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的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父母需看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要从小做起,比如让孩子从小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从简单的做洗手帕,打扫卫生,培养劳动精神。要给孩子灌输责任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要以为的宠溺,把孩子培养成小皇帝。 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了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了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懂得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原西德,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Read more

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目标和动力 (深度好文)

相比上辈,这一代年轻人总体而言缺乏目标感、不想做承诺,究其原因,还在于他们的内在动机较低。很多时候孩子们并非没有动力,而是这种动力被其他的外在动力所压抑或者迷惑,如果仅仅靠孩子自我纠错、自我反省显然不够,父母如何能够帮孩子找到目标和动力,显得十分关键。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心急于这一代年轻人普遍面临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诺的现象,透过长期、大规模的研究访谈,发现他们生命的缺乏,「是动机的来源,是目的感」。 戴蒙认为,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谈论的动机,通常是通过考试、考上某个大学等短期动机。但是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更大的「目的」(purpose)存在,短期目标和动机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的活动中消耗殆尽。 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不断强调:「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而目的的厘清,在于能清楚回答「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为什么它对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戴蒙看到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目的影响人生的快乐和满足。但老师、父母不能直接给予孩子一个人生的目的;而必须用引导、用身教和对话,帮助孩子迈向目的之路。 年近七旬的戴蒙,在研究、提醒、引导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寻找人生目的的长期过程中,也发现这就是他个人的人生召唤。 一、目的,目标和动机这三者有何关联? 目的,是一种很特别的目标,和一般短期、立即的目标不同。目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人每天有千百个目标,享受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买一份好礼物,但目的是一种遥远的长期目标,是一个你想去的方向。 你的一生想往哪里去?你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目的必须是有意义的、长期的、对这世界或其他人有帮助的目标。有了目的,你会开始安排各种目标,让自己一步步到达那个目的。 父母、老师们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应只是单单考高分、考不好会让父母失望等,这些真的是很短期的目标。长期的目标和学习动机应该是:当学生全心投入他们想学的内容,可以完成人生哪些目的。 目的会产生一种内在(而非外在)的驱动力,「我学习并非因为妈妈叫我学,而是因为我真的很在乎,想学好。」 例如,医学院学生永续的学习动机应该是:「有一天我当了医生,就可以帮助、医治更多人。」如果一直想到这个目的,就可以持续学习下去的动力,就有能量,不仅为参加考试,而是学得更好,几年长期的努力,这才重要。 目的是一连串「为什么」的组合。但在学校里,老师、学生却从来不问为什么,例如科学老师教公式、原理,即使学生学得很棒,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只知道为了考试非学不可。 各科老师都应先跟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学这个科目?人类的需要和这个科目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人要成为科学家?为什么发现新定律很令人兴奋? 没有这些「为什么」,你无法让学生有长期的学习动机。你可能用恐吓的方式来吓学生:「如果没考好的话,就有哪些严重后果,」让学生有短期学习动机,但学生不会出于兴趣、自己把书拿出来读。学生必须知道为什么,才会全心全力、自动自发的去念书,而非被恐吓鞭策。 很多目标是自我导向的,例如我要一辆很炫的车、穿漂亮的衣服让人家称赞我很美,或想要累积自己的财富、光环、荣耀。这些是目标,并不是人生目的,因为它们不会带给你那种「完成一件对世界有意义的事」的满足感。 当然,这类自我导向目标和最终的人生目的可以同时并行,你可以开发一种计算机产品,为了赚大钱,也因为你相信可以帮助更多人探索世界。 二、目的可以改变吗?何时可以改变? 目的可以有很大的改变,尤其在人生早期。因为一件有目的感的事,会让人学习另一件有目的感的事。例如年轻人会对成为运动选手很有目的感,但不能一辈子都是运动选手,因为年纪大了就无法参赛。但成为运动员那种自我承诺、自律的习惯,会发展出另一个目的。 一个真正的人生目的,至少要持续一段时间,时间长到你必须要表现你的承诺,至少完成一些事情。你从中学到经验和能力,就可以开始另一个目的。 目的并不一定要英雄式的,你不一定要有拯救世界、医好癌症、改善环境污染等伟大的目的。大多数人都只有很平凡的目的,可能是当个妈妈好好教养小孩、协助组织小区、加入学校的家长会、或任何艺术、音乐社团等。 这些都是很小很平凡的目的,但你必须要承诺参与、实际行动、履行你的义务,最后你完成一些事,让你更投入这个世界、产生一些超过自己的影响和贡献。 三、对青少年说人生目的该用怎样的方式?

Read more

乘着快乐的自信出帆

参加绘本插画家庞雅文老师的讲座,并欣赏其创作,从她与我们分享智慧时的眼神和讲话气度可发现,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累积出一定的经验,并充满自信的快乐。回头想想,我们有多久没省思自己是否充满自信? 展现想法是自信的第一步 如果有幸搭上时间公车,一定可以从窗外看到很多的惊奇,不管是毅力、信心、耐心、幸福、快乐、努力或可爱,都可从窗外显现于我们的脑海中,因为这都是我们所经历的故事。或许对别人来说不太重要,可是对自己,不只是潜意识的反射,更是下一步或下个计画,或下一段旅程的起头。除了刚出生的婴儿较无自主性,我想人们只要会听,会表达以后,自己做决定就益显重要。 这种想法在小儿子的身上看得尤其清楚。上回特地带小儿子到台北看画展后,儿子一回家就有意想不到的发想。此时,做父母的,一定要很有耐心的听他说完,他会有不同的想法,尽管有时不合逻辑,有时也非口语可以清楚表达,但儿子滔滔不绝的嘴和炯炯有神的眼睛,加上无比能量的自信,毫不保留、第一手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样的纯真,可能是很多成人无法模仿仿。 改变自己化不可能为可能 人类天天顺应着环境,或许有些积极的人会想办法改造环境,但绝不可能与大自然的力量相抗衡。我常说:「山不转路转,人不转心转。」这不是口号,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自己改变,适应它,这是顺应;我们改变、冲撞它,则是创造。老天总是会给我们机会,从不会给我们绝路,这个绝路都是人自己搬石头挡住的,为什么都会多此一举, 简简单单不是很好吗? 自信也是培养来的,我们给予正向的能量,自信的指数自然会提高,虽然我不太清楚是否有相关学术研究,但我想自信与正向能量两者之间应该有关系。连水力的动能都能化成电能,风车转动也可化成电能,这一切,不都是大自然主动赋予我们的吗?若我们自己能做个小改变,让不可能变可能,让不可以变可以,我想生活会更有趣。 快乐学习建立自信之关键 昨天下午我和孩子们一起打木球,教他们打木球的第一个月,我不训练,只是先让他们自己摸索、自己玩。孩子们很喜欢同侪间的竞争游戏,先比赛打远,不计较方向,他们很有自信 的奋力把球击出去。当然自信的经验不能只有一次,接着再来玩控球,比比看谁离球门的距离最近。下课前,我们试着在离球门约莫1公尺多的距离推杆过门,令人不可思议,他们尽管不晓得何谓控球技巧,但在自己体会下,每个小朋友都信心满满,几乎全数一杆就过门,令我惊叹。所以有时候我会想,学习历程是导引,而自信是自己经过学习,逐步建立,每一个人目标一致,皆是在学习建立自信,只是历程绝对不一样。 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有挫折感,但自信真的很重要。未出师先失利是兵家大忌,乘着快乐的自信出帆吧,暂时不理任何一切。在绘本讲座的尾声,讲师说出绘本的内涵精神就是自信,与我理念一致,真巧合! 文/ Wainy Yang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孩子无比的厌学:来源于这三种错误的家教

很多孩子都有厌学情绪,而大多数的家长把错误归咎于学校生活中:枯燥的课堂,严肃的老师,玩闹不务正业的同伴,不良的教育制度,沉重的学业……可是却忽视了,其实家庭教育才是大多数孩子厌学的根源,以下这三种家教方式你认同吗? 1、奖惩制度的滥用 奖励与惩罚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使他们感到焦虑。当学习的动力不再是内在的兴趣,而变成外在的奖励…… 很多家长惯用奖惩制度对待孩子的学习表现,孩子考好了,奖励孩子一个iPAD,带孩子去游乐场;考不好,就不许孩子看电视玩游戏。 这种制度真的有效吗? 父母的意志无非是让孩子体验到差距,考得好和考的不好是有区别待遇的……然而孩子往往变得功利,在这种奖惩制度中,父母的爱消失了…… 有的父母并没有这样要求,而是在孩子学习有了进步以后突然提出意外的惊喜。小编不赞成使用奖励并不意味着父母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时候去欣赏和鼓励他,只是不要试图去用一种“奖励制度”去操纵孩子的行为。 在漫长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物质奖励是非常脆弱的,内心自发的动机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动力。 2、不公平的对比 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给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以此激励他们的成长。 其实,家长都没有想到,这样的比较和言语刺激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更加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让孩子在学习中倍感压力,很容易气馁从而厌恶学习,结果使教育进入“恶性循环”。 处处拿孩子与别人家的比,不如让孩子和自己比。拿他的今天与昨天相比,仔细找出他的进步。如,从孩子不主动上学到主动去;从回家不主动看书到主动看一页书…… 珍惜孩子一点点的进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感觉自己是有无限希望的。 那时,他才会努力去争取大一点的进步和成绩,真正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才能拥有真正的学习动力和自强精神。 3、你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 学习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学习的能力并不独立在生活能力之外。 孩子的生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回到家里,孩子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里的感觉。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的羽翼蒙蔽了真正的社会。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让他做他应该负责的家庭责任。 如果孩子的学习变差,问题并不在浪费时间于生活中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容易毁掉孩子的七种爸爸,有你吗?

一、出轨的爸爸 一位到结婚的女孩说:我爸爸有外遇时她在读高中,她目睹了爸爸和妈妈不休的争吵,现在,她该是结婚的年龄了,可是,她不肯结婚。她说男人不过是父亲那个样子,天下乌鸦一般黑。现今社会现象,男方女方出轨已不是稀奇事,有时为了孩子在维系着整个家,千年修得同床枕,不要轻易说离婚。但如果真没的感情到不如离婚,起码是一个短痛,但离婚后必须对小孩负责,这样她起码成长过程是正常的。 二、暴躁的父亲 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骂。6岁以下的小孩有这样的爸爸,肯定会变得越来越不活沷,越不越不说话,孩子不是说完全不能打,触范了原则就应该打,如小孩玩电、玩火、偷东西,这类会伤到生命和影响一辈子的事就应该狠狠打一次。但打小孩子绝对不能打伤孩子,也不能经常打,打就要打一次让孩子怕一次,而且要打得有理。 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的,父母是他最信赖的人,被最信赖的人施以了最残酷的对待你说孩子的心理上没有创伤么?所以千万不能什么事都打,以后要是觉得孩子管起来不听话,只要不是原则上的事,不要用暴力对待,试试冷处理,把他一个人放在那里,所有人都不理他,这样他同样会知道是错了。 三、吸烟的爸爸 当你点燃一支香烟时,是否想过香烟燃烧之后会产生3000多种化合物,其中大多数都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如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吡啶等,这些物质对胎儿及小宝宝的影响不可忽视。爸爸吸烟获得的快乐是以牺牲宝宝的健康为代价的,不知不觉中,宝宝就成了二手烟民。 爸爸吸烟会诱发孩子的厌食、让孩子易发哮喘、增加宝宝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影响智力发育,生活在烟雾缭绕的家庭环境中,还会增加宝宝患急性或慢性中耳炎的可能性。 四、溺爱的爸爸 一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把孩子宠为“小皇上”,这时爸爸再溺爱,孩子就会变得无法无天,一些家长经常会给孩子一些特殊的待遇,让孩子在家中高人一等,什么都是孩子先,也轻易就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让孩子生活懒散,根本不需要孩子做任何家务。有时不袒护孩子,给孩子零用钱时出手大方。在这样溺爱下长大的孩子能有上进心吗?能独立生活吗?能为他人着想吗?将来能成才吗? 五、爱游戏的爸爸 爸爸爱玩游戏,直接影响的是孩子,孩子本来天生就对游戏无抵抗力,爸爸玩得起劲,孩子能不学?游戏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想必不用说了吧。 六、打呼噜的爸爸 特别是新生儿,爸爸的呼噜声会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一般建议2岁以下的宝宝与打呼噜的爸爸分开睡。3岁以上的小孩一般呼上半个月的呼噜声也就习惯了。 七、永远缺席的爸爸 家长会、运动会、接送永远不出现,这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会慢慢的没了自信。再忙的爸爸也要适当的陪陪孩子,周末也不要只工作,陪孩子做做手工、看看电影、做个饭给孩子吃,相信对他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图来自:pexels.com

Read more

工作忙,怎样不耽误孩子的教育?17招式等你偷师…

昨天有妈妈朋友找我倾诉,说孩子和自己不亲了。 迫于生活压力,我们为人父母,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和更稳定的工作,经常加班晚归、甚至周末也要上班的可能性很大。 更有甚者,我们会到外地工作,一走就是几个月一整年,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亲戚家来带,做“留守儿童”。而这样做的危害,不仅是孩子不亲了,更容易造成更多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更大的连带隐患。 很多父母也知道这样的危害,但仍然用一句话来躲避这个问题: ——我工作忙呀! 可是忙归忙,缺少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到底会多孩子的成长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 我有个朋友,女儿叫惠惠。就是由于妈妈工作忙,惠惠由从乡下来的姥姥带,专门只负责惠惠上学和生活上必要的照顾。 可是,姥姥并不知道怎么陪惠惠学习和玩游戏,更谈不上现代的家庭教育。按照姥姥自己的话,“我一个乡下老太太,没文化,能看住孩子别丢就行”。 就这样带了几个月,问题来了。惠惠变得越来越内向,不喜欢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也缺乏对其他人的同理心。 有一次,有个小朋友豆豆想邀请惠惠玩过家家,可惠惠却说:“臭豆豆,晨晨来了,你不会找晨晨玩吗?别喊我!”剩的豆豆愣在那里,不知道哪句话惹了惠惠生气。 另一次,一位小朋友硕硕因为豆豆随便仍在地上的苹果皮而滑到哭了。而当老师问她:“老师刚刚要求果皮放到盘子里,惠惠为什么要乱扔到地上呢?”结果惠惠回答:“那是硕硕自己不小心的。姥姥说让我扔地上,吃完她会扫地。” 而让惠惠妈妈更惊讶和苦恼的是,惠惠刚入学时,见到别人扔在地上的果皮,都是会自己捡起来丢的。 因此,正是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而让乡下的姥姥带,导致惠惠跟着姥姥也没了幼儿园以外的社交圈。 孩子开始拒绝别人,远离集体,行为习惯也慢慢变得随意而缺乏基本的交友素养与习惯。 不难发现,惠惠妈妈的苦恼,同样是因为平时工作忙缺乏陪伴而引起的——每天几乎除了工作就是睡觉,又何来心思管那么多孩子呢?可是,不去管,又会让孩子更加难以管教而落后于其他小朋友,他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只要家长守住几个基本的原则,并且利用好平时和孩子相处的碎片化时间,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 忙妈妈的基本原则 1.能在白天做完的工作尽量不要带回家 如果晚上加班就牺牲了陪孩子的时间,不仅错过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也使您和女儿的亲子关系变得疏远。 孩子会觉得妈妈不爱他了,而这时很多孩子出现成长问题的根源所在。 2.无论如何周末抽出一天不加班 工作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您愿意,就肯定能留出一天时间来陪孩子。 周末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日子,可以和爸爸妈妈去海洋馆,去游乐场。 这样,到了周一,每个小朋友都自豪地讲述着昨天和妈妈一起玩的经历。

Read more

孩子,请逼自己优秀,然后骄傲地生活

世界的确是这样,这是世界的真相,你有多优秀,世界就会回报给你多少自由和尊重。 ——伴读君 01 人人都说,这是阶层固化的社会。 作为一名底层女,我曾到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给一个念高中的男生做家庭教师,亲见了一件事情,印象深刻。 这个家庭到底有多富裕呢?在我生活的二线城市,也是上层了吧,而且不仅仅富裕,还非常有影响力,所以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眼睛都是长在头顶的。 但是那天,家里来了一个客人,一名只有20岁的大学生,家里的每一个人都突然变得卑微,如临大敌。 孩子的父亲,原本应该不在家,在公司的,回来了…… 孩子的母亲则一早催促家里的阿姨准备水果和拖鞋,平常这些事情,孩子的母亲是不会亲自过问的……. 孩子的姐姐也翘了班,特地待在家里…… 原本应该由司机去接那位客人,孩子的姐夫居然请缨亲自去,说这样更亲近,路上还可以和那位客人谈一谈。 02 我十分好奇,想一会儿来的,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样大的能量,是不是三头六臂? 终于等到了。 全是失望。以我的目光看,外表就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不普通的,是他刚刚考入东京大学,而且是最难考的医学部。 一切也就清楚了,我的学生是高中生,念的原本是国际双语学校,家里计划高中毕业就送去日本,在日本参加考试,考日本的大学,这位20岁的年轻人考得这么好,一定有很多经验可以向孩子传授,所以就成了这家眼高于顶的家庭的座上宾。 那一天,我亲眼见到这个大学生多么受欢迎,这个家里的每个人为了请他多为孩子传授一些经验,都竭尽所能。 大学生走的时候,不再是孩子姐夫送,换了孩子的父亲,这个跺跺脚,我们生活的这座城池也会抖一抖的成功人士亲自开车相送。 大学生走完,孩子的妈妈也是累了吧,向我感慨, “你知道这个大学生这么有出息,他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吗?” “不知道。”我当然不知道了。 “他爸爸妈妈,是在市场补鞋的。” 03 多年以后,我一直记得这件事情,这件事情给我的印象这样深刻,以至于我常常想起。 后来我没去那个家庭做家教了,却偶尔去那个市场,见到大学生的父亲,所以知道大学生的一些消息。

Read more

家庭教育方式真的很重要

★宠出来的孩子–危险 ★捧出来的孩子–霸道 ★惯出来的孩子–任性 ★娇出来的孩子–脆弱 ★溺爱出的孩子–依赖 ★哄出来的孩子–虚伪 ★纵容出的孩子–傲慢 ★打出来的孩子–逆反 ★骂出来的孩子–糊涂 ★逼出来的孩子–出格 ★磨出来的孩子–坚强 ★苦出来的孩子–懂事 ★教出来的孩子–传统 ★闯出来的孩子–勇敢 ★搏出来的孩子–成功 ★表扬出的孩子–自信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钩心斗角。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Read more

孩子,我宁愿你吃点苦

女儿上的是重点中学,开学比普通中学早几天。 晚上,女儿偎在我身边,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说:“妈,明天我就要滚回学校了。” 我扭头看着她:“你还不该滚回学校吗?都玩了快五十天了,再玩下去你就傻了。” 女儿噘着嘴不高兴:“我还想去看大海呢,你们也没人陪我去,又得明年了。” 老公正好听到,承诺说:“下周日,爸爸开车带你去,反正又不远,当天就能回来,不耽误学习。孩子嘛,快乐最重要。” 我呵呵了两声:“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女儿不是我亲生的,我比你更希望她快乐。 可是,她现在快乐了,将来呢?” 记得今年春节刚过的时候,我正在上班。敲门进来一位小伙子,还有一位五六十岁的阿姨。 小伙子怯怯地问:“听说咱们公司招一线工人,请问有什么条件吗?” 负责招聘的同事把招聘简章给他看:一线工人要中技以上学历,有从业资格证书。 小伙子在包里翻了半天,只找出一个技工学校的毕业证,没有从业资格证。 同事告诉他这不符合条件,等招学徒时可以再来。 小伙子气馁地看着那位阿姨:“妈,人家说不行。” 那位阿姨堆起满脸笑和我同事解释:“他就是技校毕业的,只是毕业后没有干过技工,也就没拿证。闺女,你看能不能让他算学徒?” 同事回头看我,用眼神请示可否。 我说:“下个月应该就招学徒了,您记一下我们办公室电话,随时打电话来问问,等我们招学徒工再来好吧?” 小伙子一脸不情愿的表情,问他母亲:“妈,怎么办?” 那位阿姨拉着他,说出去一下。 过了一会儿,我的手机响了,是我同学燕子打来的电话。她问我刚才是不是去了一对母子? 我说是。 她“唉”了一声和我唠叨:“那是我姨和我表弟,家里就这一个男孩,宝贝得不得了。上学不好好上,也舍不得管,说孩子开心最重要。” “好容易苦巴苦结上了个技校,毕业后表弟去一个工厂实习,不到一个礼拜就回来了,说太累。我姨就惯着他,让他在家里啃老。” “这不到了该找对象的年龄了,一有人介绍对象人家就问,是干什么工作的。我姨才明白,这么大了该找份工作了,不然就打光棍了。你看看能不能给照顾一下?让他在你们那当个学徒工就行。” 我叹了一口气。 这位想让孩子快乐的母亲,她一心由着孩子的不努力不上进,以为这是为他好,能够让他快乐。他少年时快乐了,可是,成年后呢?

Read more

父母正以这种方式爱自己的孩子

[01] 在小区散步时,我经常遇到一位阿姨。 阿姨白天带小孙子下来玩,晚上就在小区里跳广场舞。后来有一次,我跟她聊天,才得知,阿姨带的是外孙,她的女儿就住在这里。 我问她:“阿姨您跟您女婿合得来吗?” 没想到阿姨却说:“我没跟她们住在一起,我跟她爸爸住在小区里的另外一套小房子里。” “我只有一个女儿,她毕业后就来了这里工作,又结了婚,买了房子在这。我和她爸爸是公务员,去年退休了,在家闲着也没事,就琢磨着能不能来女儿这边,她也想跟我们住一起,就劝我们搬过来住。但是我们想,老人跟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住在一起容易有矛盾,刚好我们手上也存了点小钱,就干脆在这边买了一套二居室,这样,谁也不打搅谁,平时得空了,就跟他们一起去旅游,倒也蛮好。” 我们小区楼价不到一万,跟珠三角其它地区比起来,不算高。手头有点钱的人家,普遍都有两套房子。但把房子买到女儿小区的父母,好像还真的不多见,大部分的父母都没有这个能力。就算有能力,也巴不得跟子女住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像阿姨两口子这样有能力又懂得体谅孩子的父母,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是纯粹和无条件的,对于父母而言,从知道自己怀孕那一刻起,到十月怀胎,然后合力把孩子抚养成人,到孩子毕业、成家、生孩子,之后又是帮着带孙子,一直到自己变老、死去,爱孩子的那颗心才会停止跳动吧。 古时女人有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现在这种观点早已不复存在,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由于实在是爱子心切,不忍别离,于是选择了“老来随子”。 老实说,我觉得这种爱,情有可原,也无需大惊小怪,一切都出于老人的心意。 [02] 后来跟堂姐聊天,说起这件事时,她居然也说了类似的话:“我有两个女儿,以后她们在哪里工作我就跟着去哪里,在她那边买一套房子,住下来,等我退休了,等她成了家,我就帮着带外孙,得了空就去旅游。” 堂姐今年三十八,是注册会计师,也是一家国企的中层领导。从小到大,她一直是我们家族的骄傲和小辈们学习的榜样。堂姐读的是中专,可别小看了这个学历,在她那时候,中专的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的还要高,能考上中专的,都是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 堂姐出来工作后,被分配到一家国企,成了一名月薪只有三百块的基层工作人员。后来堂姐又参加了自考,拿到了本科的学历,又考了注册会计师,然后换了一家更好的单位。几年后,因为工作出色,升上了单位的中层。 在我们的眼里,堂姐刻苦朴素、勤快善良,聪明好学,除了外表土一点,真的找不到什么缺点。她和姐夫结婚多年未育,之后抱养了大女儿,一直视如己出,供书教学,悉心栽培,钢琴绘画等各种培训,别人家小孩有的,她的女儿都有。 讲真,我只是觉得,像堂姐这样的妈妈,最好给我来一打。 堂姐事业有成,有知识有抱负,她之所以老了要把房子买到女儿工作的城市,也不是无所事事无处寄托,大约是出于对女儿那份沉甸甸的爱和不舍吧。 有时觉得,投胎真是一门技术,有些孩子,生下来就能遇到很好的父母,这些父母,由于自身就是一个有素质有能力的人,他们可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赋予自己子女好的出身和教育,让孩子少走了许多的弯路。 我堂姐说,他们这些做父母的,之所以这样努力,就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过得更轻松。 我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恩情,真是三辈子也报不完。 [03] 父母有能力当然好,但是,也有很多父母,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自己生活得很拮据,也无法给子女提供多好的物质和教学条件,一辈子节衣缩食,可能连一套房子也买不起,平时连一件好一点的衣服也不舍得买。但等他们的儿女长大以后,要买房子成家的时候,他们花起钱来,却一点也不心疼。 现在的年轻人买房子,很多时候,都要伸手向父母求助,才能凑够首付。而父母们,也倾禳相助,把自己辛苦多年的积蓄双手奉上。到了结婚的时候,又要花上一大笔。这种情况,在有儿子的家庭实在是太普遍了。 我伯父就是这样,他有一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工作,谈了个女朋友,要结婚了,小两口就到处看房子,看中了一套。但钱不够,没办法之下,只好问父母有没有办法。伯父伯母知道之后,二话不说,就打了十五万块到儿子的卡上。还说,这已经是他们全部的积蓄了。 当时老家有人对大伯说:“孩子大了,他们想买什么就让他们自己去买,你们年纪大了,还是要留点钱防身才好。”

Read more