢,因为他要“抗争”。 以前妈妈焦虑的时候,就会去不断催促孩子,这个不假思索的行动往往帮倒忙,结果是越催越慢,越慢越催。当文中的妈妈找回了自己的感觉,感受内心的焦虑逐渐转化成不安和愤怒,最终这些情绪慢慢消失了,当回归到平静时,内心是非常有力量的,这时候就可以理智地面对孩子迟到这件事。 而当你淡定下来,当你不再对这件事发表意见,“迟到”就成了孩子此时心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他就会自己着急,自己学着承担,自己学着负责。 有些时候我们不必为孩子那么着急上火,有些事情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直面人生。孩子要学会成长,我们要学会放手。 做一个淡定的妈妈,不要把自己拉进跟孩子战斗的泥沼中。 再花五分钟,看看为什么你的孩子那么拖沓和任性,找出原因!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请你告诉孩子这三条鱼

有空给孩子们讲讲三条鱼的故事吧: 第一条是海洋深处的大马哈鱼。 母马哈鱼产完卵后,就守在一边,孵化出来的小鱼还不能觅食,只能靠吃母亲的肉长大。母马哈鱼忍着剧痛,任凭撕咬。小鱼长大了,母鱼却只剩下一堆骸骨,无声地诠释着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大马哈鱼是一条母爱之鱼。 第二条是微山湖的乌鳢。 据说此鱼产子后便双目失明,无法觅食而只能忍饥挨饿,孵化出来的千百条小鱼天生灵性,不忍母亲饿死,便一条一条地主动游到母鱼的嘴里供母鱼充饥。母鱼活过来了,子女的存活量却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它们大多为了母亲献出了自己年幼的生命。乌鳢是一条孝子之鱼。 第三条是鲑鱼。 每年产卵季节,鲑鱼都要千方百计地从海洋洄游到位于陆地上的出生地——那条陆地上的河流。央视动物世界曾经播放了鲑鱼的回家之路,极其惨烈和悲壮。回家的路上要飞跃大瀑布,瀑布旁边还守着成群的灰熊,不能跃过大瀑布的鱼多半进入了灰熊的肚中;跃过大瀑布的鱼已经筋疲力尽,却还得面对数以万计的鱼雕的猎食。只有不多的幸运者才可以躲过追捕。耗尽所有的能量和储备的脂肪后,鲑鱼游回了自己的出生地,完成它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谈恋爱,结婚产卵,最后安详地死在自己的出生地。来年的春天,新的鲑鱼破卵而出,沿河而下,开始了上一辈艰难的生命之旅。鲑鱼是一条乡恋之鱼。 常常想,在这个世上至少还有三条鱼让我们感动。 一条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目送着我们走向远方,无怨无悔地付出直到无所付出; 一条是子女,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就与我们结下了血脉之缘,从此无比信任相伴到老; 一条是故乡,无论飘得多高,终有一天我们还是要踏上这条回家的路。 我们都是一群孤独的鱼,不小心游到了这个世界上,从此被这个世界收留,成为今生今世三条鱼最大的牵挂。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学会“善待”孩子的小秘密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们心中那些五花八门的“秘密”,是一片童话般的自由王国,是一方“非请莫入”的心灵圣地。面对孩子的“秘密”,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秘密从哪里来 0-3岁 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生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 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是只属于我的东西”,于是秘密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时的孩子对于要保守秘密还是公开秘密毫无意识。 4-5岁 感受秘密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只能说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仅此而已。如果问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可能回答,“我已经告诉别人好多秘密了。”可见,他还根本没有办法保密。 学龄期 为秘密困惑 大部分6岁的孩子会为该不该把秘密说出去而发愁。尤其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成人的要求相抵触的时候,他学会了“阳奉阴违”,由此产生了“见不得光”的想法或做法。一方面他希望追求独立,通过保留自己的秘密而获得独立自主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又会为自己保留了秘密而内疚。 孩子为何隐藏秘密 孩子有了“秘密”,却总是瞒着家长。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且听他们道来—— 暂时保密给大人惊喜 安安(5岁,男):每次我用在故事或电视里学来的方法,故意不把“心里话”告诉爸爸妈妈。等到过一阵子才说,有时看到他们开心和惊讶的样子,我就觉得很好玩。 点评:孩子的这类行为其实是为了给家长一个惊喜而暂时保密,并且想以成人的惊讶换取心理的愉悦,具有良好动机。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不可烦躁恼怒。 不顾阻挠暗地行事 娜娜(7岁,女):父母总对我说很多事情不要做,可是我觉得自己是真的喜欢做那些事情的。所以,我只好偷偷地尝试,不想让他们知道。 点评:这体现了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发现后,应以民主的态度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她一定的活动自由。 害怕批评和嘲笑 凯凯(6岁,男):放学回家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断练习体操动作。因为我想顺利通过筛选,成为六一儿童节体操比赛的队员。不过,爸爸妈妈对我很没信心,所以我不想让他们知道。虽然他们很好奇我每天在搞什么名堂,但我总说:“什么都没干。” 点评:这说明孩子不愿暴露缺点,而在维护“自尊”。家长应多肯定孩子的进步,耐心帮助他,不要对孩子提过高要求,更不要讽刺挖苦他。

Read more

比起打骂,孩子最害怕的事情竟然有这几件!(父母必读)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1.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2.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3.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4.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Read more

一瓶醋 告诉你如何教育孩子?99%家长看完陷入深思…

01 前几天在外边吃早餐,旁边一桌坐着一家三口,孩子应该是要去幼儿园,背着一个小书包。爸爸匆匆吃完早餐后就开始玩手机,孩子吃了几个饺子就说要蘸点醋,刚好自己桌的用完了。 “叫你爸爸去拿。”孩子妈有点不高兴地说。 “爸爸,拿醋。” “你自己去,不是跟你说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嘛。老师怎么教的?”爸爸头也不抬地说。 孩子抿了一下嘴巴,然后自己去隔壁桌拿去了。没想到刚拿起来就掉在了地上,满地的碎片和撒开的醋,空气里都酸酸的。 “你这个笨手笨脚熊孩子,看我不打你屁股!”这时候爸爸就起身骂起了孩子。 妈妈赶紧把吓得不知所措的孩子拉了过来,“这么大瓶子的醋,是有点滑,没事,跟老板道个歉,赔一瓶就行,下次注意点”。 “我看就是你惯的,就知道溺爱,一点小事都做不好。”孩子爸爸一脸的不耐烦。 “那我是不是也惯你了,孩子的事你什么时候操过一点点心,家里的事你又关心多少?你还好意思大喊大叫。如果不是你玩手机,没照顾一下孩子,会这样吗?” “你,不跟你说了。”这时爸爸也支支吾吾不知说什么了。 我们常常说不要溺爱孩子,要孩子独立,可是,你真的好好爱孩子了吗? 很多的父母,特别是爸爸,打着要孩子独立的招牌,躲进自己的世界里玩乐或者清净。如果有一天你老了,你需要孩子为你做点事的时候。会不会得到种种推诿呢?如同你当年糊弄孩子那样。 明明在玩手机游戏,却跟拉着自己手的孩子说自己有事要忙;明明是想看一场球赛,却推开孩子说爸爸忙。很多时候,找着借口,推开孩子的手。其实你推开的不是孩子,而是在伤害孩子对你的依恋之情。 要知道,播种爱才能收获爱。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态度,往往影响着孩子将来待人处事的态度。 02 在知乎看到一个这样的小故事,让我感动不已。 “一个小男孩看故事入了迷,故事里说有人给国王贡献了一条桌布,脏了不用洗,只用在火里一烧就干净了,原来这个桌布是石棉做的。 小男孩死活不相信居然有烧不着的布,男孩的爸爸为了给他演示,不顾妈妈的反对,拆了家里的电热杯,从里面拿出石棉,然后放到煤气灶上烧给他看。 果然那块石棉没烧着,反而变白了。从此小男孩知道了石棉燃点高这个事实。 二十年过去了,爸爸在电话里问他, QQ为什么登录不了,怎么下载电影,为什么显示器不亮,电脑越来越慢是怎么回事。 每当他犯懒不想回答时,他就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周末,在燃气灶上安静躺着的那块石棉。” 看到这个小故事,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虽然家里很穷,但如果是我想做的事,家里却很支持,从不多问。所以我那时候就会拿不多的零花钱找医生买体温计、注射器,用来做一些小实验。将一只青蛙打大肚子,或者量各种水的温度。 虽然奶奶没有读书,不知道给我讲解,可她却支持我去努力读书,去探索这个有趣的世界。也不会说这是浪费,更没有说我是瞎玩,她觉得这很好。

Read more

孝顺父母的28种方式,转发也是孝!

改命,永远是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的。 佛说:什么是戒,孝顺父母就是戒,如果没有佛,就把父母当做佛来侍奉,一念孝顺,供养父母很少的东西,这样的福德超过你供养一百位高僧百千万亿年。 这是真实的话,并不是比喻。 孝顺、供养父母的福报是现世报,福德太大了,就算是苦厄命运,也根本挡不住自己的福德。 孝顺、供养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会有不可思议的改变。 父母都是佛派来爱我们的菩萨,他们一生无私付出,只要我们有一点点的回应,即使一个耐心的眼神,一句宽慰的言语,或者一点点礼品,都会让他们开心不已,回味无穷。 下文为您提供28种孝顺父母的温暖方式,纵使您现在一无所有,只要能做到其中的三条五条,也能让老人家心生安慰,意足心满。 第1件:记住父母的生日,生日当天送上生日礼物,或亲口说我爱你、我想你。 第2件:常回家看看,如做不到,那就一周二次以上电话吧! 第3件:每年或每两年带父母去做一次体检。 第4件:经常给父母拍照,尤其是带女朋友或者有宝宝时。 第5件:认真回父母的短信,不要因父母的电话啰嗦而表现烦躁。 第6件:带父母去旅游。 第7件:帮单身父母找一个老伴。 第8件:常和父母谈心,谈谈你的工作、新认识的男朋友。 第9件:食物要炖得热的,软烂的,中老年人脾胃虚弱,不易消化。 第10条:寒湿省份,给父母常备暖宝宝、保温鞋、羊绒裤等保暖用品。 第11条:学习一些养生之道,教会父母。家中常备常用中成药,如板蓝根、附桂理种丸、金匮补肾丸等。另备热水袋、刮痧板、拔火罐、按摩椅、足浴盆等保健产品。 第12条:常带爱人回家,如无,适龄男女给父母一个远期规划。 第13条:每年帮父母洗一次脚,或者捶一次背,梳一次头,剪一次指甲,回味父母曾经为我们所做的事情。 第14条:知道父母喜欢吃什么,亲手给他们做一二道菜。 第15条:解决父母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条件允许,给父母备足零花钱,每年亲手帮父母选一二套新衣,让他们穿的舒畅体面。 第16条:准备录音笔、或DV,聆听父母往昔的故事,记忆今日的笑容,给自己留点的温馨回忆。 第17条:父母若生病,须知亲情第一,事情工作第二,生病期间,凡事须亲力亲为,悉心照顾,切不可生一个嫌恶的心。疾病调理,为子女者,俱要放在心上。 第18条:重要节假日在他们的身边,重要的决定要让他们知道。

Read more

你还在帮孩子「剪碎」食物吗?

记得上幼儿园一个学期后,幼儿园老师组织家长们开了一次交流会,会中老师提出个别孩子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午餐时候如果是吃排骨或者鸡翅这类大块或者有骨头的食物,他们就坐在那里饿着肚子看着食物发呆,一脸无从入手、不知所措的样子! 后来老师深入调查发现,原来这些孩子从小在家里都没有自己吃过这类食物的经历,因为家长们都把这些「困难」食物加工切碎剁烂了,有些孩子已经3岁了,连这些食物的完整个体形状都没有见过! 说到这里大家回想一下,在餐馆就餐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个别孩子的家长手上都会备有一把小剪刀? 饭菜一上桌,家长就把这些「困难」食物仔细地、耐心地一个一个剪碎,精致程度到达家长认为孩子不会被卡到的时候,才会把这份「加工食品」放心地放在孩子的面前。 说来也奇怪,这种「餐中备剪刀」的风气是何时流行起来的,其实这是商家赤裸裸的牟利而衍生出来的东西!难道以前没用剪刀剪食物的我们都被卡死啦? 有家长可能会反驳:这样也是为了孩子吃得更方便也更干净啊!老是用手抓,用牙用手扯,满嘴满脸油腻腻,多脏啊! 家长的「无力」反驳是:看似卫生整洁的进食,其实在抹杀孩子锻炼发育的机会! 牙齿是干嘛用的?家长的回答是:牙齿,是人类咀嚼食物的器官,牙齿的各种形状适用于多种用途,包括撕裂、磨碎食物。 既然上天已经送给我们这个免费礼物,为什么我们要摆而不用白白浪费,还花钱买剪刀?而且这不仅仅是浪费这么简单,还会带来一系列身体生长发育的问题。 咀嚼,是咀嚼肌群依次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性活动,而咀嚼肌的强度和时间是可由大脑的自我意识所控制的。 咀嚼可以将大块的食物切割、磨碎,再加上舌的搅拌,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食物对口腔的各种刺激,不仅能反射性地完成口腔内食物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加工过程,还能反射性地引起消化管下段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为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准备有利条件。 也就是说,咀嚼首先是一个实践性的大脑活动训练,看到食物的大小,大脑做出判断,指令人体做出不同的对应动作。 例如:切断食物需要用切牙,撕咬肉类等坚韧食物需要用犬齿,研磨食物需要用臼齿(又称磨牙)……咀嚼肌边运动便给大脑发布信息。 于是大脑被激活,咀嚼过程中脑细胞间的信息频繁往来,脑部的荷尔蒙分泌增多,大脑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显著提高。 上面幼儿园老师提出的个别小朋友的情况,就是因为没有实践训练,所以当食物摆在面前时,他的大脑不能做出一个合理的判断需要怎样使用自己拥有的牙齿! 你说如果连吃东西这样普通的生理反射都做不好,那么大脑对于其他更复杂的事情的应变能力会如何?据医学专家的研究统计,咀嚼少的儿童智商普遍低于经常咀嚼食物的儿童。 在大脑思考如何咀嚼、咀嚼多久等等的过程中,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过程。研究表明,可以在吃东西的过程中静下心来细嚼慢咽的孩子,其专注力比狼吞虎咽的虎孩子要更好。 其次,咀嚼是一个脸部咀嚼肌(也属于骨骼肌)很好的锻炼机会。 骨骼肌要多训练,它的肌力才得到提高,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不同食物的处理能力,这也是宝宝可以从流质食物,到半流食物,再到固体食物过度的一个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牙齿的牙腔内有由血管、神经等构成的牙髓组织,是给牙齿提供营养的主要通道。 在咀嚼的过程中,可以刺激牙髓和牙床,兴奋牙神经、和血管,促进牙体和牙周的血液循环,改善牙齿的营养供应,促进牙齿的生长同时也提高牙体本身的抵抗力,使牙齿更加坚硬稳固,也为将来的恒牙生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再次,咀嚼不仅仅是把食物磨碎的一个物理变化过程,它同时是将食物初级消化的一个化学过程。 在咀嚼的过程中,大脑会调节口腔的唾液腺,使唾液腺分泌更多的唾液以帮助进食。唾液,除了有湿润食物帮助吞咽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含有消化酶(主要是唾液淀粉酶)。 也就是说咀嚼食物不仅是为了磨碎食物帮助吞咽的物理过程,同时也是食物和口腔消化酶充分混合、消化的一个化学反应过程,有了这两个作用的协同,食物可以更精简的进入下一个消化阶段,为胃部的消化运动减轻了不少负担。

Read more

【育儿宝典】孩子爱说脏话,教你这么纠正

面对爱说脏话的宝宝,家长在育儿时有以下5个方面要格外注意: 1.别搞双重标准 有的家长搞双重标准,一方面不允许孩子说脏话,另一方面自己却出口成脏。有的话家长觉得不是脏话,经常挂在嘴上,却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比如“死胖子”、“笨猪”等。 孩子在三四岁时语言发展迅速,模仿能力强,家长是他们模仿的重要对象。如果高标准要求孩子,低标准要求自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有损家长的威信。因此家长自己要文明用语,净化家庭语言环境。 2.别以脏话治脏 有的孩子说脏话,家长为了制止他,就用更难听的脏话来斥责孩子。 比如,孩子骂人“笨猪”,家长骂他“没教养的野狗”等等,一来二去,孩子可能会从家长的脏话里又学到一个新鲜的骂法。以脏治脏,实际上是变相鼓励孩子模仿骂人的脏话,只会让孩子变得更会骂人。 3.尽量冷处理 孩子说脏话,家长别过分关注。如果孩子骂人“傻”,家长很惊讶,警告孩子“再说就打你”,甚至怒火冲冲要打孩子的话,孩子可能看到大人发火的神情,觉得很好奇,很好玩,以后就会有意重复脏话引起大人对自己的关注。所以,孩子说脏话时,家长要尽量冷处理,不做过度反应,这样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就会自动消退。 4.别重行为轻交流 孩子说脏话,有的家长重行为轻交流,动辄打骂惩罚。其实很多说脏话的孩子并不知道脏话的意思和对人的伤害。家长最好不要打骂,要与孩子交流,让他理解脏话的危害,引导他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别的小朋友也这样骂他,他会有多难过。 5.别轻视第一次 孩子第一次说脏话的时候,有的家长会不以为然,有时还可能大笑不止。宝宝见自己的脏话会给家长带来快乐,说脏话的积极性就会更高,以后会形成“出口成脏”的坏习惯。 文/正向语录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孩子的潜能 — 你发现了吗?

潜在能力的5种表现 1、语言才能:善于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常给孩子朗读的故事,要是你更换了里面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并加以纠正;喜欢对人讲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 2、音乐才能:喜欢伴随乐器的弹奏演唱;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声响准确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能准确地记忆诗歌和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乐曲。 3、社交才能:善于观察父母的心情,领会父母的忧与乐;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某某人”之类的话。 4、想象能力:善于辨别方向,极少迷路;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时候曾经来过这相地方;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5、运动智能:喜欢自己动手,很多东西一学就会;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怎么发展宝宝的这些潜能 1、语言才能:讲故事 妈妈每天晚上给宝宝睡前讲故事,故事、素材的积累能够让宝宝不断地观察学习,积累词汇;宝宝年纪稍长,就可以鼓励他跟你讲故事,比如复述今天老师讲的白雪公主故事,或者几天前妈妈说的那个小红帽故事。  演讲 家长不但要鼓励孩子多说,而且还应该对孩子说话的内容给予引导。比如家长给孩子一个小主题,让孩子自由发挥随意演讲,或者说说他认为有趣的事,说完后家长可以给他一些指导意见,宝宝锻炼了口才,同时也建立了自信。 2、音乐才能:用孩子懂的方式传递音乐 对小宝宝,妈妈可以哼着歌或者放着轻柔的音乐,帮宝宝做个轻抚按摩;对大宝宝,妈妈可以带领他跟着节奏拍手、踏脚或敲奏小乐器,感应音乐的拍子;或者拿着纱巾,舞出旋律的高低,甚至亲子间的传球,都可在感应乐曲中传递音乐的美好。   玩音乐,不分形式 家长可以让宝宝试着敲打锅碗瓢盆,制造出音色高低不同的声响。用塑料调羹敲出些柔和的“叮叮”声,或是用木制的勺子敲打出“嗵嗵”的声音。挑选一些宝宝平常喜欢的童谣或是歌曲,一边唱一边用手边的小道具来增加特殊的音响效果,用铁锅和铲子敲打出相应的节奏。 3、社交才能:多让孩子与人相处 幼儿园是个扩大宝宝圈子、学习人际交往的最好平台,家长也可以多带宝宝去公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宝宝在玩乐的过程中学习和陌生人相识、相处的人际技能。  在游戏中让宝宝学会角色转换 和宝宝玩角色扮演游戏,让他“真实”地感受到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想法,学会逐渐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妈妈拒绝分享玩具,可以让宝宝感受到“被拒绝很受伤”的心理感受。 4、丰富想象力:制作手工艺品 提供一些废旧的材料,比如彩纸、纸盒、纽扣等等,鼓励宝宝自己用这些材料动手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手工作品:比如用酸奶盒子做成小汽车、用糖纸和橡皮筋做成娃娃裙子等等。创造的过程能够激发宝宝潜在的想象力。 5、运动智能:和孩子玩平衡游戏 用纸牌或者铅笔搭金三角结构,或者用空矿泉水瓶逐个搭高,有时候和宝宝一起玩单脚投掷纸团的游戏,这些能够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平衡感和肢体的协调运动。   鼓励孩子拆装东西 宝宝是个小破坏家,但是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宝宝将拆散的东西重新组装起来,比如小汽车或者一些小型电器拆了重装,能够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