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女生如何避免受到伤害?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适龄男女们往往对恋爱的美好和甜蜜抱以极大期待,并迅速徜徉于流连忘返之中,享受着爱的滋润……,但不可否认的是,热恋中的女生往往是弱智的、理想的、痴情的、感性的,因此恋情发生任何的变化都足以让其遭受心灵的重创。那么女生应该如何避免在恋爱中受到伤害呢? 1、慎因仰慕崇拜而迷恋大叔。 毋庸置疑,事业有成且年富力强的大叔身上不但没有了小男生的奶油味,其呵护疼爱与成熟稳重对女生的吸引是显然的。但因对人生、社会的认知、意识信息方面的巨大差异,无疑会使这段真情蒙上阴影并可能难以持久。这种恋情的中断容易使女生一筹莫展并陷入短期痛苦之中。 2、勿因赌气或炫耀而恋爱。 有的女生可能会因为朋友或同事 之间的攀比、炫耀等虚荣心的驱使,过早或在仓促中完成了目标对象的认识及交往过程,并开始分享恋爱的甜蜜。这种恋爱方式往往存在诸多的盲目和不确定性,也就必然存在不可持续的困扰,同样会对女生带来一定的受伤害风险(当然男生同样)。 3、恋爱过程勿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 务必保持至少过半精力用在自己的事业或工作之中。这样的恋爱方式可以平衡恋人的心态,能客观理性对待恋情,不会因恋爱而放弃一切,也可以减少可能的情变对女生的伤害。当然这种方式缺少了一定的浪漫和情调。 4、勿轻易投入一段感情。 感情投入与否与投入深浅是恋爱双方性格因素或用情深浅所决定的,无关优缺点。而不轻易投入感情的好处在于女生处在恋爱迷茫之中不易受到情感伤害;不利之处则使感情难以升温,容易使对方降低或丧失继续追求的信心。 5、年轻的学生对于情感。 情感丰富、思维活跃、观念超前,敢爱敢恨,爱了就拥有,不爱了会放手,相对容易从感情的困扰中走出来。但因为思想单纯,容易付出大比例甚至全部的真情。一旦走向社会,外界的变化必然会对单纯的感情产生冲击,这往往是女生必须注意和避免的受伤害因素。 6、勿因“剩女”问题而应付恋爱。 年龄稍大的单身女性,对爱情的认知及身心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头脑清醒冷静,更容易找到真爱。但往往存在来自家庭、同事朋友及传统方面的的各种压力,从而容易因此而失去冷静和理性,凑合应付完成恋爱“任务”,必然会带来婚姻潜在的风险,使女生在承受“剩女”心理压力的同时可能还得承受感情危机。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请和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你是否思考过,孩子真正在我们身边的时间有多长? 孩子刚出生时,我们悉心照顾,几乎分分秒秒都与孩子在一起;慢慢的,孩子长大了,需要上学了,变成了只有放学后的那几个小时跟我们相处;然后,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上大学、工作,每年能见着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 我们想念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能陪伴他们。可是,他们已经长大、甚至成家了,这时,我们还要和孩子住在一起吗?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够接受与子女间有一定的距离。但距离不太远,双方都能互相照顾,还可避免一些矛盾和麻烦。 有界限、有距离、有联系、有守望,最佳的距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炖个鸡汤,端到孩子家时刚好能喝,近了太烫,远了太凉。 武汉大学社会学专家尚重生认为,人性本身存在自私、自我的一面。如果两代人住得太近,这些缺点很容易被一些不开心的琐事激发出来,以至于每个人都拿出缺点相互折磨。如果不住在一起,这些缺点可能就会潜伏起来,时间长了甚至忘掉缺点,反而想念对方,这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 其实,“一碗汤的距离”不仅是指住得远近,还包括心理上的距离。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如何与孩子保持好“一碗汤的距离”呢? 顺应潮流,理解孩子的新生活 我们小时候很拮据,子女小时候很宽裕;我们成长在熟人社会,子女成长在生人社会;我们的职业在国营单位,子女的职业在私人公司;我们爱在一起喝酒聊天,子女在给远方的陌生人发微信点赞…… 这一切都和我们以前的生活模式不同,但是我们都得理解,并且看得惯! 看着孩子们以他自己的方式成为他自己。他跟谁恋爱结婚、他如何养孩子、他喜欢或离开哪一份工作,那都是孩子的事。我们无法为这些事承担后果,所以我们也没法替他们做决定。 我们要做的就是学着跟孩子站在一起,支持他们,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这就够了!孩子成功时,我们为他鼓掌;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给他依靠。 不因为自己是长辈,就插手孩子的家庭事务 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这世界上首位关系就是夫妻关系,然后才是亲子关系。也许,我们总是无可避免地与孩子的配偶发生矛盾,此时,千万不要用“血浓于水”、“妈妈只有一个”这样的语句,来刺激孩子,如此只会适得其反。 在这个问题上,中老年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子女常常插手我们的生活,今天批评老爸为什么不干家务,明天批评老妈为什么天天跳广场舞,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所以,儿媳妇或女婿是不是“好”,子女和他们的配偶是不是幸福,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吧! 我们只管过好自己的生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没事跟朋友打打牌、下下棋,一天不也是挺充实的嘛! 不要一味关心孩子,而冷落老伴 既然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那千万不能冷落了自己的老伴。人一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这个与我们偕老的人站在我们身边时,可别忘了牵起她的手。 同时,不要为了操心孩子、照料孙子而忽视了老伴的感受。我们养儿的任务已经完成,带孙子只是偶尔为之,现在要做的是好好“防老”。 虽说“养儿防老”,但真正能陪伴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防老”的只有老伴。所以老夫妻最要紧的是把身体养好,心态调好,把过好自己的日子放在首位。 其实,“一碗汤的距离”也可以说是心理上的亲密距离。两颗心灵之间的距离,要用温度来测量,而不是用直尺。这个温度是最舒适、最适于人体的28℃~32℃,不会过热也不会过冷。 两颗心并不常常贴在一起,但是在其中一颗心灵需要关怀的时刻,另一颗很快就能传递过去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 无论相隔远近,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爱! 生活上,和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能常去看望他们,给他们送去一碗汤;心理上,也要和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不会因为太热而烫到他们,也不会因为太冷而凉了心意。

Read more

医生让你“忌口”背后的真相

去看医生,常常会被告知吃清淡点,忌辛辣,或者被告知几样不能吃东西。这些建议真的都有科学依据吗?真的有那么多需要忌口的食物吗? 前几天,怡禾医生群里也聊到了“忌口”的话题,让我想起以前的一些经历:每天查房时,常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我孩子能吃什么?我说得最多是:可以正常吃,平时怎么吃现在也怎么吃。但家长经常还是会接着问:能吃鱼吗?能!吃牛肉吗?能!能喝骨头汤吗?能!……到最后就跟报菜单似的。 我以为我们普外科胃肠道手术多,家长对吃的关注的多一些,医生群里的讨论让我发现其他科的医生也同样被这类问题困扰,后来皮肤科李志量医生说的这段话,我觉得是代表了很多医生的心路历程,也可能是很多医生口中“忌口”背后的真相。 饮食上的禁忌是与中国人传统观念有关系,我在平时工作的时间,有病人询问需不需要忌口,我说不需要忌口,结果病人都会非常诧异,会跟我争论,”皮肤病人怎么会不需要忌口呢”,然后我会解释很久,影响后面的病人就诊。在这种情况下,最省事的办法就是一单询问是不是需要忌口,就随便说几个东西不能吃,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口舌。这种情况持续久了,就会形成一种职业习惯,只要是皮肤病,都要说几个不能吃的东西出来。 国人对食物的讲究这么多,最主要是受中医思想的影响。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和药物没有绝对的分界,很多东西既可以是食品又可以药品,一样有寒、热、温、凉之分,有的食物能滋补,有的能“清火”,有的易“上火”…… 还有的是受民间流传的影响,认为有的食物吃了会“发”,有感染不能吃鱼虾,有伤口不能吃酱油,发烧不能吃鸡蛋,孕妇不能吃螃蟹,吃兔子肉会得兔唇,吃羊肉会得羊癫疯等等。 我相信关注这个公众号时间长一些的读者,大多知道这些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可能也有一些人对这些说法半信半疑,但又碍于传言里的那些严重后果,而这些食物又不是非吃不可,所以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还是给忌了。 但现实里,大部分人是对这些说法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病人向医生报菜单,似乎非要被告知几样不能吃东西,才敢好好吃饭,如果医生让什么都吃,还会觉得医生不上心。 要纠正这类患者的观念,医生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公立医院的环境下,医生每天看几十上百个病人,要他们耐心详细的帮你把菜单帮你分析完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最后往往是:吃清淡点,少吃辛辣的。 当然,医生自己也稀里糊涂,本身也相信中医或民间的那些传言,然后主动让你去忌口的肯定也有,但你对医生穷追不舍得到的答案,真相往往是医生看你那么想忌,不想和你纠缠不清,就说几个不太健康的食品让你去忌,反正对你没什么坏处,还可以让你感觉能做点什么,得到些心理安慰。 真的需要忌口的疾病当然也有,比如糖尿病人对西瓜这样的容易导致血糖升高的水果,痛风病人对动物内脏这样的高嘌呤食物,口腔溃疡、肛裂病人对辣椒这样的刺激性食物,或者你真的对某种食物过敏,该回避的食物,医生自然会跟你讲。 但如果医生没有主动对你说,绝大部分疾病和饮食没有关系,是不需要忌口的,如果自己有疑虑又担心医生一时疏忽,自然也可以问,但真不用跟他们报菜单。 文/小儿外科裴医生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这八个“原来”你要尽早懂!

有人去应征工作时,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箱。他的举动恰好被路过的面试长官看到了,因此他得到了这份工作。 [启示]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名小弟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故障的脚踏车,小弟弟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干干净净。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在雇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小弟弟就被挖角到那位雇主的公司上班。 [启示]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多做点」就可以了。 有名小孩对母亲说:「妈妈您今天好漂亮。」母亲回答:「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一整天都没有生气。」 [启示]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位牧场主人,叫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地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启示]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有一家商店经常灯火通明,有人问:「你们店里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灯管?那么耐用。」店家回答说:「我们的灯管也经常坏,只是坏了就换而已。」 [启示]原来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经常更换」就可以了。 住在田边的青蛙向路边的青蛙说:「你这里太危险,搬来与我住吧!」路边的青蛙说:「我已经习惯了,懒得搬了。」几天后,田边的青蛙去探望路边的青蛙,却发现它已被车子辗死,曝尸在马路上。 [启示]原来掌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远离懒惰」就可以了。 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时,刚好有只蜗牛经过,从此以后小鸡就背着蛋壳过了一生。 [启示]原来脱离沉重的负荷很简单,「放弃固执、成见」就可以了。 有一支掏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步伐沉重起来,痛苦不堪,只有一人仍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微笑着道:「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 [启示]原来快乐很简单,拥有「少一点」就可以了。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让孩子从小自信的28个方法

关于孩子自信的事儿,这可是个大事儿!因为这个事儿,爸爸妈妈们可是没有少费力气。培养自信心,这对孩子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很自信,但自信不是天生的。以下是让孩子从小自信的28个方法,非常有效、实用。 1. 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在客厅站着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我要喝牛奶。”你在厨房做饭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时间:“妈妈把米饭蒸上,就去给你拿,好吗?”经常忽视宝宝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 2. 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周末带孩子出游,征求他的意见,如果你已经有了目标,可以采用二选一法,比如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博物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3. 不要嘲笑孩子 如孩子刚学说话,你教他“大西瓜”,他却说“大西抓”。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当时刻意强调,换个时间再教他。在孩子语言学习期,你的嘲笑会使他丧失学语言的信心和兴趣。 4. 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提出问题,你要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妈妈也不知道,我们去查字典或者用其他的方法,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回答。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从而增加自信。 5. 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 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请把报纸拿给妈妈,好吗?”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6. 在家陈列孩子的作品 让孩子在家中最醒目的墙面上张贴他的涂鸦之作;在柜子上为孩子做个陈列架,陈列他的小制作。荣誉感最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7.给孩子属于自己的一个领地 给孩子一个房间,没有条件的,可以给他房间的一部分,让他有一个自由玩耍、不受束缚的小天地。因为拥有自己的“领地”的他心中充满骄傲感,这会让他平添自信。 8. 妈妈的宽容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土壤 不要总是因为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备孩子,而是教他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并且跟他一起做。妈妈的宽容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土壤。 9.

Read more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讲了那么多道理,孩子就是不听,这不是问题。把“讲道理”当做是教育,才是真正的问题。 在最近一期的《变形记》节目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片段,仔细想来,却耐人寻味。 山区女孩缘缘被“交换”到一个城市家庭中,律师“爸爸”问起了缘缘的理想。 缘缘说想当一个警察,随后爸爸开启了“大道理”模式。 从忆当年开始,说起了一大段的长篇大论。 在之后的采访环节中,缘缘说: “感觉像是律师对着罪犯在讲话,要强打着精神装作在听的样子,也很像唐僧在念经……” 爸爸的感受却是: “无论我说什么,她都能听进去,我很欣慰。” 同样一件事,到了立场不同的两个人口中,得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结论。 这看似奇怪,却十分常见。 讲道理,可以说是父母最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了, 但面对成人的大道理,孩子们的态度往往是排斥的。 一位网友曾描述过当父母对着他讲道理时,他内心的感受: “父母总是以一种我社会经验比你足,听我的没错的样子,干涉我的各种选择。” 在讲道理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认为孩子不懂得这些道理,需要更有经验和见解的父母给予指点。 ******** 换位思考一下,其实我们成年人一样不喜欢听道理。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好友小美跟我抱怨,她的老公总是不懂她。 小美新买了一件衣服,过了几天发现降价不少,就跟老公念叨这件事。 他老公开始跟她从商家促销规律讲到制造业的生存困境,小美被噎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种事还有不少,老公的态度总能让小美在先前的烦恼基础上 又添了一层堵心。 小美说:“道理我都懂,可我根本不想听这些破道理,我只是想要他安慰我一下啊!” 不仅如此,在需要进行家庭共同决策的时候,

Read more

连续用电脑超3小时可能增加患狂躁症风险

专家指出,近代造成人类死亡的因素,医疗只占10%,生活习惯却占50%,其它环境占20%、遗传占20%。 生活习惯不良,身体的状况就会反映在健康检查数据上。这项调查共取得18061名成人健检的有效样本,结果运动不足成为榜首,2/3受访者的运动量未达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就算有运动习惯者,也可能不了解自身状况,做错运动,例如高血压中年人适合健走,不适合打篮球。 错误习惯排名第3的刚睡醒立即下床,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系统协调较差的银发族,突起从躺到站的姿势改变,会引发“姿势性低血压”而眩晕跌倒。宋丕锟的建议是,醒来适度赖床3分钟,不是睡懒觉,反而有益健康。 粉领族常会怕裙底走光而翘二郎腿、有人视为人生乐事的蹲马桶边看书报、便秘族用力排便,则分别列入第4、6、8的错误习惯。宋丕锟说,因为翘腿而使腿部血流不顺,易造成静脉血栓、脊椎侧弯、椎间盘突出;在马桶上坐太久,会压迫血管而让痔疮更严重,而用力排便则使血压升高,恐引发脑溢血。 另外,水分摄取不足、喜吃烫食、咖啡或茶喝过量,美兆旗舰馆总院长朱大维说,这是第5、9、10大不良习惯,会使结石、肠胃道发炎、骨质疏松的罹病风险升高。其它的不良习惯还包括:排名第2的每天连续使用计算机3小时以上、第7的弯腰搬重物,坏处在于久盯屏幕伤视力,久坐也造成身体很大负担,弯腰搬重物则易造成肌肉拉伤、腰部椎间盘突出,下背痛、腰痛的后患无穷。 专家指出:不良生活习惯也在威胁心理健康 以上调查结果公布后,精神健康网的专家指出,上述有些行为还会危及到心理健康。比如,排名第2的“每天连续使用计算机3小时以上”的不良习惯会增大患上狂躁症的危险等。专家同时指出,上述不良生活习惯在白领一族中很常见,要想降低由这些不良习惯带来的健康威胁,人们应该从加强饮食结构调整、多做运动、健康减肥、戒烟戒酒、作息规律等多方面做起,方能保持身心的同步健康。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白领们注意啦!别跟上司说这6句话

导语:埋怨人之前必须要自省。尤其是对着上司,千万不要让他听到你的抱怨和借口,因为这些行为在他眼里都是你工作不得力、不负责任的表现!以下6句话,绝对不能对上司说! 你肯定希望获得老板的欣赏吧?那么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什么话触动了上司那根神经呢?躲开这些事,你就能在老板心中建立好形象! 1:这不是我的错。 即便真的不是你的错,这句话听起来也让人觉得你可能只有六岁。成年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然后采取行动去改正。上司希望自己的下属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尤其是当他们确实要为问题负上那么一点点责任的时候。 2:这不是我的工作。 要知道,到了一家公司,你的责任可不仅仅局限在当初职位描述上面写着的那些内容上。如果上司要求你去做什么,那毫无疑问,这就是你的责任。如果你直截了当地告诉上司说“不,这不是我的工作”,那么在上司看来,你就是一个幼稚、无礼,且不懂合作的人。 3:这里面肯定有些误会。 现如今,所有的领域都充满了竞争,你的上司没有办法为你在重要客户或是重要合同上犯下的过错买单。所以,向他解释这些误会是没有用的。而对于你来说,成为一个优秀的沟通者才是通往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事情。 4:我昨天晚上喝多了,现在还有些宿醉。 爱喝酒(尤其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而且你的上司肯定会就此认为你是个不把工作当回事的人—— 明知道第二天要上班还非跑去喝得酩酊大醉,这样的人能受到重用吗?而且,他也一定会怀疑宿醉未醒的你在这一天里是否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吧。 5:我受不了Steve了。 这并不仅仅是在告Steve的状,你把所有的同事都牵连进去了。你的上司每天要忙的事情比你想象得多很多,而你又拿了一些根本不属于他的工作去烦他。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他,你会不会生气呢?所以,对你的同事(无论他有多么讨厌)还是保持最基本的尊敬,像个成年人那样去面对就可以了。 6:我生病了,没有办法去上班。 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尤其是你没有办法在家办公,而且你的病还是会传染的,那就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如果你是撒谎,只是为了逃避 一天的工作,那么一旦被上司识破了,你的麻烦就大了。所以,如果你决定装病,那就在家里老老实实呆着,只要出去,就有穿帮的危险。要知道,现如今的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体也让你的生活变得越来越透明了哦。 责任编辑:幽幽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去控制别人

我听自己的咨询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考博士的时候,她非常的焦虑—担心自己考不上,担心她心仪的导师不要她。那个时候她的前男友试图安慰她:“亲爱的,没关系的,你看你考不上也还是个硕士,不要担心。”她觉得男朋友丝毫没有能力安慰到她,因为她还是很焦虑。后来,这种需要男朋友平复她的焦虑的心情日益增长,而男朋友的“无能”也越来越让她不满意。最后,她选择了跟男朋友分手。 非常有趣的是,她现在的丈夫跟她之前的前男友惊人的相似,但她完全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她跟我们解释道:其实前男友那个类型是非常适合她的,只是当时他安慰不了她的原因,是因为她自己没有能力安抚自己焦虑的情绪。当她发现自己有能力来控制自己焦虑的情绪时,这件事情就不再成为她亲密关系中的障碍了。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所以期待别人的改变来让自己心情变好。 我们为什么想控制别人? 我母亲是一个控制欲还比较强烈的人,而我又不是属于顺从型的孩子,所以我的“青春叛逆期”看起来比其他的孩子要长很多。直到现在,我偶尔还是抑制不住的在第一时间做出叛逆的反应,然后才能在下一刻意识到,我刚刚又在叛逆了。 其实她在99.9%的情况下都是真心实意的觉得她那么做完全是为我好,但是却她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为我好”的控制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原因。 在我们两个的关系变得很亲密之前,也就是在我放弃土木工程专业转心理学期间的大概2年的时间里,曾经把彼此最不好的一面带了出来。那个时候我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年级第二的成绩保送了研究生,然后在研一的时候我跑到导师办公室说我要退学然后学心理学。母亲几乎是要疯了,她没有想到一直都基本按照她和父亲期待的人生轨迹前行的我,突然来了这个大一个转折。 那时候她经常打电话跟我说:“因为你,我昨晚又失眠了。”或者“因为你,我又病了。”或者“如果你不这样,我的心情就会好很多,我就不会失眠或者焦虑了。”这是我妈妈在持续做的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她总希望通过改变我,来改变她的情绪。当她觉得焦虑的时候,那是因为“我让她这么担心”;当她觉得愤怒时,那是“我惹她生气”;而当她觉得沮丧时,那是因为“我让她失望”了。因为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所以她之前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只有你改变了,我的心情才会变好。 当然我一直是很抗拒这样的说法的。就像我妈妈在我小时候告诉我说:“我原来也是有梦想的,就是因为生了你,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一样,她让我对她的情绪和她的人生负责。后来我开始慢慢懂得,原来我们在想去控制别人的时候,通常是因为我们自己不稳定的自我和自我价值感,需要别人的语言和行为来得到肯定或者是安慰。所以我们想去控制别人:既然我是因为你产生这样的负面情绪,而我自己又没有能力处理这种情绪,所以你要改变,这样我的心情才能变好! 我后来发现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我在做决策的时候特别希望得到母亲的肯定,如果得不到她的肯定,我会非常沮丧的跟她抱怨说:你没有给我信心。后来我发现,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也在怀疑着自己,所以当我妈妈对我的决策提出异议而不是支持时,我会觉得她没有给我信心。如果自己并不相信自己,那么就只有靠强迫别人给予肯定,然后得到借来的信心了。 你是否有稳固并且灵活的自我(a solid, flexible self)? 刚刚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稳固并且灵活的自我(a solid, flexible self)。这个概念是由心理学家David Schnarch提出的。 首先让我解释一下稳固的意思。一个稳固的自我是指一个人具有非常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并且不会因为外界的否认或者质疑而有所改变。 举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比如失恋这件事情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都是件很伤感的事情,在被伴侣拒绝了之后,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会在一段时间之内骤然下跌。但是对于具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的人来说,被分手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可爱”或者“不值得别人爱”,而仅仅是因为彼此的不合适。但是对于自我价值感更多建立在别人的积极反馈之上的人来说,失恋这件事情很可能让他们的自尊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处于低谷。他们会觉得因为被对方拒绝,所以自己是不够好,不够可爱,不够优秀或者配不上对方的。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灵活的自我。这一点看起来跟上面有点矛盾,但其实它们是彼此相融并且缺一不可的。灵活的自我是指你的自我概念不会僵化或者停滞不前。比如如果你的自我概念就是“我是一个学术型的人”,然后拒绝一切娱乐活动或者是其他有助于你成长的活动,你的自我就是非常固化的。一个有着灵活自我的人,是一个愿意不断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并且让自己不断成长的人。 再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虽然有性别之分,却都同时有着男人和女人的一面。假设你是一个男性,然后你拒绝在自己特别感动的时候流泪或者在你伴侣难过的时候拿着纸巾给她擦眼泪,因为你觉得那样特别“娘”或者特别“不爷们”;再假设你是一个女性,你不愿意在公司里站出来发挥自己的领导力,因为你怕别人说你“强势”或者在需要你表现出力量的时候你不敢表现出来,因为你怕别人说你是“女汉子”。这些都是固化自我的表现。一个有着灵活自我的人,会在最合适的场合表现最合适的自己的一面。而拥抱并且发展自己内心的男性一面和女性一面,正是灵活的表现之一。 所以最后一个稳固并且灵活的自我,就是指我们一方面有着不受外界评价影响的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是指我们不会局限自己的自我概念,能够灵活的在不同的情形下表现和发展多面的自我。

Read more

真正优秀的人,从不抱怨

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有多少小小的子弹和霰弹落到了我的身上,不知从哪儿飞来,击中我的心灵,于是给我留下许多弹伤。而当我的生命已近暮年,这些数不尽的伤口,开始愈合了。在那曾经受伤的地方,就生长出思想来。–米·普里什文《大地的眼睛》 有伤的地方,如果去探索,不是抱怨,就会收获。 困境是生命必然组成部分。 不管是谁、不管多有名、多有地位、多有钱、在别人眼里多能干、多光鲜,在内心都有对自己怀疑、不确定、不自信的时候,也都有过害怕、孤独、想退缩、想放弃、没有力量、没有办法、没有方向的时候,也都有深陷困境的时候,没有任何人例外。 有的人遇到困境,就被困住了;有的人,却越来越绽放。 人生最终的结果不同在于:在这些时刻如何选择,选择继续前行,还是选择举步不前,抱怨指责挖坑,最终自埋。 人生最好的老师不在课堂,在不如意中。 《超级演说家》中,有一位名叫崔万志的演讲者,他是一名脑瘫的患者,却通过自己的一次次的努力,在天猫创造了“一分钟卖掉了4000件旗袍”的奇迹,全网销量第一名。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说:“永不抱怨的人生态度,才是第一位的。” 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只有一个带着两个脚趾头的小“脚”。饱受同学嘲笑和欺侮的他,如今成为一名世界演讲大师,书写了五本畅销著作,为全球带去希望和力量。并,现在是两位孩子的父亲。 只有你真正的认识并感受到:你所遭遇的一切苦难都是帮你带往更好、更幸福的阶梯,你的生命和生活才会发生根本改变。否则就会一直在痛苦、烦恼、抱怨和孤独中循环。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有一个很出名的“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卡斯丁早上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特意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卡斯丁心疼至极,把儿子揍了一顿,大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两人猛烈地吵起来。 一气之下卡斯丁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却发现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 可是家里没人,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向妻子求助。 妻子心急地往家赶,却撞翻了路边水果摊,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了摊主。 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他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奖金,参加棒球赛的儿子,原本有望夺冠,却因早上的一顿被打,心情不好,发挥失常,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事件,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事件。 你嘴里的语言,在创造着你的人生。 如果不用指责和抱怨去解决问题,随后的一切都不会发生。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我们都有选择的能力。 抱怨,是未成熟的成年人的哭闹,是希望别人解决自己问题。 婴幼儿时,不能说话,所以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需求,得到关注。而成人成熟的标志是能够不带情绪的表达需求,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应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成人要做成人的事。 不要要求任何人为你负责,你要为自己的生命负全部责任,不论在任何时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