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话

1. 其实有一种人生的遗憾叫“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有一种伤害叫作“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你看看,人家珠珠为啥奥数学得那么好?” “你看看,宋阿姨的儿子已经去美国留学,还拿到全额奖学金。” “我怎么生了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你怎么就不学学人家孩子,学习好,还听话,不让家人操心。” “你看看你姑妈家的表妹,你还不如她的一个脚指头。” “你啊,你啊,笨死了,你看人家玉玉钢琴过了10级。” 你看看……还有好多的“你看看”。 亲爱的家长,你还在培养一个 “别人家的孩子” 吗? 2. 也许很多家长不太愿意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培养孩子很少是为了孩子,都是为了自己。 近80%的家长以爱孩子的名义,实际上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焦虑,发泄不满和满足自己的期待与需求,也为了让自己在同事面前有面子,为了不让自己在家长会上丢脸,为了在同学会上可以吹嘘,为了完成自己当年未实现的梦想,为了自己的人生少留遗憾……所以极力把孩子变成一个可以展示的产品,或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实现梦想的渠道和工具,始终没有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主体和独立的个体,没有考虑到孩子内在的需求和心声。 他明明是苹果,你认为西瓜个头更大,口感更好,更解渴,于是非要把他培养成西瓜;他可能只是一株雏菊,可是你喜欢牡丹,艳压群芳,硬是希望他变成你喜欢的牡丹;他也许是一条鱼,可你希望他成为一只鹰…… 你需要认真地反思一下,你期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发展,是不是只是为了你的面子而已,你是否真的思索过,你到底要孩子为你眼中的成功而努力,还是让孩子呈现他本来的素质和天分,是一只鹰就让他飞上天空,是一朵玫瑰就让他尽情绽放,成为最好的自己。 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不如抱抱孩子好好睡一觉,孩子的不自信都源于父母的比较,也许爸爸妈妈们有口无心,但这些话语像魔咒一样在他们的生命里如影随形。 3. 其实,每个自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几乎所有问题都来源于童年时家长对孩子的指责、评判,尤其是比较。也许你随口一句“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发泄了自己当时的情绪,殊不知在孩子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阴影。 我曾问过很多家长:“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得到的回答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激励孩子奋发努力。我又问:“如果你爱人对你说,你看看隔壁老张家的媳妇,长得多漂亮,还能干,非常贤惠,对公婆也很孝顺,你看看你长这样也就算了,贤惠能干和人家也差得太远了。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受到激励,从此奋发图强以老张的媳妇为榜样,好好努力做个好老婆吗?”一般得到的回答是:“她好,你找她过去呀!”本来还在做饭,饭都不做了。 为什么“榜样”在自己身上激起的是愤怒,而不是动力? 与其花时间和精力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不如抱抱他,和他聊聊天,流露支持、接纳的眼神,温暖和爱的怀抱,这才是孩子一生爱的源泉和成长动力。其实,每个孩子刚出生时原本都是钻石,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被成人不断地否定、批评、比较,童年时被爱、被赞许、被保护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再是什么钻石而是玻璃,错误的认知和信念会一直影响成年以后的所有工作、生活以及亲密关系中的行为。 4. 美国著名心灵导师迪帕克·乔普拉说过:“我们今天现在的样子不是我们刚出生时婴儿的样子,而是被大人放在一个错误的容器里挤出来的变形样子。”我们来到人世间犹如一次因公出差,千万不能忘了完成这次出差的主要任务是找回自己最初的钻石般的样子! 花开有时,请尊重孩子本来的进程和样子。

Read more

这样帮孩子辅导作业,孩子成绩一定大幅提升

具体实施上,可以把握这么几个原则: 1。重“示范”,忌“替代”。 即,不要让孩子觉得,“检查是妈妈的事情”。 例如,可以说“咱们一起来检查”,而尽量不说“拿来让妈妈检查一下”。 检查时,家长可以出声说出如何检查的方法, 比如“减法题目就用加法来查一下吧,2+3,得5,对了。” 这样孩子就可以学习到检查的方法。 2。重“验证”,忌“批评” 即,检查时不只跟孩子说错误的地方,也借机表扬他做对的地方。 毕竟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做十道题,不至于错一半以上。 每道题都念叨一遍,“对的、对的、对的、对的、对的,嗯?这个是对的吗?” 这样可以增加正面反馈的机会,让孩子不至于觉得“一起检查”是个特别可怕会被妈妈批评的过程。 让孩子“不反感”,是任何事情开始阶段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 请千万不要板着个脸,好像判官一样。 回想一下幼儿时期用什么样的心态带孩子学走路、学做家务的。 毕竟我们希望孩子在学习初期获得正面评价,所以不要把必须指出错误的这个环节搞得太严肃,否则后续的正面激励效果也就没那么好了。 3。逐步放手,循序渐进。 放手的过程不必着急。 不管示范了多少遍,真的开始自己上手的时候,还是会有点担心的。 就好像学自行车,从扶着车到不扶着车,中间还会有“其实没扶但是还是跟着跑,让你以为还扶着”的阶段。 所以一开始让孩子检查,家长可以陪在旁边,孩子检查的对,就小夸奖一下,万一不对,也可以及时提醒孩子再仔细看一下。然后还是说,“你自己检查出来了,真厉害。”这样的。 如果孩子胆子小,不愿意尝试自己检查,家长可以“故意犯错”,故意指着他本来做对的题目,说“好像不太对吧”。 孩子对自己被错怪了这种事儿往往比较激动,这样家长就可以顺势表示,“哎呀看来我检查也不靠谱,你也一起来查吧,咱们查两遍,这样就安全了。”之类的。 稍微熟练了一点之后,或者如果察觉到孩子比较依赖家长的检查,可以逐步放宽结果的范围。 比如一开始肯定会说,这道题这里不对。

Read more

好父母教育孩子秘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父母不一定有一个好的孩子,但一个好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在精神上富有的好父母。他们可能给不了孩子富裕的生活,给他们买精美的学习生活用品,但当孩子感到迷茫,遇到挫折时,他们一定是引路人。 方法/步骤 良好的沟通。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什么都不懂得小孩子,即使他年纪真的很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作为家长,要及时有效的和孩子沟通,聆听他们内心的想法,从而展开后续的一系列教育。 2. 尊重孩子。孩子是父母生的,没错。可孩子一旦脱离父母的身体,她就是一个**的个体,作为家长,不应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尊重他们的选择。 3. 有些事引导但不干涉。因为孩子是**的且有思想的,所以势必会在很多事情的看法上与家长产生分歧。这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极力干涉,而是引导(只要不是道德和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就不要严厉干涉。),否则孩子以后会后悔的。 4. 做他们的朋友,而不是父母。不要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在孩子面前,活的轻松一点。和他们做朋友,不偷看他们的日记,而是和他们互相诉说自己的心事。这样,长久下去孩子才会信任你,你才可以及时知道你想知道的信息。 5. 永远积极阳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你不要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回家,影响家里人的情绪。在孩子面前,父母是他们的避风港,他们的心里不快还等着和你倾诉呢,结果你们自己就抱怨个不停。孩子就更觉的世界不美丽了。 6. 最重要的除了沟通就是理解了。当孩子做了什么你觉得出格的事情,不要只想着责骂。自己先在房间想想你在那个年纪遇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对你现在有什么影响。以及推人,给予充分理解。 7. 某些事情合理引导。中国教育改革了很久,但对于某些事情还是很保守。比如性,你要适当的和孩子解释,而不是一味回避,遮掩。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只能自己去发现了…… 8. 不溺爱,不娇宠。爱孩子,每个父母的心声。可现在有多少父母一味宠溺,孩子很大了却连个衣服都不会洗,这种毫无生活能力的孩子,是残缺的。在这个社会上是很难生存的。 9. 与自然做朋友。不要只让孩子关在房间里学习,多出去走走,父母没时间可以跟旅游团,总之多让孩子出去走走,对他们的生活和眼界以及情操的陶冶和提升,有可能是你想不到的。 把好资讯分享出去,造就更多好父母~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孩子晚睡仅仅是长不高?最重要的竟是……

儿童睡眠关系着孩子的成长,睡眠不规律对所有年龄段儿童都有影响。晚睡的危害对我们成年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就别说处于发育中的孩子了。 英国伦敦大学一个研究团队调查了3岁和5岁儿童的睡眠情况,发现3岁儿童睡觉时间最不规律,约五分之一的3岁儿童没有固定睡觉时间。 晚睡除了可能造成孩子躁动爱哭闹,个性怯懦,缺乏行动力,意志力薄弱,影响身体抵抗力,影响智力发展,也会让孩子长不高,甚至性早熟。 儿童睡眠时间 良好的睡眠状态对于宝宝的成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越小,大脑发育越快,需要睡眠时间就越多。那么各龄孩童睡眠时间多少算正常呢?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睡眠时长标准 年龄:新生儿(0-3个月) 推荐:14-17小时 不推荐:不足11小时;超过19小时 年龄:婴儿(4-11个月) 推荐:12-15小时 不推荐:不足10小时;超过18小时 年龄:幼童(1-2岁) 推荐:11-14小时 不推荐:不足9小时;超过16小时 年龄:学龄前儿童(3-5岁) 推荐:10-13小时 不推荐:不足8小时;超过14小时 年龄:学龄儿童(6-13岁) 推荐:9-11小时 不推荐:不足7小时;超过12小时 学龄儿童前儿童应该保证10~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应该每天保证有9~11小时的睡眠。 晚睡的危害 危害一:孩子长不高 晚睡或睡眠不足,就表示醒着的时间太长,对身体而言是一种过度刺激,进而会引发人体的压力反应,诱发肾上腺大量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压力荷尔蒙,它会抑制脑下垂体功能,致使脑下垂体减少分泌生长激素,让孩子长不高。

Read more

懂事的孩子,最可怜

[01] 我侄子今年八岁。暑假在我家住,因为受综艺节目和同学的影响,他很想去体验一下玻璃栈桥。 我告诉他,只要他在一个月内,认真地把暑假作业做完,且保证85%以上的正确率。我就带他去。我的要求很明确,怕他耍小花招。 侄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般,要达到高正确率,必须很仔细很认真地去做每一个题。那一阵他电视也不看,iPad也不玩,起床后就认真写作业。每一个题都做得工工整整,无刺可挑。他似乎生怕我会以其它理由取消这次的计划。 这一切在表姐的孩子来我家后被打破了。在饭桌上表侄儿听说了我们的“玻璃栈道约定”,就嚷着要妈妈带他去。表姐告诉他,想去的话就要像弟弟一样认真完成作业,作业做好了我就带你去。 表侄一听就不高兴了,直接把筷子拍在桌上。他马上整个人躺到地板上,哭着滚来滚去,嚷着就是要去玻璃栈桥,就是要去,马上就去。任我们怎么劝都无动于衷,他一边蹬腿,一边哀嚎。表妹无奈,只好答应带他去,明天就去,作业先不写。 侄子看到这些,默默地走进了自己的房间。过一会儿我进去的时候,发现他正坐在床头伤心地哭泣。 那一刻他虽然没说什么,但我懂他伤心的原因。因为我从小也是一个试图以懂事来讨好成人世界的孩子,我明白他那一刻的委屈和嫉妒。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而懂事的孩子只能认真完成任务,遵守规则,用完美的表现来争取糖。 他们压抑自己的欲望,小心翼翼地去讨好大人,却完全没有哭闹的孩子“嚷一下”效果好。 懂事的孩子,总是乖得让人心疼。 [02] 我小的时候,就是父母眼里懂事的孩子。我总是体谅他们的难处,很少向他们要求买学习用品之外的东西。 我记得我在初中的时候,看上了一款CD随身听。每次放假我都会在商店门口去看它几眼。因为它被锁在柜台里,我扒在那里看的话,热情的柜员走过来提议我试一下效果。 我已经试过一次了,当戴上耳机,按下播放键后,悦耳的音乐迅速在耳膜上倾泻下来,我整个人震撼地久久不能自已。当时我多么想把它拿走,抱着它躺在床上听个天翻地覆。可是我没有钱,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它,告诉店员我不喜欢,我再看看。店员只好把CD、耳机取下来,各自放回原位,眼神里满是鄙夷和不耐烦。 店员的情绪让我很尴尬。自那以后,每次我惦记它的时候,都会佯装在店门口等人,四处张望,漫不经心地瞟CD机两眼,来望梅止渴。 我当时那么想要得到它,但我从来没有跟爸妈讲过。因为那并不是一个上学的孩子的应该拥有的东西,而且价格略贵,身边也没有几个小伙伴有。甚至来说,爸妈都没听说过这种东西,我觉得我没有理由增加他们的负担。 但理智压制不住渴望,我做梦都想得到它。想凭零花钱买到它,基本不可能,那一阵我每天都过得很失落。 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跟爸爸讲,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好不好。乖了那么多年,我可从来没有提过别的过分的要求。 可是没有讲就是没有讲,一个懂事的孩子总是这样过分的“善解人意”,不敢去索取既不名正言顺又非理所应当的东西。 [03] 后来我想到一个方法,攒压岁钱去买。以前的压岁钱都是我主动上交的,那一年我想拒为己有。大几百块钱揣在兜里,眼看就要开学了,我就可以奔着我的CD随身听而去了。可是,一个记性好的妈妈打破了我的所有计划。 她提出了一个“替我保管”的方案,将我的所有“资产”没收了,把钱掏出来的时候,我的心在滴血。 那一刻,我想过,如果我撒着泼儿打死也不交,妈妈也会拿我没办法,顶多会感觉到有点失望而已。可是我做不出来,我乖乖地把带着体温的压岁钱掏出来,还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 我就是一直都这么省心。

Read more

你孩子有挑战或告状这种行为吗

宝宝的挑衅行为 男孩 孩子为什么挑战强者和权威? 孩子从4岁左右开始,就会慢慢地发现有些人身体比自己强壮,有些孩子在群体活动中会表现出一些优势,使得他们很羡慕。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也会有一些力量时,就会去试验这个力量。 一般情况下,在男孩子身上出现试验力量的情况较多一些,他们会从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试起,慢慢地去挑衅哪些比小孩子再大一点的,然后再去挑战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接着最后去挑战哪些身体和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突然变得麻烦起来,每天与别的孩子发生不愉快,这会给他带来不良情绪,孩子好像觉得这段时间有这么多人对自己不好,跟自己产生冲突。他回家后会向家长诉苦,比如老师让他坐反思角,没有让别人坐;某某人老爱告状,老爱哭,讨厌死了;某某人老是欺负他…… 根据孩子的哭诉,家长可以看出来他试验力量的过程。 如果他在说老师罚他坐反思角,很可能是他在拿年龄比他小的孩子试验力量,一天无数次地去碰那个比他小的孩子几下,如:去动人家正在工作的材料,惹得那个小孩子总是哇哇大叫,老师就会提醒他,提醒无效就会让他去坐反思角。 如果他去惹同龄的孩子,一般他们都从挑战女孩开始,女孩大都会向老师告状;一般他就注意了这个女孩的的告状,印象深刻,回家见了亲人就会诉说别人告状给他带来的不愉快,会抱怨某人老爱哭,却没有注意自己是怎样把别人给惹哭的。这个年龄段男孩子还没有反思能力,所以还不能进行这种关系联接的思考。 女孩 女孩子在这种时候则可能出现用语言挑战别人,拉帮结伙利用阴谋孤立某人。这都是孩子在练习作为一个人的正常过程,当然也是苍天给我们了教机,让我们有机会面对孩子出现的人类不美好的一面,以便改造它。 如果你的孩子回家告状说某某老欺负他,说明他在挑战权威了。挑战如果是成功的,他从此就会变得非常自信,非常有力量,也会替代原来的权威成为引领者;如果挑战失败,他会暂时等待,积蓄力量,继续挑战。这个时期的女孩跟男孩情况基本相似,但女孩更多的是在搞“儿童政治”,是语言和关系的斗争,而不是直接的力量竞争。 这是试验力量中最艰苦的时期,甚至家长也会受不了,不断地去找老师,要求老师干预。作为一个好幼儿园,在这种时候老师一定会细心地判断孩子是在试验力量还是在被群体欺负,所以不会让孩子因遭到群体欺负而受到伤害。但孩子如果是在挑战权威,老师要给他机会和时间,让他获得最终结果,并静观事态的变化,给予适当的帮助。 家长了解了4岁孩子的这种特征,知道孩子这时的不良情绪都来自成长的烦恼,家长静观事态变化就可以了。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信心和对自己力量的肯定,也需要家长给孩子的行为一些指导,将孩子的设想和挑战的方式引向文明和智慧,缩小暴力和攻击的倾向。 平时家长可以跟孩子平等地聊聊天,聊一聊往后孩子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某个问题,甚至跟孩子一起讨论针对那个问题的几个方案,这样会给孩子往后的发展带来信心。还可以给孩子提供更能够吸引孩子的工作,使孩子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工作会非常深入,而且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还可以给孩子阅读一些亲社会行为的故事,这对孩子也是有利的。 在这个阶段,孩子出现的不良情绪,有忧愁,有受害感,经历了这段时间,大多数孩子会把幼儿园当家一样感到舒适和亲切,同伙伴也会像兄弟姊妹一样有超越友谊的手足情感。这时闹矛盾的机会虽然也还有,却是很平常的冲突,如果家长不进行破坏性的帮助,孩子就会成长的有力量,皮实。人类其实需要这样的经验和成长。 提示: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化快得让父母常常无所适从。4岁左右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随着宝宝自我意识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和萌芽,宝宝会有很多新的行为表现。一些孩子可能会经常与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甚至打架,心中总是充满不满、委屈或愤怒等负面情绪。专家认为,宝宝出现这种行为可能是正在挑衅强者和权威,试验自我的力量。作为家长,我们要了解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图 : Pixabay.com

Read more

最失败的教育,是让子女成为长不大的孩子

01 我有个阿姨,做了一辈子的语文老师。退休之后,很多人慕名而来,请她辅导孩子。 有人托了几个不同的关系,再三来找,阿姨推不过说:“那我们试一次。带个最近考试的卷子,来分析一下。” 约定好的时间,是那个有些身价的父亲带着孩子过来,态度倒是谦恭,寒暄半天。开始上课,阿姨说:“卷子请拿出来。” 小姑娘开始翻书包,翻来翻去,耸耸肩说:“忘拿了,在教室座位里。” 这时候小姑娘才想起来,原来明天要交的作业,也是要改这张卷子。回头说:“老爸,我坐在教室第二排,靠窗的位置,你去给我拿回来!” 老爸马上站起来,抬脚就走,走了一步想起来问:“明天还要交什么作业?快查查,我一起给你拿回来。” 这时阿姨说话了:“同学,你收好东西和你爸一起走吧。今天的课不上了。” 四年级的小姑娘非常惊讶,估计从来没有人跟她这么说过话。嘴一撅,头一扭,分明就是生气了。 姑娘的老爸赶快陪着笑说:“老师,学校不远,开车半小时,就能回来。我们一定下不为例。” 教了45年小学的老教师说:“学习,尤其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聪明,也不是努力。而是学生要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不可推卸。看样子,她在家里,从来没有担当过自己的过失吧?没有责任感,不懂得担当的孩子,找谁教也是教不来的。” 阿姨发难,并不是孩子忘了带卷子。谁没有“忘了”的时候?可是“忘了”总是一个疏忽,是一个造成了既定困扰的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既然错了,至少要有一个自我检讨的态度。 没有自我检讨,还有人倾力庇护,怎么会有进步? 中国家长是世界上最舍得花时间、最不计成本、最不惜余力培养孩子的家长。 为了孩子,可以上刀山下火海,碎尸万段,在所不惜;但是中国家长也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龙,最包办包赔,专治专管的家长。 你的舐犊情深,让孩子永远长不大。 02 我有一个法国朋友,是一家公司总经理。有一天秘书来报,某同事的妈妈来了,在外面等。 在法国,有同事的直系亲属不请自来,基本都是因为本人发生意外。他吓得冷汗就出来了,停了手头所有的工作,让人事部经理陪老太太进来。 老太太进来的时候,目测看着神态平和。他松了口气,估计事故并没有造成特别大的伤害。 大家坐定,老太太开始说:“谢谢公司给囡囡这个机会。我家囡囡从小就是听话的好孩子,德智体美样样一流。初升高中,考大学,后来的研究生,都是自己考的,不需要家庭帮助。去年九月份入职公司,虽然工资不高,但是每个月都还能省出钱来孝敬家里……” 我朋友不会讲中文,靠翻译一句一句翻。谈了3分钟,老太太一直在唠家常。他看了看人事经理。人事都是人精,马上接上去问:“阿姨,请问你今天来,有什么问题呢?” 老太太说:“哦哦,今天来有两件事,第一呢,我家囡囡也来你们公司八个月了,一直没有涨工资。可是根据她的学历和能力,我和她爸爸认为公司应该给她涨工资。另外呢,她们部门的主管,已经怀孕了,再过几个月要休产假了,我们觉得囡囡比较适合这个位置……” “WHAT???” 看到老板一幅目瞪口呆的样子,人事经理主动站起来说,“阿姨,这个问题归我管,我来跟你谈。”

Read more

送自卑的孩子一杯酒

我想送自卑的孩子一杯酒。 不是红酒,那样的醇厚浓郁会让你原本黯淡的心事发酵;不是鸡尾酒,那种明艳活跃会将你孤单的影子拉得更长;不是辛辣的白酒,那种浓烈太容易触痛你敏感的神经;也不是酸涩的啤酒,太多的泡沫只是空想,它会让你陷入更加不切实际的幻境。 我想送给你的酒叫做“贵腐酒”. 这杯色泽金黄的酒,口味甜美清冽,香气沁心,像桂花、蜂蜜,又像杏或者芒果,请你含一口,让所有的馨香在唇齿间撞击。 波尔多的9月,深秋的凉风吹落了满园的葡萄叶,成熟的果实缀满枝头,像一颗颗晶莹的紫玛瑙,在秋日的阳光下耀眼夺目。斑驳的阴影里,有些葡萄却显得不那么美丽,它们灰暗、粗糙、干瘪,卑微地瑟缩在枝头,像丧气的孩子。这些葡萄感染了霉菌,一种叫“贵腐霉”的霉菌侵蚀了葡萄的表皮,使得新鲜的汁液蒸发殆尽,却没有腐烂,留下的是一粒粒发皱的葡萄干。果农看到这些丑陋的葡萄,抱着随意的态度,把它们装进了和那些饱满的果粒一样的橡木桶。不曾想,这些被贵腐霉侵蚀了的葡萄竟创造了一个奇迹,酿成了独一无二的珍品。这种色泽金黄,有着独特香气和丰富口感的葡萄酒成了名副其实的液体黄金。 纽约葡萄酒商扎奇斯和洛杉矶沃利斯共同举办的葡萄酒拍卖会上,单瓶1847年的伊甘贵腐酒拍卖额达71675美元,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白葡萄酒。 那些曾在寒冷的深秋,独自瑟缩在枝头的、风干的、发皱的、险些被遗弃的葡萄,正如自卑的孩子,孤独地躲在阴暗的角落里,你认为自己贫穷、低微、不美丽,用重重的心事把自己层层裹起,悲悲切切地将自己遗弃。 你不似红酒高贵典雅,却必须真实,不能勾兑,或许不那么深沉厚重,却唇齿留香,保持本色也是难能可贵;你没有鸡尾酒的鲜艳明丽,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瑰丽的人生;你不似白酒浓郁绵延,必是经历了岁月的积淀,每一步都脚踏实地,唯有将急躁与功利尘封,才能将内心的浮华转化为沁人的香气;你没有啤酒那般洒脱豪迈,但再细微的理想也能发芽,再卑微的人生也会开花,将自卑的心绪暂时收起,年轻的心需要一些泡沫带你沸腾,不要在意短暂的碰撞和散落。 喝过这杯贵腐酒,你该相信,不是所有的命运都已注定。 文/韩逸萌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孩子一辈子都会记得的十件事

对一个人来说,最深刻的莫过于童年跟父母的点滴往事。 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会让孩子或深或浅的记录在生命的刻录机上,成为孩子一生或甜蜜或感伤的回忆。 其中有10件事,会被孩子铭记一辈子,看看你已经做了几件? 1、孩子每天放学进门看到的第一个情景 对于开始上学后的孩子尤其是如此,孩子从早上到下午都待在学校,家里的一切跟学校的是两个世界。当孩子从学校放学回家,看到家里的情形总能印象深刻。 家里空无一人?还是总有奶奶或妈妈在家里等待?妈妈是愁眉苦脸的还是情绪高涨的?笑容满面的妈妈尤其会让孩子感觉到很幸福。 2、生病时,爸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 孩子生病时,情感是最脆弱而敏感的,爸妈的言行会历历在目。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生病时,爸妈的特殊照顾而爱上生病。 自己的需求是否会及时得到爸妈的回应?爸妈是如何慈爱的带自己去看医生?温柔的哄着吃药,抱着孩子心疼的安慰,夜深人静甚至还在床边守护着,都将会成为孩子温暖的回忆。 3、第一次偷东西后,爸妈的态度 5、6岁前的偷,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记忆。而5,6岁后的偷窃,孩子的心智已经得到发展,并且有一定的道德标准。 孩子们会因为偷东西,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非常害怕爸妈的责骂。 爸妈是否选择原谅还是殴打一顿,都会被孩子记住一辈子。宽容的教育更容易让孩子感恩。 4、每晚睡觉前,爸妈陪伴的细节 睡觉前,孩子们在床上嬉戏翻滚,爸妈轻抚后背挠痒痒,或者爸妈陪伴做手影游戏、亲子互动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又或者只是轻轻依靠在妈妈身旁,静静地聆听着床边故事。 睡前的陪伴时间无论长短,总能在孩子心灵上留下痕迹。 据说睡前是一个孩子的心灵最宁静的时刻,爸妈的举动不仅影响梦境,还会影响孩子第二天的情绪。 5、作业是独立完成的还是爸妈辅导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童年时期写作业的印象尤为深刻。 独立写作业,会让孩子在成年后更有成就感;而父母辅导写作业,大人的态度是孩子最为关注的,是鼓励引导的,还是批评指责的,都能在孩子心里形成或温暖或反感的记忆。 大人在辅导作业时的负面态度,会直接影响成年后的亲子关系。 6、跟爸妈一起做一顿饭或点心 你是否有时间跟孩子一起做一顿饭?相比在外购买的美食,跟爸妈一起,从材料的选购到食材的准备,最后到制作烹饪,孩子能记住每一个细节和步骤,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喜悦,都能让孩子回味一辈子。被称为事半功倍,最能提升情感的亲子活动。 7、记忆中第一次庆祝生日 在这样的日子里,自己是故事里的主角,大人或其他小朋友围着自己歌唱,或说着让孩子高兴的话,无论是出外玩耍,还是吃着美味的食物,孩子能感受到周围人表达出来的重视,自己是被关注和关爱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Read more

孩子这5个心理成长信号,常被误认为问题行为

孩子成长的一些信号,常常会被误认为是“问题行为”。这些误会,很可能会让父母错失正面引导孩子的机会。 01 搞破坏 很多孩子到一岁左右,会开始出现一些让父母匪夷所思的“破坏”行为。比如:把所有抽纸都从纸盒里抽出来,扔东西制造噪音,将所有盒子、柜子门都打开,想将手伸进插座…… 当孩子身体运动能力越来越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会大幅提高。 这个“搞破坏”的时期,实际是孩子人生阶段的“实验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周围的事物。这个阶段的每个动作,对他们来说都具有意义。 他们什么都想要亲自摸一摸,打开来看,摔打一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身体去了解这件物品。 但这些行为常会被父母误会是“没规矩”,因为有点像在搞破坏。 其实这个阶段不必要着急管教孩子。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让孩子去“实验”,让他们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02 “妈妈快看!” 当孩子会说话以后,他们看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急切想让妈妈、爸爸去看。这种让父母配合自己指示的行为,是孩子想要了解更多事物的信号,这是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可能已经表现出了这种能力。他们可能会“咿咿吖吖”指着一件东西,努力引起父母的注意。在这个时候,孩子发展出了“兴趣”和“好奇心”,想要了解更多。 这时父母可以顺着孩子的“指示”,告诉他多一点相关信息。 比如,如果孩子指着一朵花发出“啊啊”的声音,父母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这是花”,让他知道正确的名称。甚至可以抱着孩子走到花前面,让他摸一摸,闻一闻,告诉他颜色和气味。 有时孩子会很急迫,不用手指,而是拉扯父母衣服来引起注意。这时父母不要焦急,看看孩子是想表达什么,可以将孩子带到他想了解的物品前。 父母很忙也尽量不要忽视孩子这种渴求“了解更多”的行为。 03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两岁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他们会感觉自己不再那么需要成年人照顾。 此时孩子玩耍时,会旁若无人沉浸在自己世界中, 不想和别人说话,也不想被打扰。 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时期。 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玩耍、思考,当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呼喊父母。刚开始孩子可能独自玩耍几分钟,渐渐延长到十来分钟,二十分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