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成长】孩子成绩总上不去,与这5件事脱不了关系!赶紧改!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孩子太贪玩,或者不认真。其实,父母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恰当,也是造成孩子成绩差的一部分原因。 因此提醒大家,有以下5种错误教育方法的家长,一定要及时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01。唠叨没完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是几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 父母之所以唠叨,是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合自己的要求,但又怕孩子不上心、不改正,因而时时提醒、事事提醒,这样就形成了唠叨的习惯。而孩子呢,又恰好反感父母这样的做法。 在孩子看来,有些话说一遍已经够了,没有必要不停唠叨。 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02。不停训斥孩子 太多的家长,企图通过训斥来教育孩子。但仔细想一下,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不但家长情绪低落,孩子也十分不开心。于是,渐渐地,孩子们失去了自信。于是,渐渐地,孩子们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 这种教育方法的坏处是慢慢显露出来的。孩子们即使知道家长的训斥并没有恶意,但会在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不管父母之前多么在意日常感情的培养,每天的训斥足以把这一切抵消。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急着批评,静下心来和孩子面对面谈一谈,弄清楚前因后果,耐心地引导孩子。 03。对孩子要求过高 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对孩子期望和要求过高,都是对孩子非理性的爱。这种失去理智的爱会与孩子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成长的力量为敌,绊住孩子的脚步,束缚孩子的心灵。 父母的过高要求,会使孩子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以至于无法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也就无法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内心的快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所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就要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甚至是缺陷,以及孩子犯下的错误。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04。家长包办一切 目前很多家庭存在孩子劳动时间不多、父母包办一切或不恰当地进行劳动教育等问题。 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不动脑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总是过于简单或粗暴:要么不停地唠叨,实在不见效便来“棍棒教育”;要么就束缚孩子的双手,不给孩子任何自己动手的机会。 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亦得不到完善,这样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提高,独立意识也得不到增强。 家长要做一半、留一半。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和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是培养和训练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做的那一半,是家长给孩子树榜样、指明的方向,是引导性的示范;留下的那一半,是培养孩子自立、勤劳的机会,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过程。 05。总对孩子愁眉苦脸 父母的脸色可以令孩子在瞬间从天堂落入地狱。刚才还阳光灿烂,转眼就暴风骤雨。有些时候孩子并未做错什么,但那一副“不见天日”的表情,却使孩子终日不得舒畅。

Read more

你不是脾气大,而是对孩子耐心不够

周日老婆开着车,载着我们去商场。 在一个掉头的地方,一辆黑色的小车从右侧猛地插过来,从我们前面强行掉头。 为什么就不能等等呢? 就那么几十秒的时间差,险些撞上。 在我们城市的路上行车,都是这样的场景,大家见怪不怪了。 记得很早以前,坐着一个朋友的摩托车,在火车站广场前面的车流里走着。 他没花多少时间就穿了出来,好几次跟大公交车抢位置。 我是吓出冷汗,他却轻描淡写地跟我说没事,不能等,一定要见缝插针,谁胆大谁就能有路。 等不起的当下,急功近利成为一种常态。 可惜的是这种心态还折射到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上。 我们常常说“孩子,你慢慢来。” 可是慢慢来,慢慢来,你真的等得起吗? 你敢等吗? “快点快点!”无数的父母在催着孩子。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能这样做。” “我没时间跟你说,你自己去想。” “赶紧去学,你同学朋友都在学。是不是要我发火才去?” 看上去是脾气不好,其实是耐心不够。 今天生的孩子,恨不得明天就能成才。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这个,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也赶紧去报名,而不管孩子内心是不是愿意,不看是不是真的适合孩子。 关键是得不断地去塞。 塞满孩子的空余时间,塞满自己那颗焦虑的心。 失去了耐心,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是空洞无力的。 常常有一些妈妈说“我认真地读了书,看着案例,听着分析,觉得很有道理。 结果回家一遇到问题,还是不行。

Read more

提升孩子自信的四大方法

方法一:给孩子自己动手、做决定的机会,从独立自主开始 协助孩子成长、加深信心和自尊,必须透过独立自主。对自己有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办法独当一面且能做得恰当。 我们的诊所某天来了一个十岁的男生,他仍没办法自己绑鞋带。他想出了个说法:他「超爱」魔鬼毡的鞋子。我们问妈妈,为什么不让儿子学着系鞋带,她说起初她也努力试过,但是⋯⋯她儿子「动作很慢,对这件事没天分」。很快地,她就妥协了,为了节省时间,也避免争执。好吧!只好选择买魔鬼毡鞋子。 我们问这孩子,为什么宁可穿魔鬼毡球鞋,不想练习学绑鞋带,他不假思索就回答我们说:「我学不会像大人一样绑鞋带,我妈就觉得我很逊,弄得我也很烦。有一次,我绑成功了,我妈却说我绑法不正确。她还说,连我弟弟都绑得比我好。我火大了,我妈也是。于是,我决定从此只穿魔鬼毡的鞋子,这样我妈就不会再为这种事骂我,也不会再说我很逊了。不过反正我的手确实不太灵巧。」唉⋯⋯ 学习的过程有时既混乱又漫长。每到一个新阶段,请让你的孩子尽量尝试、犯错、重来吧⋯⋯别催促他。他总有一天能学会! 请尽可能让他自己来,并跟他说:「你看,你做到了」、「我以你为荣」⋯⋯让孩子独立自主,也是鼓励他自己做抉择。让他从小就练习自己做些简单的决定,日后将比较懂得做困难的决定。 例如,两岁起,让孩子选择他甜点想要吃哪种水果、睡前想听哪个故事,接着便是他想穿什么衣服(当然要符合季节天气)、想要送什么生日礼物给朋友等等。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等于在告诉他,大人信任他,且他的意见是重要的。当然你可先判断好哪些事情能由他决定,而哪些事情由你决定。 父母务必要了解的是,假如日常生活中无法独立自主,课业学习上也就无法独立自主。 方法二:赞赏孩子,累积成功的自信! 你的孩子从学校带了一张很漂亮的图回来,图上画的是⋯⋯其实,你看不太懂画什么。他说是一只恐龙,你却觉得是后立体主义的抽象鬼画符。该说什么好呢? 就算结果不尽理想,你总能找到值得赞赏的地方,并举出孩子「做得很好」的部分:「你画得好棒,你选的颜色很漂亮唷。」还可以这样称赞孩子:「你把被子叠得很整齐」、「我刚才讲电话时,你没有吵闹,很乖」、「你帮忙我把买的东西装袋,是我的得力助手」、「好棒喔,你中途都没放弃,一鼓作气把题目做完了」⋯⋯ 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平白无故吹捧孩子。关于这方面,美国小儿科医师布列兹顿(Thomas Berry Brazelton)指出,孩子需要夸奖,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不过,过多的夸奖和称赞,恐怕也会成为太沉重的压力;而批评会使他受伤、减损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变得被动。过与不及都是程度多寡和说话方式的问题。 方法三:针对行为,用正面、有建设性的方式跟孩子说话 拜许多正向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之赐,我们现在知道,形式会影响内在。比起以负面形式表达的讯息,我们的脑袋更能理解那些肯定且正面的讯息。与其说「别大喊大叫」,你可以说「请你说话小声一点」,与其说「别用跑的」,可以说「请用走的」,与其说「不可以打你妹妹」,可以说「请对你妹妹好一点」等等。 建立自信先从自我尊重开始。如果替孩子贴标签,诸如「他很耍宝」、「他老是迟到」、「他是我们家的艺术家」、「他是文青」,无异是把他关进一个他再也出不来且可能令他感到挫折的角色里,就算这标签是正面的也一样。重点是永远要对事而不对人。 譬如说,假如你儿子弄坏了妹妹的洋娃娃,最好别说「你不乖」,而要说「你弄坏了你妹妹的洋娃娃,这样不乖」。同样地,说「你这题做错了,再做一次,一定做得出来」比说「你怎么这么笨呀?」更有建设性许多。 这样一来,针对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他的行为,这样能大幅降低他的焦虑感和被贬低的感觉。别忘了,他和你一样,也有犯错的权利。 方法四:只鼓励正面行为,给孩子想要的注意力 我们经常发现,除了情绪之外,孩子的负面和扰人行为也非常能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闯祸、犯错、不听话、闹脾气唱反调、叫不动、说脏话、动粗,都是些本质上就会引起父母强烈反应的行为。而这一点,孩子也发现了!一个孩子如果想要引起爸妈的注意,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办法做出一些负面行为。 怎会这样呢?这原理既简单又是人之常情,已盛行了无数年。由于父母一再聚焦于孩子的负面行为、表现出强烈反应,并总是把正面行为视为理所当然,我们等于传递出以下讯息:假如你想要独占爸妈的时间和注意力,就尽管闯祸、不做功课、不洗澡、打妹妹、骂老师、抽烟、翘课等等。这么一来,你爸妈一定会有所反应,时时刻刻紧盯着你。他们一定会非常关注你。 我们有时会听到孩子告诉我们说:「我爸妈呀,他们都只在乎我哥哥,但他明明就让他们觉得很烦,他们都不在乎我。我懂了。这下子,我也要学他一样,乖乖听话根本没用,这样他们也会开始在乎我了。」那么,到底该怎样才能跳脱这种恶性循环呢? 答案太简单了,你一定会觉得简单到简直不像真的。然而,效果却好得不得了。假如我希望孩子表现出正面的行为,那么我就必须更加关注他的正面行为,而少关注负面行为。 这并不代表孩子做错事时,我不该加以管教。这意思是,我将鼓励、夸奖、赞许、赞同孩子的所有正面行为。我将让他看到,他若选择适当的行为,将能获得所有这些好处:让爸妈高兴、被认同、爸妈心情较放松也较不会骂人、有更多时间玩等等。

Read more

管束孩子需注意这些规矩

明智的家长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规矩: (1)保护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养孩子必要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起居习惯。严格规定安全游戏场所和玩耍规则,避免身体伤害,同时保证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 (2)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邀请孩子参与规则的设定,在一定范围内让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并让他们体验自己选择的后果。 (3)鼓励尊重和友善对待他人:申明坚决不允许贬低和伤害别人的行为,鼓励分享、合作、互让、互助的行为。 其次,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设立符合他们的发展特点的规则。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在当前这一阶段,认知、语言、运动、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到了哪一步,这样才能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不至于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或给予过分保护。一第三,规则有主次,让孩子知道这一点。一般来说,关系到孩子健康和安全的规则最重要,例如,不在马路上玩,注意卫生,外出时告诉父母去哪里,晚上按时回家等。同样重要的是阻止孩子伤害别人的规则,如,不能打架、咬人等。其次是社交规则,如,不破坏别人的物品,不讽刺挖苦别人,在别人休息时保持安静,帮助别人等。再次是礼仪规范,如,吃饭时不吧唧嘴,坐有坐相等。最后是孩子可有选择余地的行为规则,如,穿什么衣服,听什么音乐等。这些基本上由孩子的个人喜好决定,除非家长确信有些行为会产生不良后果,如,音乐声过大会影响听力,穿得太少会感冒等。 在运用这些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事先对孩子讲清楚什么是他们想要看到的行为。比如,给孩子食物时,你就应该说:“宝宝,你不想吃了,就告诉妈妈,然后把盘子留在桌上。”而不是事后冲孩子嚷:“为什么把吃的东西扔到地上?不许摔盘子!”尽可能预先提醒孩子应该怎么做,申明什么是不允许的,预防孩子犯错,减少事后的批评指责。就好比在行人吐痰之前去制止他,而不是过后找他罚款。 (2)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说明规则。讲清楚规则是什么,和为什么定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遵守它,控制自己的行为。孩子越小越需要解释,不要以为他们听不懂,而只是简单地下命令。对幼小的孩子需要放慢语速,用具体、简单的词汇和简短的句子表达,“京京,把积木放进积木桶。”而不是“把东西整理一下。”或“收拾好房间。”即便是大些的孩子,也需要明确的指令。因为对于同样的目标,他的理解可能和你的不一样。比如,孩子以为只要玩具不在地上就算整洁了,而你的要求却是玩具必须分别放进整理箱和玩具架。 (3)多用正面语言,少说“不”。比如,当孩子用手背擦鼻涕时,你最好说“用纸巾擦鼻涕。”而不是“不许用手擦鼻子!” (4)用建议的方式提要求。“京京,我有个主意,我们一起把玩具收拾好,然后出去玩。”这样的口气往往比命令更容易让孩子合作。 (5)在适当的情况下,让孩子作选择。比如,“你先刷牙,还是先洗脸?”不过,要避免无限制的选择范围,如果你问孩子“早饭你想吃什么?”他会说“冰激凌!”所以你最好问“早饭你吃面包还是烧饼?”也不要出无选择的选择题,比如,你要求孩子收拾玩具时,问孩子“你想不想把玩具收起来,”采用“如果……就……”的句型,效果会比较好,“如果你把玩具收好,妈妈就给你讲故事。” (6)问孩子听明白没有。让孩子重复你刚才讲的话,而不是简单地问“明白吗?”如果孩子不清楚你的规则,换个方式表达,直到孩子理解为止。‘ (7)给孩子留有理解和接受规则的时间。不要指望一次教育就能彻底解决问题,对于同一项规则你可能要重申好多遍。因为记忆力、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的限制,孩子往往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要有耐心,请记住他们还是孩子。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3个对策教爸爸妈妈,改变孩子磨蹭的坏习惯!

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妈妈肯定很苦恼一个问题,就是我家宝宝做事怎么那么磨蹭,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就浪费好多时间,看着宝宝磨蹭,真是替他着急啊!那么,如何改变磨蹭坏习惯呢?就来介绍一下吧 如何改变磨蹭坏习惯 对策1:孩子动作慢,可以通过游戏来加以改变。 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赛看谁吃饭快,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等,这些游戏能激发孩子进取心。孩子喜欢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没趣,这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胜利”。 对策2:孩子可以与自己比赛。 孩子磨蹭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们还没有时间观念。家长要及时对孩子指出磨蹭带来的后果,与孩子一起制定生活日程表,加强时间观念。所以父母可以尝试帮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在此期间,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解释分数的意义,激发孩子进步的渴望。 对策3:父母还可以采用记数法来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情。 记数法很简单,随时可用,父母可以与孩子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让孩子准备好,说声“开始”,就开始计时了。“1、2、3、4、5……”,一边数,一边看孩子,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孩子动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数快一点,让孩子感觉到时间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孩子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记数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快一点做事,就数慢一点,让孩子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父母总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感觉,孩子完成了任务,就表扬孩子“真不错”、“又长大了”等。 如何让宝宝管理好时间 1、父母以身作则 有的孩子早晨起床晚,磨磨蹭蹭地等父母为他们穿衣服、准备早饭、送他们上学,其实这是在助长孩子的磨蹭心理。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并在一旁告诉孩子,再不抓紧时间就要迟到了。孩子迟到后肯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挨了老师的批评,就会主动树立时间观念了。 2、榜样法 父母还可以通过讲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让孩子认识到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只有珍惜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还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提醒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3、制定作息时间表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最好是具体到细节,比如什么时间起床,洗漱需要多长时间,吃饭需要多长时间,放学后做作业和看电视多长时间,几点休息等,都要严格制定,这样会对孩子起到约束和监管的作用。对时间管理越严越细,效率越高。在宝宝做一件事之前上个闹钟,到点时闹钟铃声大作,提醒他时间够久了,不能再磨蹭了。小闹钟嘀嘀答答地响,对宝宝就是一个督促,容易产生紧迫感。孩子将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才能明确地认识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良好的作息习惯还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守秩序。 4、正面强化 当一向对时间缺乏概念的孩子做出了按时作息的事情时,父母不要吝啬奖励,因为赞赏和表扬可以激发起孩子更大的积极性。 5、让孩子安排好学习和玩的时间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做作业时间长,是因为孩子把时间都用在了玩上,不能专心地做作业,于是就不停地埋怨孩子、催促孩子,甚至以给孩子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图 :Pixabay.com

Read more

”听话的人都不快乐”,孩子表现越乖 父母应该更加担心

我们都明白「做自己」有多重要,但有时候还是免不了伪装,去迎合他人的喜好。这是我们从很小时候就学会的「生存之道」。小时候,只要我们乖巧一些,就会被父母夸奖,一旦流露出父母不喜欢的情感,就会被批评甚至责骂。 久而久之,我们成为了父母喜欢的「乖孩子」,但那个真正的自己呢?可能已经被扼杀了。 ▼小孩子没什么是非观,很多时候只能靠假装迎合别人的情感。比如父母讲了一件伤心事,孩子明明不知道为什么伤心,但大人难过,也只能跟着难过了。这只是小事,但下面这名网友的经历却严重得多。 他表示,小时候每次跟兄弟吵架,都会被父亲责骂。父亲会叹口气,厌恶地说:「烦死了!」再配合脸色,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渐渐的,他下意识压抑住了全部攻击性的情感,最后罹患了精神官能症。 每次他说别人好,父亲也会露出厌恶的表情。孩子内心最大的恐惧就是「被抛弃」,所以格外会看大人的脸色。一来二去,他开始监视器自己的情感,还催眠自己说,家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父亲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 时间一长,他忘了如何去感受,因为不管面对什么事,他都会习惯性去想,「如何感受才是对的」。他的情感都是刻意做出来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难免会失去活着的真实感受。他言行举止都很合时宜,但没什么存在感,给人的感觉总是假假的。 ▼​从小到大,他绝对不敢说「不要、讨厌」这样的词,因为父母不喜欢。实际上呢?再乖的小孩也有厌恶情绪。他活得不像自己,对不开心的事要装出开心的模样,不伤心的时候却要悲伤。他没有别的办法,对依附家长而活的孩子来说,装模作样就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长大后他试着了解真实的自己,某一天某一刻,猛然发觉:「原来我厌恶这一切!」在那一瞬间,他感觉身上的枷锁卸了下来。真实的自我慢慢觉醒,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对「活着」这件事深恶痛绝,因为那时候,他并不是为自己而活的。 这名网友从小就是人们心中的「乖小孩」。他符合成年人对「乖小孩」的所有要求,但这些要求却扼杀了真正的他,让他的灵魂痛苦不堪。日本着名社会学者加藤谛三的新作,《人生的悲剧从当个乖孩子开始》,也许会给那些迫切希望孩子变乖的家长一些启示。你的孩子也许不够听话,不是那么百依百顺,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毕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啊。

Read more

不要把贬低孩子,当成你教育孩子的方式

别让贬低孩子变成你的日常社交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 家长A遇到家长B,两人开始寒暄。 家长A:你们家孩子真是聪明懂事,不像我家孩子,不爱学习不说,还老调皮捣蛋,简直要烦死我了。 家长B:小孩子活泼一点才好呢,我家孩子成天跟个闷葫芦一样,呆头呆脑,被欺负了也不会还手,真没用。 那么,这些家长是真心觉得别人的孩子都很优秀,只有自己的孩子特别差劲吗?当然不是的。其实,这只是一些家长之间为了拉近彼此距离的一种社交方式罢了。 我们一直把“谦虚”当成传统美德,这些家长的本意恐怕也只是为了自谦,毕竟没有人愿意听到你上来一开口,就把自己的孩子夸得天上有地上无的,这样不止容易把别人吓跑,还容易引来异样的目光。 只是,这样以贬低孩子为前提的“谦虚”,真的好吗?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这时候家长A和B的孩子都在,听到自己的爸妈这样评价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 “原来在爸妈眼里我就是这样的……” “爸妈是不是不爱我……” 很明显,这时候孩子的情绪会变得低落沮丧,自我评价变低,同时也会渐渐滋生出消极的心理,若这样的情况多了,长期累积下来,就会养成孩子自卑的心态。 丢掉“人前教子”的旧观念 有句老话,叫做“人前教子,背后教妻”。 许多家长盲目信奉“人前教子”的古训,认为只有让孩子觉得难堪,才能让孩子长记性,以后再也不敢犯同样的错误。 须不知,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孩子暂时屈服了,却很大程度地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心。 美国的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曾说过:让孩子失去自尊心的方式有千百种,但要替孩子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 我妈有一位女学生,原本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成绩却突然直线下降,原本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也突然变得无精打采的。 我妈觉得奇怪,就去这位女学生家里拜访了一下,提醒学生家长注意一下孩子的异常,却不料才一说清楚情况,那位家长就拉过孩子,当着我妈的面把孩子一通训斥,根本不顾忌孩子胀红的脸和在眼圈里打转的泪水。 显然,这位家长就是特别喜欢在人前教子的类型,而小女孩近来的反常表现,也正是因为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引起的: 小女孩最近爱美意识觉醒,放学一回家就待在镜子面前装扮自己,还经常吵闹着要家长给自己买漂亮的发卡和服饰。 可这位家长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就过于在意外表不太好,所以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他们家有个长得丑还特爱打扮的小妖怪。 本意是想让孩子把精力都转移到学习上去,没想到却起到了严重的反效果。 其实,爱美是小女生的天性,这位家长应该以温和的口吻,私底下跟孩子好好沟通,耐心加以引导;而不该在公开场合羞辱孩子,让孩子难堪,以这样伤自尊的方式让孩子长记性! 不要轻易毁坏孩子的名誉

Read more

孩子语言发育迟缓怎么办?

在生活中,有一些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无法达到同龄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比如到了2、3岁还不会说话,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被怀疑存在语言发展迟缓。 什么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在界定的年龄段里面,小孩该会说的话或者该有的沟通能力落差在标准的两个标准差以外。比如说一岁半的小孩至少要会叫爸爸妈妈,如果到了一岁八个月,甚至到接近2岁,在家里连叫人都不太会,或者是叫的频率不符合,该叫的时候不叫、偶尔叫,那就属于语言发育迟缓。 通常语言问题我们会分两个部分来看:第一个是语言理解,第二个层面是语言表达,这两种一个是输入的过程、一个是输出的过程。 在输入的过程里面,3岁的小孩至少可以听得懂一般生活常用的指令,或者说出他认识的东西叫什么名字,苹果还是香蕉?公交车还是飞机? 关于表达的部分,即语言的输出部分,孩子心里的一些想法,是否可以用适合的词汇、句子表达出来?比如说“妈妈我要吃饼干”,这是一个完整句子的结构,孩子是不是可以这样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果到了3岁他还没有讲句子,每次都示意“嗯嗯”,或者说“妈妈,饼干”,不是一个完整句的话,他可能在语言的表达能力上面会有落差的现象,我们就会评估他的语言能力到底到什么状态?需不需要做治疗?还是说需要加强训练,探究是什么原因让他只停留在这样的能力。 儿童语言发育延迟的原因是什么?跟遗传有关系吗?什么因素可以影响到他呢? 在临床上分几个原因,有一些是生理上的,比如家族性遗传的,有一些可能孕程或是产程中出现过一些异常状况,比如说难产的时候胎儿脑缺氧、神经有一些损伤,或是妈妈本身有比较高血糖妊娠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小朋友。 还有一种后天环境上的问题,提供给孩子的语言刺激跟练习机会不够多。有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有的时候家里面太多大人顾一个小孩,孩子就不用开口,想要东西马上就能拿来;或者是家里人帮他讲话,比如说妈妈问:“你要不要吃苹果?”可能小孩还没应声,旁边的奶奶就讲说:“不要,他喜欢吃桔子”。这样就替代掉了小朋友的练习机会,使他的练习机会不足。 当然还有一些情况,比如家里父母太忙,没有时间陪小孩,小孩可能看电视很久,缺少一个互动。语言其实大部分是用互动来学习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很少有学习的机会,当然语言能力发展就会受影响。这些生理的、环境的,或者是先天的、后天的因素有的时候是交叉影响,不会只有一个。 临床上我们也常常看到,比如一个小孩脑瘫,家长很关注并积极的带他做治疗,协助给他很多的练习机会,小孩的语言能力就会拉上来了。有一些小孩甚至可以拉到跟一般小孩的正常状况,他接下来的路就很顺;有一些小孩他是本身天生没有什么问题,可能家里面一些功能性替代掉了,有些该练的没练,所以他就变成有一点落后。 一、二岁宝宝经常玩手机、iPad、看电视,会影响语言发育吗? 是会造成影响的。影响在于孩子跟人的互动的熟悉度没有那么高。虽然小孩会从电视、iPad上面看到影片里面的人物在讲话,可能学到一些内容,可是关于跟人互动的这个部分,他的经验相对来讲就少。会产生的问题不太一样,在这种对答的能力方面,影响就会比较多,知识的部分有可能是正常的。 一个正常健康的孩子,每一个年龄段,沟通能力有衡量标准吗? 讲几个简单指标。0—3个月的时候,先看他的互动能力。通常来讲,3—4个月的小孩开始会听、辨认,开始有输入系统、做整合,大脑神经也开始发展。哪一个是妈妈的声音?妈妈抱着的时候,他可能就比较安稳;不熟悉的人抱着他就好象睡得不稳之类,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6个月的时候,小孩开始用一些声音跟大人互动,想要找人,想要跟妈妈玩,他会出声,甚至有的时候是用哭声来叫你,这些都是该有的一些表现。 1岁他开始“玩声音”,有的时候很像在讲外星人的话dadada……之类的,可是我们不知道他在讲些什么,这是一个语言前期的现象。这个时期还应该能听懂一些简单指令,比如跟他说丢掉垃圾,他会知道东西要拿过来,然后到那边去丢。开始做这些简单的,有单步骤的指令的理解。或者说拍拍手,他会有拍的动作出来。 到了1岁半,孩子“玩声音”的品质会越来越精细,通常这时已经会叫人。所以在一岁半之前,他开始要模仿一些简单的声音。比如说小狗的叫声是“汪汪”,小猫的叫声是“喵喵”,会学这些简单声音。然后懂得“找妈妈”,他要知道“妈妈”这个音跟你是一致的。一岁半的时候,他要叫妈妈爸爸,或者家里面一些照顾他的人、重要的人,奶奶爷爷姑姑叔叔之类的。还有很重要一点,他开始懂每个东西都有名字,建立名词的概念,比如这个东西叫“杯子”,他要听得懂“杯子”,而且模仿说“杯”。 到了2岁,能把两个词儿拼在一起,比如他知道妈妈要出门的时候说“妈妈拜拜”,或者说“爸爸抱抱”。 3岁他能讲基本的简单句,“我要吃饼干”、“我想尿尿”类似一些生活常用的规则,开始自己表达。开口一定要有一个人物,中间要有一个简单的动词,后面有一个简单的说明,一个很简单的结构。另外孩子开始会简单的对答,听懂很多不同的问句:“你几岁了?”“三岁。”“你要去哪里?”“我要找妈妈。” 4岁,他开始用一些简单的句子去描述一个情境。比如说“杯子打翻了,妈妈来帮忙”。前面有一个事件,然后简单的描述,他会有一些自己的意思表达。 5岁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讲得完整了:“妈妈我刚刚没有拿好,杯子打翻了,能帮忙吗?”“地上湿了,要帮忙擦一下。” 6岁的时候,他一定要可以把一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他要开始使用连接词,比如说“因为我没有拿好,所以我打翻了。”开始会使用这些因果关系的连接词。 对于1、2岁的宝宝,有什么玩具可以促进脑部或语言发育? 可以选一些操作类的,比如说积木,不要乐高那种太精细的,1岁的宝宝会习惯什么都放嘴巴里;而且玩具有小零件很容易解体。我们要选那种简单结构的,不会被破坏的,比如颜色鲜艳的大块积木,宝宝会好奇地看到不同的形状、圆圆的、又有尖角的,触感都不同。他会透过这些感觉去认识。玩的时候,你可以跟宝宝讲“这个软软的”、“那个轻轻摸”,边跟他玩边讲这些说明跟词汇,他的理解力就会搭配着练习。

Read more

教孩子看懂别人的立场

有位网友,在我第一次举办活动的时候,不畏当时已经有台风快来,坚持从花莲来参加,我们花了一些心思,一起解决了她孩子的状况与问题。后来又有一次新书发表会,我就坚持办在花莲。为了那一场演讲,不只我们全家提早去花莲,还有几个家庭也同行。那一天,所有孩子全在小齐家玩,小齐家有个孩子专用的游戏室,孩子们在那里简直玩疯了。直到夜色低垂,我们在返回民宿的车上,当时六岁的女儿气呼呼的说:「我最讨厌阿生了!」 我问她怎么了,女儿很生气的说:「要离开的时候,我就说大家一起把玩具收一收吧!结果大家都说好,只有阿生不收玩具,一个人跑走了。小齐、草莓大家都有收玩具,阿生明明也有玩,为什么就不收玩具?」女儿很气愤一直念一直念。我抱着女儿,义愤填膺的说:「对呀! 这种感觉超级生气的,对不对?明明阿生也有玩,妈妈有看到他玩游戏车组,还有玩篮球,原来都没有收玩具呀!真是太差劲了。」 我这么说,就好像往女儿的火气里,再倒一桶油一样,她的怒火燃烧得更旺了。她更生气的说:「对呀!我超讨厌这种人的!怎么会有人这么讨厌呢?叫他来收玩具还不要。」 我说:「妈妈懂妳的感觉。这种不自己收玩具,要别人帮他收的人,真的太过份了,真讨厌! 会让人气到爆炸,对不对?」 女儿还不知道已经落入我的陷阱中,跟着说:「对,气到爆炸了。」 我一脸愤怒的附和:「我懂,我懂,我也常常这样帮一个小孩收玩具,明明都是她在玩的,我又没有玩,为什么都是我要收玩具?这样太不公平了,我也常常气到整个人快爆炸耶! 宝贝,妳今天的感受妈妈都懂,妈妈常常这样被对待呀!」 我越说语调越愤怒。 这时候女儿终于懂了我在说什么,怒火转眼烟消云散,笑笑的说:「其实,阿生也没那么过份啦! 小孩有时候会这样,玩一玩就懒得收呀! 妈妈不要太在意喔!」 我告诉女儿:「明天妈妈一定要买个礼物给阿生,谢谢他!」女儿不解的问:「为什么要买礼物给他?」我笑着说:「因为他让我的宝贝女儿懂了妈妈的感受,光这一点,我就该好好感谢他。」 这时候,女儿很不好意思的说:「妈妈,别生气嘛,我下次一定记得收!」 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看事物 小时候,我常常觉得母亲给的关爱不够多、母亲是个难以亲近的人,一直到我自己当了妈妈,我才真的体会到,母亲不只是母亲而已,母亲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女儿、一个姊妹、一个员工、一个媳妇、一个大嫂或弟媳……。 当我变成妈妈,有个孩子仰望着我,渴求着我的每份关爱,我才懂得身为一个女人,站在母亲这个角色当中,有多少的感受,只有当过妈妈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懂。 我一直到当了母亲之后,甚至是当了两个孩子的妈之后,才真正懂得转换自己的立场来看自己的母亲;而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又必须转换立场,站在孩子的角色中看孩子。在生活中,我的立场反覆的翻转着,让我去面对许许多多的状况。 在面对孩子的怒气时,我才懂,所谓的「感同身受」,不是由妈妈碎碎念去告知孩子,而是在孩子有同样感受的当下,教孩子「妈妈也有这样的感受,而给我那个感受的人是你」。 孩子是一个很单纯的灵魂,从出生开始一直专注的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饿了就哭,不管别人有没有空;尿布湿了不舒服也哭,不管妈妈是不是正在睡梦中。 我们总是忽略,希望孩子变成一个懂得「感同身受」的人之前,他们的人生要先经历过多少的「感受」。孩子必须练习转换立场看事情,他们面对不同状况的转换能力与应变能力,才能展现出来。 因此,我常常在孩子的冲突中,让孩子各自思考对方的立场,我常常在女儿丢给我问题的时候问她:「如果妳是我,当一个妈妈遇到这样的状况,妳会怎么处理?」 我也常常在她叙述学校状况的时候问她:「如果妳是老师,妳会这样规定吗?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处理呢?」在面对一个还是小婴儿的弟弟时,我也会问她:「如果是妳,妳要怎么教弟弟收玩具?」

Read more

男孩女孩的教育区别

男孩篇 适当“穷养”少攀比 “从来纨绔少伟男”,指的是:过多的物质享受可能导致男孩出现攀比心理,物质需求的无限度满足会让男孩缺乏坚强的意志和男子汉的担当。因此,男孩最好“穷养”,不要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搞特殊待遇,这样才能避免把孩子养成追求物质享受、奢侈浪费、不懂爱,也不懂感恩的纨绔子弟。 “穷养”不代表不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或漂亮衣服,更不能克扣孩子的正常需要,否则可能会把男孩养得缺乏自信和智慧。“穷养”的内涵是,不要不顾自身经济状况,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首先,应理性引导男孩认识到坐享其成是一种耻辱,并主动抵制这种行为。其次,要尊重性地“穷养”。比如男孩闹着要买玩具,家长不要随口呵斥或拖走,而要耐心引导。可以学学美国人,即便是富豪子女,也要外出打工赚钱,来买自己所需的东西。 学会放手促独立 男孩比女孩更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在《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中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家长本身不墨守成规,家庭内部有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如果家长没有创新精神,也应凡事想得开,心胸宽广,不过分管束孩子。”因此,家长不妨多给男孩独立空间,学会放手。 放手教育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需要父母在放手的同时抓好孩子的生活教育,约束一言一行,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压制男孩的反抗行为,而要反思和理解反抗背后的心理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否则可能会阻碍男孩的心理发展。 挫折教育变坚强 一项大型调查显示,70%的未婚女性觉得男友“性格软弱”、“没有担当”,称他们为“奶嘴男”。这主要因为父母喜欢用爱把孩子包裹起来,帮他安排好一切,使男孩变得柔弱、拒绝成长,受一点委屈和打击就回避、退让或放弃,即“蛋壳心理”。 家长可以适度给男孩一些挫折教育,让“生鸡蛋”经过蒸煮,内心变得坚强。其一,可要求男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照料一盆花,每天浇水,定期施肥,让孩子体会到做任何事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二,孩子往往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很强,做事有头无尾。家长可适时鼓励孩子,让他们学会自我激励,有始有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其三,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帮孩子客观分析原因,引导其以正确心态面对挫折。如“这次虽然没得到名次,但比以前有进步”;“唱歌不行,可你数学不错,争取参加奥数竞赛”等。 言传身教靠父亲 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和那些一周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比,人际关系更融洽,更具有进取精神和男子汉气概。 男孩的性别认同与父亲的榜样效应分不开。幼儿期的男孩需要从对妈妈的依恋中走出来,逐步接纳爸爸和其他人。此时父亲的疏远,会使男孩更加依恋母亲,他们长大后很难融入集体,被自卑心理包围。因此,父亲切不能缺席男孩的生活。 随着成长,父亲越来越成为男孩的典范。假如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男孩也会理所应当地不做家务。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这样的印象——做家务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权不去帮忙。父亲要适时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人际交往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明确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让男孩自己去把握行为的“度”。 探索好动别干涉 男性荷尔蒙让男孩动个不停,喜欢探索。在爸妈眼里,他们是整天烦躁不安、调皮捣蛋的臭小子。男孩调皮捣蛋的背后却意味着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家长要合理利用这一特点,不干涉男孩的创造性活动,不要给他们过多的限制和保护。无论对孩子来说多难的事情,比如做船模、爬树等,都该先让男孩去试一试,就算是最终放弃,也该是孩子自己的主意,而不是爸妈的阻止。特别闹腾的男孩不妨先随他去,让他跑够了、疯够了,能量释放完了,再陪他玩些安静的游戏,或画画、看书等。 女生篇 “富养”女孩气质佳 “从来富贵多淑女”,指的是:女孩什么“好东西”都见过了,就相当于“脱敏治疗”,使孩子长大后不容易被浮世的繁华和虚荣迷惑。家长可从小带女儿出入各种场合,外出旅行,能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和见识。同时,要让她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浓浓的亲情,具备值得被爱的资本。 但富养女孩不是穿金戴银,不是百依百顺地娇惯和溺爱,而是给予精神上的富足,最终培养出气质高贵的女孩。否则,再富有的女孩也可能因“心穷”而困苦。 勇气培养不胆小 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女孩在路上看到狗,怕得躲在妈妈身后,甚至放声大哭;打碎碗筷,便缩在墙角,生怕受到责骂。不少家长往往火冒三丈,觉得孩子扭扭捏捏,很没出息。其实,这是由女孩的天性决定的。 女孩天生内心柔弱,她们的成长需要一种叫“勇气”的养料,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出现上述情况时,父母要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引导女孩的行为,切不可带着情绪呵斥、指责,否则孩子会越来越胆小。爸妈们还要了解女儿的那些小女生心理需要,比如获得关爱的小手段、随年龄增长而来的小虚荣心。 家庭和睦不孤僻 有教育心理学家曾对30个家庭的孩子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观察,其中男女各半。专家发现,一些经历过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的孩子会因为家庭环境不和谐而逐渐堕落,其中大多数是女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