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身体素质,怀孕前我们还需要情感准备

从女性到妻子,从怀孕到做母亲,所有的变化都是人生经历的自然过程。因此,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结婚数载的夫妇,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只要我们以自然与平和的心理,接受这些自然的事实与过程,用我们聪明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方式与生活的伴侣及时沟通,共同警惕在每个过程或每个阶段可能发生的问题或矛盾,并及时处理解决,那么,每对夫妇都会以非常健康的心理面对发生的一切;每对夫妇都会相互支持并顺利、安全地度过这个阶段;每对夫妇都可以保持结婚时的最佳状态。 从女人到孕妇的情感 人们常说:18岁的女孩最漂亮,25岁的女孩是妙龄。而当一个妙龄女子结婚、生育后,所谓的“妙龄”将一去不复返。这不仅对男人是一种遗憾,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女人是一种悲哀。然而,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规律,即使女人不结婚、不生育,也无济于事。“妙龄”不可能伴我们终生。 1、女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渴望“妙龄”能够保持长久;担心结婚、怀孕后加速“妙龄”的消失;渴望像她人一样有个家拥有丈夫的爱,孩子的喧闹,做母亲的感觉;担心自己生育孩子后的形象变化,而失去丈夫的宠爱;渴望所有人看到自己时说:看到怀孕时的你比平时看到的你还美,更加充满女人的味道。 2、从孕妇到母亲的情感 渴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美丽、与众不同;担心生产后体形无法恢复,甚至变得臃肿;渴望丈夫的理解或鼓励,并帮助自己保持结婚时的状态;担心自己为了孩子与家庭而变成“黄脸婆”,或失去工作及社会地位;渴望得到家庭其他人员与社会人群的理解或安慰。 3、周围人群的情感 我们的父母,承认我们的独立并减轻对我们的牵挂;我们的兄弟姐妹视我们为独立的团体与朋友;同事或朋友视我们为和睦与天长地久的一对。 4、从丈夫到父亲的情感 从内心为妻子的怀孕感到骄傲与喜悦;担心妻子承受的压力与孕期问题;渴望支持妻子平安度过孕期与生产;渴望出生的孩子如自己的意愿,享受做父亲的感觉;担心妻子教育孩子的能力与经验;担心成为母亲后的妻子将情感转移到孩子身上;担心过多的家务劳动将影响自己的事业发展;希望妻子形体与性格不要有太大的变化;渴望妻子对自己与家庭温柔的照顾,在外人眼中是幸福的三口之家;渴望自己事业成功、孩子健康成长。 为了确保个人、家庭与孩子永远幸福,所有的女性在计划要孩子之前,可以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与环境,定期或及时与丈夫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了解对方的思想与内心状态,尽可能帮助对方、支持对方,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家庭中真正的情感,共同参与怀孕前的情感准备。 是否要孩子夫妻要有良好的沟通 如果婚后您非常希望要一个孩子,而您的先生因为工作等原因希望您推迟要孩子的时间,您一定要主动将您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他,获得您先生的理解与心理支持,并使您的先生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夫妻双方应该讨论是否要孩子的计划。 如果婚后您的先生非常希望要一个孩子,而您因种种原因却希望推迟要孩子的时间,那么,您更应该主动地与您的先生进行沟通,详细解释您的理由,并获得您先生内心的理解与支持,使双方在心理沟通上达成一致。 如果婚后您夫妇双方都希望推迟要孩子的时间,也要您们双方进行良好的沟通,从内心做到相互理解与支持,并确定避孕的方法与效果,以保证双方身体的健康与生活正常。 夫妻心理状态对胎儿的影响 生儿育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除了受生理、病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感情、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制约。夫妻的心理状态对胎儿的优生有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热门的神经内分泌学说认为,心理状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德国心理学家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生的婴儿进行调查,发现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有明显变化: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前7年内为0.125%;希特勒执政7年内为0.238%;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0.258%;1950年战后最困难的5年内为0.65%。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战争时期人们颠沛流离,严重营养不良;另一个原因就是受战争影响,精神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引起的。在临床观察中还发现,男性精子的活动状况与人的情绪及其行为特征是有一定联系的,女性卵子的成熟过程也受情绪的直接影响。 情绪心理通过三条途径影响人体的内环境: 一条是从大脑至下丘脑。大脑的信号传至下丘脑,下丘脑主管分泌性激素,直接影响精子和卵子发育,也包括性器官发育。再一条途径是肾上腺。肾上腺髓质是内分泌器官,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人的代谢有关。第三条途径是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即神经介质。这是从中脑、脑干产生的,对全身许多功能都有影响。因此,男女双方从婚前到婚后及至受孕,都应注意心理卫生。同房前半个月的心理状态对卵子都有一定影响。所以,两性的性生活,应在情绪最饱满的时候;受孕,则以双方都达到性高潮时为好;孕期,在母亲的视觉和脑海里应该充满美好的景象,夫妻双方相互爱慕,争取达到最隹心理状态。这对优生一定会有极大的好处。 夫妻都要共同做好怀孕的精神准备 如果婚后夫妇都希望尽快要孩子,双方必须从心理与精神上做好准备: 接受怀孕特殊的变化:妻子形体变化、饮食变化、情绪变化、生活习惯变化以及对丈夫的依赖性。 接受未来生活空间的变化:小生命的诞生往往使夫妻双方感觉生活空间变小了。

Read more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人世间最无私的就是父母的爱,人世间最难以报答的就是父母的恩,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敬父母。人来到世上,随着自己的长大,耳闻目睹父母脸庞从年轻变憔悴,头发从乌黑变白发,动作从敏捷变缓慢,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一个人如果晚年境遇凄凉苦楚,缺乏关心和瞻仰,那是晚年人生的最大的不幸,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可谓至理明言…… 父母把宝贵的生命给予了我们,也总是将最好的留给了我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其实老人图得并不多 ,一句问候,(爸妈今天还好吧)一点关心,(给爸妈带点可口的食物)常回家看看,聊聊过去,说说现在,这是多么温馨的一件事啊!不管你走多远,飞多高,父母永远是你的航空母舰,不管你年龄多大,职位有多高,只要父母健在,在他们眼里永远我们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不是吗? 记住: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二是善,惟有孝行善行,自己的德行品行才能魅力你的人生。常回家看看父母,父母住在哪,就是我们的家,哪里就是我们永远的驿站纵使我们浪迹天涯海角,心却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家,而且父母也定会驻守在家门口,对我们跷首以盼,常回家看看,即保持了亲情又体现了孝心,还延续无止无尽的爱;常回家看看,一份真情赢得父母更多的关爱, 这样点点孝心也教会子女做人的道理;最终受益的将是你自己。 每个人都需要关怀,常回家看看,就是对老人的关怀和爱,这无疑是一种人生修养,是一种敬老的美德;常回家看看,让年迈的父母感受你的赤子情怀。父母是天下最伟大的人,为了儿女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那么我们做儿女的有什么理由不孝敬父母呢?要记住父母是世界上对你最好的人。古人说:如果一个人对父母无情,那他就是世界上最不可交的人。人们常说:养儿为防老,孩子长大成年后回报父母就应该是 理所当然。每次从家里离开的时候,看看为我们送行的父母,都情不自尽地流下热泪。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我们也要懂得回报,多关心他们,没有时间去看,就打个电话问候,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不要让他们太牵挂。 我爱我的父母,也爱天下所有的父母,祝愿父母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晚年平安幸福。朋友,爱情可以重新再寻觅,但生养我们的父母却只有一个。要倍加珍惜,倍加珍重。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可是现在有些人虽然有了自己的孩子,却把生他养他的父母抛到九宵云外了。现在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受的教育程度也提高了,但却有一大批人的素质下降了,人心都是肉长的,老人毕竟是老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和年轻人不一样,所以就不能对老人说话和做事进行挑剔。人都有双重父母,做儿女的都有赡养的义务。 现实中有些人就不一视同仁,对自己的父母好,对对方的父母却是另一副面孔,试想,你对对方的父母不好,反过来对方对你的父母也是不好,你又有何感想呢?将心比心,再说了,你的孩子对你不好,你能接受吗?我们也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做为家长是不是应该在“孝”的方面给孩子做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做的好,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可能将影响他(她)的一生,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今天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将来孩子就怎样对待我们。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父母请牢记:绝不能让孩子单独待的4个地方!

孩子不能单独待的地方NO.1:路口、停车场 血的教训:父亲路口生气甩娃 后车将娃直接碾死 2015年2月,家长带孩子通过停车场入口,走到门口时,家长与孩子似乎发生了争吵,这时两人都没有注意到正在入口处等待的车辆,随后家长赌气将孩子放下,此时由于驾驶员视线看不到身高不足的孩子,选择了继续前行。带等家长回过神来时,孩子已经倒在了车轮下。 父母请牢记: 从这个案例让我们不难看出,在右前方出现盲区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细微观察或电子系统的辅助,驾驶员很难察觉到低于车身的障碍物。同时,家长也并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责任,首先不应该在马路上放任孩子打闹;其次,独自搁置孩子的做法也十分不负责任,最终酿成惨剧恐怕家长难辞其咎。 孩子不能单独待的地方NO.2:车内 血的教训:女孩被遗忘在校车内被热死 2013年,广东英德市一名3岁小女孩,被粗心大意的校车司机和随车老师遗忘在校车上近8个小时,因车内温度过高而窒息死亡。其实,很多家长外出办事时,习惯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认为这样孩子就不能乱跑,能够保证孩子的安全。殊不知,长时间待在封闭的汽车内非常容易导致孩子窒息。 父母请牢记: 诸多类似案例告诉我们,带孩子驾车出行前,家长要对3岁以上的孩子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告诉他们乱动车内开关的危害性,以免发生意外再追悔莫及。同时,注意车座温度,金属安全扣会烧伤孩子的皮肤。停车锁车门前,检查钥匙,让孩子先下车,再考虑搬东西。绝不能为图一时省事或以赶时间为由,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留孩子单独在车上玩耍或睡觉。 孩子不能单独待的地方NO.3:家里 血的教训:妈妈单独留孩子在家 孩子摔成植物人 2011年,26个月大的小男孩哲哲,年初随父母从安徽到富阳打工。一个下午,哲哲在租住的二楼一张靠窗的床上入睡。母亲利用这个空闲出门1小时左右。没想到哲哲睡醒后爬上窗台,从二楼摔下。后由120从富阳转送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抢救。由于父母的一时疏忽,让儿子哲哲永远变成了植物人。 父母请牢记: 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而引发意外事故的案件已经数不胜数。小慧建议,将刚会爬的宝宝放在大床上玩时,床的两侧要有护栏,如果没有,必须用被子或枕头挡一下;床要远离窗户,纱窗不足以防止宝宝跌出窗外,所以窗户应该装上护栏;阳台栏杆的间隔不能太大,以免宝宝坠落;在家具和窗户的尖角处最好加装防护角;不要让5岁以下的孩子进入厨房,在卫生间的洗脸盆、浴缸附近,铺上橡胶垫,以防孩子滑跤。 孩子不能单独待的地方NO.4:手扶梯 血的教训:孩子单独在手扶梯玩耍摔下受重伤 2011年,浙江台州国际塑料城的一座手扶电梯发生了一起意外,一名四岁女童从五米高的手扶电梯坠落一楼,导致女童生受重伤。近年来,手扶电梯事故在全国各地也不断上演,且受伤害的大部分是儿童,有的孩子留下了终身残疾、有些甚至付出了稚嫩的生命。究其原因,除电梯质量问题外,儿童搭乘坐电梯时行为不当也是事故频发的主因。 父母请牢记: 父母必须教育孩子不能在手扶电梯上追逐、打闹;孩子不能背对着电梯,更不能逆向在电梯上玩耍;不能任小孩坐在扶梯的台阶上;不能把婴儿车推上扶梯。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在第一次乘坐扶梯前,家长要教会孩子第一步如何踏上扶梯,如果发现孩子不能契合扶梯的速度,最好由家长抱着比较好。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你明明有老公,但却像个单亲妈妈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带小孩,偶尔还一个人睡觉。但却要招呼一大家子的事,操心这个,忧心那个……明明有老公,却活得像单亲妈妈,心中的苦和谁说?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假性单亲妈妈”…… 关键词:什么是假性单亲妈妈? 简而言之,就是另一半工作忙碌、早出晚归,一天跟妻子、孩子说不到两句话;运气好一点,星期六、日会待在家里,但所做的事情也只限于吃饭、睡觉、看电视、玩计算机;运气差一点,假日也要加班、应酬,每天不见人影。比起真正的单亲妈妈,假性单亲妈妈只是晚上多个人睡在旁边,账单有人帮忙支付,还有,会有个人三不五时打个电话回来:“今天晚上不回来吃饭!” 其他,没什么差别。带孩子去公园,别人是一家和乐,母子俩却是孤单相依;去大卖场采购,别人家有老公当挑夫,咱家只好自己当苦力。孩子生病,想办法自己送医。亲友聚餐,老公永远缺席。天色暗了,一个人煮饭、洗衣;连想上个厕所,都得把孩子抱上膝。 这类老公,口头禅都一样:“你以为我喜欢这样吗?我还不是为了你、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这类老婆,心里感想也一样:“除了少在家、不帮忙,他也没做什么坏事。钱都拿回来、也没有外遇。就忍忍吧!”但是,很不幸的:不回家的老公,成就的通常都是他自己;默默忍耐的老婆,往往只是让自己处于崩溃边缘。 我的一个朋友前两天跟老公吵架。我问:“怎么了?他做了什么?”她妙答:“他没做什么。我们吵架就是因为他什么都没做!” 在外工作的男人,永远都觉得自己的地位比较高。回到家,老婆理应把家打理好、把孩子照顾好、饭煮好、衣服洗好,而他则是翘个二郎腿看看电视。如果饭后懂得帮忙洗个碗、给小孩洗个澡,那已经是不得了的“新好男人”了!而家庭主妇呢?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没有薪水,先天矮一截,所以只好默默无语、吞声忍气。我听过最离谱的老公,居然会因为孩子不小心跌倒,而臭骂老婆:“你每天在家,不过就是看个孩子而已,还会把小孩弄受伤!你到底在干什么啊?” 现代社会,双薪家庭占大多数。两个人都要上班,家务却依然是女人的事。古话说:男主外、女主内。很多女人脑袋里也根深蒂固这个观念。事实上,现今女人也要负担家计,家务如果还是全部压在女性的身上,那是非常不人道、也不公平的。 同样下班回来,为什么你可以大喇喇坐在客厅等饭吃,我却要一头栽进厨房,大腿上还要缠着一个哭闹不休的小孩?为什么厕所又脏又臭的时候,总是我拿起刷子来清理,而你却可以受之无愧的享用干干净净的浴室?在家孤军奋斗的家庭主妇,心理上孤单、生理上忙碌,好不容易盼到老公下班接手,想要喘一口气,如果,碰到一个不愿分担家务的先生,请问,这样的太太,跟单亲妈妈又有什么两样呢? 亲爱的老公们: 结婚十年来,你折过几次衣服? 铺过几次床? 洗过几次碗? 擦过几次地? 煮过几餐饭? 刷过几次马桶? 收过几次玩具? 给小孩洗过几次澡?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个位数,那么,你老婆所做的,就是千位数。你忍心这样对待一个当初你誓言爱她、照顾她、疼惜她一辈子的女人吗? 亲爱的老婆们,老公下班,你也下班,下班后的家务,应该共同分担。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早该过去,共同主外、共同主内的时代已经到来。把家务清楚列举,大家一起分工,不但可以增加双方的责任感,也可以让另一半更爱你。我认为,一个在家什么都不做的男人,比愿意分摊家务的男人容易外遇,因为他对家庭没有参与感,他很容易不在乎这个家。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她很坚持每天一定要自己一个人洗澡。她说,那是一天当中,她唯一可独处的时间。还有一个朋友,她最喜欢晚饭过后,一个人去巷口小咖啡店喝一杯咖啡。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时间,让先生帮忙家务跟孩子,你可以整理好自己,回家用笑容面对他们。 何不试着让先生也有机会学习操持家务?各位假性单亲妈妈,请不要畏惧,试着告诉你的先生,一个愿意帮忙家务的丈夫,绝对会拥有妻儿更多的爱戴,享有更佳的夫妻关系!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你是这样对宝宝的吗?

1、经常亲吻宝宝的嘴巴 害处:我们能理解父母喜爱宝宝的心情,但是宝贝们的免疫系统和抵抗力都还有待完善,这样的“亲密接触”很容易将大人身上的细菌传递给宝宝(如口腔中的微生菌就会通过这样的途径被传染到宝宝身上),导致宝宝生病。 改变方法:情感交流的方式个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用亲吻额头、小手代替亲吻嘴巴,更要避免让其他来探视的人随意亲吻宝宝的嘴巴和脸颊。 2、用嘴巴吸奶嘴尝试牛奶的温度 害处:用奶瓶喂奶时,有的父母因为无法把握温度,就直接吸一口来判定,实际上这样做会让大人口腔中的细菌依附到奶嘴上,然后再进入宝宝的身体。如有的家长有蛀牙,而宝宝也有蛀牙,就是这种不良习惯导致的。 改变方法:如果对牛奶的温度没有把握,可以将奶瓶倒过来,将牛奶滴几滴在手臂的内侧,如果感觉不烫也不凉,说明温度比较合适,可以给宝宝喝。 3、细小物品、危险品到处放 害处:有的家长本身喜欢随手乱丢东西,总忘记将物品归回原位,如用完的剪刀、水果刀。还有硬币等比较小的物品也随手乱放,一个不注意大件会伤到宝宝,小件会被宝宝误吞。 改变方法:尽量做到将物品回归原处,硬币、药丸等容易让宝宝误吞误食的物品,一定要放在宝宝看不见的地方,危险物品一定要远离宝宝。地板、床上等宝宝经常活动的地方也要收拾干净。 4、家中乱拉线 害处:现在家中的电器很多,有电器就少不了电线、插座各类物品,家中风扇的电线、网线、洗衣机的电线横七竖八到处散落,对已经会走的宝宝是很大的威胁,一不小心就会绊倒,而且一旦什么都不懂的宝宝去触摸电线、插座,就十分危险。 改变方法:插座装在宝宝摸不到的高度或者采取保护措施,各种接线可以买一些线盒将电线绕起来固定住,既节省空间,也让家中看起来清爽。还可以购买插座安全罩,将无法移动又暴露在外的插座盖住,这样就更加保障了宝宝的安全。 5、宝宝的内衣常常换新 害处:有些家长对此很不理解:“我爱宝宝才从里到外都给他买了许多新衣服,怎么也不对了?”宝宝的皮肤很娇嫩,而再合格的贴身衣服,也含有一定的化学成分,且柔软度不够,既可能擦伤宝宝的皮肤,所含的化学成分也会危害宝宝的健康。 改变方法:贴身衣物选择时材质很重要,而且不要常常换新的,如果有亲友小孩穿过的也可以拿来用,因为里面所含的甲醛等化学成分,经过长期的洗涤已经基本不在了,而且更柔软舒适,虽然不是新的,可是对宝宝的健康更有利。 6、方便只用一次性纸尿裤 害处:纸尿裤用完就扔,方便又省事。但纸尿裤主要由纤维素、聚丙烯酯高性能吸附剂、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少量的弹性物质和黏胶组成,透气性并没有那么好,如果纸尿裤湿了又没有更换,会伤害到皮肤,让宝宝的小屁屁变得红红的,而摩擦时也会损伤宝宝的皮肤,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皮疹,也就是俗称的尿布疹。 改变方法:夜间可以给宝宝用纸尿裤,但白天最好还是给宝宝准备一些布尿裤,虽然麻烦点,但对宝宝好。如果用纸尿裤,也要随时注意更换。 7、大肆给孩子进补 害处:孩子还不会吃饭的时候,给孩子补钙、补铁、补锌……孩子会吃饭了又开始大鱼大肉的伺候,实际上,给孩子“多”的,不一定对孩子好。如过量补钙,孩子吸收、消化不了,反而会造成钙沉积,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出现肾结石、胆道或者泌尿系统结石,而大鱼大肉的结果是导致肥胖儿。可见,大量进补的副作用反而会害了孩子。 改变方法:对婴儿来说,母乳是最好的选择,而对会吃辅食的孩子来说,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才有利孩子成长。如果真的担心孩子缺少某些元素,也一定要经过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 8、将孩子扔在床上不看管 害处:有些父母将不会走的孩子放在床上就走开了,以为宽大的床很安全,但实际上,却常常发生婴幼儿跌伤的事件。 改变方法:如果实在要离开一会,也尽量将孩子放在有栏杆的婴儿床或者手推车上,并且尽快回来,尽量不要让孩子离开你的视线。 9、生活没有规律

Read more

幸福婚姻的五面镜子

第一面镜子:不是去要求,而是向内求 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见自己本身的问题。虽然这种盲目现象很容易理解——正因为我们看不见,问题才会是问题。然而问题也出在这里,当问题发生时,我们总习惯把手指向别人,却忘了看向自己。 他为什么这样对你说话,那是他的问题,为什么他用那种态度,那是他的事,谁知道他在想什么。但为什么你会那么在意?为什么你会觉得受伤?为什么你会那么生气?这问题出在你,那才是你要关心的。 闭起眼睛,向自己内心探寻。把那个指责你的人忘掉,不要去想,不论别人做了什么都将它忘掉,只要深入你自己。你将发现在你内在的伤口。 每当你觉得受到伤害,要记住,那是因为你有一个伤口。就因为你有一个,甚至很多个伤口,所以只要别人不经意地触碰,你就敏感地又叫又跳。 你痛苦,不是因为别人的错误,他们或许做了某些事,但那是他们的事,除非你身上有伤口,否则不论他们撒盐、洒水,甚至随便地触碰,你都不会受任何影响。 经营关系永远应该在自己的身上着力,要别人为你负责,等于是在“求人”,你成了奴隶,这样迟早会被牵着鼻子走。 要想成为主人,一个人必须了解到:“不论什么事发生在我身上,我都必须无条件地完全负责。”在刚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沮丧,因为你无法再在别人身上找答案,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下去,继续“向内求”,把指向别人的手转过来指向自己,把对别人的要求转成对自己的要求,很快的,你就能活出了自己。 第二面镜子:不是去改变,而是去接受 爱情的目的,就是让彼此学习成为“更理想”和“更完整”的人。然而问题也出在这里,当人进入了爱情,往往就迷糊了,他们不是让自己成为理想的人,而是努力让对方合于自己的理想;不是让自己成为更完整的人,而是期待对方填补自己的缺憾。 你去观察一下人们的感情,是不是彼此都在挑对方的毛病,都在试图改变对方?当你爱一个女人,你就会立刻开始改善她,你就会认为她应该怎样。当然,她也会反过来改善你,要你做这个做那个,要你这样或那样:“说话要像这样”“举止要像那样”。然后当对方不是“这样或那样”,问题就来了。 你没注意到吗?夫妻间吵来吵去都是为了同样的事、相同的问题、相同的冲突。太太有一个概念,认为先生应该这样,而先生则认为太太不应该那样,双方都在试着改变对方,使对方符合自己的“理想版本”,结果把原本美好的关系搞得很糟。 到了最后,他们甚至都不再说话,要怎么说呢?因为一开口谈话表示争执又开始了,而那是老掉牙的问题,没有改变的余地,反正已经争论过无数回,每次的结局都是一样,他们已经对彼此失望透顶。 如果你了解人性,你就会发现,想要改变一个人是很困难的事。你怎么能够改变别人?你听过有任何人改变过别人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依照自己的想法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你没有办法改变任何人。即使有人真的改变,那也是“他自己”想改变。没错,除非他自己想改变,否则没有人能改变的,你的努力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为什么你曾经爱上这个人,然后又一直尝试要改变他?这就是你所谓的“爱”吗?我必须告诉你,如果他必须变得更好,你才能够爱;或是他不改变,你就不爱,那不是爱,而是你为爱开出的条件。 爱一个人,不能只爱半个,不能只爱你爱的部分,要爱就爱他的全部。爱他美的部分也爱他丑的部分,爱现在也爱过去,爱优点也爱缺点,因为那缺点也是他的一部分。要是你努力想改变对方,就表示你不是真正爱他,你爱的是你自己。 要别人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终于放弃改变他人,就叫“成熟”;懂得改变自己,就叫“成长”。 如果你真的懂得爱,你会让自己成为那个理想的人,而不是改变他人来符合你的理想。 第三面镜子:不是变完美,而是变完整 有个非常理性的男人和一个非常感性的女人在一起。对男的来说,如此可以发展他的情感面,变得更完整。而对女的来说,培养超然理性态度,让她更平衡。 如果这两个人不整合自己的对立能量,而是企图改变彼此,则他们会失衡而且分裂。这男人会变得更理性,喜欢说理;而这女人则会变得更感性,更容易“情绪化”。在这种情形下,他们会越来越痛恨彼此。 你寻找另一半是为了让自己更完整,而不是找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你爱的是一个对象,而不是一个偶像。 第四面镜子:不是去求人爱,而是去爱人 大多数人都因“错误”的理由进入爱——为了终止寂寞,为了填满空虚,为了满足安全、性、爱、感情、财务……等等的需求。

Read more

我们凭什么这么和家人说话还心安理得

之前的某天,我和配偶去外面吃晚饭,吃完走路回家,到家又热又累。 他要去冲凉,我打开电视坐在沙发上,想看一档真人秀,问他那个节目叫什么名字,他回我一句“你不会自己找找吗”,就去洗澡了。 我心里被他这句反问句弄得不高兴,等他洗完澡,我跟他动之以理:“你这么说让我不舒服,同一个意思,换成‘我也记不得了,你找找看看吧’,是不是好多了?” 他嘿嘿一笑,又回我一句:“你就是想太多。” 这句大事化了的话又戳中我的气点,我埋怨他:“为什么你总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把我惹毛?” 接下来他问我哪次惹到我,我记仇地翻旧账,我俩争执了10分钟后各自面壁。 事后自省,虽然他说的“你不会自己弄吗”、“你就是想太多”惹我不爽,但我那句“为什么你总是这样”也会惹到他。 我发现我有时会没意识地说“你总是怎样”、“你从来不怎样”这类话。 仔细想想这话既发散聚焦点,又扩大打击面,很容易让人一边生气,一边争辩。 我决定以后想说这类话时换个说法,换成“你这次做了什么让我不爽”、“你那次没做什么令我郁闷”,就事论事,别扣帽子。 我俩相约发现并替换那些让对方感到不适的话之后,关系更加和顺安好。 我想到有篇文章的标题是“好好和家人说话有多重要”,很多人都认同,但常常难以做到。 其实,不少问题出在脱口而出的惯用语上,大家心情好时可能不会在意,一旦又累又烦,怒火容易被煽动起来,说不定还会引发争吵。 我有次去看望正在休产假的女友。 她家真热闹,为了照顾刚出月子的产妇和满月不久的孩子,双方父母全都来帮忙照顾。 90多平的房子里,婴儿的啼哭声,大人的拌嘴声,铿铿锵锵,此起彼伏,我注意到几个她家人的对话细节: 她老公从卫生间出来,洗完手后没有擦干,直接用力甩手,有水滴甩到地面上,女友脱口而出:“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把水甩在地上,要是有人不注意踩到水滑倒了怎么办?”她老公有点挂不住地拖干地面; 她婆婆在饭厅择菜,婆婆电话响了,就叫唤她老头把手机递过来,正在浇花的公公手也湿着,觉得等会再打回去就行,有点不耐烦地回婆婆一句:“没看到我正在忙着吗?”婆婆嘟囔着洗完手着急忙慌地接电话; 她家大胖小子睡醒哭闹,女友和她老公给孩子换尿布,看到他俩用湿纸巾给孩子擦屁股后换上新的纸尿裤,女友爸妈苦口婆心地说:“不要总是拿湿纸巾擦,最好是用清水洗,婴儿皮肤娇嫩,我们是为孙子好。” 女友家热闹得让我有点脑仁疼,有几次感觉空气中有种剑拔弩张的氛围,估计要不是有我这个外人在,他们可能就直接开始嚷嚷了,我也识趣地没在她家吃饭就告辞了。 看得出女友家人之间彼此在乎、互相关心,但有些家常话不太好听。 像是女友说老公的“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让老公有种屡教不改的挫败感; 像是公公说婆婆的“没看见我正忙着吗”,让婆婆觉得自己不为别人着想; 像是爸妈说他俩的 “我们也是为孙子好”,让这对年轻夫妻心里暗自委屈;

Read more

科学的性教育,不仅讲“身体”,更要讲“道德”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如何开始教孩子性知识。现在让父母上一堂“性教育课” 性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生理卫生课,科学的性教育,不仅讲“身体”,更要讲“道德”。 身体发育的知识 向青少年讲解性与生育的全部生物学事实,其中包括解剖基本常识,如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构造、功能、性反应系统的特点,以及生殖器官的卫生保健知识。 性別角色的教育 教育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认识异性的性别,了解性教育的相关知识。 两性之间协调的人际关系教育 教育孩子如何与异性正确交往,教给孩子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弄清性教育的“时间表” 对孩子的性教育,应根据年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分为幼童阶段(0—6岁)、童年阶段(7—10岁)和少年阶段(11—14岁)。 3岁:父母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明确的认识。 3—7岁:性角色意识的重要培养阶段,要让孩子从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对性别、性角色的认识。 7岁之前的性教育,父母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教师。有一些犯罪分子经常把性侵害的魔爪伸向年幼无知的孩子,因此,家长应从孩子懂事起就告诉孩子自己有哪些私密的部位是不允许别人触摸的,如果有被侵犯的苗头要立即告诉家长或报警。 7—10岁:孩子会逐渐对电视网路上出现的恋人亲热的镜头产生浓烈的好奇心。此时,家长应告诉孩子相爱才会做出亲密的举动,但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要长大成人以后才能跟自己喜欢的人有这些举动。 10岁—14岁:孩子会关注到异性的身体发育与自己产生很大差异,有些男孩、女孩接触异性同学可能会产生羞涩感,家长应引导孩子认识男女生身体和生理方面的差异,让孩子坦然与异性同学相处。 14岁—18岁:孩子渐渐会对异性同学产生莫名的好感,家长应引导孩子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并告诉孩子,如何才是对自己喜欢的异性负责的行为,以及婚前性行为的负面影响。 掌握科学谈性“五大策略” 对于“性”这个敏感话题,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需要把握尺度,讲究策略。 第一、平常心不谈“性”(性观念) 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家长的观念也要与时具进。有的家长一看到电视上有恋人亲热镜头,就急忙换台;其实,如果告诉孩子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相爱。孩子就会坦然接受这个现实。 第二、适时让“性”不再神秘(最好的时间) 专家认为,对孩子开始性教育的最好时机是3—5岁,这个时候孩子往往对性别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如果家长错过了这个向孩子释疑的好时机,往往会导致孩子对性形成最初的神秘感,甚至形成长期挥之不去的心结。 第三、谈性也可如同“家常话”(坦然面对,对待) 跟学校“性”教育相比,家庭“性”教育更具有个体化、生活化的优势,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为理想的管道。遇到孩子问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家长要像解答其他问题一样坦然对待,用家常话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第四、孩子困惑家长不应编“瞎话”(别胡说八道)

Read more

女性朋友,不要忽略了男性在我们生命中的价值

单身妈妈好做吗?单身妈妈可以做吗? 这是一个辩题,之所以会拿出来讨论是因为我觉得的确有讨论的必要。因为现在都市人不稳定的情感导致了很多的单身妈妈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说要做好单身妈妈就一定要有能够独当一面的能力。比如说在经济上可以独立并且可以很好地照顾好自己和周围的亲人朋友。但是话说回来,很多女性很独立,但是她们依然拥有很好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地很好。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要选择做单身妈妈呢? 我们首先来看做单身妈妈是一种怎样的过程,首先她要找到一个男人,通过精子和卵子的共同结合,才可以有孩子,当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刻,为了实现自己做单身妈妈的心,她会和这个男人说再见,然后独自把孩子养大。虽然这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但是当她决定这么去做的时候,她就会义无反顾。所以在这里,对那个参与造人的男人来说比较有价值的是他体内的精子。当然,因为现在科技的发达,还有可能有其他的方法造人,因为这个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所以就不详述了。 在单身妈妈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她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把孩子抚养长大。但是在这整个的过程中,大家都忽略了一点,女人是需要被宠被疼爱的。为什么作为一个女人愿意放弃这样一个美好的过程呢?是周围的男性朋友让你对他们失去信心了吗? 曾经就有听说过一个妈妈剖腹产,生下自己的孩子之后,难以忍受刀疤留下的伤痛根本没有办法安然入睡,就在这个时候,她的丈夫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丈夫用他温柔的声音告诉妻子不用怕,有他在,这样有力量的话语。 所以就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单身妈妈的诞生是因为他们忽略了男性在女性的生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男性在女性面前可以体现的绝对不只是那一点点精子所带来的价值,还可以有更多,比如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女性朋友需要的时候递上一杯暖暖的热茶,在女性朋友失意的时候给上一个比较宽厚的肩膀。 文/杨丹倩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比出轨更可怕的,是“假装幸福”

我有一个邻居,夫妻两人都是中学教师,他们两个经常出双入对,对别人也总是彬彬有礼,结婚这么多年,好像也没看到他们互相吵架斗嘴的,背地里,很多人都非常羡慕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在外人看来,那就是小区里的模范家庭。 可是,有一天,我在公司附近看到这个邻居和一个女人走得很亲近。一开始,我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又见过他们两个几次,我才决定把事情告诉邻居的妻子。 我原本已经预想好了她会大发雷霆,然后让我带她去手撕小三,最后给丈夫一记狠狠的耳光。 可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妻子听说后,并没有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而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我知道”。 原来,他们两个其实早就已经离婚了,只是怕影响自己教师的形象,出门就装作很幸福的样子,到了家里,各自生活,互不干扰。 对于他们来说,笑仅仅是一个表情而已,与快乐无关;幸福仅仅是逢场作戏,与内心无关。 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场永不谢幕的电影,电影演得再好,总会有面对现实的时候;生活过得再难,那还是每天需要面对,总不能把它当喜剧一样过。 ******** 生活如饮水,冷暖自知,悲喜自明。真正的幸福,并不一定需要挂在脸上,也不一定需要秀在朋友圈里,你的快乐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活在自己的心里。 我们很少能看到黄磊在公共场合上和自己的老婆孙莉秀恩爱,可是他们两的婚姻,却是成了很多人口中的佳话。在他们两结婚12年之际,黄磊说,婚姻里并没有什么魔法可言,所谓的婚姻,就是一切褪去光环后的日子。 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不是因为周围人的眼光想要你爱他,你才会和他在一起。 同样的,当你不爱一个人的时候,也不需要考虑周围人的看法,努力挽留。 有的人,总是会处于种种的考虑,努力把自己装成一个好妻子、好丈夫,哪怕背负再大的艰难,也不愿舍弃别人给自己设定的形象。他们可以把很辛苦,说成我很好,把不幸福,说成很快乐。压抑着自己,欺骗着别人。 ******** 我们不是为谁而活着,善待自己,才是对生活最好的交待。假如真的不爱了,就请不要再自我伤害,假如需要放手了,就请不要苦苦缠绵。 最难过的事情,不是不爱了,而是即使形同陌路,也要假装幸福;最悲哀的事情,不是出轨和不忠,而是即使已经放手,也需要彼此恩爱。 有人说,如果你说了一个谎言,就需要编99个谎言来这个谎言。因为害怕被揭穿,害怕别人拿掉给你的虚荣,就需要不断地折磨真是的自己,这样,一个人就会不断生活在痛苦之中。 真正的幸福不是别人看到才算是幸福,只要你自己心里清楚就好;快乐的生活也不需要四处张扬才算快乐,只要你过得好就好。 文/漫姐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