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父母对子女深沉爱着的心,都是在难离舍和计深远之间不断徘徊。 大学毕业之初,我在一个贷款公司新成立的部门上班。是我幸运,部门成立3个月之后我调升区域经理。我学习管理员工,开拓商户,维护渠道,那几乎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成功。我从未想过这种可能性,这太能激励人了,这个平台给我提供了很多可能,让我在短短的6个月内学会了曾经22年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在择业之前,大学辅导员告诉我们选择工作的三个要点,第一个就是城市。城市本身所带来的机遇,比选择行业,选择公司更重要。城市的开放程度,信息传播速度,创新能力,活跃度,能提供的平台,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而成都,这个开放、包容的城市,确实也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当我接到了银行的录取通知时,我深知,“金饭碗”虽然看来诱人,但是不适合我,我还年轻,还有很大的未来可以去拼。所以我拒绝回老家过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 如今的社会,已经大不同。社会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速度超乎你的想像,这是个不进步则退步的社会。它如此包容,活跃着的大都是造梦者般的年轻人。这些新生的力量爆发出十足的活力和创造力,利用这个发展中的城市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求取最新的资讯和技术,并将之换化成前进的动力。不但如此,他们肯干,肯拼,敢于做梦,也敢于付出一切把梦实现。互联网,新媒体,技术革新,任何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会感谢上帝能让他被这股激流击中。 父母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体质外的公司上班,在他们眼中,没有固定收入,没有一签合约就是一生的稳定,也没有令外人艳羡的体面。站在他们的立场,去银行上班,一是离家近,方便他们照顾;二是通过这种“高大上”的工作可以找个好对象。等再过几年,儿子结婚生子,他们还可以帮儿女带孩子。在他们眼中,这样顺风顺水的一生,比在外面做个打工仔强太多了。因此,父母开始极力劝说我回老家。 在父辈们的一生中,由于常年漂泊在外,最是艳羡那些有正式工作,又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的人。他们所有的人生经验都来自于过往辛劳的生活,辛劳的日日夜夜里为了儿女埋头苦干,并不知道外面世界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当他们以自己的想法去规划儿女的未来时,并不知道他们的思想和追求已经完全脱离主流社会,在根深蒂固的阶层思想中,儿女能进入银行或政府等单位,拥有一个稳定舒适的工作,已经是他们这一生最大的惊喜。 年轻的我,看到的却是“西部第一城”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整个大西部以成都为中心,辐射整个西北、西南,甚至影响到中部地区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年轻一代所能获得的机遇是不可估量的。科技、文化、经济、产业升级,城市发展所带动的资源和革新将年轻人卷入一个革命式的大潮,他们在此获得向上发展的平台和能力,以此来提升个人价值,为未来打造无限可能。 父母和子女之间有如此多的冲突和误解,和两代人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程度有莫大的关系。当父母辈终于达到了进机关单位的梦想,但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子女却并不青睐这类领“稳定工资”,做“简单事”的工作。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年轻人都认为,年轻时就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安家立室,那么,家庭和新生子女会分走他们绝大部分的精力和注意力,在未来职业上的追求也会因此驻足。 就这样,两辈人之间不断地爆发冲突,通常是一方获胜而喜,一方求全而悲。并且,这类事很难去界定谁对谁错,因为左右儿女的思想和未来,通常都是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出发点。他们害怕儿女还像曾经打工一族的他们一样漂泊,害怕子女频繁换工作而失去工作,害怕子女没有机关单位的福利政策,像他们一样,辛苦工作了一辈子,还是老无所依。而子女却认为,老一辈的思想陈旧腐化,和主流社会脱节,与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差巨大。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不能代表你此生就能过得幸福,个人所拥有的能力和掌握的资源才是未来最安全的保障。 作为子女,我理解他们为我付出的一切并为之感激。人生中会有很多岔路,不同的路通向不同的未来。谚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可能你选择的那条路与你原来的路根本不相交,人生路也没有往回走的可能。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长篇小说《无声告白》里,母亲希望女儿莉迪亚能完成她当医生的梦想,父亲希望女儿莉迪亚摆脱华裔的身份,和身边的所有人交朋友。他们把他们的愿望一遍又一遍的往女儿身上压,希望此生自己无法完成的愿望能在女儿身上实现。小小的女儿学会用微笑应答他们的期望,却越来越找不到自己。在一个黑暗的夜晚,莉迪亚鼓起勇气,向社区内的湖泊走去。她决心改变一切,再也不假装成为另一个人。她决心要勇敢,清楚的明白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勇敢去发现宇宙中华丽闪耀的各种可能。她下定决心的那刻,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于是她跨出小船,走进水中,以此来证明自己,获得新生。 后记: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即便有时候会因为错误的表达使子女受缚,但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深沉而伟大的。不论在何时,我对父母的爱一如他们爱我一般深沉。作为年轻的个体,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愿所有在逐梦路上的人,都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奔赴属于自己的远方。 文/大树以西 图来自:pexels.com
Read more什么样的男孩,长大会幸福?
导语: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个社会对男性的要求都更苛刻一些,所以,对于家中有男孩的父母来讲,想把孩子培养成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建议家里有男孩的妈妈能好好阅读,因为这篇文章很可能对你有大的帮助。 这篇文章将男孩的一生分为了0-6岁、6-14岁、14岁-成年三个主要的阶段,并针对这个三个阶段男孩的发育特点、父母在此阶段的重要作用、养育时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都进行科学的分析,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 如何养好一个男孩? 如果男孩培养得当,他们可以成为非常棒的爱人、父亲和工作伙伴,展现男性的美好一面:能干、会照顾人和稳重。 那么男孩子究竟是如何成长的呢?我们父母在他们的成长中应该注意什么呢?关注男孩成长的心理学家们把男孩的成长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6岁) 温柔幼年 这段时期里虽然父亲的角色也很重要,但男孩依赖的主要是妈妈,因为他们需要很多的爱和安全感。 >>>> 发展特点 男孩还是婴儿时,他的需求和女孩没有什么区别。他需要和一个抚育他的人建立特殊的亲密连接,这个抚育者往往是母亲,母亲提供他最需要的奶水、安抚和拥抱。父亲这时候会和孩子玩一些让他兴奋的游戏,比如抛高,举高,骑肩上等,这些一般是母亲不会做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男孩和女孩的区别会开始慢慢出现。女孩子比男孩更会认脸,触觉更敏锐。而男孩子生长得更快,从2、3岁开始玩的时候会占用更多空间,喜欢使用物品,喜欢把积木搭高。 >>>> 父母的作用 如果母亲是男孩的主要抚育者,他会把母亲当作亲密关系和爱的学习榜样。如果母亲温柔但坚定地设定规矩,不是用打骂或羞辱的方式,他会接受这些规矩而且进步很快。因为他知道妈妈爱他。 如果母亲喜欢教他说话,他大脑的语言能力会发展更快,让他更爱和人交往。而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或交流能力是很多男孩长大后的弱点,母亲在男孩幼年期就可以注意这一点。 如果母亲经常情绪悲伤,对男孩缺乏关注,男孩的大脑就会发生改变,变成容易悲伤难过。如果母亲总是生气,打骂他,他会迷惑母亲是否爱他,导致缺乏安全感。 母亲应该接受男孩爱冒险的天性。当男孩捉了一只小蜥蜴或者用泥土堆了一团东西时,母亲应该感到骄傲和快乐,而不是催他洗手换衣服。父亲可以逗他玩,和他假装摔跤,同时要与妻子一起照顾他。小男孩就会知道:男人可以是让人激动的、友好的、爱读书的,也可以分担家里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任务。 >>>> 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和母亲分离,男孩会有更强的焦虑症,如果感觉被抛弃,他更容易关闭内心,不和外界交流。如果可能,男孩在三岁前,最好由家人照顾。有分离焦虑症的男孩可能会在幼儿园表现得好动或者有攻击性,大人们很可能会他贴标签,说他好动爱打人,而这个标签可能会一直跟随他。 如果是由家人照顾或者是在只有几个孩子的小型家庭式托儿所由有爱心的老师照顾,男孩会适应得更好,分离焦虑症会降低。三岁以下的孩子需要和把他放在心里特殊的位置的人度过幼年期。男孩们最早需要学到得是亲密、信任、温暖、快乐和友善。这些幼年时体验到的感情会帮助他更平稳地度过容易冲动的青春期,平衡他爱冒险和爱竞争的天性。 >>>> 总结 六岁之前,男孩和女孩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最好是由母亲担任主要抚育者,父亲积极协助。重要的是有一两个关键的人爱他,在他的幼年期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样他会一生都有内在的安全感,他的大脑会获得亲密交流的技能,喜爱学习和互动。
Read more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比金子还宝贵,家长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孩子们并不懂得。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有紧迫感,谁珍惜时间,谁勤奋,谁就可以得到时间老人的奖赏。童年、少年正值人生的开端,如初升的太阳,是学习的黄金时代 1.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但并不意味着全部。尤其是对孩子而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多方面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岁月中,最了解也最熟悉自己的孩子,同时,父母有意无意在孩子面前所表露出的一举一动,都对形成孩子的一些习惯性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一些父母的疏忽,总认为孩子还小,对孩子做事少闻少问少管,孩子正确的行为缺乏鼓励强化,错误的行为没有坚决阻止,久而久之,会使问题变得愈加突出,导致好习惯没有形成,却形成了许多坏习惯。 2.要教育孩子尽量提高效率 为了提高效率,要科学地用脑。用脑的时间长了,大脑会变得迟钝,这时要适当地休息。一般工作一个小时左右,大脑就会疲劳,此时仍然用功的话,学习效率是很差的。 不同学科在大脑中使用的脑区是不同的,例如抽象思维主要在左脑,形象思维主要在右脑。因此,父母可以教导孩子交替学习,使大脑各部分轮流休息。同一天时间中,早晨、上午精力充沛,要让孩子努力抓紧学习较难的功课,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3.教会孩子善用整块时间干件大事 有些事情,最好是用一整块时间,一气呵成,干出个结果。比如孩子在计算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时,如果每天想一会儿,又去做别的事,那么第二天又得从头开始想,因为昨天的思路已经忘记了。这样的话,就会很耽误时间。 4.让孩子为磨蹭付出代价 孩子只有在体会到磨蹭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之后,才会自觉地快起来。因此,让孩子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价,让孩子自己去品尝磨蹭的自然后果,不失为一个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 比方说孩子早晨起床后磨磨蹭蹭的,家长不要急,也不要去帮他,可以提醒孩子一下“再不快点可要迟到了”,如果他依然在那里磨磨蹭蹭的,不妨任由他去,不必担心孩子上学会迟到,其实我们恰恰就是要让孩子亲身体验上学迟到的后果,孩子如果真的迟到了,老师肯定会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孩子挨了批评后,就会认识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害处,几次以后孩子自然就会自己加快速度。 5.让孩子用“倒计时”的方法安排时间 有的事情是硬任务,必须在某个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父母教会孩子用“倒计时”的方法安排时间了。例如,在1个月内必须完成的事情,算算还有多少天,要规定每一天要做多少,当天没有完成的话,就要及时补上。如果不能按时完成,错过了机会,就会前功尽弃,F分可惜。 6.增加孩子的紧迫感 缺乏适度的紧张感是许多孩子做事磨蹭的重要原因,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制造”点紧张的气氛,让孩子的神经绷紧一些,使孩子的生活节奏加快一些。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可以给孩子的洗漱、穿衣、吃饭和做作业等增加些计时陛活动,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事先与孩子一起商定好,然后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孩子做得好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做得不好就给予一定的惩罚。比如孩子吃饭磨蹭,家长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到了就不许他再吃,而且要狠下心来,不到下顿饭不给孩子吃的等等。 7.让孩子作息有规律 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情;做事总是杂乱无章,缺乏条理。父母如果不加注意,就会让孩子养成“拖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这种坏习惯会根深蒂固。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时间观念的前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8.要让孩子有充足的锻炼身体的时间和睡眠的时间 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要少于1小时,睡眠不要少于10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也会影响智力。长期睡眠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会下降。也要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时间,他可以利用这些时间从事交友、阅读、发展业余爱好。 星期天要让孩子充分地休息,从事正常的娱乐活动。总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既要让孩子争分夺秒,珍惜光阴,也要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休息、睡眠、锻炼、发展业余爱好。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全部时间排得密不透气。 让孩子知道了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深远影响。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
前段有个妈妈找我咨询。她儿子从小就是学霸,一路重点学校,一直年级前三,最后保送进了名牌大学。可是大学毕业一年,他失业三次。前两次是没过试用期,第三次是自己估计通不过,主动打包走人了。然后他就拒绝再找工作,现在已经在家闷了快半年,整天打游戏到深夜,无节制地吃垃圾食品。 这位妈妈急得起火,偷偷打电话给儿子的前领导。对方也坦诚,说:你儿子对工作不上心,好几次安排他工作,他根本就不干,还没有任何理由,批评他一次,第二天人家就不上班了。而且他不太懂事,开会老呛领导,走廊里见了老总从来不打招呼,跟同事相处也不好…… 这些话让她很吃惊。她承认儿子确实有点自我,但没料到问题如此严重。她说,“我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以前一直是我的骄傲,我也觉得自己是挺成功的母亲,但怎么一下子就变成这样了呢?” 我倒觉得,事情肯定不是“一下子”变糟糕的。这男孩子身上,肯定一向有些糟糕的特质,比如不善与人交往、不懂尊重他人、心理脆弱、责任心差……只是在大学毕业前,这些统统都被成绩掩盖了。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误思维——孩子嘛,健康快乐、成绩好就一切OK。 所以,在他两岁时,你给他做花样早餐、教他学英语单词,却没有教他要懂规矩有礼貌。他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见到长辈不问好,你不以为然。于是他工作后,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大吃零食大声说话,遇到领导视若无睹,都觉得理所当然。 在他五岁时,你让他学书法学钢琴学跆拳道,却没有教他怎么跟小朋友愉快地玩耍。他霸占公共玩具你由他去,他受欺负你帮他打回去。于是他工作后跟老同事抢电脑争业绩,总是无意识地侵犯别人,屡屡与人发生冲突,又不知如何解决。 他十岁时,你只关注他有没有考优秀被表扬,却没有告诉他要尊重老师感恩父母。他对长辈大喊大叫,你觉得勇气可嘉,吃饭时别人没落座他就大快朵颐,你觉得他吃饱就好。于是工作后领导夹菜他转桌,领导开门他上车,领导开会他唠嗑,还丝毫意识不到有何不妥。 他十五岁时,你全心都是他能不能考上好大学,却没有教他如何让内心强大,老师一个冷眼他成绩就下降,亲戚一句闲话他就恼羞成怒,你和他同仇敌忾,认为都是老师和亲戚的错。于是工作后领导批评几句他就想辞职,工作出一点问题他就惶恐不已,难以承受。 他二十岁时,你总想着他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却没有告诉他人性复杂、世道艰难,不舍得他吃一点苦。于是毕业后他出个差加个班就叫苦连天,面对同事的排挤孤立、明争暗斗,全无应对能力。 他可能如你所愿考上了名校,拿了很高的学位,甚至还多才多艺。但是,他自私、冷漠、脆弱、没担当、不懂事……完全不适应社会。在社会这片海,他刚一下水,就出现巨大的排异反应。别人的毛毛雨,都是他的狂风暴雨,别人的小浪花,都是他的惊涛骇浪。友谊的小船就翻了,工作的大船就沉了,人生的巨轮也漏了。他头破血流,你不知所措。 永远拿第一名的孩子,未必真优秀。把孩子送进名校的父母,也未必真成功。成绩很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社会才是检验一个人和一对父母的最终标准。而这个标准,是综合性的。我在报社做记者时,带过很多实习生,现在大多连模样都忘了,只有一个姑娘,我印象深刻。 她是香港人,大三暑假来交流实习。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你好,我给你带了棒棒糖。我先让她看了一天报纸,晚上问她感受,她说有些标题跟香港报纸的风格不一样。然后给我举了几个例子。我觉得很有趣,第二天写了稿子,就让她取标题。她苦思冥想很久,饭也不吃,一举取了二十几个。 后来我让她试着写稿,她每次都特认真,两百字的稿子要查几十份资料。不过有时还是不过关,我得全部推翻重写。她也不难过,会反复看我的版本,总结经验,很谦虚礼貌地问我她的问题在哪里。平时同事们在办公室聊天,别的实习生都是默默旁听,只有她,会很努力也很恰当地加入,讲她的见闻和想法,她说话很好玩,常常引起笑声一片。 有一次我俩去找主任汇报工作,她走前面,到了门口,忽然缩回来,我问怎么了,她吐吐舌头,说“我看见主任正在聚精会神‘打喷嚏’,我爸说不能打扰别人‘打喷嚏’”。她实习了一个多月,是唯一一个离开时已经能独立写稿的实习生,唯一一个让三位主任都记住了她的实习生,唯一一个我舍不得放走的实习生。 我至今认为,这姑娘无论在什么单位,一定都能做得很好,都会深受欢迎。她的教养、友善、责任感、主动性、抗挫能力,一定都有她父母的功劳。记得她有次告诉我,她爸妈每次打电话,都会问几个问题:今天有没有帮到老师?有没有认识新朋友?自己有什么收获?我想,能问出这些问题的父母,跟那些只会问孩子“有没有吃饱穿暖”的父母,一定大不相同。 每个父母都清楚,孩子总归要离开我们,走上社会,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在他年幼时提供舒适的生活,极致的呵护,但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总有一天,他要独自面对这世界,自己解难题,自己担风雨,自己杀血路。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他,就该在他离开你之前,教会他和世界相处的能力,这是你对他的最大帮助和保护。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其实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孩子能在社会上活得开心、顺畅、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才是作为父母的最大成功和最高荣誉。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给孩子一份珍贵的礼物,让他学会如何爱你!
有个小男孩, 在妈妈过生日前夕,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 偷偷为妈妈画了一张生日卡, 并写上了很多甜蜜的话。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却让这个小男孩感到非常的失望! 生日当天,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了卡片,本以为妈妈会喜出望外。没料到,妈妈随手接了过来,扫了一眼就放到了一边。 他很失望,但还是提醒妈妈:“里面还有很多字呢。”妈妈敷衍他:“等一会我有时间再看。”他愤怒地抓起卡片,“我不给你了,再也不给你了。”气冲冲地跑开。 这件事被他妈妈当笑话出来讲:“你没看到他生气的样子,真好玩。”听的人中也有人笑,“小孩就这样,任性。”我却笑不出来,眼前只闪动着那双失望的眼睛。 他得到爱,也想要回报给他所爱的人,却落了个一场空!而这样的相处方式,可能只是他和妈妈之间长久以来的一种固定模式。他一颗热烈的心,被冷着,淡着,直到熄灭。 有个男同学曾经和我们讲过自己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人节他给自己的老婆买鲜花,想要浪漫一下,谁知老婆毫不领情,拿起鲜花就扔到了垃圾桶里,并警告他,“以后少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男同学咬牙切词的发誓,自己以后再也不犯贱了。 我很怀疑,那个失望的小孩,最后会变成这种不解风情的伴侣。因为他们走的是一条有因果关系的道路:曾经付出的爱没有人要,最后索性关闭了自己,不懂得怎么去珍惜和保存别人的爱。 当父母抱怨孩子成年了也不懂事,不体谅父母, 这真的只怪孩子吗?做父母的难道没有责任吗? 从小你有教会他们怎么去爱亲人吗? 你有告诉孩子他需要感恩吗? 爱不会自动从心里长出来, 就像种子很难在贫瘠的土地上发芽! 我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每天都能看见有些已经人高马大的孩子,一出校门就把沉重的书包甩给爷爷奶奶,他们两手空空嬉笑着和身边的同学打闹,完全忽视了孱弱的老人家已经不堪重负。当然,老人们也从不拒绝,他们彼此都默认了这种方式:孩子只管享受,不需要承担和付出。 高中的时候我有个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好到换穿一件衣服,经常吃住在她家。她父母很慈祥,没什么文化,但特别尊重有知识的人,竭尽全力的支持孩子读书,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学生最重要。” 她每天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家务也不做,有时候她看见父母忙碌不忍心,想要帮着干点啥,还要遭到父母的呵斥,“你只管学习,别的不要管。” 说实在话,那时候我挺羡慕她,因为在我自己的家里做小孩没有这样的待遇,初中的时候放寒暑假我就要给父母做饭了,收拾屋子织毛衣踩缝纫机都是我妈开给我的业余科目。看人家的小孩这么金贵,再看看自己,实在是心理不平衡。 后来我们都大了,我才发现,因为一直被父母偏移在自己的轨道上,从来没有也不需要付出,她最大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不知道怎么对人好,也不会对人好,就连她最爱的妈妈,也是一不高兴就吼一顿,然后再后悔。 她不会说很温情的话,也不会很温情的对待喜欢的人,有时候我明明都能看见她内心温情的闪动,她却偏要压抑着自己,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她姐说她不懂人情世故,可这也怪不了她,是父母一直让她只想着自己,不必对别人有任何回报,这种经年累月的暗示让她心里的一部分都蒙了尘,落了灰,对别人好的那种技能好像许久不上发条的玩具,彻底失去了动力。 有人总相信,孩子小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以后他们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知道付出,是被训练的结果,而感受到付出的快乐,是比被爱还要大和广博的情怀。
Read more这4个春节礼仪,父母要教给孩子 过年之前看看很有用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走亲访友的时候了。让孩子通晓人情世故,没有比春节是更好的时机了。而这个时候,最能体现出孩子是不是懂礼貌和有教养。 这4个春节礼仪,父母要教给孩子. 过年之前看看很有用: 1.做客礼仪 告诉孩子,到了亲戚家后,一定要微笑着和各位亲朋好友打招呼。如果不是很熟悉,叫不上称呼,微笑着挥挥手说句“您好”也是可以的。 主人没有说请坐,就不要坐下。如果房间里有长辈,要先等长辈落座再坐下。 在别人家非常忌讳左看右看,东张西望,更忌讳随意走动,进出别人的卧室等私人领域。 未经主人允许,不要乱动东西,即使是沙发上的靠枕,也不要乱开电视机,乱调遥控器。 孩子受到招待后一定要微笑着说“谢谢”。 离开的时候,要语气温和向主人家中人告别,并请主人留步,不要远送。 记住,别人家不是自己家,基本的尊重和礼貌是必须的。 2.待客礼仪 家长要鼓励、引导孩子和客人亲切相处,不要让孩子以为招待客人只是爸爸妈妈的任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听到客人的敲门声,应热情地迎接。接受客人赠送的礼物或是红包时,要双手接过,并表示感谢。接过之后,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或红包拆开。 客人坐下后,孩子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招待工作,比如端茶倒水,备些点心果品。如果有小朋友一起来,孩子要学着大方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 客人与父母交谈时,孩子不要随便插嘴。当客人与自己交谈时,则要落落大方,诚恳礼貌,不要敷衍。 客人起身告辞时,应该起立,和爸爸妈妈一起送客,不要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闭门不出。 3.餐桌礼仪 无论是在自己家还是亲戚家,用餐时都要按照长者先,幼者后的顺序入座。让长辈先动筷,家长要鼓励孩子给长辈盛饭。 不要为了挑自己喜欢吃的菜而在盘子里翻来翻去,或者把自己喜欢的菜摆在自己面前,这会显得很自私。 用餐时,细嚼慢咽,尽量不发出声音,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含着饭讲话。 提醒孩子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做别的事情,比如玩玩具、玩手机等,会不利于消化。 用完餐后,将残渣收拾到垃圾箱,并将椅子摆正,礼貌地对桌上的人说:“请大家慢用。” 在别人家做客时,无论主人准备的饭菜是否合口味,都要感谢他们的款待。 用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文明“吃相”,不要只重视餐桌上的营养,却忘了餐桌上的教养。
Read more过年期间,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的规矩!
春节期间家长们带着孩子走亲访友,跟别人的接触也会比平时更多,这时往往能体现出孩子是不是懂礼貌有规矩。过年期间,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的规矩! 当然,每个孩子可能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但是一个人的品行,都是在一点一滴中慢慢形成的,教给孩子们应该遵守的规矩,不仅不是对他们的束缚,反而是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世界相处的好时机。 说话的规矩 很多人都觉得“童言无忌”,孩子是最纯真最可爱的,无论说什么都不必太介怀。 这话其实不全对,有些话,父母需要教会孩子得体的说,有些话,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能说。 见人要问好,回话要大方 很多人都觉得过年见到长辈亲友,孩子开口叫人,道一声“新年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如果家里有个内向敏感的宝宝,就知道什么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了。需要父母多费不少心思去引导。 孩子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有警惕心理是很正常的,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一会儿谁要来或者我们要到谁家去,进门要怎么称呼对方。让孩子心里有个准备,也就不会那么戒备了。 赞美可以当面说,负面评判要忍住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总免不了要评论和表达感受。特别是过年期间,孩子去了亲友家里,往往就容易说出:“你家里真小”、“你成绩好差”、“你这个没有我家的好”之类的话。 也许孩子本身没有恶意,但父母需要平时就跟孩子强调,当面去笑话别人的短处,去说别人的不好,是很不礼貌的,会让别人感到尴尬和难过,不可以口无遮拦。 求人帮忙要说“请”,受人恩惠说“谢谢” 有位妈妈抱怨,说她热情的招待了儿子的同学们来家里吃饭,之后又开车把孩子们一一送回家。可是这群孩子里有人下车直接就跑远了,连句“谢谢阿姨”都没说,她感觉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还见过有不少孩子,渴了就晃晃杯子,示意大人帮他倒水。收了礼物直接就拆,也不表达感谢,给人感觉十分不舒服。 这未必是孩子真的不懂事,很可能是平时父母没有及时去提醒孩子应该注意,应该去说礼貌用语。什么事都是习惯成自然,身为父母,我们还是要从小事抓起,及时进行督促。 说吉祥话可以,但不要索要红包 有个朋友说,去年回老家,一群孩子一边喊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一边往他身上扑,口袋里的东西都被翻出来了,最后每人发了100才被放过。 朋友自己家孩子分寸感就很好,从来不会主动索要红包,要给孩子红包,孩子总会先看看父母,待父母同意,孩子才会双手接过红包然后道谢。 过年了,孩子们想要一点红包很正常,可是父母还是应该告诉孩子,主动向对方索要红包是不礼貌的。 不要插话,不要打断别人谈话 小孩子也是有知识面和表达的欲望的,有时候我们大人聊天,可能某个话题他正好知道一点,就会急切的想参与进来。也有时候他有什么需求和想法了,就会在大人聊天的时候打断直接说。 我们要告诉孩子,需要学会等待他人把话说完。不要打断别人,长辈聊天的时候不要插话,否则会显得很不尊重人。有需求可以跟爸爸妈妈小声说,爸爸妈妈会给你提供帮助的。 朋友中有位妈妈是跟孩子定了个暗号,如果孩子伸出两根手指摸头发,就代表需要妈妈了。新年人多期间,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做客的规矩
Read more如何帮孩子爱上阅读 ?试试这些方法吧!
不少父母遇到这样的烦恼:孩子拿着手机玩游戏、看动漫的时间,要比捧着书阅读的时间多得多。那么,孩子为什么不爱读书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错过了孩子的两个阅读敏感期。 • 儿童阅读黄金阶段 在孩子4岁半到5岁半的时候,第一个阅读敏感期来临。这时候,孩子会对书和故事特别热爱,即使看不懂,都会一本正经地看。有些孩子的阅读敏感期会提前,有些则延后,但一般不会超过6岁。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养成阅读兴趣习惯,就应该抓住6岁前这个黄金阅读期。 • 儿童阅读白银阶段 另一个阅读敏感期是在孩子14岁之前。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阅读意识就会减弱很多。 据科学研究,儿童阅读是左右大脑两个区域一起运行的,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成年人在阅读时,往往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 由此可见,抓住阅读敏感期对于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书写能力、思考能力尤为重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的角色很重要,父母可以做哪些事呢? 「营造阅读的气氛」 家长需要注意提供给孩子阅读的环境,亮度适宜,不能刺眼也不能太暗,不然影响孩子视力。阅读环境需要保持安静,孩子才能完全投入到书本里,在字里行间遨游。如果家长隔三差五地与孩子说话,即使是问一句孩子晚餐吃什么,也会打扰到孩子。 陪孩子多去图书馆、书店,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鼓励孩子多用文字表达,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完善表达能力,把看和说结合起来的孩子,综合能力就更强。 「做个好榜样」 常言道,言传身教。想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从自己喜爱阅读做起。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模仿大人,在学习中形成自我。孩子天生认为父母做的事和说的话都是对的。因此孩子看到父母喜欢看书,认为看书是对的事,也会模仿父母,自觉拿起书本看,这个比父母整天唠叨孩子要多看书的效果强多了。 「让孩子看喜欢的书」 有些家长会凭借自己的经验,认为某些书买了也浪费钱,即使孩子喜欢,也不让孩子买。这样做会导致不良的后果,孩子的阅读兴趣被扼杀了;家长的阻止行为会让孩子以为自己犯错了,变得不自信;家长不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会让孩子丧失自主选择的能力,形成依赖心理。 「让孩子分享读后感」 阅读是输入,分享是输出。分享能锻炼孩子记忆力、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同讨论书中有趣或有意义的内容,引导孩子思考,初步建立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想让孩子多阅读、多观察、多学习,家长也要和孩子一同成长、一同体验、一同分享。 「不要盲目追求结果」 很多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过度追求结果,比如:要求孩子要认识多少多少字,必须看完几遍要能复述下来,好的句子要背诵下来……目的性太强,不但不利于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很可能事与愿违。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迫于压力,也许孩子会按照爸爸妈妈的想法去做,但未必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才能让孩子从容自在地吸收、沉淀、积累。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爱孩子的三个阶段:陪伴、教练、尊重,值得父母一看!
(一)0-6岁,爱等于陪伴 智力的塑造:0-6岁智力发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聪明不是脑细胞有多少,而是脑细胞间的连接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脑神经元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发达。 情感培养:左脑发达→是逻辑思维强,右脑发达→是创造性思维强,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养才会有完整的人格表现:这个时间段,不要对孩子约束太多,陪他玩,让他赢。培育他的温暖感。 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对错,把教育放在故事里,少讲道理。有句话说到:习惯于有求必应,必致骄横无礼;习惯于有求无应,必致自卑消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这一点上家长要提起重视。 (二)6-12岁,爱等于教练 自信养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我们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12岁前要完成2万次的肯定。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这里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做错了,错在哪里?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了。 习惯养成:重视细节,所有得到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诚实。 奖励和惩罚:关注他的喜好,等到该奖励的时候给他,让他因肯定而感动。不当众训斥,保护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事情和爱分开,你犯错,应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 责任养成:独立或依赖都是培养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做完整。家长代替他做,却无法代替一生;教会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玩与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好玩,才能好好学。 (三)12-18岁,爱等于尊重 他正走在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路上:我长大了,要求平等了。你跟朋友怎么说话,就跟孩子怎么说话。 家长和老师:别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让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进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师告黑状。让孩子喜欢老师很重要。 学业和成绩: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时的成绩,不能代表一生的成败,不断的成长,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千万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让孩子产生歉疚感、负罪感。 给平台:鼓励去图书馆,培养阅读的习惯。励参加文体团队活动。鼓励在安全的前提下,行万里路。让孩子热爱生活,参加暑期亲子夏令营。 给榜样:与谁同行,向谁学习。恰当的目标,鼓励达成。多关心、多沟通、多抚摸。抚摸对孩子心理影响巨大,传递理解、信任、尊重。永远记得让家成为每个孩子心中温暖的港湾,不要让家成为竞技场。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真正拉开孩子成绩差距的,竟然是………
上周末,睿妈忙里偷闲,叫上了几个好朋友一起出来逛街。大家逛累了以后,就坐在饮品店里聊起了家常。 什么老公最近工作不太顺利了,婆婆最近来家里住了……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孩子的学习上。 朋友佳佳忍不住说道:“我们家孩子平时写作业挺认真的,有时候都学到半夜,可成绩就是上不去。再看看经常找他玩的邻居家的孩子,人家不怎么学都考得比我儿子好,给他报了多少补习班也不管用,真是愁死我了。难道是我儿子太笨了?” 相信像我朋友家孩子的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遇到过。我们总以为,只要孩子是在看书,那就是在学习了,其实不然。只有孩子在看书,并且看进去了,也就是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才会出成绩。 学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的好坏。所以,要想孩子出成绩,首先得让孩子把学习效率提上去。这3个小妙招很有用,家长们可以一试。 1、提高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表现就是,做什么事都三心二意。上课经常走神,写作业时总是东张西望。 对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件事,很多父母在生活中不注意,反映在学习上才开始着急。其实,很多孩子的注意力,都是被父母在无形之中给破坏掉了。 比如,孩子小时候玩的玩具,看的绘本,多到堆成了“小山”,表面上是父母对孩子爱的表现,可实际上也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使得孩子这个玩两下就放下去玩另一个了;书也是这本翻两下就去翻别的了,如此反复的结果,只会更加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罢了。 给孩子看书和玩玩具可以,但是书一定要看完才能换下一本;玩具要玩儿完放回原处才能再拿下一个。 学习环境也很重要。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不要在外面制造很大的声响,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另外,孩子学习的地方要干净整洁,不要放一些乱七八糟的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那只会分散孩子注意力罢了。 家长要遵守约定。有时候孩子积极一点,很快就把作业做完了。孩子可能想着能多玩一会儿了,可家长却觉得还剩这么多时间,怎么能浪费?于是又给孩子额外加了一些作业,这样孩子心里怎么会好受?你想想快要下班时,老板突然给了你一堆工作要你加班,你是什么感觉? 同样的,孩子也会产生逆反心理,觉得早写完也没办法玩,还不如慢慢写,中间还能走会儿神,这样孩子怎么集中注意力? 所以,对于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家长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不要让自己的大意,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 2、合理安排时间 鲁迅先生曾说过:“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可见,时间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时间的管理。时间安排好了,做事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学习也一样。 提前做好学习计划。每天从清晨起床开始,就要对一天的学习做一个安排计划。比如,早晨大脑比较活跃,适合背诵一些古诗文或英语单词;上午精神饱满,适合攻克一些难题;到了下午,大脑开始疲劳,应以复习功课或做练习题为主;等到了晚上,周围环境安静下来,最适合集中注意力写作业。 像这样,每天做一个大致的安排,中间再根据老师的安排补充一下,一件件按时完成,就会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充分利用时间的效果。 要做到劳逸结合。不要以为孩子学习到半夜就可以拿高分,以减少睡眠来延长学习时间的方法是最不可取的。 孩子的大脑正处在发育期,记东西很快,同样,也很容易疲劳。所以,儿童每天须保证至少8小时的充足睡眠,大脑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只有休息好了,学习效率才会提高,而学习效率一旦提高,那不比学到半夜要省出大把时间了嘛~ 只有做到劳逸结合,才可以使孩子在学习时精力充沛,才能一直处在高效学习状态中。 3、复习讲究方法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记不住东西,学过的东西过几天就忘,等于白学。其实这也怪不了孩子,因为不管多好的记忆力,只要不复习,那都会渐渐遗忘。所以,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认真做好复习工作,是可以把遗忘降到最低点,与不复习的孩子相比,就是记住了更多东西。 对于当天学过的内容,晚上回到家一定要花些时间再复习一下,因为一般9小时以内,大脑里还有一些记忆痕迹,等到过了3——5天以后,遗忘会越来越快,痕迹就越来越少,这个时候再复习,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效果,等于重新再接受一遍新知识。这样一来,不就和那些复习过的孩子拉开差距了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